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新月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7-09 15:00:04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篇一:[韩新月]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它是著名女作家霍达的代表作之一,曾被冰心老人誉为“奇书”。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先了解了一下作者。霍达,生于1945年11月,回族,北京人。中国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500万字,其中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补天裂》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和电视剧两个奖项,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十部优秀长篇小说奖,作品《红尘》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与第二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报告文学《万家忧乐》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报告文学《国殇》获首届巾国潮报告文学奖,电视剧《鹊桥仙》获首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电影剧本《我不是猎人》获第二届全同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电影剧本《龙驹》获建国四十周年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曾应邀开罗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等,其生平及成就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
  霍达的家庭是个珠玉世家,她自幼喜爱文学,读书偏爱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成年后曾师从史学家马老先生探古寻源,尤善秦史。六十年代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66年大专毕业后,长期从事外文情报翻译工作,同时坚持业余写作,青年时代开始发表作品。1976年后任北京电视制片厂(现改名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编剧,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同年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作品数量较多,选材和样式也较广泛。1985年创作的小说《红尘》,获第四届(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4年改编为同名电影剧本,由古榕执导,影片受到评论界的好评。199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受到评论界重视,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北京市建国40周年征文文学优秀作品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1993年改编为电影剧本《月落玉长河》,由谢铁骊执导,影片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追求雄深博大的气势和冷峻深沉的艺术风格。另外,她创作的电影剧本有《公子扶苏》、《我为中猎人》等,儿童喜剧《我不是猎人》曾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电视剧剧本《鹊桥仙》由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联合摄制成电视剧,获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剧三等奖,她创作的还有话剧剧本《秦皇父子》,报告文学《国殇》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现在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我了解了霍达以后,就更加激励我去读她的这部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然而,在一开始我却遇到了一个麻烦,就是我在读第二章时发现与第一章根本毫无联系,于是我硬着头皮开始读了第三章,这时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霍达用了穿插的手法,隔章连着写的,我恍然大悟,便开始继续阅读。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信仰伊斯兰教的奇珍斋主人梁亦清为汇远斋老板蒲寿昌雕制玉作《郑和航海图》,却功败垂成,命丧当场。 梁家母女三人(白氏、梁君璧、梁冰玉)也被蒲寿昌逼迫赔偿,生活陷入绝境。梁亦清的徒弟韩子奇为了复仇毅然投到蒲寿昌门下,完成了师傅遗愿《郑和航海图》的玉作,并结识了英国玉器商人沙蒙·亨特。三年后,韩子奇还完债重返奇珍斋并娶梁亦清的大女儿梁君璧为妻。韩子奇苦心经营十年,奇珍斋名冠京城玉器行。韩子奇从一个警察侦缉队长手中购得了当年号称“玉魔”的遗宅——“博雅宅”,也像当年的“玉魔”一样醉心于寻访天下美玉,研究赏玩,其收藏极为丰厚。韩子奇32岁才得子,取名韩天星。为了庆祝天星满百天,韩子奇举办了一个“览玉盛会”,名震京城玉器行业,不仅博得“玉王”之美誉,而且彻底压倒了汇远斋老板蒲寿昌。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护自己收藏的宝玉,韩子奇带着还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小姨子梁冰玉随沙蒙·亨特来到英国避难。而妻子梁君璧因恋家未能同去英国。在异国他乡,韩子奇与梁冰玉产生了爱情,私下结为夫妇,并生下一个女儿,取名韩新月。抗日战争结束,他们带着女儿回到了北京,回到博雅斋。梁冰玉不堪忍受姐姐梁君璧的羞辱,将不满3岁的女儿韩新月留在家中,又一个人远走异乡。
