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中医理论总结

来源: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18-07-05 19:00:06 阅读:

【www.bbjkw.net--工作总结范文】

中医理论总结一:有关中医工作总结

  xxxx年,我区中医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振兴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按照国家、省、市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要求,继续加强了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加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我区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作用。现将今年来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中医工作措施进一步落实
  我局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继续将中医工作纳入卫生局业务工作议程,列入卫生局目标管理内容之一,结合平时业务工作检查,在年终实行目标考核。对中医工作,不仅区卫生局主要领导亲自抓,还确定了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了负责中医工作的科室和具体工作人员抓日常中医工作。各区属医疗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将中医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重点内容之一,确定了负责中医工作的领导、科室和相关人员。
  根据xxxx市中医管理局的要求拟定了《xxxx区卫生局xxxx年中医工作要点》,该“要点”提出了今年中医工作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各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确保了今年各项中医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不断推进了社区中医药工作
  一是明确任务、分解目标。我局继续组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中医科和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解落实了中医工作目标任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照标准与要求进一步规范设置了中医科目,并积极巩固已创建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果。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人认真抓好各项中医工作的实施,落实到责任科室和人,确保了各项中医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是加强了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按照“省、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巩固我区已创建的13家xxxx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家四川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进一步加强了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13家中心设置了中医科室和中药配方部,中医药人员配置达20%以上,90%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中医药服务,全区社区中医药服务量为56.0%,达到了市级40%的目标任务。
  三、进一步强化了中医医疗机构内涵与规范化建设
  1、加强了中医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建设。
  充分发挥“三名”战略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中医药工作均衡发展,按照《四川省中医医院评审办法与等级评审标准》(川中医药发[xxxx]16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区属中医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与管理,不断提升了全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区属中医医院的门诊病人中医药治疗服务量逐年提高达68.55%。区中医医院和骨伤医院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健全了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2、积极开展xxxx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在xxxx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深化开展xxxx年“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机构建设,以迎接2011年5月份市级专家组的专项检查评估。同时,狠抓医院质量管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了质量监督检查工作。针对专家在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对照标准积极整改与落实措施,使整体医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加强了中医医院机构软硬件建设。为适应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要求,注重中医药文化氛围建设,今年区中医院和骨伤医院对有关科室按照标准进行了调整、改建和装修,共投入基础建设费用近115万元(中医医院15万元〔制剂室和放射科〕,骨伤医院近100万元〔重点是制剂室、煎药房、预防保健科室等〕)。两个中医机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投入近240 万元(中医院140余万元,骨伤医院100万元)增添了相应设施设备,提升了医院的技术服务质量与形象,改善了就医环境。
  4、加强了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和医院等级达标工作。区中医医院继续按照《xxxx市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单位建设验收标准》加强重点专科“中医儿科”的软硬件设施和中医药文化氛围建设,使重点专科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区中医医院继续巩固了二级乙等复审工作,骨伤医院正创造条件积极开展重点中医专科(专病)的建设和上等达标准备工作。
  5、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义诊宣传活动
  (1)印发《中医养生与治未病》健康手册(五)5万册和9种《中医药健康处方》1.08万本。
  (2)在西安路和天回镇辖区组织开展了2次大型的分别由区中医医院、骨伤医院承办的以“弘扬中医文化 传承国粹精神”主题的“xxxx年xxxx区中医药文化宣传义诊活动”。免费义诊及咨询310余人,测血压120余人,现场推拿、按摩、拔罐36余人,发放《中医养生与治未病——健康手册(五)》计800册、9种《中医健康教育处方》计620人次,各单位编印的中医药宣传资料计900人次。
  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义诊宣传活动,弘扬了中医药文化,使社区居民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中医药在维护生命与健康、防治疾病、养生保健与康复等方面的基本理念、方法和作用,为中医药的推广与发展又营造了一次良好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社区居民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为中医药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与业务技术培训:
  1、加强了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区属中医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中药剂人员的技术水平,认真抓好继续教育工作,中医药卫技人员参加继教面达100%,取得25学分人员达100%。区属中医机构不仅在院内以传、帮、带、培训等形式对卫技人员进行培养,还鼓励中医、中药技人员参加院外的各类培训。为培养学科人员,区中医医院、骨伤医院还选派有一定中医基础的卫技人员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学习。
