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韩信电视剧]韩信电视剧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6-28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第一篇韩信电视剧: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问题直指人心,发人深思,解答更是言简意赅,高屋建瓴。下面是相关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篇一】
  1月11号,站里组织开展了《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的座谈会。在会上,大家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讲述自己以前的工作经验,分享自己的心情与经历。同时,站领导也给我们讲述了他们自身的经历,并且讲解了关于这篇文章里面的具体内容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对于这份文章,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文章中的忠诚,敬业,积极,负责,效率,结果,沟通,团队,进取,低调,成本,感恩这十二点我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是我没有想到的。以下是我根据这十二点对我自己的工作以及工作态度的反思: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从学校出来,踏入公司已有半年的时间。回想起刚刚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担心又害怕。怕自己在收费出错,怕自己做不好。这就好像如昨日发生的事情。从不适应的适应,经过这半年的时间,我从一个对业务不熟悉的女孩慢慢的如同海绵般去汲取水分,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不足。慢慢的我发现我自己爱上了这份职业,我相信只要有心,只要保持着一颗积极心,我就能收获到不一样的感动与快乐。
  在工作中,我一直以零错误的标准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少错误。少说话多做事,注重效率。同时,我相信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要时刻准备着,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更优秀。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有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同事们一直在帮助我,这让我感到温暖,也让我学会了感恩。少点抱怨,多点赞美,让我们的工作、生活也有了好的氛围。
  总而言之,这次的座谈会让我受益匪浅,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放下抱怨,放下不满,认真负责,并继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努力做得更好。保持一颗积极的心,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更优,为自己和公司争创荣誉。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篇二】
  近日阅读了《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短文,它里面主要解读了十二个词,忠诚、敬业、积极、负责、效率、结果、沟通、团队、进取、低调、成本、感恩。特别是对低调的解读:“努力做到名实相符,要配的上自己的位置;成绩只是开始,荣誉当作动力。”这句话触动了我心底最脆弱的部分,这是多么豁达、轻盈的人生态度。如果能将感情、事业想开一点,那么会发现我们其实有很多该放下却未放下的东西。这些东西,妨碍了我们愉悦的心情,让我们变成一个常常连自己都觉得可怜的人。想开、放下是一种有弹性的生活方式。一个想得开的人,不仅放得下,而且挺得住。
