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电影观后感]孔子观后感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18-05-09 10:03:24 阅读:

【www.bbjkw.net--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篇1: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伟大,不朽
  电影《孔子》应该是2010年开年的一部佳片,用电影语言描述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重量级的人物,是件很难的事。我以为《孔子》为佳片,理由如下:
  1、演出了孔子性格的坚忍、宽厚和弘毅。恢复周礼,推行仁治,这套主张本来就没有被诸侯心悦诚服地接受,而是囿于利益而权且依之,一旦利益受到威胁,立刻就会抛弃这套学说和孔子。孔子呕心沥血辅助鲁公终遭抛弃,身心伤损,出走鲁国,流离颠沛,但志向不堕,气节不改,不能施政于国,即传道授业,坚守理想,贫贱不移。鲁国有难,孔子不忘父母之邦,让弟子回国参战,季氏反省而悔过,孔子弃旧恶而就大义,返乡归国。这是忍者的弘毅和宽厚。
  2、演出了师者之道。什么是师?传道授予业解惑足矣吗?非也。为师,还需一种表率精神,永远不要把绝望带给弟子,身处险逆亦当坚持不屈,在学生面前奉献最后的光明和希望,因为学生的眼睛在最绝望的关头是望向他们的老师。颜回说:“老师为形,弟子为影”,他对孔子不离不弃的追随不仅是崇拜老师的学术和见识,更是被老师坚持理想的人格所折服,师为师,则徒为徒,各在其位,各尽其事,彼此光耀,融为一体。选择“师”职,就意味着在学生面前放弃了人性的软弱,这是“师”的职业操守,也是“师”为敬的原因,不能如此不为“师”。
  3、演出了弟子之道。什么是学生?师徒如父子,学生在老师处学得知识和操守,认同老师的品格,学生应当象敬爱父母一样敬爱他的老师。敬爱是一种感情,感情是一种自觉行为,不可强求。所以为徒者,你认同你的老师吗?有认同就有爱。颜回认同孔子的人格,所以倾其一生自觉追随孔子,奉献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敬爱,颜回死时,孔子号地呼天,身心俱毁:“天丧予!天丧予!”这不仅仅是志同道合,也是一种血浓于水样的共存关系。影片至此不必把颜回拍成抢救老师的经典死于非命,就依从历史让他病逝同样也足以打动观众,因为颜回与孔子的师生情在平淡中见深厚,早已不离不弃了。
  4、影片在技术上也值得一赞。保持了《论语》的原貌,并适当地通俗化,看过《论语》的人不觉得走样儿,没看过《论语》的人不会云里雾里,拿捏比较到位。
  5、周润发的表演真是一流。当年他演的许文强,偶印象没那么深,但这部《孔子》却极见其演技。岁月流失,但周润发的眼神却仍有智慧的光芒,正如他演的孔子,须发雪白,却眼目清亮,这是一个人内心智慧的外现。
  6、至于网友纠结的南子。大不可不必拘泥,认真,导演不过是借了一个美女片断表达孔子“思无邪”的艺术主张而已,难道一定要刻板面对学生如上课般宣讲“思无邪”方为正道吗?既是电影,就允许它在不改动历史根本面貌的基础上稍作电影发挥,无伤大雅。
  好片子啊,动情处不由得落泪。为了孔子君子的坚忍和弘毅,为了孔子和学生们那种自愿自觉彼此认同的师生情分,为了孔子坚守理想的意志。
  公元第一个千年的辉煌属于独一无二的中国,而这个中国是儒家文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孔子为关键词的。如今,环视周边,我们发现只有孔子,他的思想联接了儒家文化圈,不独中国。
  世界上总有人是伟大和不朽的,我们为自己是儒家文化的后裔而骄傲;世界上总有人是幸运的,周润发饰演的孔子短时间内无人能及,他得到了这个机会,而且成功地运用了这个机会,完成了一个演员的辉煌。
  少年孔子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了北京木偶剧院,看了一场戏,它的名字叫《少年孔子》。
  我觉得这个剧确实相当精彩,因为它每演一场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一场,学射箭,孔子知道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别人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深深地告诉我们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第二场,一碗米,孔子善于动脑筋,准备了一个更大的碗,盛了总够多的米来帮助别的小朋友。
  第三场,学习弹琴,孔子为了学好琴,认真钻研,报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告诉了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第四场:列马狂跑,孔子看见一匹疯狂的马正向盲人跑去,这时,孔子并没有逃避,而是勇敢的去帮助盲人,虽然盲人没有看见,但天看得见,地能看见,其实关键最后人心能看见。
  最后的采药,孔子为救自己的母亲,不怕困难,最后采摘到药材,更说明孔子的孝心。
  通过看过这场电影,告诉我了很多道理。要善于动脑筋,宽厚待人,别人有困难,要伸出自己的一双手。
  《孔子》观后感
  看片名《孔子》,很容易将它当作人物传记片,也许这部电影的投资不是政府或文化部门吧,最终被定位为商业类型的大片,投资近1.5个亿,既然被定位为商业大片,其主旨就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目标还是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当然要选择孔子人生中最精彩、最华丽、最波澜壮阔的篇章来演绎,所以这部电影是从孔子五十岁后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及弃官后周游列国的晚年生活片断,严格说这部电影的片名改为《孔子的晚年生活》也许更为合适、更为确切,而《孔子》更适合作传记片的片名。
  孔子作为人类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思想、政治观点,如果想通过短短的两个时变全部展示给观众,确实是非常难以办到的,本片以孔子的晚年生活作为切入点,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孔子不仅仅是思想家,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渴望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说在五十岁之前,他的儒家主要学术观点、理论都已经形成体系,就差实践验证了,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龄,他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遇,仕官于鲁后,孔子可以说是大刀阔斧地推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践证明他的理论并不只是书本上的夸夸其谈,也于是操之过急吧,最终在“堕三都”上,他功亏一篑,便带领学生走上漫漫周游列国之路,当然他也可以考虑妥协,继续享受荣华宝贵,但这就不是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就很容易明白他挂官而去的洒脱了。