  解放后,韩子奇成了国家干部,还一直珍藏着他那批宝玉,别人却以为他在解放前就已破产了。此时,韩新月已经长大并且考上了北京大学,喜欢上他的班主任楚雁潮。韩新月纯洁美好的心灵、含蓄忧郁的气质也强烈地吸引着楚雁潮。他们互相倾慕,彼此相爱了。一次意外晕倒,新月被诊断得了一种致命的疾病——急性风湿性心脏病。住院期间,楚雁潮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韩新月,并向她吐露了深藏在心中许久的爱情,新月在病床上幸福地接受了老师楚雁潮的爱情。从此,两颗炙热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楚雁潮的爱极大鼓舞了韩新月战胜病魔的信心,病情稳定后,新月出院参加了哥哥韩天星和好朋友陈淑彦的婚礼。韩子奇的太太,新月的现在妈妈梁君璧以楚雁潮不是穆斯林为由,力图阻止他和韩新月的爱情。妈妈梁君璧多年以来的冷酷、残忍、绝情使韩新月产生了怀疑,新月在对父亲韩子奇质问后得知自己并不是梁君璧的亲生女儿,并亲眼看到了亲生母亲梁冰玉离家时留给自己的一封信。
  韩新月精神上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旧病复发,被送进了急救室。在楚雁潮急急奔向医院的路上,在飞雪漫天的清晨,新月没有等到她的老师恋人楚雁潮来到身边,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文革开始了,韩家被红卫兵查抄,韩子奇珍藏的那批宝玉也难逃厄运。把自己的收藏视为命根子的韩子奇病倒了,在痛苦与忏悔中,他想起了师傅梁亦清,想起了他深爱的依然飘零他乡的梁冰玉,想起了比他早走一步的女儿韩新月。临终之际,在主的面前韩子奇终于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他是一个汉人,并不是一个穆斯林。
  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读完这部小说,我的心感到了一种强大的震撼,我为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悲剧而痛心,对韩太太的无情而感到厌恶,她无情地拆散了三对真心相爱的情侣,也枉为一个穆斯林。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年,男人和女人。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试验!” 这是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词,让我感到了穆斯林葬礼的庄严隆重的气氛,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梁亦清和韩新月的葬礼,特别是韩新月的葬礼,描写的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真实。
  我很喜欢这部小说,这部小说使我对穆斯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小说。

篇二:[韩新月]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00字


  《穆斯林的葬礼》中作者霍达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下面请看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选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一:
  “清晨,她走来了........”
  一打开《穆斯林的葬礼》就看到了上面的一段开头描述,后来才知道描写的是多年后的梁冰玉,读完前面极端的描述,我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部小说,语言读起来感觉轻快而优美。
  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给我一种压抑感觉,一旦读完前几章感觉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人物角色都非常鲜明。韩子奇对玉器的执着热爱与他的师傅梁亦清如出一辙,而韩子奇不单是一种单纯的执着,却有一颗巨大的心脏,直接导致日后他一举奠定“玉王”的美称。一个貌美如花的妹妹梁冰玉在北大读书,一口流利的英语,加上作者写的时光交错,他同时拥有一个天仙似的女儿进入北大英语系,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完美,韩子奇的医生感觉是丰满了。但永远不要忘了题目中的“葬礼”二字。
  一切的转变从他美丽的女儿韩新月的病变开始,也是这个时候韩子奇身后的女人走到了前台,我认为也是她一手操纵了后面的悲剧,不仅让我感叹一个女人的力量有如此之大。而让我敬佩的韩玉王在后半段判若两人,表现的窝囊至极,或许他一生都生活在梁冰玉的阴影下,再没有抬头的勇气,这样当然是不能换取我的同情。他也亲手葬掉了自己与女儿的生命。