  忽然想起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在钢七连连长老七眼中,许三多是个让他难以接受的“举手投降兵”,是个“你对他不好,他不在乎,你对他好他就黏糊你个没完的粘液性格的兵”,是个“没有尊严的兵”。“没有尊严”,这不是老七心中钢七连战士的性格。钢七连的战士个个都对得起连旗上的称号,个个是尖刀,个个是猛虎,个个都是宁折不弯有着强烈胜利欲望和好战精神,有着强烈的尊严和荣誉感的汉子。而不是三多这种“浑浑噩噩”、“死乞百赖”的窝囊货。到了后来,老七即使能承认三多的成绩,能承认三多的进步,他还是不能承认三多也是个尊严感的兵。在七连解散只剩他俩留守,老七冲着三多在连院子里发飙的时候,老七这种情绪伴着钢七连解散带来的巨大痛苦,强烈而直接地爆发了质问三多:“你懂钢七连么?七连就是一个人,一个直挺挺不屈服不折的人”。到了后来老七给了三多的“明明是个能人,天生一副熊样”的经典评价里无疑也透露出了他的一丝无奈。
  但是到最后,在反复探究三多为何能成功,能成人所不能,除却他的坚持,其实正是他的“没尊严”才让他能真正定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分,以纯粹的目的不断地进取。按照老七的话就是抱住“救命的稻草”最后让旁人猛然间发现原来大家都看不起的稻草已经是大家敬仰的参天大树了。
  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尊严,不能没有荣誉感,但是当一个人把自尊看得过重,当自尊转化为自傲和面子时,这份自尊就已经转变为牵绊他的沉重脚镣,阻碍了他的飞翔。三多是个简单到没有基本的面子观念的人,这是他天生的愚笨,却也是他的幸运。这种简单是一种纯粹,这种简单让他有着超乎寻常的定力、坚韧和意志。
  说到这里,不由地想起来我初中的两个同学来。以前上小学的时候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恨不得把手举到天上去,恨不得用手肘把桌子敲地咚咚响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抢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到了初中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于叛逆心理,大家都不愿意回答问题,甚至把主动发言视为丢格的耻辱。如果有谁上课主动举手发言,大家一定视其为异类,在课上对他们的发言哄堂大笑,甚至蓄意反驳攻击。在课后极尽羞辱之能事,骂他是老师的狗腿子,讨好老师,虚荣,出风头云云......。
  后来课堂上只有甲和乙两人还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甲是那种在学习上犹如三多般执着的好学生,回答问题不争不抢,但是有问题有想法一定要举手说出来。大家的羞辱他只是淡然一笑,不顾其他,犹如“石佛”一般。乙和甲本来有着同样的品质,但是自尊心稍微重些。同学们轮番的羞辱、孤立,两个月後,他终于被给策反成功,也“违背”着自己的初衷,成了“反主动回答问题”的一员。甲----唯一一个未能被策反的“石佛”最后考上了中科大,从始至终,心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定。后来,同学聚会我们老是能谈到这段,大家都说当时其实很多时候自己也很想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就是“害怕”舆论的压力,只能故做清高,哪怕很多问题没弄明白,也不好去问。大家都感慨甲的坚定和“没有尊严”,想想自己那时的幼稚,大家不禁失笑。
  但是,作为走过那段青葱岁月的我们在现如今的社会上,我们能做到像三多那样放下面子,放下所谓的尊严,不顾不管他人的嘲弄去坚持自己的本我吗?我,汗颜……
  三多没有尊严,三多不合群,三多却能凝聚和感染人。三多把自己看的很轻,从来没有把他给七连带来的锦旗和荣誉看成他骄傲的资本,他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些是他能够骄傲的资本。成功,不仅仅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有极强的执行能力,更要能够忍受“热脸贴上冷屁股”的尴尬,韩信的受胯下的耻辱……
  记得我的一个战友以前在陕西某部队当军官,业绩异常突出,战士把他当作偶像,甚至连顶头上级都很尊敬他。但是后来他被调到河南某部队,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艰巨的工作任务,一个曾经有着巨大成功,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他经历过工作的失误,经历过降级的处分,经历过上级的漠视,经历过下级的顶撞和不敬,也经历过别人的奚落和嘲笑。但是他还是挺过来了。他跟我回忆那一段岁月的时候,他说,那时候他感觉最不值钱的是面子,自己最珍贵的是信念和目标。现在回想起他说过这番话,更加觉得感慨。
  可能很多“成功学教材”会告诉我们成功有很多条,但是问到成功者他们成功的因素,可能就只有那简单却并非易事的简单两条:坚持,隐忍。