  2、继续组织温习中医四部经典著作。为促进和营造了全区中医在岗临床人员温习中医四部经典著作的学习氛围,今年继续组织了16家区属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中医药人员温习中医四部经典著作,有120名中医药人员将参加12月4日《黄帝内经》全省统考。
  3、继续培训与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利用“中央补助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资金”在我区培训与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做到了专款专用。
  (1)今年已选派10人参加了省级各种中医药适宜技术骨干与业务知识培训。按照省、市要求分别于5月、11月完成对66人次的社区中医药人员开展了2次“区级中医药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完成了悬针法治疗颈椎病技术、电针治疗偏头疼技术、穴位埋线技术等15项中医药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培训工作,培训人员均通过了考核,颁发了《培训合格证书》。
  (2)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临床适宜技术在我区基层的推广运用,专门投入30.308万元用于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购置开展中医药临床适宜技术的相关针灸理疗与康复按摩设施设备。
  (3)购买发放《四川省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手册》500册,翻刻发放《14种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光盘25套,发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印的适用于中医药人员《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一分册)》200册和适用于西医人员《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80册,确保了各中心(站)培训与推广运用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4)该项工作于9月17日通过省专家组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和现场考核等方法,对我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培训与运用工作(1个培训基地4个中心4个站)进行了全面考核评估。分别从组织领导、项目执行和推广绩效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考核评估,结果均达到了标准要求。检查组一行对我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xxxx区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到了领导重视、管理规范、措施得力、培训基本到位、督导有力,中央专项经费做到了专款专用,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的服务率平均达69.08%(8家单位的中医处方〔含非药物治疗单〕占处方总数比例较开展培训前平均增长了17.8%),调查患者满意率均在90%以上,确保了中心开展10种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站开展4种以上的任务。
  5、继续组织中医药人员参加中医类别省级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按照省、市有关社区中医药人员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要求,今年我区共组织了17名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人员于4月20日参加由xxxx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部承办的“xxxx年中医类别省级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将于11月13日参加全省统考。
  五、明年中医工作重点
  今年虽然在中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比如有的中医药人员业务素质还不是很高,中医学科带头人较少;由于资金缺乏,硬件建设还较滞后,导致各机构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不浓厚。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将继续抓好区属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内函建设及其中医药人员的业务技术学习与培养,积极深化开展xxxx年“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机构建设,争取多方支持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运用工作,巩固已取得的成绩,不断推进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理论总结二:参加中医培训的心得范文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在高考结束后,原本一心想要做个程序猿的我,居然会改变主意报考中医专业。
  中医,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术,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神秘。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辨证实施,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相、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现在,西医院远远多于中医院,在大多数人认识中,有了病就是去医院检查,然后吃点药,中医从来不是第一选择,也是只有在经过多方折腾病也没有痊愈后,才想起来去看看中医。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了一个中医的自述,看得我目瞪口呆。感到生孩子绝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种有如神六发射的高科技程序。
  (她先叙述产前检查,我说:完了,非给你剖腹不可。我知道这种情况也完全可以自然分娩,不是非剖腹不可。她说:是啊,人家说了,这是必需的。人家西方医生还很以人为本哪,刀口在下腹部,还是弧线形,考虑到让你还能穿比基尼。她说,手术室为抑制病菌温度很低,做完手术又用凉水给她进行了全身清洗,我说:完了,你非发烧不可。她说:人家说了,这也是必经阶段。我听了真是叫苦不叠,谁说生孩子就非得发烧呀?医院赶在她发烧之前先给她挂上吊瓶,这样她就不至于烧死。一听用药方法和饮食,我说:更完了,你非没奶不可。她说,医生说了,这也是正常的。
  好在西方服务设施完善,什么都想得很周到,哺育孩子不成问题。我告诉她,她的确享受了一番西方的一流科技服务,但除了挨了一顿大可不必的收拾外,没得到任何好处。 )我推崇科学,但还没有推崇到为了享受高科技而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医生去整治。 现代人对医学产生了被治的依赖性。对科学的信奉使人们不能我的身体,我做主。每年,单位体检,都能掀起一场治病浪潮。因为没有人是没有毛病的。按照医生的建议把子宫挖出去了。阑尾切下去了,把胆摘除了,还事。有扁桃体,蛀牙……医生说身上的痣全应该挖光,以防癌变。
  看一条美国科技报道说,发现早产儿在保温箱中的成活率很低,而要是帖着人的皮肤保温,成活率却很高。这让我说不出的晕。在中国,七个月的早产儿的成活率一直很高。过去的人,穿很宽松肥大的棉裤,母亲让把早产儿放在贴肚皮的位置,再用棉裤兜住,也都兜活了。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四气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虽然我还没有开始学习关于中医方面的知识,但是自己也会在图书馆找一些关于中医方面的书,我喜欢在安静而温暖的图书馆的角落里,恭敬而虔诚的接触这个神秘的国度,偶尔我也会迷茫,自己能不能做一个好医生,然而我知道,救人性命第一要有一颗慈悲之心,普济天下也许太过遥远,但是怀着一颗救世济民的心去学习中医,我相信自己会学好,会成为一个好医生,一个能够给别人带来健康和幸福的好医生。