孔子观后感篇2:成事在人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_成事在人观后感


  影片《成事在人》观后感
  曼德拉,这位南非黑人伟大的传奇,就是南非这个国家的灵魂。长达二十多年的牢狱服刑,在不大的黑牢空间里,他以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斗志,塑造了一个伟人伟大的灵魂。正像曼德拉在狱中读过的那首英国著名诗人的诗一样,《不可征服》,“透过覆盖我的夜色、我看见黑暗层层叠叠。 感谢上帝赐予我,不可征服的灵魂。就算被地狱紧紧拽住,我,不会畏惧,也决不叫屈。遭受命运的重重打击,我满头鲜血,却头颅昂起。在愤怒和悲伤的天地之外,耸立的不只是恐怖的影子,还有,面对未来的威胁,你会发现,我无所畏惧。无论命运之门多么狭窄,也无论承受怎样的惩罚。我,是我命运的主宰者。我,是我灵魂的掌舵人。”
  曼德拉出狱后,怀着大爱的胸怀,以身作则,以德报怨,没有一些人希望的秋后算账,睚眦必报,宽恕所有过去迫害他的敌人。而且用真情和国家利益征服了身边所有的白人和黑人。影片的曼德拉在成为南非总统之后,日理万机为国家工作,他的内心里就是要消除人类种族的隔离与歧视,通过给一个白人统治下的带有种族歧视标志的橄榄球队注入了新的灵魂,最终通过体育比赛这个事件,凝聚了南非人心,消除种族歧视,泯灭了民族的仇恨。
  影片以曼德拉出狱后为起点,以感人的细节刻画了曼德拉内心世界,他目光深远,他的胸怀,就像他出狱后的一句话,“当我走出监狱的时候,我知道,如果我不放弃种族的仇恨,那我虽然出狱了,我仍然还在监狱中”,一个领袖的风范就在于此。影片中很多细节都是描述如何做好一个领导者,如何指挥一个团队。当橄榄球队处在颓废的时刻,曼德拉以伟大的人格感染和说服教育,征服了不赞成曼德拉当总统的球队的队长。而改变的队长,通过榜样力量让自己的橄榄球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再一次印证了岳伟老师所讲的伟大的团队需要强将指挥,需要精神支撑,需要情感激发。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曼德拉竟然别有意识的叫上了球队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种激励员工向上、得到最大尊重的领导艺术,值得我们企业领导者学习。
  当然影片的情节有些夸张,一场体育比赛怎可能消除几百年种族的仇恨,现实中的南非种族歧视仍然存在,白人和黑人贫富依然差距很严重,曼德拉也不可能真正彻底解决过种族歧视问题。影片的主题情节过于理想化。
  我认为在激烈动荡的年代,过于仁慈不可能带领一个国家走向富强,曼德拉绝对是一个好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智者,但他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者。一个领导者必须恩威并重,必要的时候,就要采取铁的手腕,方可能掌控纷乱复杂的局面,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我觉得曼德拉很像中国明朝的一位皇帝,他就是明朝“土木堡事件”的牺牲者,明英宗皇帝。他在土木堡事件中,被瓦刺俘虏,也经过了漫长的牢狱。但是在监狱中,他能感化看押他的狱卒,能感化所有仇视他的敌人,最后连瓦刺的高官都成了他的朋友。而这位明英宗出狱后,历尽挫折回到祖国,还能忍受新皇帝的歧视,承受着各种痛苦和折磨,奇迹的是,若干年之后,他又一次当上皇帝。历史上明英宗是一个绝对仁慈的好人,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明帝国就是在他手上走向没落。
  不过曼德拉确实是一位感召力很强的政治领袖,他的人格魅力,他的领导作风,仍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影片结束后,我们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们,还是争先恐后的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电影《成事在人》观后感
  曼德拉,传奇人物,传奇的一生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他上任南非总统后以橄榄球为主线的政治策略和他精神领袖意义的传奇故事。在橄榄球赛上,南非的斯布林波克队输了比赛。一位解说员说南非不可能赢得世界杯比赛,这是偏见到南非在世界上的地位!但,因为有了曼德拉总统,才让南非橄榄球队获胜。曼德拉就是橄榄球队获胜的法宝。
  曼德拉老了,在世界杯时的一些介绍他的录像中,看到了他老人家年迈的样子,但他的精神,从没有在南非人群中消散。他理解那些曾经想要杀害他的白人,并没有撤他们的职。
  影片中,橄榄队长,参观曼德拉总统曾经呆过二十七年的监狱非常感叹,他难以想象,如何让他一出狱就原谅曾经将他送入监狱和看管他的白人,作为精神的领袖,他没有用直接统治的手段去赢得人心,获得民族的团结。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对事物的执着,让南非人民感受到成事在人的内涵,感受曼德拉自己的包容心。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有这种心态,有的时候,事情不是看你有多少能力,而是看你有什么样的态度。
  《光辉岁月》是黄家驹写给南非黑人领袖尼尔逊曼德拉的一首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电影《成事在人》观后感600字
  纳尔逊·曼德拉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作为酋长的儿子,他本可以衣食无忧,安享一生,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另一条布满坎坷和凶险的道路——消除种族的隔离,为此他不惜付出了近三十年的牢狱之灾。但他的心中却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光明永远属于热爱祖国,人民和生活的人......影片中所传递出的大爱,团结,协作及其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就企业而言,我想谈谈如下几点感想——
  1,人格魅力:影片中纳尔逊·曼德拉的人格魅力是我最受感动的,在经历了二十七年的牢狱之灾之后,他并没有囿于个人恩怨,当选总统后不但没有报复对他迫害的种族主义者,反而重用白人做自己的保镖,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若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来说,这样的人格魅力也当有借鉴作用。用人之道也是一门艺术,孔子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就曾这样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说的就是上级对下级若多一些礼遇,那么下级就容易指使了。反之,则疏。即使当面恭敬,也将敬而远之,离心离德!用人之道不光是要用听话的人,个性的人也要适才而用,清人顾嗣协在《杂兴》一首诗中就曾这样说过“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意思是说用人要扬长避短,不要求全责备。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孔子观后感篇3:电影《孔子》观后感八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关于电影《孔子》观后感八篇的内容,欢迎阅读!
  【篇一:孔子观后感】
  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与“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是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的时候,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是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的时候,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与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假如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是也不能纵横xx欲,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与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与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与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篇二:电影《孔子》观后感】
  20xx年,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黄石广电影迷成员们在华夏电影城集合时,明显感觉到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这个时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着校服来的学生们,看来纷纷开始放假的学生群体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电影院的主力人群。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与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是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篇三:《孔子》观后感作文】
  《孔子》这部电影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没机会看。昨天下午,学校说全体师生一起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与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是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马上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篇四:《孔子》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是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是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假如;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捍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后,我沉思了许久……
  【篇五:电影《孔子》观后感】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与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与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篇六:看电影《孔子》有感】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篇七:电影《孔子》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与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与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与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是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与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与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与强大的希望,但是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一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与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与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与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是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是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篇八: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与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与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时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201/

推荐访问:孔子电影观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