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的班超的故事]投笔从戎的故事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6-30 10:00:03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一:[投笔从戎的故事]汉朝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也可以增加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汉朝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1、约法三章成语故事--汉朝
  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一贯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 ,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好在刘邦手下诸将中还有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提醒着他。
  比如,樊哙对他说:沛公,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还是打算占有这些财富,只做一个富翁而已?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该赶快还军灞上。但刘邦此时正沉迷于胜利之中,根本听不进樊哙的话。张良听说此事后,也对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在樊哙和张良的苦苦劝说之下,刘邦这才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这就是有名的“约法三章”,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2、孺子可教成语故事--汉朝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名门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
  张良很惊讶,想打那老头。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
  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好时间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有大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将再见到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啦。” 然后老人就离开不见了。第二天早晨,张良看那本书,乃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事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钻研此书。
  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3、背水一战成语故事--汉朝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4、破釜沉舟成语故事--汉朝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春秋战国时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春秋战国时的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5、手不释卷成语故事--汉朝
  典故一: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典故二: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x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即自立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负和成就上虽远不及曹操,但对于文学的重视,则不在其父之下,《典论·论文》记载:“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一斑。
  曹丕写过许多的诗歌、散文、辞赋,其中《典论·论文》更是开我国文学批评的先河。曹丕对于文学的爱好,实有家学渊源。父亲曹操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则更是不在话下,被后人誉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对当时文学的蓬勃发展,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曹丕在《典论·自叙》一文里记述了父亲曹操勤于治学,即使身在军队之中,军务繁忙之际,仍随时拿着书本阅读,以充实自己,并常跟曹丕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学习容易、思虑专一,但等到长大,就容易忘记所学。曹丕以父亲的话自我勉励,即使年长之后,仍旧不断努力学习。
  手不释卷,出自于汉光武帝刘秀的事例,史书记载“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6、金屋藏娇成语故事--汉朝
  汉武帝刘彻四岁时,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刘荣。
  刘彻之所以能当上太子,全靠景帝的姐姐长公主的帮助。长公主原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给太子刘荣,将来就是皇后。但是太子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于是长公主把目光转向了刘彻。有一次,她问刘彻愿不愿意娶阿娇做妻子,刘彻也很喜欢阿娇,见姑姑问,便大方地说:以后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要亲自造一栋金屋子送给她。(“若得阿娇,必以金屋贮之。”)汉景帝见儿子有这样的气魄,也同意了这门亲事。 ——这便是“金屋藏娇”的典故。
  后来,刘彻果然当了皇帝,立阿娇为皇后,也实现了诺言。阿娇娇生惯养,开始有刘彻的宠爱,也相安无事。但后来,刘彻身边的女人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有了卫子夫之后。阿娇为人骄傲,善妒,又没有儿子。终于失宠,又因为巫蛊之祸,退居长门宫。 后来,为了挽回汉武帝,阿娇用重金请司马相如作了一篇《长门赋》,但是汉武帝虽然欣赏这篇赋,却始终没有回头。 金屋藏娇虽美,去没有一个好结果。 但是,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也很悲惨。在她晚年,她的儿子——太子刘据,因为江充的陷害,被卷入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一家都被杀,唯一保全下来的是太子刚出生没几天的曾孙刘病已(后来的汉宣帝)。当时,卫子夫已经白发苍苍了。汉武帝因太子的事,要废了她。她便上吊自杀了。
  后人善忘,把“金屋”和“娇”想象的无限美好。虽然常把它用于情外之情上,也是出于对“金屋”和“娇”的羡慕与向往。 都爱华屋佳人,都贪心鱼和熊掌。 都希望能多问一些花香,谁会想到问花开多长?