中医理论总结三:中医观后感谈中医

  中医观后感篇一:对中医的感受
  中医文化渊源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和筛选,虽然自己来自药都之乡,华佗故里亳州,但自己对中医药方面的了解确是很少。为了能更深一步的去认识中医文化,因此自己选择了中医概论这门课。通过学习,尽管自己对于中医文化的认识依然是一知半解,但是却让自己引发了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自己开始对中医的一些现状进行了反思和自己个人的见解。
  首先,我们从中医的文献方面来说。很多时候,老师们总是说这些经历过数千年洗礼被传承的文献是老祖宗门精华的所在。的确如此,以为这些经历过上千年磨砺筛选的书籍是老祖宗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这些传承下来的文献的实际价值有多大。但即使是这样,又有多少人去读这些经典之作呢。曾经自己在网上看到过一些信息,一些中医类的高校,竟然把《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作为学生的选
  修课,这种现象怎么能不让人寒心呢。中国文化的瑰宝却被这些“无知”的人们作为了一种挣学分的工具。如果说句难听的,假如这些文献的作者还活着的话,估计也会被气死。更有甚者一些从事中医的人居然对于中医的发展了解不多,这是不是对中医发展现状的一种讽刺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根据自己个人的观点认为,除了外界的因素外,书籍本身的缺陷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外界的因素主要的就是学校对于这些瑰宝的重视程度。只有对这些东西重视了,我们才可能花更多多更大的精力去钻研它。如果学校都认为这些东西可
  有可无的话,那还有谁会花精力看呢。同时书籍的本身也有劣势,这些中医药方面的书籍大多繁琐难懂,篇幅也比较长,导致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失去了耐心,也就没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而且这些书籍大都只有文字叙述,没有具体的图片,致使很多人看了却不知道它所讲的是什么。另外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生活不再是简单的吃饱问题啦,而对于饮食养生方面也更加的看重,说到饮食养生,中药的饮食养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的人开始学习有关中医方面的一些理论知识。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普通的家庭在层次结构中占了主要的位置,而这些人大都是工薪阶层,文化层次大都不高,对于这些繁琐难懂的书籍兴趣都不会很高。尽管这些书籍的作用很大,但无法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作用再大,也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在不篡改原有著作的基础上将原有著作编的通俗易懂,这样才能被大众所接受。从而使这些文献得以继续流传。造福后世子孙。
  其次,我们从身边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在一生病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是中医,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向西医求药。而且很多人之所以选择中医是觉得西医无法治疗或者是治疗效果不好时,才选择了中医治疗。而西医仿佛已经成了人们下意识的一种选择。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我们难道不是警钟吗。流传千年的中医文化却不及发展不到百年的西医。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人为因素是远远分不开的,同时也与中医本身有关。因为随着社会的
  发展,中医也逐渐从救死扶伤转变成一种赚钱的工具。很多中医院的门诊价格很高,作为中国本土的中医价格却和西医相似,甚至比西医更高,这让患者有什么理由去选择中医,更何况一些中医院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打着传承中医的幌子搞什么中西医结合,中西医都结合了,那人们选择中西医其中一个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时,中医的治疗也有着自己的劣势,如今的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所以人们对于时间的要求很苛刻,而中医的治疗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疗程较长。因此这也成了中医发展的障碍。
  尽管如今的中医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却不能如此就否决掉中医,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它是经历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它。但我认为传承要有着传承的原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医有着其璀璨的历史,因此它的传承就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传承,而不是搞什么中西医结合。因为我认为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就是西医,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中医的发展可以汲取时代的先进经验,但却不是结合西医。一旦结合了西医,中医的本质就变了。它就不在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的中医,而是像现在的混血儿。失去了它最纯正的血统。
  悠悠千年的中医文化,有着其夺目的光芒,虽然被沙粒所掩埋了光芒,但我相信,不就的将来,华夏子孙的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暗淡的中医重新发出属于它自己耀眼的光芒。
  中医观后感篇二: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后的感想
