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7-07 10:00:03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第一篇成都杜甫草堂:参观杜甫草堂作文


  “ 杜甫草堂 ”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yuwenmi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参观杜甫草堂作文【篇一】
  春是生机的,春是五彩的,春是游览的好天气,好时光。
  三月二十日,同学们兴高采烈的踏上春游之旅。一上车,同学们如同顽皮的小鸟叽叽喳喳闹个不停,车里一下乐开了花。
  我们游览的地点是杜甫草堂,它位于二环路浣花公园旁,整个草堂大约有二百七十多亩。大门前有一个用水泥做的罩壁,做得精美极了。进入大门,我们走过一条林荫小道来到大雅堂,大雅堂里塑刻的各朝著名诗人:正中央是杜甫,旁边是李白、王维、白居易、陈子昂等。走出大雅堂,我们来到花径,花径两旁是一道红墙,红墙边上有各种各样的竹子:绵竹、茅竹,青丝竹。
  走出花径,就能看到杜甫以前居住的茅屋。我们还在茅屋前背诵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深深表达了杜甫在草堂生活环境的辛苦,诗中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深深表达了杜甫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反映了诗人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已。茅屋里设有中客厅,厨房,书房,卧房等。
  来到史诗堂,就能看到杜甫的铜像,那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雕刻的,这个雕像很清瘦,最能表达出杜甫一身的艰难曲折,在铜像旁,还有朱德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听导游阿姨介绍: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靠亲友支助在浣花溪修建茅屋居住,因为成都是远离战乱的中原,草堂又地处郊外,所以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具有田园风情的著名诗歌,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杜甫一生写了XX多首诗,在草堂就完成了240首,杜甫草堂共收集了1000多首,这些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杜甫草堂誉为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再往里走,还有大廨、工部祠、柴门、唐代遗址等景区,它们各有特色,展示出不同的魅力,让人留恋往返。短短的时间过去了,通过这次的游览,让我们对中国诗人的才华赞叹不已,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依依不舍的走出来,和杜甫草堂说声再见吧!
  参观杜甫草堂作文【篇二】
  在过年期间 ,我们在成都去参观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杜甫草堂 。杜甫 ,我们背诵过他的一些古诗 ,对他生平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但对他曾经生活过的草堂没有什么印象 ,所以我也感到很好奇 。
  我提前看了一些资料 ,了解到“ 杜甫草堂 ”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在此居住了约五年多 ,写下240多首诗歌 ,真是让人惊叹 !后来 ,草堂也是历经磨难 、屡废屡兴 ,留存至今 。
  一进草堂的大门 ,几棵干枝梅呈现在眼前 ,清香味扑鼻而来 ,令人陶醉 。郁郁葱葱树木布满庭院 ,可以想象杜甫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一定会激发他的灵感和想象 ,挂不得能创作出那么多好诗句呢 !整个的院落面积很大 ,被分成了4 、5个小部分 。再往里走 ,有个古建筑的展厅 ,介绍了杜甫的一生 。我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杜甫的事迹以及一些他的著名的诗歌 ,可爸爸说 :“ 这还没到真正的草堂遗址呢 ”。他说 :“ 这些房子 ,都是后来不同年代的人建造的 。当时杜甫住的草屋可没这么雅致 、漂亮 ,他当时居住的地方其实是很简陋的 ”。我们继续向前走去 ,不一会儿 ,我们看见了连在一起的 、几间稻草屋顶的寒酸草房 。那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杜甫草堂 ?是的 ,真真切切 ,就是这么简陋的草堂 。草堂中只有简陋的一间客厅 、一间书房 、一间卧室 、一个厨房及柴房 、一个厕所 。但是与其说是客厅 、不如说是只能摆了几把椅子的空间 ;与其说是厕所 ,其实就是一个坑 ;与其说是卧室 ,其实就只能放一张小床 。著名的诗人杜甫就曾经在这样一个简陋的草屋中创做出无数的旷世佳作 ,他曾经就是居住在这样的简陋茅屋 ,忍受着严寒 ,忍受茅屋在被咆哮的秋风损毁下遭受雨淋的痛苦 。他用他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诉说着“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的凄惨情景 ,但是他更是忧国忧民 ,向往“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理想 ,表达出“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情怀 。
  杜甫的理想也许我们今天实现了 ,我们有温暖的房屋 ,宽敞的教室 ,我们不在遭受寒冷和雨淋 ,但是我们却缺少了他的拼搏 ,他的情怀 。诗人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 ,却能写出那么多的好诗 ,虽然自己身临困境 ,但是仍然心系祖国 ,这不是我们更应该敬仰和学习的吗 ?
  参观杜甫草堂作文【篇三】
  寒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杜甫草堂游览。
  一进门,便看见一棵棵参天古树,有的四季常青,有的只剩光秃秃的树枝,有的粗壮无比,有的还挂上了许多漂亮的红灯笼,还有的享有“独木成林”的称号,真让人惊叹!
  走着走着,便有一个荷塘,此时,荷叶已经枯萎,荷花也不见踪影,仿佛有些凋敝。可是塘边却盛开着我不知名的小花,红的、黄的、白的、橙的、粉的、紫的、蓝的,竞相开放,美丽极了,给荷塘带来了一丝生机。
  我们来到杜诗书法木刻廊,长长的走廊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法作品,字都写得非常漂亮。上面有些是楷书,有些是隶书,有些是篆书,还有一些是几乎看不懂的草书。我正在学习写毛笔字,看到这些优美的书法,我更激起了兴趣,盼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写出这样漂亮的字体。
  接着,我们又来到杜甫的居住地——一处小稻草屋。它的屋顶是用稻草盖的,很厚很厚,墙是泥土和草砌成的,柱子和家具全都是木头做的,虽然很旧了,但看上去十分古朴。茅屋有好几间,分别是杜甫的书房、卧室、客厅和厨房,每间都小小巧巧的,里面的家具也十分简单——卧房里一张小床,客厅里一个卧榻,榻上一张小几,另有两把椅子,厨房里一张小小的方桌而已。看到这些,我的眼前便浮现出,当年杜甫住在这件小小的茅屋里,吟诗作赋的情景。
  我们转着转着,又来到了一个大花园里,里面万紫千红,和郁郁葱葱的竹林相得益彰,简直无与伦比!我好像走进了龙宫的大花园,被这优美的仙境陶醉了。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盆景,它们弯弯曲曲的,长着碧绿的叶子,摆着不同的姿势,好似活了起来,扭着腰儿跳起了舞!
  最后,我们又参观了杜甫的雕塑,就在“诗史堂”里面,他满面忧愁,似乎在思虑着什么——是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我不得而知,只久久地凝望着他。后来,我们还参观了诗书画院美术馆,里面有许多精美的书画作品,让人流连忘返。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我怀着对杜甫深深的敬仰,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意义非凡的地方。

