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轩涕泗流的情感]凭轩涕泗流的上一句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7-18 10:00:03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第一篇凭轩涕泗流的上一句: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导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年老体弱的杜甫,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 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 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第二篇凭轩涕泗流的上一句: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赏析与练习题附答案


  引导语: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篇幅虽短但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表达了诗人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下文是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登岳阳楼记》
  杜甫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这首被誉为盛唐五律第一的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的冬日。这年正月,杜甫告别了居住两年的夔州(奉节),经过江陵、公安,然后横渡洞庭,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他凭栏远眺,面对着浩渺无际的天下名湖,不觉逸兴遄飞,写下了这首杰作。
  诗的首联以“昔闻”“今上”一对而起,节奏迅快,流露出宿愿得偿的欢欣之情,并为下句蓄足气势。接着推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海涵山负的壮词伟句,高格独标,气象顿开。“吴楚”兼具地域和历史二义。洞庭湖不仅分隔吴楚,它还是吴楚两国争霸、刀兵血火的战场。一个“坼”字,便透出了兵争之乱象,是语带双关、力抵万钧之笔。这样用词还有影射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的意味。“乾坤”句则进一步发挥联想。《水经注》云:“湖水广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这里将“日月”换为“乾坤”有一种夸张的效果,似乎天地乾坤都在湖中起伏。
  杜甫的《江汉》诗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咏怀古迹》中有“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之语,皆以“天地”“乾坤”连用,以形容寥廓浩荡、无有际涯。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知几云梦。”老杜之胸襟气象真可谓妙夺造化了。诗重章法,老杜尤甚。
  当颔联已将诗境营造到如此雄浑壮丽的地步,如何接下去就成为一大难题。然而正如叶燮《原诗》所说:“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变化而不失其正,惟杜甫为能。”“杜甫,诗之神者也,夫神,乃能变化。”诗人到此笔锋一顿,推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颈联。这是以小形大、以苦衬乐的对比手法,营造出两联巨大的落差:将诗人老病缠身、音信断绝,一家老小托命孤舟漂泊无依的悲苦状态写到极致,令人为之凄然。
  中二联由阔大的自然转入孤寂的身世,转变极大,尾联如何着笔呢?杜甫毕竟是非同凡响圣手,笔锋一转便推出收结之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四字破空而下,别开奇境,上应“吴楚”“乾坤”之壮阔,下开涕泗横流之哀时,可谓天设地造之绝唱,顿时将个人的老病哀伤之感提升到国运民生的关怀上来,极大地突显诗人胸襟之高远、博爱之无垠了。
  大家知道,杜甫是位奉行儒家仁政的爱国诗人,他的政治主张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使》)以及“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奉先咏怀》)的王道理想。正如叶夔《原诗》所说:“杜甫之诗,随举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见其忧国忧民,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说得太好了,可谓此诗的确解。李东阳以“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故人情”赞美此诗,钱大昕则以“已极登临目,真开浩荡心”评价之。
  正是这种孤舟老病而不忘社稷民生的大爱深情与宏规远略,赋予此诗以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与道德力量。这样的千古绝唱,必将光景长新,与大地山河同其永久。
  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精选及答案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答:
  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
  10.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
  【参考答案】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9、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10.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第三篇凭轩涕泗流的上一句: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感伤时势、忧国忧民。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读,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了解生平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大体了解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壮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深切体会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具体分析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b ì )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xi à 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5、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①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②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③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四、课堂小结,总结成果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下面请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与本诗的异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介绍】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0197/

推荐访问:凭轩涕泗流的情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