  流星,也许违背了太多的愿望,而坠落得那么快。看轻自己,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智慧,它并非消极,也不是怯弱,更不是自卑,它是清醒中的一种经营。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只会将自己放在不利的境地中。为人处事,盲目自信就会先把自己置于一种不利位置,多设计一下前途中的诸多困难,找准突破口,就为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看轻自己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汲取教训、加强自身修炼,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才会在各种挫折面前心安理得。当你从困惑中走出来时,你会发现,看轻自我,其实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境界——超凡脱俗,淡泊平和。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篇三】
  忠诚、敬业、负责、效率……这十二个关键词搭建起了我们每个人在单位立足的基本框架,特别是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正处于人生职业道路的起点。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此,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人生价值观,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对于我们来说就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村官工作中,更要严格恪守这十二条准则。对党忠诚、爱国敬业是前提,注重效率、善于沟通、团结合作、勇于负责是方法,积极进取、主动做事、低调做人、感恩一切是态度。作为村官,必须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深入基层,真诚沟通,了解乡亲们所思所想;时刻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坚持结果导向、高效工作,只要对乡亲们有利的我们就要马不停蹄地去做。坚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心怀乡亲、必有作为。

 
更多相关读后感推荐:
1.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
2.《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短文读后感
3.读《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有感
4.干部《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

第二篇韩信电视剧:越剧《屈原》全本剧本


  《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郭沫若景仰屈原,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和著作有精湛的研究。
  《屈原》全戏共七幕。除第六幕《救蝉》外,屈原幕幕出场,每场都有精华可撷。
  一是《橘颂》。
  《橘颂》是屈原杰作《九章》中的一篇。通篇就橘的特性和形象,细致地作了拟人化的描写。实际上,诗人借橘抒怀,借橘自喻,以此来表达个人的胸臆而已。读者要了解尹桂芳这一幕表演艺术的特色和精华,最好先耐心读一读《橘颂》原词: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列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圜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纭宜修,夸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廊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便兮。
  越剧《屈原》编剧,第一幕即写《橘颂》,实际上成为全戏序幕。同时也借橘喻人,一开始就向观众勾画出屈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着笔不浓,却是轮廊鲜明,用意深,效果好,大手笔也。
  幕启,宋玉、婵娟一番议论之后,
