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感叹句]感叹句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6-29 10:00:01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第一篇感叹句:高中文言文断句 训练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文言文断句。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产生的。过去刻板印刷的时代,文言文根本没有标点。有的只是“句读”,即在一段文字的结尾加一个“O”,称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结束;在句间停顿的字旁边加一个“、”,称为“读”(d u),表示语气的逗留、舒缓和停顿。所以韩愈在其《师说》中才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书籍,为节省版面,甚至连句读也没有。
  现在,我们同学的课业任务增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只抱着经书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文言文,但是,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学习与继承的需要,断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应该学习并掌握。也因此,《北京市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断句”作为一项考查内容明确列出来。这是有其深意的。
  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呢?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练习?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
  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
  例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例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其可怪也欤!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年》)
  例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矣。”(《 国 语· 晋 语 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
  (1)感叹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也,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③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感叹句,同时也都是带有标志性语气助词的句子, 断起来并不难,老师笔记《文言文断句》。
  (2)骈偶句
  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如: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③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文中划线部分,句式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语义节奏和语音节奏感都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正是骈赋体文章的特点。断句,正可以根据这一点,理解了其中一句,其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初读时,可以前后比照,反复斟酌,再行推断。
  或以为这样的骈偶句只出现在辞赋这样的以整句为主要句式的韵文当中,其实不然,在一些散(散句)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称、整齐,有节奏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们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表露。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以辞赋为文章正宗,赋体文字一直是文人展露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成为古人必学的重要文体。所以,即使写散文,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笔下流出一些整句来。如:
  ①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问答句
  在文言文中,无论是叙事性文章还是议论性文章,都常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曰”,此外还有“对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转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语句,常常要在这些“曰”字后断句。如上面例5。课文中的例子如:
  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里要注意,和“曰”字有关的句子,其前面断句的位置很重要。断与不断,断在哪里,很有讲究。一般地说,如果前后联系比较紧,或者前面是对“曰”的修饰,一般不断。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6: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划线部分的句子,如果诵读的节奏快一些,“之”字后可以不断,“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相反,诵读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顿,读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两种断法,并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都可以。考试时为阅卷方便,一般也不会在这些地方出题。
  但是有一种情况需特别注意。比如下面一段:
  例7: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唐孙樵《书何易于》)
  划线部分的断句,是一问一答。“曰”字后肯定要断,问题是“曰”字前面怎么断,断在何处。不看下文,仅看“曰”字前,“刺史惊问易于曰”,可以有两种断法:一,“刺史惊问,易于曰:……”。二,不断,即“刺史惊问易于曰:……”。这两种断法,表现了对文章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问,何易于答,即“曰”字后的话是何易于说的,而后者就变成了刺史问,即“曰”字后面的话是刺史问的。根据下文,可知这话是何易于说的,因此,第一种断法正确。
  再看一个例子:
  例8: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文中画线部分“曰”字前也有两种断法:一,“扁鹊请除,左右曰:……”,这种断法表明后面是“左右”说的。二,不断,即“扁鹊请除左右曰”,这表明“曰”字后面的话是扁鹊说的。根据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种断法是正确的。
  如果在这些地方出题,那就不仅考查了句读,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
  (4)对应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还有内容上的相关性。利用这些特殊的句子,可以在断句方面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提示。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9:
  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魏邯郸淳《笑林》)
