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语]佛教的词语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7-09 10:00:03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佛教的词语篇一:关于佛教的祝福话语

  佛教可以不信,但是佛教里面的话语充满了人生哲学,希望小编给你带来了启示。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3、大千生色,万类蒙滋,敬维座下禅理日畅,福慧时增!
  4、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5、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6、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7、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8、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9、(愿大、志坚、气柔、心细)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10、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11、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13、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14、戒律是扣子,禅定是里慧是面,口袋装方便,穿上吧。祝你新年吉祥!
  15、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16、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17、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8、太平盛世自在年,梵音鼓乐舞翩跹,梵香一柱向佛前,普愿福慧增无边!
  19、生活的最{境界是慈悲、知足、感恩。具体表现是简单、无欲、解脱、自在。
  20、慈悲心生起才是“灵魂”苏醒的开始,才是自性打开的开始,也是永生的开始。
  21、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22、愿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安康,违缘消灭,顺缘增长,广闻深思,勤修佛法,六时吉祥!
  2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24、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25、飘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祥和的颂经声,飞舞的风马,六字真言的祝福,佛菩萨的保佑。
  26、人生美好的享受是安居,是沉默,是孤独,是听见自己的呼吸声,是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
  27、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8、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29、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0、(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31、修行者进入尘世,应该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损伤花的色与香,轻盈地采取蜜汁,无害于花本体。
  32、(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33、(心包太虚)能将山河大地、太虚e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34、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35、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36、(不要执着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37、凛冽的清风和温暖的阳光同在!愿慈悲的法流滋润您的未来,原智慧的光明照耀您的身心!愿六时吉祥!
  38、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达到永恒的愉快、安详。
  39、(不伤害别人)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40、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41、我们是我们的心灵的主人。不因为外在的毁誉顺逆而影响自己的心。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辱骂和敌视。
  42、人的心像一间有六个孔洞的屋子,贪、嗔、痴、渴、爱、欲无时无刻地侵入,故欲得清净得先修缮自己的心。
  43、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44、一粒沙里是一个大千世界,一朵花蕊就是一方净土。把无限放在你的手心上,将永恒在刹那间收藏。新春万福!
  45、我们的好或坏全因为自己,我们修改自己是为了要舍弃坏而趋向好的方向,是为了善恶,而不是因为别人的批评。
  46、现在的幸福和痛苦,不一定是今生因缘造成的,同样,现在的因所造的果,不一定能在今生得到成熟,因果无始。
  47、精进努力修行不是改变自己的容貌,不是获得种种境界,也不是创造福慧,而是寻回原本的初心——赤子般的心。
  48、(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49、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50、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51、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52、佛说:霓虹灯下的幻影,是因为思念的脚步轻轻踏出红尘万丈;千丝万缕的情意,直到遇见了你,才划过一道忧郁的泪痕。
  53、将军的马寄养在禅院,对驴子十分傲慢,不久马病了,不能上战场,被卖到农庄拖粪车。禅师:不要因一时富贵而不可一世。
  54、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愿三宝护念你!愿上师摄受你!愿护法拥护你!自利又利他,快乐幸福的度过暇满人生!
  55、应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56、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愿您在新年里广种福田,广结善缘,幸福与快乐常在!阿弥陀佛!
  57、不可能任何人都喜欢你,也不可能任何人都讨厌你;不可能任何人都赞叹你,也不可能任何人都诽谤你。你自己不动心就行了。
  58、(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U、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59、(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60、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61、不诽与不害,严持于戒律,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勤修增上定,是为诸佛教。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62、听到别人的恶意中伤,没必要对此念念不忘,转头放下便是。如果一直不停地去想,就像把别人吐出来的东西,自己又捡起来吃一样愚笨。
  63、(自杀的罪业)自杀所犯的罪有三:一、杀害父母所赐的身体,犯不孝罪。二、造自杀罪业。三、犯遗弃父母、先生(或太太)和孩子的罪。
  64、(多造善因福果)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则一旦病障现前,身心不得自在时,则
  65、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66、心的不纯净是引发痛苦的来源。什么使得心不净呢?顽固、骄傲、自大是心理的杂质,这些杂质引出了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于是痛苦产生于此。
  67、人有两个我:一个是别人心目中的我,一个是心灵中的我。在孤独的时候,那个心灵中的我最易显现出来,这也是最好的净化自己的心的时候。
  68、(去除三毒)佛法很简单,只要去除贪、_、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众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69、(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能祥和。
  70、日子像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愿您用一颗禅意的心来生活,修炼成一朵智慧的极乐莲花。新年吉祥!
  71、道生于平和安静,德生于谦和大度,慈生于博爱真诚,善生于感恩包容,福生于快乐满足,喜生于健康成就,愿道德慈善福喜集您一生!新年快乐!