  7、暗渡陈仓成语故事--汉朝
  本计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
  秦末农民起义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为期四年地“楚汉战争”。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己到了汉中。
  与刘邦的守地汉中相邻的是章邯。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的栈道。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
  章邯料定栈道修复绝非易事,毫无戒备。殊不知韩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多计谋,取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这就是“暗渡陈仓”的由来。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是36计之一,计谋的设定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动的背后,将奇特的、非一般的、非正规的、非习惯的行动隐藏在普通的、一般的、正规的、习惯的行动背后,迂回进攻,出奇制胜。“明修栈道”表示公开的行动,“暗渡陈仓”表示隐藏的真实意图。
  8、十面埋伏成语故事--汉朝
  这个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出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果然,使者纷纷回报,诸侯即将发兵。不久,各路诸侯出兵,攻击项羽军队,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了起来。
  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 垓下战场,杀声震天。两军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战就这样展开了。
  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一天夜里,刘邦要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听了,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项羽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军帐里喝酒。他—面喝酒、一边激昂慷慨地唱起歌来,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据说他的爱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拔剑自刎而死。项羽见大势已去,带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南逃。第二天天亮,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连赶。
  项羽渡过淮河,继续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到阴陵(在今安徽定远县四北),迷了路,陷进湖沼地带,被汉军追及。项羽领兵且战且退,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边正停靠着一条小船。乌江亭长请他上船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无颜见江东父老)?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接着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此项王也。”项羽便说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说完就自刎而死了。
  十面埋伏,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9、投笔从戎成语故事--汉朝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班超因为家庭贫穷,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班超作为使者访问西域,回来后因立功而封为王侯 。
  投笔从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0、马革裹尸成语故事--汉朝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汉朝成语故事大全]相关文章:
1.汉朝时期的成语故事
2.成语故事大全
3.马的成语故事大全
4.育儿成语故事大全
5.关于做人的成语故事大全
6.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7.有关龙的成语故事大全
8.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大全
9.三字成语故事大全
10.有关羊的成语故事大全

二:[投笔从戎的故事]革命英雄人物小故事

  大家都听过哪些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呢?下面一起和小编欣赏革命英雄人物小故事吧。
  革命英雄人物小故事【1】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
  母亲鼓励他报效国家,从军之前,母亲在他背上刺了“ 精忠报国 ”四个大字。
  岳飞不忘母训,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每战必胜,立功无数,名闻大江南北。