  文中画线部分,有两个前后对应性的句子。一个是“竖执之,不可入”,一个是“横执之,(亦)不可入”,这表明叙述的是两个相关的不同的方面,前面断了,后面也要同样断;后面断了,前面也应相应断。如果断成:“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就打破了前后句子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断法应该是:“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四、参考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文里有很多固定的词语结构,常常是单独运用的,必须和其他句子划分开来。如:
  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孟子·离娄下)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虽”相当于今天的“虽然”,“然”是“这样”的意思。必须注意其区别。
  也有些是和其他句子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断开。如:
  ①是近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
  类似的词语在前面讲发语词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多谈。
  有些词是表示时间的,如:俄、俄顷、俄而、无何、居无何、顷之、须臾、有间等,也不能断开。
  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于、中期、骑劫等,我们阅读时常犯的错误是不把它们按人名来看待,而是望文生义,从而影响我们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判别的方法,是看它们是否在文中反复出现。反复出现,往往就是作为独立的词语结构存在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就可以判断为专有名词。
  总之,对文言文的断句,其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大致的了解,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和语境(上下文)关系,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如果需要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以正确的语气、语调及语速放声朗读),增强语感,俾使熟而生巧,提高我们的断句能力。
[高中文言文断句 训练]相关文章:
1.高中文言文判断句总结
2.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
3.高中文言文作文
4.高中如何学好文言文
5.高中文言文大全必背
6.高中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7.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类
8.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9.高中语文文言文琵琶行
10.高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第二篇感叹句:我不是最弱小的课件

  使用电教化课件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我不是最弱小的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要求识记的生字,读准字音,记忆字型。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好问句、感叹句。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弱小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14个生字,在田字格正确书写8个生字,2个词语。
  2、区分形近字:未——末。
  3、辨析音近字:分——芬;令——铃;北——背;京——景。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要问句、感叹句。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师:(板书“弱小”,齐读)小朋友们,“弱小”是什么意思呢?“最弱小”呢?
  (力气小,需要别人帮助的)
  2、师:你们是“最弱小”的吗?(生)有个小男孩,他的想法和你们一样。那他是怎么做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完整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请大家小声地把这个故事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的通顺。
  生自读课文。
  2、师:这篇课文一共几节?你们想怎么读?请在学习小组里读一读吧。注意听一听,有没有把字音读准。
  分小组再读课文、划分小节。
  三、识记生字
  1、师:大家把字音都读准了吗?咱们开火车试一试。
  开火车抽读生字,正音。
  2、再现并认读生字:弱、末、托、铃、芬、芳。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师:读了这个故事,你们知道和你们想法一样的小男孩是谁吗?
  (萨沙)
  2、师:我们就跟着萨沙和他的一家一起学习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共几个小节?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
  3、习课文一、二节。
  4、投影课文插图:
  师: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谁吗?请指着图告诉同桌的小伙伴。
  5、师:是呀,他们是弟弟萨沙、哥哥托利亚、爸爸和妈妈。(板书)
  6、师:萨沙一家来到什么地方?做什么?我们一起把第一、二节读一遍。
  齐读第一、二节。
  7、师:还记得这是什么句?(投影:“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谁愿意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比较朗读感叹句。
  8、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
  9、师:这两个小节写得美吗?哪个词语用得好?或哪几句写得特别美?
  交流。
  10、师:一、二节写得多美啊!我们再把这两节美美地读一读。
  五、加入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剩下的段落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7、我不是最弱小的
  妈妈
  托利亚
  萨沙
  蔷薇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的生字,读准字音,记忆字型。
  2、在田字格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2个词语。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弱小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分形近字:未——末。
  2、辨析音近字:分——芬;令——铃;北——背;京——景。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萨沙一家在森林里聊天时遇到了倾盆大雨,妈妈把雨衣递给托利亚,托利亚有递给了萨沙,那么,雨衣最后给谁用上了,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课。
  二、学习课文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3~7节:
  ⑴师:读到这儿,谁是最弱小的?为什么?
  (萨沙)
  ⑵师:最后,谁用上了雨衣?为什么?
  (蔷薇花,因为它是最弱小的)
  ⑶师:你从课文里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知道的?请读出来。
  (指名读第八节的词语、句子)
  ⑷师:为什么现在,萨沙不是最弱小的啦?
  (因为他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事物)
  三、总结全文
  1、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围绕课后小哥哥的话各抒己见)
  2、师:是啊,我们已经是二年级小学生了,不再是学校里或家里最小的小朋友了,要伸出热情的手,多多帮助、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事物!