第二篇成都杜甫草堂:关于杜甫草堂的简介


  杜甫,历史著名爱国诗人,晚年受同僚排挤贫困撩倒在成都落户,住在一间草房。

  杜甫草堂简介:
  杜甫草堂,又名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公园旁,占地24公顷。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杜甫草堂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
  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了4年。直到严武去世,杜甫才离开成都。诗人曾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来形容其位置。
  在这4年中,杜甫共作诗240余首,是其创作的高峰。冯至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部分作于草堂的诗:
  《草堂即事》
  《怀锦水居止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栽》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
  《春夜喜雨》
  《蜀相》
  《绝句四首(其三)》
  《堂成》
  《江村》
  《病枯》
  建筑
  草堂屡次经历战火,现有的建筑大都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所兴建。1954年建立杜甫草堂纪念馆,1985年改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草堂大门额匾上刻有郭沫若手书的“杜甫草堂”四字。杜甫草堂分为大雅堂、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展览区。大雅堂展览大幅壁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以及屈原、陶渊明、李白、王维、苏东坡、李清照、陆游等十二位诗人的雕像。柴门展览区有1997年重建的五开间茅屋故居,室内陈设保留着杜甫时代的样貌;书斋内一张书几,摆放文房四宝, 再现当年杜甫创作伟大诗篇的陈设。茅屋前的石桌和石凳,宛如当年杜甫和朋友吟诗下棋的地方。工部祠展览馆的中文部,陈列着中国历代从宋代以来出版的各种杜甫作品的刻本和铅印本;展览馆的外文部,陈列着杜甫作品的各种文字的翻译本。