  岳飞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遵守纪律,宁可忍住饥饿,不敢打扰人民,留下“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的美名。
  百姓们为了感谢岳飞的功德,建了岳飞祠,并塑了他的像放在祠内,早晚礼拜。
  “岳家军“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当岳飞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45里,眼看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自己王位不保;又怕岳家军强大起来,成为自己政权的威胁,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
  岳飞挥泪退兵时,中原人民拦住军马,哭声充满了原野。
  刘忠:1936年黄埔军校11期学员,就读于成都北较场。
  分别参加了1938年武汉会战、1939年长沙会战,期间由排长升为营长,左手臂被枪打穿负伤。
  1946年退役,在隆昌的兵站工作
  于1995年去世,享年83岁。
  孙震:1892年出生,成都人。
  1935年担任国民革命军29军副军长,1937年担任22集团军副总司令,并参加了山西会战。
  1938年担任22集团军总司令,驻扎在山东临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
  之后,22集团军在湖北襄樊一带与日军周旋,直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投降。
  1947年孙震被升为陆军上将。
  1949年底去台湾,1985年于台北去世,享年94岁。
  罗昌举:经历了1938年的成都大轰炸。
  1940年在重庆就读于国防部38技校。
  1942年考入空军11飞机修理厂,抗日战争中在凤凰山机场作为一名地勤人员做出过很多贡献。
  抗战胜利后调任77空军留守站任负责人。
  1949年担任西南空军司令部(原西南航空站)第四中队的分队长。
  1954年后,一直在地方担任技术工作至2003年才退休,现年83岁。
  张文志:1934年仍是个学生的他满怀救国热望投笔从戎,在广安加入杨森部队,并考入干部大队,一年半后升为排长。
  1936年随杨森部队撤出四川,转战贵州。
  从贵阳日夜兼程参加上海保卫战,成为部队中仅剩的军官,并于火线中升为连长。
  1939年参加了长沙会战。
  同年,调入黄埔军校学习。
  左权(1906年—1942年),又名左字林,湖南醴陵人,中国共产党军事将领之一。
  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国民政府针对陈炯明的东征,不久前往苏联留学,1930年返回中国,任红一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升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与彭德怀一同指挥针对日本军队的百团大战,取得巨大战果。
  1942年日本军队出动大兵团突袭八路军前敌指挥部,左权负责断后,在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的十字岭突围战争中被炮弹击中身亡。
  他本人也成为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指挥官。
  革命英雄人物小故事【2】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张自忠
  张自忠,字荩忱。
  1891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1914年初,忧愤国事,投笔从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旅长、师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右翼兵团总司令。
  1940年4月中旬,日本侵略军集中了10多万人的兵力,再度侵犯湖北襄樊,首当其冲的就是张自忠所指挥的右翼兵团,张自忠率部浴血奋战,日寇攻了五天五夜,未能越雷池半步,只得掉头鼠窜,张自忠亲率部队,尾追敌人,沿途斩杀无数,敌寇死伤达五六万人。
  同年5月7日,张自忠杀敌心切,率总部直属特务营和74师3个团共2000余人,从宜城窑湾东渡汉江,夜宿距宜城东北6公里的南营。
  8日拂晓,率部北进,清晨抵长山西麓南瓜店。
  于是,一场惊英豪泣鬼雄的战斗便在这个小山村一带拉开。
  在南瓜店,张自忠部队活捉一掉队日本兵,得知敌三昼夜不停息地向北窜犯。
  我部稍作休息,即冒雨出罐子口向北追,因道路泥泞难行,薄暮方赶到距南瓜店不远的襄阳境境内方家集。
  知敌刚从这里离开,现行军在方家集东贡几里外,张自忠遂令部队向敌人发起猛攻,我军一发发炮弹在敌阵地开花。
  直到敌人发现我兵力不多时,便掉过头来猖狂反扑。
  部队在方家集一带一连激战了两昼夜。
  当时,日军约万人,多于我军数倍,且敌人拥有飞机、坦克,而我军连日行军作战,无一日修整,加之远离后方,得不到补充,又拼杀了几日,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我军终因力量悬殊,于5月16日,部队被迫退回南瓜店,电台已被敌炮炸坏,与后方联络中断。
  凌晨,敌人集中兵力,从东南西三面向我南瓜店猛扑,12架敌机在空中盘旋,扫射轰炸,掩护步兵冲锋,我方浴血备战,多次击退敌人。
  到上午10时许,南瓜店到处是枪炮声,如同六月滚雷,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尘土硝烟弥漫空际。
  太阳也变成了昏黄色的圆盘,整个阵地笼罩在铁和血的火海之中。
  张自忠将军始终站在一个小山包上,拿着望远镜一边观察敌阵,一边传令:对敌人要狠狠地打!子弹打完用刺刀拼,刺刀断了用拳头打,用牙咬!