  最后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韩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恋,虽说不上是惊天动地,与世相争,但绝对是武侠版的致死不悔。美哉,美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二:
  《穆斯林的葬礼》,说它是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作品确不为过。我把书再从头翻了几遍,思绪也开始烦乱,书中主人公的爱情,是那么值得歌颂。
  有人说:“如果存在不吵架的恋人她们就一定如陌生人般达不到爱情的最顶峰。而最深刻的爱情却是给予对方最大极限的自由。”韩子奇、韩新月、梁君璧等人物因为爱情而血肉丰满。
  梁君璧,她与韩子奇之间是基于三年朝夕相处的亲情后,又经历了三年 “背叛遗弃”,而又重聚的刹那产生的火山爆发式的爱情。她需要他,那个破碎得只剩下三个女人的家需要他。她,是个贤良的妻子,同舟共济让他们的爱深厚、纯净,让这个穆斯林的琢玉世家由衰败而兴盛,让千千万万在水凳上琢了一辈子玉,也同时受了玉器商人一辈子剥削的民间的巧手艺人们重又获得世人的尊重。
  韩新月象征着青春,生命,但是却在她最美的年华中遇到了心脏病,也与此同时的她遇到了挚爱——她的老师,楚雁潮,这不能说是上天还是穆斯林的真主给他们的一次考验还是恩惠,谁也说不清楚。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不同于世俗中的爱,这种爱是火,这种爱的阳光,照耀着整个世界,给世界一个光明,楚雁潮能勇敢地爱上一个命不久矣的女子,而韩新月也能敞开心胸来爱,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他们的爱情是超越宗教的,是跨越时代的,是不见生死的。对新月的爱情,不知该说什么,或许那个年代的师生恋注定会以悲剧收场,最后新月的死也是让人心碎的结局。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唏嘘不已。
  我说,爱情是不可以等待的,无论男女对爱情都有主动权,如果你发现了爱情就必须勇敢的去追求。对啊,就向新月还有梁冰玉,在她们身上没有爱的怯弱,没有时代的被动。她们都是勇敢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三:
  在德国能看到的中文小说实在很少,几个星期以前有幸从L小姐手中借到这本《穆斯林的葬礼》,不知多少次暗暗发誓要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但是第二年的博士学习并不轻松,除了要上自己的课修学分以外还要给教授作助理去给研究生讲练习课。平日周末都是在办公室度过,工作日就更不用说。近日刚刚忙完大事一桩,给自己放假一天,难得清闲之日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借入已久的小说。
  拜读之后对我本人冲击之大难以言表。尽管作者霍达在后记中提到她的创作并非要赚取眼泪,但是有些凄美之处我这个X尺男儿也不禁为之动容。当时L小姐跟我说这其实是一部悲剧,我并没上心,因为看到前几页怎么也联想不到悲从何来,尽管书名之中有“葬礼”二字。但是当韩子奇夫妇为新月的考大学的事吵闹的不可开交之时,我隐约感觉到了悲剧的开始。最先让我联想的是新月并非梁君璧的亲生女儿,因为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母亲对女儿竟是如此的冷淡,尽管那时或许还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后面的章节简直是处处生悲。
  文章前部分采用了两条故事主线,一是年轻时期的韩子奇如何学习制玉,如何爱玉,如何守玉;一是子女天星和新月的求学工作与爱情。但是称奇之处却是作者在小说的最后毫无违和感的把两条线拧成一股绳。再回到前段提及的处处生悲。第一条主线的背景是民国初期到抗战结束,所以战争是整条线的大背景。先是韩子奇的师傅梁亦清因太过投身制作一件玉器,重压之下吐血身亡,再是同行几乎赶尽杀绝。这一时期韩子奇的悲在他心理和名誉承受的双重压力,师母师妹不理解还得“认仇为师”。然后战争而至,日军步步蚕食华北,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无奈之下韩子奇抛妻舍子跑到英国去守护他前半生收藏下来的宝玉。在英国也没有逃离战乱的困扰,希特勒的伦敦大轰炸让他几乎丧命。对死亡的恐惧也让他陷入道德的禁区:与自己妻子的亲妹妹梁冰玉发生感情并育有一女。而她就是韩新月。这也是第二条主线悲的起点。战争年代的小人物更是悲催,就如同小说里的姑妈那样,自己的丈夫儿子被残暴的日军杀害。精神失常的她为能体验母爱而在韩子奇家里做无偿保姆与奶妈。
  对于韩新月,我想梁君璧无疑是矛盾的。她是自己亲妹妹与自己丈夫的“爱情结晶”。从小与韩子奇青梅竹马梁君璧先是恨他在父亲去世之后立即投靠仇人门下,又在韩子奇道明原由之后以身相许。生活与生意让他们之间没有交流更没有爱。然而对梁冰玉,这个韩子奇三岁看到大的师妹却是有真爱,并且这个真爱是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所以当梁冰玉带着新月出现在博远宅的时候,梁君璧把姐妹同胞的感情全都化成仇恨。不难理解,梁君璧没有读过书,她不会理解妹妹这个先燕京后牛津的高才生口中的爱情。对妹妹的恨,对丈夫的仇无疑将会全部发泄到新月这个外甥女“女儿”身上。这也就不难理解之前梁君璧对韩新月的种种冷漠与不支持。
  当然第二条线的悲还在六七十年代那个大背景。中苏断交,自然灾害,文化革命种种事情联系到一起无疑把这个伊斯兰信仰家庭内部的悲剧加重。但是从男二号楚雁潮的身上我们也深知这个时代造成的悲剧是针对当时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因为不支持大跃进就无法从助教升为讲师,因为不是党员就被自己的学生郑晓京训斥教育。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蛮不讲理的时代!不要跟我讲文革的动机之高尚,我永远无法原谅这个事件给当时的人以及当今社会带来的伤害!
