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词解字]解词方法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7-10 10:00:04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解词方法篇(一):攻克文言文解词的方法

  词义的理解(特别是实词的理解)是疏通整篇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文言文的解词题也一直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头戏(其实句子翻译也包含着词语解释)。我们如能将课本的基础文言文篇目烂熟于心,再适当向课外延伸,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过文言解词关当无甚大碍。当然,文言解词也有方法和规律可循。
  1、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这种考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如今年试题中四个词有三个词(义项)在课本里出现过:“固”作动词体现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一句中,“济”作“成功”讲体现在“事又不济,反为所笑”(《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相与”为“一起”之义包含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句中。其他如20xx年春考的“属”、“怿”、“弥”,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托的语句,句子虽不同,但词义相同。
  2、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如20xx年春考的“属”(下属)、20xx年秋考的“排”(排挤)都可依此法得到答案。另外,还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语,在解释时要分别组词,如20xx年秋考第18小题D选项的“可以”一词是由有单独意义的“可”和“以”构成的,解为“可以用来”。
  3、成语解词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如20xx年春考的“弥”,我们可以联想成语“弥天大谎”的“弥”来理解,20xx年秋考的“跻”,可以借助成语“跻峰造极”的“跻”来理解。又如一则文言文里有“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的句子,这里“登”的含义也许不好理解,如能联系成语“五谷丰登”,那么这句话里“登”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即“庄稼成熟”。
  4、对文解词法
  也叫互文解词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如20xx年秋考的“再”一词,“再”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二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再”应为对文,“一”为“第一次”之义,所以“再”解为“第二次”。又如此文中“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加点字也可借助此法理解。教材中的对文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兹举两例: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②“于是六国之士,有……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5、活用解词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根据词类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现象的词语时,必须解释它活用后的意义。如2007年春考的“宝”字,在“至今宝之”中后还跟代词“之”,为意动用法,应解释为“把……看作珍宝(像珍宝一样收藏)”;20xx年秋考的“冠”一词,在“文章冠世”一句中明显作动词用,意为“居于首位”。类似的情况如“甲”(“最余杭而甲灵隐也”)解释为“居于第一”、“是最好的”。
  6、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如今年高考试题中的“乘”字,在教材和平时的训练中多为“趁着”“乘机”义,但这里解不通,根据前文项城为叛军围困,县令李侃妇杨氏激励大家“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的叙述和后文“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等的描写,可以推断出“乘”为“防守”、“登”义。其他诸如20xx年秋考的“矜”(注重),20xx年秋考的“峻”(高傲),都必须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