  敌三面围攻,网开一面,企图把我军向北压迫至长山坪开阔地带围歼,三面火力集中到我军不到1平方公里的阵地上。
  此时,我军已打退敌军5次进攻,伤亡惨重,险况频生。
  李致远参谋对张自忠说:“敌人三面包围我们,不如暂时转移,重振旗鼓,再与敌作战。”张自忠火了,大声说:“当兵的临阵退缩是要杀头,当总司令遇到危险可以逃跑吗?难道我们的命是命,前方战士的都是士坷垃?什么包围不包围,必要不必要,今天的事有我无敌,有敌无我,一定要血战到底。”
  我军杀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但敌人凭借其兵力优势,一股刚退下来,另一股又蜂拥而上。
  我军在殆尽之际,用刺刀和大刀冲杀。
  突然,飞来一颗子弹从张自忠左臂三角肌处穿过,鲜血立刻渗透了呢子制服,警卫人员不约而同地围在他身边做掩护。
  激战到下午两点,张自忠所带官兵仅剩20多人。
  敌人包围圈在缩小,情况万分危急。
  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张自忠激动地说:“这正是军人杀敌报国的好机会,我决不后退!”接着又飞来一颗子弹从他的胸部左侧穿过,敌人已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眉目可见,敌我短兵相接,混战一起,展开了肉搏,张自忠自知伤重不救,大声对左右说:“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人民、对长官问心无愧,大家要努力为国杀敌,勿忘我志!”刚说完,从东南又飞来几颗子弹,张自忠太阳穴和左眉梢上部各中一颗,倒地身亡。
  长山在怒吼,汉江在流泪。
  人民的好儿子张自忠率部连战9日,杀敌数千,以死报国,坚守阵地,受伤不退,竟以身殉国,时年50岁。
  其彪炳人寰光辉照耀的民族英烈气概震慑敌军,激励国人奋勇杀敌,直至日军投降。
[革命英雄人物小故事]相关文章:
1.古代英雄人物的小故事
2.革命英雄小故事400字
3.儿童革命英雄小故事
4.温州革命英雄小故事
5.革命英雄小故事500字
6.革命英雄小故事的作文
7.革命英雄的小故事300字以上
8.有关革命英雄小故事作文
9.红色革命故事
10.英雄人物的故事读后感3篇

三:[投笔从戎的故事]革命英雄故事

  革命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在解放中国这场革命之中,我们的英雄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革命英雄故事篇一
  心照日月浩气存--邓中夏
  "一个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中国人很重视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了个人升官发财,那么苟且偷生的活,也能够叫做虽生犹死,真比鸿毛还轻。一个人为了最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人只有生命一死,要死得有好处、有价值。"这就是我党早期的一位卓越的工人户外领袖邓中夏在狱中写的。
  邓中夏,1894年出生于湖南宜章县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父亲中过举人,当过县长,从小入私塾读古书,后举办小学、衡阳中学,又考入湖南师范文史专修科。他是到校内兼职的杨昌济老师欣赏的学生。在经常去杨家请教时,结识了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并经常在一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917年邓中夏随父入京,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在校内,他最崇拜李大钊、陈独秀,并在两人的影响下投入"五四"新文化户外。
  在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上街游行时,邓中夏是主要组织者,而且是冲进赵家楼点火和痛打卖国贼的十几名学生之一。随后,他又前往长沙,联络已返湘的毛泽东,建立湖南学生联合会。他还发起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于1920年10月协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小组,成为党的建立者之一。建党后,他投身工人户外,在北京长辛店、上海和广东省港罢工户外中威名远扬。
  1920年末,邓中夏等人受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派遣,到长辛店开展工人户外。1923年,他到上海大学任教,并创办《中国青年》杂志。同时领导纱厂工人同日本资本家进行斗争。1925年,他到广东组织领导反对英国的省港大罢工,担任了罢工委员会的顾问和党团书记。一年半的时刻里,有二十几万工人在他的指挥下行动。设在广州东园的罢工委员会,即指挥着地面武装--纠察队,又有水上舰队--缉私队,还有负责罢工工人吃住得财政部,并发行报纸《工人之路》,俨然一个政府的样貌。中共领导的革命政权,恰恰从邓中夏等领导省港罢工起建立了雏形。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邓中夏转入地下活动,在广州起义失败的危急时刻还担任过广东省委书记。1928年,他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并当选中央委员。在苏联期间,他写下了《中国职工户外史》。1930年,他回国被派往湘鄂西任红二军政委。翌年末,它被调回上海,由于各种原因一度受到"过左"领导的冷落。1933年5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邓中夏不幸被捕,被叛徒出卖了真实身份。在狱中,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挺住了敌人的残酷摧残。鉴于地下党支部透过难友对邓中夏说:"同志们很关心你,你有什么打算?"邓中夏听后激动地说:"请你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
  他给同志们上党课,讲马列主义,讲共产党员的理想和气节,讲工人户外。他在自我性命的最后时刻,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深情地说:"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区了,你们继续发奋奋斗吧!最后胜利中就是咱们的!"