  四、指导书写
  师:请仔细看这几个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或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地方要提醒大家?
  1、根据回答,师着重指导“弱”字的书写,注意该字分居田字格左右半格,两部分各写得瘦窄些。
  2、区分:“未——末”的字型,书写时要注意上下横的区别。
  3、“芬”、“芳”均是形声字。
  4、组词区分:分——芬。
  音近字:令——铃
  师:田字格里剩下的生字中,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忙?
  根据回答,指导书写“夏”和“该”:
  5、“夏”字中间是个“自”,不要写成“白”。
  6、区分:“该”——“孩”——“刻”。
  7、生在田字格里临摹。
  8、讲评。
  五、我会填
  1、自己完成“我会填”。
  2、同桌互改。
  3、讲评。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7、我不是最弱小的
  妈妈
  托利亚
  萨沙
  蔷薇花
  未——末分——芬令——铃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件]相关文章:
1.小小的船儿课件
2.gkh的课件
3.《口技》的课件
4.《学步》课件
5.在山的那边课件
6.马说优质课件
7.题西林壁课件
8.《观舞记》的课件
9.《竹影》的课件
10.jquery ppt 课件

第三篇感叹句:最后一次讲演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d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d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
  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d反动派。“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怎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类的蛇蝎心肠。“慌”“害怕”“恐怖”,一步一步揭穿敌人的阴暗心理,“完了,快完了”,把他们必然灭亡的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部分阐述了李公朴殉难的意义,用斩钉截铁的语句说明人民必胜,真理永存。充满激越的感情,充满胜利的信念。
  请学生齐声朗读:“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集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三个部分贯串了强烈的爱憎,讨伐敌人,似钢刀利剑直指敌人心窝;伸张正义,如催征的战鼓,进军的号角,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感情的浪涛在褒贬扬抑中向前推进,由悲痛而愤怒而充满必胜信心。表达时运用了短促有力的句式,时而感叹,时而责问,时而反诘,形成了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其畅达地表达了极其愤慨的感情,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的气势。
  目标导学二:梳理文章,体会讲演情感
  1.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
  明确: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慌、害怕、恐怖。
  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过:“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众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闻一多先生这篇怒斥敌人的讲演,就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佳作。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感情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和中性。褒义词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表扬、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的词语,贬义词是指带有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的词语。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它们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种词称为中性词,如“发动”“保护”“结果”“害怕”等。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深层探究,感知语言特点
  1.探讨本文的感情色彩。
  明确: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2.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1)语言通俗,明白易懂。
  (2)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
  语气上:歌颂先烈,充满崇敬,语气热情;斥责反动,不留余地。
  用语上: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运用更突出了情感。
  (3)语句简短,句式多样。
  语句简短,更加有力度,明快利落。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要说的内容,一句话一口气讲完,讲起来省力,听起来也省力,而且深入人心。
  本文除陈述句之外,还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
  设问: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
  反问: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心脏。
  感叹: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分析文章主旨
  1.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样才能无愧于无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
  2.请说说本文主旨。
  明确: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本篇课文语言明白如话,学生在文字方面没有明显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主要在于通过朗读来体验讲演者的感情,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全篇或者某部分的讲演练习。通过朗读、演讲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情感,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演讲词中,创造一种近似于现场的氛围,能使学生通过这种参与,来直接体验,并能从中感悟讲演者的情感,学习讲演者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没有进行课堂预习的检查,部分学生的预习准备不够充分,朗读稍显不熟,情感体验不足。
[最后一次讲演微课教案]相关文章:
1.美术微课教案
2.小学角的初步认识微课教案
3.优秀少先队微队课教案
4.故都的秋微课教案
5.幼儿园小班微课教案
6.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7.归园田居微课教案
8.小学美术微型课教案
9.小石潭记微课教案
10.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1969/

推荐访问:英语感叹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