  我来自比较贫穷的山区,小时候病了都是那些地方郎中给治的,而穷地方的老郎中基本都用草药,-小时候恨死那些老郎中了,那些药苦得人眼泪直流啊。而学过中医基础知识后,却对中医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对还在家乡用廉价的草药为故乡人治病的慈祥的老郎中有种特别的感激。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 “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药,往往是原材入药,又常常是多药配伍,因而其药理是一种综合效应。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最下层的乡下老郎中身上都会体现。现在如果你去医院对医生说你肚子痛,那么医生就会让你做什么检查,在给你开些治这个的药。但是记得小时候肚子痛,中医说法是上火,老郎中除了给吃良药后,还用计谋吓我们,让我们太阳很大的时候不敢去晒太阳了,不敢做在被太阳晒得烫烫的石头上了,然后肚子就会很久都不会痛了,所以对那个老头子是又恨又得听话啊。
  还有,古代中医并不分科,往往是由一名医师诊断所有的疾病。这些都是中医抽象与综合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这在平时我们见过的中医治疗中是很常见的。一个老郎中,他可是集脑科骨科五官科内科外科妇产科于一身的,只要是病 ,不管什么病都是老郎中给治的,他是穷苦地方人们的神,而造就这样的神的,就是我们中医。
  我们的审美其实在中医里都有体现的,“中医说,‘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上粉底把两腮衬托的白里透红,就是为证明我的心气是旺盛的。‘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涂指甲油把手指甲染成红色,就是要表示我的肝血是充沛的。‘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打口红就是要表明我胃口好。‘肺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用润肤霜洗面奶把皮肤打理得光滑细嫩,就是要表明我的肺健康。‘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恰好说明我肾中阴阳的平衡。”1由此可知,中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审美,中医的理论已经深入到一个根本就不不知道中医 的人的意识中,人们都在以中医所建立的健康标准在要求自己,甚至就是说中医说的健康不健康就是日常生日经常说的美不美。中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
  学问。“古时之人参,得天地轻灵之气,故既可补阴,又可补阳;今时之人参。得世俗之浊气,故性味多偏温燥”2。由于现在什么都在讲究产业化,中药也不例外,导致很中药的药中药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原材入药,在乡下,平常我们的小病就是家里 的草药都能对付过去,每个乡下人都是一个没入门的中医,对一些简单的头痛脑热的都能自己给治疗。但是有些药却也是有讲究的,对其生长环境,生长年份,制药过程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特别是煎药时候的火候,这是一个老中医的大性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很多已经没有药到病除的效果了。这也给否认中医的一个可谈之词。 1
  2《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及中医的科学性》 《中国卫生产业》2007第九期 《中医医话》207.05
  近几年来,中医这个几千年来给中国人们带来健康的医学却遭到非议,说它是伪科学。不错,中医很多理论和方法现代科学是不能解释的,可是这能说明它就是错误的吗?我是一个工科学生,我对人类历史上那些当时不能解释,而当新的对真理靠近了的理论出现后却都迎刃而解的事实有着很深的感触,有时候,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事情存在,才使得我们更靠近真理。现代科学不能解释而却实用有效的中医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
  作为华夏子孙,作为龙的传人,对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医学财富,我们应该以足够的重视,不但要继承,而且要把我们祖国的医学发扬光大。
  中医观后感篇三:读中医经典读后告诉你
  中医四大经典读后感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著述的中医经典古籍之一。看过《金匮要略》之后,第一个启示就是《金匮要略》中的养生观和“治未病”的思想。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他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就是说只要五脏个主要功能正常,五脏之间关系协调,五脏各属系统功能正常,人体机能就可以保持一种调畅的状态,就不容易感病或者内生疾病,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人能“养慎”,既内养正气,外慎风寒,则即使患病,也不容易便为坏病,容易医治。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养生之道,人本与自然,之所以中药能够治病也就在于此,人和中药同属大自然的产物,本身属性就是形同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顺超自然的规律,才能不断逼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治未病”是有三从含义的:即未病先防、即病防传和后防复。在《金匮要略》中,她提到“夫治未病者,见杆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主要是在强调即病防传的中药性,已患肝病虚证,为防止金晦肝木,则要在治肝病的同时,补土制水以助火制金。这才是“上工”的境界。这种精神也在文中多处体现出来了,如在治疗风湿兼气虚是的防已黄氏汤中,“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在肾病传心的乌头赤石脂丸证,心病传肺的百合地黄汤证,肺病传肝的“肝色青而反色白”,脾病传肾的干姜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2077/

推荐访问: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