  1933年9月21日的黎明,邓中夏从容的穿好衣服,大声高呼:"打倒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向刑场走去。临刑前,宪兵问"你还有话吗?"邓中夏回答:"对你们当兵的人,我有一句话说,请你们睡到半夜三更时好好想一想,杀死了为工农兵谋福利的人,对你们自我有什么好处?!敌人害怕邓中夏同志进行革命宣传,命令立即开枪,就这样,雨花台下,邓中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年仅39岁的性命。杰出的工人户外领袖--邓中夏先生牺牲了,但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咱们。的确,人只有生命一死,要死得有好处有价值。
  革命英雄故事篇二
  用性命叙写一个传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读到这首诗,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味道。红军有许多光辉的历史,征途中他们用鲜血叙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1935年,红三军团因尽千辛万苦,来到娄山关。这时蒋中正狮子大开口集中了几个师的兵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娄山关下。双方血战最激烈的时候,彭德怀军团和其他首长来到前线指挥所。中央机关就要过来了,如果不拿下娄山关,大部队就有可能全军履没。彭德怀十分焦急,一边在指挥所里走来走去,一边低声念叨:"派出的侦察员怎样还没回来?"随行的钟团长也在一旁观察。
  突然,钟队长发现敌人阵地背后的山脚下跑过来一个人,个子小小的,穿着一身破旧的老百姓衣服。他一边捂着肚子,一边踉踉跄跄地弓着腰往这边跑,他表情难受极了,头上大汗淋漓。钟队长见状,快速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呀,这不是小战士刘志林吗?此刻,小刘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肠子都露了出来。见到钟队长,他再也支持不住了,一头栽进钟团长怀里,嘴里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快,快去报告彭总,10团一部上娄山关又被压下来了,快派增援。"说完,小刘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越来越憔悴。钟团长见状说:我为你包扎伤口吧。小刘毅然推开钟团长的手说:"快、快去报告"。军情紧急,队长只好放下小刘,飞速跑回指挥所,彭德怀立即命令部队增援,最终还是拿下了娄山关。钟团长发疯似的跑下山,但是小刘已经牺牲了。钟团长仰天长啸......
  小刘同志为国捐躯了,但是他的死是有好处的,他用自我的性命叙写了又一个传奇。在长征的丰碑上又刻下了具有历史好处的光辉一页。
  革命英雄故事篇三
  夏明翰,一个被大家歌颂的革命烈士,一个我敬佩的革命烈士。
  1927年4月12晶,蒋中正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行动,那时,夏明翰正担任全国农协秘书长,并协助毛泽东办事。当他知道蒋中正背叛革命,丧心病狂的屠杀共产党员,心里悲愤异常。他怀着满腔的热血,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诗:
  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
  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
  之后,夏明翰决心为烈士报仇,为革命献出自我的一份力,晚上,夏明翰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只想着怎样为战士们报仇,决定投笔从戎,用真枪实弹来对付反动派,于是夏明翰参加了第二次北伐大战,被上级安排到湖北省工作,要离开时,他曾给了他妻子一颗小红珠,告诉她那颗小红珠代表着他那颗心,让他更加的坚信他能平安回来,便来到了湖北省,正当夏明翰准备将工作扩大,地下党员叛变,地下党员把反动派带到了夏明翰的住处,抓走了他,就这样,夏明翰来到了狱里,在狱中敌人严刑拷打,但是夏明翰怎样也不泄露一点党的机密,并且坚持写信给他的姐姐和妻子,还在信上留给妻子一个血的吻,能够看出,这是多么的不舍啊,审问失败后,可把敌人给气坏了,敌人的原型最后露了出来,在夏明翰入狱后的第二天,他们决定把他杀了,在刑场上,刽子手问他有什么请求,他大喝一声:"拿纸笔来"。挥笔写下:
  砍头不好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之后人。
  场上无人不感慨万分,也只有夏明翰镇定自如,夏明翰你多么英勇,在性命的最后时刻,还想着在精神上压倒敌人。
  你的诗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你的精神也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3801/

推荐访问:投笔从戎的班超的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