第三篇成都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一个中国人的杜甫情结

  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我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与杜甫相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稚气的童声在老师的引领下朗朗而读,韵律和节奏、工整的对仗、美好的意象、明快的情绪……从这首《绝句》中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阅读的快感和文字的美感,那是最早的文学启蒙。
  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杜甫诗作:《春夜喜雨》、《望岳》、《春望》、《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没有统计过,但杜甫很可能是入选语文教材诗歌最多的诗人,伴随了我的整个校园生活。巧合的是,我最喜欢的杜诗都是他在成都草堂中留下的作品,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今年初,西南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我便在心里默默念诵这首诗,而每次去草堂我也喜欢选择下雨或雨后时分,好雨滋润下的草堂最美。同样被这首诗感染的还有老外,2009年,韩国导演许秦豪来到草堂拍摄电影,片名就叫《好雨时节》。
  毛泽东将杜甫的诗歌称为“政治诗”,《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政治诗”出现在稍高年级的课本中,那个清新明快的杜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苦难忧伤的愤怒老头儿,太沉重,离一个学生的生活太远,我很快淡忘了这些诗。
  后来就工作了,和杜甫一般流浪南北,居无定所,在6年的租房生活中我搬了10多次家,买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无奈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万间广厦中哪里是我的一间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脑海浮现,我感同身受,与杜甫心有戚戚焉!相信这也是广大中国房奴的心声。感动于他为了让千万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冻死亦足的博大情怀,如果活在当代,他一定是最受房奴拥戴的城建部部长。
  后来我终于买了房,而且被“草堂”了——我住的小区名叫“盛世草堂”。今天的草堂是成都二环路内环境最美的地方,周边的房地产纷纷沾光,取名必带“草堂”二字,尽管其环境、建筑风格和草堂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我的小区,和草堂的唯一联系大概就是入口处墙壁上的杜甫浮雕像,与一旁的门卫一起每日迎来送往业主。这小区临二环路,车声嘈杂,好在距离草堂只有步行20分钟的路程,拜访草堂、融入杜甫气场就成为我逃避喧嚣、平静内心的最好方式。
  这么看来,杜甫将要伴随我一生了。这也是众多中国人的情结,何以见得?两个数字足以说明:1000多年来,杜甫粉丝收集、刊印的杜诗版本多达700多种;而中国各地修建的杜甫草堂则多达37处,在中国文人中,只有杜甫享有如此殊荣。究其因,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由自身的苦难推及人民疾苦、国家安危,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动了中国人;而他在成都隐逸生活时描写的田园和自然之美,不仅与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方向一脉相承,更是当下中国人的向往,正如那句话所说: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隐居梦,或隐于野、或隐于市。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全国草堂中最有名的一处,以至于一提到草堂,毫无疑问,那是指成都的草堂。所以曾5次游览草堂的邓小平说:到成都不游草堂,等于没来成都。
  在成都的草堂中,一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中国人对杜甫的深厚情谊和良苦用心。