  72、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惟一、永远的依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我们应当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恩宠。
  73、(发挥生命价值)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的生活及爱欲而追求,这种生命轻如鸿毛!反之,若能发挥生命力,积极造福人群,这种生命价值则重如泰山。
  74、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中秋节快乐!
  75、给你修路的,是你自己;埋葬你的,也是你自己;帮助你的,是你自己;毁灭你的,也是你自己;成就你的,自然还是你自己。所以佛说:自作自受,自性自度。
  76、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7、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78、愿清香的檀香味带走你一天的疲倦,愿清晰的戒定慧增添你无限的清净,愿幽雅的佛乐为您祈祷,愿观世音菩萨永恒在你心间转到,保你身体健康,法喜充满,新年快乐。
  79、好高骛远,想一蹴而就,不但违反自然规律,而且寸步难行,只会使自己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所以,凡是还是应该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以免收到相反的效果。
  80、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大爱无私,被你深深伤害过的,不会在你眼前哭泣;要是打定主意,决意离婚的,是不会多说什么的;真正为你感到开心的,在内心微笑。
  81、集曼陀之雅华,旃檀之凝香;祈万佛之祥光,龙天之赞唱。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藏。申贺新禧,祈度九殃。身心自在,智慧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82、人生中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83、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它没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佛菩萨,人天善神,都看着你;把握好每一个念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现;愿你生命的每一刻都能自在吉祥!
  84、吸引知识精英,追求人生深意。你不能纠正世界上每一个人,使天下太平。正如你不能移去全世界的石头和荆棘,使所有的路径平坦。要走得平坦,就得穿一双鞋子,希望得到内心的和平,就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感觉。
  85、痛苦源泉,在于错误的追求。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原谅;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得到他人的谅解;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86、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_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佛教的词语篇二:佛教静心经典语录大全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少欲,则少烦。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曰: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佛曰: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来)。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将生命结束在爱人面前,瞬间的痛苦,永恒的幸福,无法抵挡的诱惑。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如此的放不下,实在有违做人之道。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曰: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曰: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
  佛曰: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佛曰: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盗,淫。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意三者,嫉,恚,疑。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换今生匆匆一瞥。
  而我说:我愿意化做你窗外的那一棵树。
  正如席幕容所说的,只求佛能让我长在你每天眺望远方的那个窗前,静静凝视你每天的来来往往每天的喜怒哀乐,直到老死。 在阳光下郑重地开满花儿,将我前世的今生的来世的期待都写在花瓣中叶子里。你可知道,那纷纷扬扬的叶子是我多长、多长的思念;你可知道,那落英缤纷的花瓣是我多久、多久的盼望。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换今生匆匆一瞥。
  而我说:那是真的吗? 是啊!那是真的吗?如果是,那么我要尽量多看你一眼,多看你两眼,再多看你很多很多眼。好让来生我有机会再见到你。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换今生匆匆一瞥。
  而我说:前世的姻缘在今生的匆匆一瞥中绽放着千年流转的美丽。
  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那么,我的前世是积攒了多少次的回眸啊,才换得与你相识相知 ……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 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我相信缘分,不信佛 而缘分信佛,不信我 是我自己么? ... 只因一声虚幻的
  佛曰: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非本尘,何来有尘?
  佛曰: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尘一劫,仿佛我们每一次重逢和离别,如同三生石上刺破手指滴落的血。千里暗香拂过,铭刻着你我的生死契。
  佛曰:劫难,是安很喜欢的词。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禅,也是无止尽的劫难,可是佛他不告诉我们,我们要经历多少才肯放过我们,他总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语。
  佛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让我们用生命中固有的顽强、抗争和韧性,打磨掉自身的浮躁和轻狂,打磨掉懒散和消沉,还一份深沉、持重、克制。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佛教的词语篇三:元稹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元稹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佛教思想在他很多佛教题材的诗歌作品之中都有表现。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元稹生平简况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其中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二、元稹的思想概况