  韩新月走了,她悲情也幸福。悲在生前受养母冷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才知自己生母。而她也是幸福,起码她从楚老师,父亲,哥哥,嫂子兼闺蜜那里得到的爱是纯洁的,尤其是楚老师这个在她生命垂危之际给她希望的男人。
  这个故事里面几乎没有人是happy ending的。韩子奇的师傅(梁君璧与梁冰玉的父亲)为完成玉器而丧命,韩子奇丧女之后又在文革当中宝玉被洗劫一空,虽无交代但是韩天星夫妇与梁君璧在韩子奇死后的遭红卫兵骚扰的场景可想而知,韩新月20岁香消玉殒,结果是楚雁潮失去了志同道合的soul mate,梁冰玉却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女儿。如果说汇远斋老板察觉文革氛围逃至香港算是他的happy ending的话,这就让小说悲情更加浓厚。他先是在梁亦清死后赶紧逼债清洗了梁家所有家底,后又与日本人勾结欺行霸市,最后还能免于批斗。这又让我们想起了那个永久的困惑:为什么坏人都能活的很好?

篇三:[韩新月]穆斯林的葬礼主要内容

  小说写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展现了回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穆斯林的葬礼主要内容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壁长于心计,次女冰玉娇小任性。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卖买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
  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壁,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在伦敦冰玉与亨特之子奥立佛相恋,可是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却不幸丧生。韩子奇与梁冰玉在海外相依为命十年,旷男怨女终于结合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收留新月为自己女儿,冰玉远走他乡。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可是红颜薄命,新月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绝。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穆斯林的葬礼的主题思想
  “变迁兴衰”、“命运沉浮”,重心落在衰、沉,《穆斯林的葬礼》写的其实就是“玉器梁”一家的悲剧。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小说的悲剧事件大体可以分作三类,一是爱情悲剧: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新、雁爱情悲剧与韩、冰爱情悲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可看作前者的继续。两者都是男女主人公对自由爱的权利受到韩太太梁君璧身上所体现的伊斯兰传统文化负面的阻遏,当然韩、冰爱情悲剧的原因不止于此。另外,还穿插有韩天星和容桂芳的爱情悲剧,那是由梁君璧身上所体现的门当户对的势利观念酿成的。二是社会悲剧:梁亦清、韩子奇传播、宏扬中国玉器文化事业的壮志豪情,因资本竞争倾轧、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破坏、“文化大革命”摧残而遭受挫败,他们的人生理想不为他们置身其间的社会大环境所容。三是命运悲剧:梁亦清、韩子奇、梁冰玉、韩新月以及参与制造过悲剧的虔诚的穆斯林梁君璧和不是回民族的文化精英楚雁潮——他们在积极探索人生意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无不意识到、预感到失败、痛苦、不幸甚至死亡的必然性,但他们不向厄运低头,坚持以坚韧、顽强的意志突围。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并着意表现异质习俗文化同回民族习俗的撞击、较量和通融,使之成为情节包括场面和细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的例子如葬礼和婚礼。梁亦清身怀绝技,但在代表资本的汇远斋老板蒲寿昌的压榨、倾轧下不得不含恨死去,从而引发韩子奇、梁君璧为之报仇雪恨,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薄葬、速葬,最简朴不过,正好与梁亦清的质朴性格谐适: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韩新月德才貌兼优,对人生、事业、爱情执着追求,但无奈心脏残缺不得不辍学,而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又使其爱情绝望,终致夭折。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
  民俗流动地存在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以民族群体的精神文化、心理意识为底蕴。将民俗的法约性、软控性故事化、情节化,要义在于激化伊斯文化与华夏文化、古老东方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撞击和融合,揭示这种撞击和融合必然经历的痛苦,开掘人物的文化心理。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的总体艺术构思中突出悲剧冲突、文化冲突、心理冲突,旨归在铸造在多元文化冲突、拼撞和互融互渗中焕发出蓬勃不息的生命意识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穆斯林的葬小说艺术特色: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多与女性相关——同为阴性,表征内守,寒冷以及阴暗。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反复出现的“新月”意象与主人公构成一种隐喻关系,其明净、清秀和凄楚与新月的聪慧、美丽与不幸异质同构。喻体、谕指浑然一体,成为联结人与物、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即将作者寄予的物象提升至人生命运的高度,也加深读者于大喜大悲后的生命体验。“新月”这一意象因其不完满而令人感慨万千、更因其残缺而使文本充溢悲剧色彩。而在伊斯兰文化中,新月是崇高、清静和希望的象征,二者对“新月”的理解是截然相反的。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作品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的纯真厚爱的感情,用欢快的字迹书写了楚老师和新月之间的师生之情和可歌可泣的师生恋情。故事最后的情节跌宕起伏,一些难以面对的事实层层呈现在了活人面前,让读者真实的感情都融进了作者的心血之中,感情高昂,悲壮。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7517/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