  大廨是草堂的第二重建筑,廨,指官员办公的厅堂,杜甫一生颇不得志,心向仕途却大官当不上、小官当不长,当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官署,后人修建大廨,寄托了让他永生为官的愿望。
  大廨中立着一尊杜甫塑像,瘦骨嶙峋、满面愁容,苦难生活将他的腰压成弯月,这是他的晚年形象;在他后面,诗史堂中的另一尊杜甫像则英气勃发,是壮年形象,这两尊像都非常写实,是当代作品,敞放着任人抚摸拍照。而最后一重建筑工部祠中的杜甫像塑造于清朝,因为是文物,置于龛内高高供奉,这是杜甫的中年形象,面容饱满、细皮嫩肉、白白净净、神色轻松,标准的官员和成功人士模样,与杜甫的境遇完全不符,他是人们愿景中的杜甫形象,同时也寄托了大众的祝愿:他这一生够苦了,让我们为他实现抱负,过上想要的生活吧!
  杜甫生平*颠沛流离的一生
  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省巩县(现巩义市),适逢唐朝盛世,杜甫的十三世祖上杜预是晋代有名大将军,父亲、祖父都是唐朝县级官员,母亲也出身望族,家境不错。
  杜甫从小就表现出文学天赋,中国文人素有游学传统,以开阔眼界、结交名流。杜甫从19岁开始云游晋豫(山西、河南一带)、吴越(江苏、浙江一带)、齐赵(山东、河北一带)各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公元744年,他与李白、高适相会,三大诗人把酒论诗、携手同游,成为文坛千古佳话。
  35岁那年,杜甫前往京师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因昏官污吏玩弄权术而落第,自此旅居长安十年,此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靠卖药和朋友接济勉强度日。39岁那年,杜甫作三大礼赋直接投给朝廷展示才华,虽得到唐玄宗赏识,但唐玄宗沉湎于杨贵妃温柔乡,疏于政事,朝廷腐坏,杜甫并未获得机会。直到公元755年,44岁的杜甫才谋得一小小官位。此时安史之乱(叛军攻打长安,从公元755持续到763年,是导致唐朝由盛而衰转折的战争)临近,民不聊生,年底,杜甫的孩子被饿死,安史之乱暴发,唐玄宗逃到成都避难,杜甫则在举家逃难途中被叛军抓回长安,后逃出拜见流亡途中的唐肃宗,先被封为左拾遗高官,后因仗义执言触怒肃宗而被贬,杜甫深受打击,拖着病身弃官举家辗转甘肃入蜀。
  从公元759年底开始,杜甫在四川生活了近五年半,其间除因蜀中官员叛乱而流亡川北一年多外,其余三年零九个月均居住在成都西郊草堂,因朋友严武提携,杜甫曾在蜀中做了半年官,其余时间均归隐草堂,过着朴素安宁的生活。
  公元765年4月,朋友去世,杜甫再度漂泊,下重庆,出三峡,入潇湘,晚年的他半瞎半聋,于公元770年59岁时病死在湘江的破船上,一生漂泊流浪,但遗作中依然渗透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杜甫草堂的前世今生
  杜甫到达成都后,先客居浣花溪畔的寺院,后在朋友接济下,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浣花溪水水西头”建成草堂,占地一亩,“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杜甫离开成都后,邻居任氏住进草堂,她是四川官员崔宁的小妾,也就是传说中的浣花夫人,因曾带兵保卫成都而受到尊敬,今天草堂花径旁的浣花祠就是纪念她的祠堂。草堂经任氏修缮扩建后面貌一新,后任氏将房舍施与寺院,即草堂寺。
  公元902年五代时,前蜀宰相、诗人韦庄寻得破败的草堂旧址,重建茅屋,并居住于此。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代,草堂屡建屡败、屡败屡建达13次,从最初的一间茅屋发展到后来的4进院落。宋代时在墙壁上绘杜甫像,立26块石碑,遍刻1400多首杜诗,草堂成为正式祠宇;明代建工部祠及配殿,建立书院,凿池引水,修整园林;明末,张献忠剿四川毁了草堂;清嘉庆16年(1811年)草堂重建,确立了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布局,并在工部祠立陆游、黄庭坚像陪伴杜甫,扩为四进院落,形成今日格局。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军阀割据,草堂一度成为军队驻地,门窗被拆、楹联被毁,凋零颓败。新中国成立后,草堂获得新生,1955年杜甫草堂纪念馆开馆,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为还原诗人当年生活,丰富景观,1997年2月在工部祠旁建成了茅屋院落。2001年在茅屋附近发现了唐代民居和生活遗迹,并于2004年底建成陈列馆开放。新景与古迹辉映,唐时生活场景生动再现眼前。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4043/

推荐访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