  元稹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由于元稹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年轻之时,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 安史之乱后,人们惧怕战乱,热望和平,渴望中兴。面对民不聊生、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元稹和其他英雄豪杰一样,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成了他所追求的目标。他从小饱读儒家经典,接受孔孟学说较多,其人生理想是“安人活国,致君尧舜,致身伊皋”(白居易)。辅佐时君,使之成为尧、舜般的帝王,使自己成为稷契、皋陶、伊尹般的贤臣,是初唐和盛唐以来诸多名相和大诗人的宏愿,杜甫、李白、陈子昂等人都是如此。元稹十分崇拜他们,尤其崇拜杜甫,精读了杜甫大量现实主义作品,自小就“哀民生之多艰”,产生了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抱负。在信奉儒家“达者兼济天下”这点上,他和白居易完全一致。他曾回忆年轻时的志向说:“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济人无大小,誓不空济私。”(《酬别致用》)而欲兴利除弊,治理天下,首先要认清社会矛盾,看透社会的弊端。认识社会弊端,他有切身体会,同时又广泛收集资料和进行系统研究。从他的诗文可以看出,他一直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体恤百姓之困苦,轻其徭戍赋税,抑制权豪、藩镇、宦官,改进科举,选拔经世致用之才,广开言路,亲贤臣远小人,澄清吏治,去除宫市之弊,经略边疆,以重治贞观、开元之治。元稹不仅提出了系统的革新主张,而且能身体力行。在拾遗、监察御史任上,他态度激进,不畏权势,严惩恶吏。
  在元稹屡遭贬谪之后,他的思想开始由儒家思想逐渐转向佛道思想上来。他希望能够从佛道思想中找到解决人生苦闷的方法,这是他思想处于矛盾中的表现。一方面他理直气壮,虽累遭打击而不悔,曾自励曰:“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营!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思归乐》)读罢此诗,其高贵品格、坚忍不屈,毫不逊色于“革命烈士”,足见元稹骨子里有一种傲视苍穹、不与世俗权贵同流合污的浩然之气。这种品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去巴结权贵,献媚他人。但另一方面,他又彷徨苦闷,借酒浇愁,萌生出归隐的念头,并不时从佛、道说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元稹读《老子》、《庄子》,炼服丹药。另一方面,他还频繁与高僧往来,寻佛问道,从而接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三、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1.早年的佛教信仰
  元稹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与佛教有关的。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元稹最直接提及自己佛教信仰的诗歌是《离思》诗,诗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的妻子名叫韦丛,是太子太保韦夏卿的幼女,嫁给元稹时,元稹正身家寒素。贫贱夫妻,相濡以沫,但韦丛年仅二十七岁即英年早逝。后来元稹官居高位,俸钱百万,妻子却不能与之共享,元稹极为悲哀,常以诗抒怀。这首诗歌就是表达元稹对早逝妻子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他与韦丛爱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情绪。后两句则由此而深情地表达“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坚贞。元稹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坚贞,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学佛修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韦丛的思念。
  元稹还在多首诗中提到自己早年信佛,如其被贬通州之后作的《遣病》诗中说:
  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元稹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因而在其诗歌中经常会用佛教术语来描述客观事物。如《杏园》诗云: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唐代的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木结构的平房小楼,和深宫宅院,容纳了百万人口,北方多旱,每天滚滚车马扬起尘土,遮天蔽日。这里借喻长安不仅是红尘深处,而且有万丈红尘。
  “狂风吹送每年春”,春天的长安又是风季,这里借喻中唐以来,朝政多故,年年都有不测之事。
  在狂风扬尘的春季,桃李杏花在长安城仍然随处可见。元稹在杏园发出了如上感慨:万法本空,出入本空,今天出门不知还能不能回家,又何须栽这一园的花来惑乱世人呢。
  2.元稹的赞僧诗
  在元稹撰写的佛教题材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赞诵高僧德行,或描写由俗入道的事迹。也有描写寻僧不遇的诗歌。如《智度师二首》即是描述智度师由战将投归佛门的事迹。诗云: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在诗歌中,元稹讲说了智度禅师在四十年之前曾经是一个驰骋沙场的战将。后来由于感悟世事沧桑,变化无常,放弃了功名利禄,投身佛门学佛修道。没有刀光剑影的厮杀,却多了一份闲适心情。想想过去曾与史思明厮杀突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当铁衣抛却穿上衲衣之后,自己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
  关于描写由俗入道相关的还有《志坚师》云: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
  灵武朝天辽海征,宇宙曾行三四匝。
  初因怏怏剃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
  这首诗歌是描写志坚师在出家三十年以前曾是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在历经世事变迁之后,他才由衷地感觉到人世的无常变化,由此产生对佛门的向往,并在经过嵩山拜祭圆寂的禅师之塔后,终于入迹空门之中。
  元稹在诗歌中还讲述了一些注重说法修定的高僧。他在《定僧》中说:
  落魄闲行不著家,遍寻春寺赏年华。
  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
  诗人由于官场失意,为了消遣苦闷的心境,在这大好的春天来到寺院中欣赏春光灿烂的春景。在这荒郊野外的寺院中,见到一位高僧安坐在盛开的花丛边静心禅坐。满树春花与高僧相映成趣,令诗人很羡慕这种情景。
  诗人还在《寄昙、嵩、寂三上人》诗歌中,以诙谐的语气说,上人们经常向人讲说对治烦恼痛苦的方法,却又偏偏将人生的死苦经常讲述给我们听。现在这些上人不是向人讲述痛苦之事,而是告诉人们不生不灭的道理,这使人没有对死苦等人生产生各种痛苦的恐惧,因而心中更为放松;也不用操心如何对治,因而心中更为清闲。诗云:
  长学对治思苦处,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
  元稹还在《卢头陀诗》中介绍了一位坚持苦行的卢头陀高操的道行。诗云:
  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
  马哭青山别车匿,鹊飞螺髻见罗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7283/

推荐访问:佛教词语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