[琵琶行教案优秀教案]琵琶行教案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5-09 10:06:52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篇1: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琵琶行教案篇2: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_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导语:琵琶行并序的教学设计有哪些精彩内容呢?琵琶行是文学家白居易的代表作,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琵琶行并序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把握二人成为知音的基础——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今天我准备再给大家讲一个“知音”的故事。故事就是我们今天准备学习的课文《琵琶行》。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诵读鉴赏:
  (一)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一个歌女。白居易我们比较熟悉,他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白居易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诗中的歌女,善弹琵琶,故称琵琶女。
  按常理,两人分别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白居易属官宦阶层,而琵琶女居于社会底层,两人并没有深入交往的社会基础,他们何以成为“知音”呢?
  明确: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同是天涯沦落人”。
  三、“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他们是如何相识的呢?
  (1)他们在哪里认识的?
  明确:浔阳,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2)他们都是浔阳人吗?他们从哪里来的?
  明确:不是。他们都来自长安。
  (3)他们在长安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又是如何来到了浔阳?
  A、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板书:京倡 商妇 怨
  B、读课文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板书:京官 谪官 恨
  四、“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 ,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 ,勾)留江上别离情。
  五、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重点鉴赏诗歌的音乐描写的部分,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教学过程:
  一、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一)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二)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
  ——“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琵琶行教案篇3:《琵琶行》 教学设计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新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师:这里你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她年轻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但是到了后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
  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就这一节,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组合,讨论质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师:两个问题的本质相同。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的歌伎;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那他们又“同”在哪里呀?谁能说一说,你觉得“同”在哪里?
  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们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生:还有,他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生: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生: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而现在却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由此可见,诗人是在写琵琶女,又是在写自己,抒发郁积于心的贬谪之恨。
  五、三读文本,品味感受
  师:那么我们再想一想,他们原本认识吗?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把两个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联系在一起的?谁能说一说?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曲。
  师:“谁识琵琶声”(板书),同学们,诗中有一段对音乐的描写,应该说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刚才我们班的琵琶女和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禁,给大家背一下这一段,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
  (教师配乐示范背诵第二节:“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爆发的声音比作乍破的银瓶和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点。
  师:你很喜欢非常激越的音乐。好,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
  生:化抽象为具体。
  师:对,大家都知道,写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李清照怎么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无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负。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
  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谈的精彩的诗句,我想问一个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诗人?仅仅是精彩的音乐吗?谁来说一下?
  生:从第二节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可见,作者被打动,不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在音乐里面融入的自己的情感。
  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情感在音乐里面。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就打动了诗人吗?
  生:还有,诗人想到了他自己的身世。诗人也从琵琶曲中读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欢悦与痛苦、苦闷与希望,这引起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
  师:对,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它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师: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五段)
  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六、放飞心灵,交流感悟
  师: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富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播放琵琶曲,生思考、写作)
  生: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平。
  师:好,你很厉害呀,像一位诗人。
  生:音乐,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首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
  师:是一首富有诗意的散文诗呀。还有没有?
  生:白居易在这个不眠之夜,用湿漉漉的诗句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心。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师:好,这也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呀。老师也很喜欢诗歌,在备课时,也写了一首七律谈我的感受。
  投影:
  感悟《琵琶行》
  浔阳江畔客将还,
  秋月荻花夜色寒。
  一曲琵琶情切切,
  半觞清酒泪涟涟。
  飘零歌女伤神苦,
  沦落诗人为客难。
  司马挥毫倾肺腑,
  后生吟诵叹先贤。
  七、再读文本,升华感情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诗歌的漫游,下面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把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全诗)
  结束语:历史不会抹杀这一切,时间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琶琵曲中,以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
  【执教感言】
  《琵琶行并序》原设想主要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两条线索启发点拨学生,并让学生大胆质疑,深入鉴赏诗歌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整节课作为诗歌赏析课,力争成为书声琅琅的“生态课堂”,多元性的“对话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课堂”,进而成为一节使人感觉是享受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为成功:
  一是诵读教学落实较成功。有齐读、单人朗读、自由读、分段读、全篇读、放声读,初步感知读、强化体验读。从字词的读音,到情感的把握,再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指导具体,其中示范读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是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有诵读技巧的指导,有对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赏析方法的指导。
  三是以生为本,平等对话,使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合作相得益彰。能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更新角色定位,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四是使合作学习成为教学常态而非装样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依据活动时的情境,“动态生成,自由组合”生成学习小组。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存在问题。一开始课件视频播不出来;另外,在最后让学生放声自由读时不应播放视频,以免影响学生进入文本体验。
  二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琵琶行》的篇幅较长,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较多,赛课时我有意加快了教学速度,虽然在规定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有些值得反复玩味的细节未能充分表现出来。
  指导鉴赏
  一、创意设计,脉络清晰
  面对《琵琶行并序》这样一篇经典课文,教师怎样能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教学设计更精心、更优化、更具有课堂的实效性并更具有语文味呢?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王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这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切入点巧妙,教学脉络简洁清晰,并与这首诗的双线结构——以歌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相契合,很有创意,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突出主体,鼓励探究
  这节课教师能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填装知识的袋子,而是教师服务对象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重在调动并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本节课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大胆质疑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启发、点拨学生,使得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点拨相得益彰。这种对学生“学”的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及时引导、恰当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学习始终兴趣盎然,参与度高,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三、书声琅琅,以读促悟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王老师以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为诵读的引领,使“读”摒弃了盲目性,更具有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在这节课中师生通过自由读、听读、跟读、教师范读等诵读方式,从初步感知、以读促悟到强化体验,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教师指导具体,教学推进有序,课堂上书声琅琅,使作者、读者和听课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尊重体验,指导鉴赏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琵琶行并序》情感丰富而充沛:诗中充满对黎民苍生的人文关怀,诉说了诗人贬谪浔阳时的精神诉求,展示了诗人与琵琶女人生遭际的暗合等。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走进白居易真挚而痛苦的内心世界?从这节课的实录中可以看出,王老师没有以一个成人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来替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耐心地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研读,去探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世事复杂多变,这是非常可贵的。正因如此,在学习之后的“放飞心灵,交流感悟”环节里,师生都有诸多收获,令人欣喜。
  作为一首千古传颂的经典诗篇,《琵琶行》的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及其音乐描写之精妙,都是教学的重点。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关注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在感知诗歌的基础上学习鉴赏,较好地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437/

推荐访问:琵琶行教案优秀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