解词方法篇(二):考点透视 方法聚焦 巧解词语题

  考点透视 方法聚焦 巧解词语题
  【考点分析】
  “正确使用词语”在湖南高考语文“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中是一个关键考点,这一考点包括实词、虚词和熟语的运用三方面,考点透视 方法聚焦 巧解词语题。实词包括一般实词与熟语,熟语是语言中起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短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格言五种。虚词的考查的重点是连词、介词、副词和助词。2005年湖南卷对此考点设置了两道题目,每题3分。如第3题为“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选两个实词、一个虚词来组题;第4小题“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选四个四字成语来组题。2006年设置一道3分题,如第3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选四个两字词语来组题。2007年同样设置一道3分题,如第3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选四个四字成语来组题。值得注意的是“正确使用词语”不但直接出题,而且在病句辨析、语言连贯、写作中广泛运用。因此,认真做好这一考点复习十分重要。
  【考题设误】
  从近三年湖南卷“正确使用词语”的考题来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四种误用类型。
  1.使用对象不当。如2007年第3题“D.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融”。水融: 交融,融合在一起。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它偏重于指动态的人或物,而语境中却用来指静态的“画面上各部分”,显然是对象不合。
  2.使用范围不当。如2006年第3题“C.作民族识别时,有一条标准是‘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具有历史渊源的地域意识’,这一标准值得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仔细捉摸”。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如捉摸不透,捉摸不定等。这里是反复思考的意思,应该用“琢磨”。显然,这里是将用于否定句中的词语用在了肯定句中导致误用。
  又如2005年第4题“B.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谈笑自若:谈谈笑笑,跟平常一样。使用范围是多指在紧张或危机的情况下,不用在轻松祥和的语境中,应改为“谈笑风生”。
  3.近义词辨析不当。如2005年第3题“①在未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不断协调利益矛盾,科学 利益群体,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进程”。在 “调整”与“整合”两个近义词中,“调整”的含义是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如调整物价、人力、作息时间;“整合”的含义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前者侧重改变,后者侧重协调,根据语境,“利益群体”只能通过协调,而不可随意改变,故用“整合”恰当,高考辅导《考点透视 方法聚焦 巧解词语题》。
  4.关联词辨析不当。如2005年第3题“③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 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在“纵然”和“固然”的选择中,“纵然”同“即使”,是假设连词;“固然”是转折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既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很显然,语境关联词引导的是转折关系而非假设关系,因此只能选“固然”。
  综述,2008年湖南高考词语使用题可能仍是辨误题,实词(一般词语)、虚词、熟语可能会同时出现在组题的选项中,因此考生复习时不可偏颇。
  【考试技巧】
  1.解准词义。词义包括本义和转义(引申义、比喻义),考生要注重积累,尽可能多地掌握词语的本义和转义。如“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不三不四”本义是不像样子,后来多比喻行为不正派。在该句中用的是本义,是正确的。故足见其重要。同时要解准词语的临时义。由于修辞、特定语境的介入,词语会产生新的临时义,考生要注意灵活识别。如2006年湖南卷第3题“B.迎接这位伟大航海家疲惫风帆的是一堆堆熊熊大火”中“疲惫”就使用了双关和拟人的手法,是对的。再次,要及时了解词语的变义。如“美轮美奂”最新词典义已扩大为“指一切美好的事物”;“空穴来风”既指消息、信息来源无根据,也指有根据。这种最近产生的变义词语一般不会出现在全国统一考试中,但老师和学生应有所把握。为解准词义,以应对生词,考生还要掌握主要的解词法。如:①语素分析法。(包含两个语素的词,有的可根据语素分析词义)例如,朗润:朗,明朗;润,润泽。明朗润泽。②同义换词法。(用常用的较通俗的同义词来解释生疏的词)例如,踌躇:犹豫。③反义解词法。(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式解释词义)例如,无辜:没有罪。④比喻描绘法。(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抽象的词义)例如,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⑤语境联系法。(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语)
  2.辨清近义。近义词的区别主要在细微处,要特别留意。如:“为把本城市建成花园式城市,市政府号召每个市民也要履行责任和义务,为城市美化添枝加叶。”“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添上没有的内容,含贬义。这里是望文生义、色彩不当,应改为“添砖加瓦”。因此辨清近义要注意:①辨清适用对象。如“鱼目混珠”描述对象是“物”、“鱼龙混杂”描述对象是“人”等。②辨清表意程度。如事半功倍、事倍功半等。③辨清表意范围。如“无动于衷”是指内心“不动”,“不动声色”是指外表“不动”,诸如此类。④辨清色彩。如“殚精积虑”与“处心积虑”虽然词义相近,但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深思熟虑”是褒义,“蓄谋已久”是贬义。⑤防止“貌合神离”。“不负众望”意思是没有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一字之差,词义相反。⑥防止望“词”生义。如“不易之论”“不刊之论”“文不加点”等。虚词使用要注意位置、搭配和语境。
  3.把握语境。特定语境下的词义是唯一的(如果不唯一,要么是双关,要么是歧义),所以,把握语境去比对词义是解决词语题的重要方法。语境分为外语境和内语境,外语境指说话人的身份、职业、思想、性格修养、处境、心理及社会环境;内语境指词语的上下文。考生复习时要注意区别。如:“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安步当车”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指行走速度缓慢,不慌不忙地步行。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该成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

解词方法篇(三):答谢中书书解词


  《答谢中书书》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中的字词解释,供同学们学习。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词解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答谢中书书》白话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答谢中书书中首句
2.《答谢中书书》预习测评
3.答谢中书书段落大意及训练题
4.答谢中书书出自哪里
5.答谢中书书原文以及注释
6.答谢中书书最能体现
7.答谢中书书的写法特点
8.答谢中书书 古今异义
9.答谢中书书的写作特色
10.答谢中书书中考习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8639/

推荐访问:说词解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