  竹林深处仿佛传来吟哦之声。婵娟接白:"那竹林深处……"接唱"先后正在吟新诗"。台前灯光渐暗,二人慢慢退场。灯光照向台后,集中于缓步登场的屈原身上。尹桂芳为演此角色,精心设计了一套打扮:身穿宽袖便服,头戴便帽,腰系大带,颔下三绺清须,足蹬四寸高靴,手执帛书,边吟边行,缓缓出场,步子大方、沉着、稳健。走到台,双眼左右一扫,英光一露即收。这一个出场不过短短一二分钟,但是神韵、气度、身份,就是"屈原转世。"走一步,看一眼,处处显出"分量"。舞台形象,外貌英俊,器宇轩昂,骨格清奇,丰神俊朗,风流潇洒,一下子便显露出一个高大完美的大诗人、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的夺目光彩。观众第一眼,就觉得人物的可亲可敬。
  尹桂芳的弟子们都非常推崇老师的这个出场。有位京剧名小生、尹桂芳的狂热崇拜者,则更向笔者作了这样一个概括的评价:"尹大姐的这个出场,风度翩翩并不稀奇,因为她本身就以越剧风流小生第一人出名。难得的是超尘脱俗,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打一个稍为夸大的比方,等于把我们京剧界的两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和俞振飞,溶化在一个角色身上了。"这个评价,当然夸大,但细细想来,也有道理:马连良和俞振飞,一老生,一小生,俱以潇洒著名。尹桂芳以风流小生演老生屈原,不仅有原有表演特色,又加上了老生的风流,确实有点儿"马连良加俞振飞"的味道。
  在这个精彩出场之后,尹桂芳开口诵《橘颂》。应该感谢编剧的苦心创作,剧中的《橘颂》,虽非屈原原词,一律四字句,比原词要通俗得多,但是内容却基本上保留了原词的精神。
  尹桂芳在这里采用了配乐吟诵的表演手法,一开口便不同凡响:"橘树辉煌,枝叶纷披。生在南国,坚定难移。花白叶绿,芬芳无比。刺棘锋利,谁人敢欺。青黄果实,迎风摇曳。内藏洁白,外貌绚丽。根深蒂固,哪怕冰雪霏!赋性坚贞,秉承天地正气!"这段吟诵,字眼之清,腔调之美,口劲运用之妙,感情掌握、发挥之好,今日听录音,依然不作第二人想。可贵就可贵在抑扬顿挫,高低曲折,无不恰到好处,不但吟出了词意,特别是吟出了屈原的心声、人格和抱负。、
  这仅仅是前半部,后半部导演有意要屈原命宋玉续念,意图也很明显,就是要突出这个"软骨头"同屈原这块"硬骨头"的对比:"自来橘树,气度昂贵。经冬不凋,令人向往。至善至美,其志坚强。不偏不私,地久天长。年岁虽少,足以为人师长。可比伯夷,千秋万古流芳。"尹瑞芳演宋玉,在念这段《橘颂》的时候,若有所思,念完终于明白:"先生之意,可是借橘比人?"这一问便问出了屈原的一段唱:"橘树尚且有刚强,为人岂可无志向。大节临头莫迁就。舍生取义理应当。犹似那伯夷饿死在首阳山,留与后世作榜样。但愿你牢牢记住今日话,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儿郎!"这段唱,尹桂芳并不着力,因为这不是高潮,不过它也为宋玉后来的背叛,作了一个伏笔,所以最后"做一个顶天立地好儿郎"这一句,唱得慷慨激昂。
  接着,靳尚上。一忠一奸,围绕着联齐还是联秦这个当时楚国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展开了唇枪舌战。靳尚利诱不成,转以威胁,但屈原巍然不为所动,处处针锋相对,等到靳尚到商鞅、吴起为例进行恐吓,屈原断然回答:"屈原但知有国,不知有身。只要于国有利,死亦无恨,不劳费心!"这段白口,尹桂芳念来斩钉截铁,其声铿锵,充分显示了屈原的一身正气。一篇《橘颂》,对宋玉一段教诲,对靳尚一番斥责,把这个人物的高尚、高大,勾画得清清楚楚,一下子便把广大观众的深切同情吸引了。从此便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跳动,"紧扣观众心弦",用这六个字来形容尹桂芳演唱《橘颂》一场的戏剧效果,是毫不过分的。
  二是《疏原》
  《疏原》这场戏,开始楚怀王采纳了屈原建议,"合纵"连齐拒秦。后来听信靳尚谗言,中了张仪离间之计,改"合纵"为"连横"--绝齐连秦。屈原力争无效,终于遭斥:"不许多言,退下!"一幕戏里,起伏很大。最后遭斥的一个跌宕,幅度特大。尹桂芳表演殊为精彩。
  屈原上场的时候,怀王已经听信张仪、靳尚,决定连秦绝齐。屈原一听怀王出言,马上洞察到张仪此来旨在离间楚齐两国,从根本上破坏六国"合纵拒秦"的战略布局。认为兹事体大,直接关系到楚国的前途和命运,必须及时揭露秦人奸计,敦促怀王改变主意,所以一开口便一针见血:"大王,自从齐楚结盟,六国同心,因此秦国不敢出兵,百姓得保安宁,沙场烽火久停。此诚楚国之幸,中原之福……"这一段白口,念得不疾不徐,音调也并不高亢激越,可是字字苍劲有力,是一种充分说理、剖析利害的态度。因为讲得有道理,怀王听了也不禁点头。屈原见状,以为有了希望,开始提高声音:"怎奈秦如虎狼,素有并否六国之意。如今野心不死,凶谋难逞,暗中岂能不恨!"念到这里,双目如电,直刺靳尚、张仪。二人顿显局促不安。怀王却愈听愈觉得有理,一声"是啊"脱口而出。此时,屈原因为已经揭到秦人祸心深处,而且将与张仪短兵相接,情绪转为激动,声调也转急疾:"因此,遗派张使,来到此地,播弄口舌,挑拨是非。"念到这里,略顿,念最后一句时,高亢激昂:"大王不可中他的奸计啊!"
  这大段念白,抑扬顿挫,处处紧随人物感情起伏,使听众所得透不过气来,一颗心被紧紧扣住,仿佛与屈原一起呼吸,一起希望:但愿楚怀王幡然悔悟,不要中了秦人奸计--这就叫"听悲史落泪,替古人担忧"。实际上,人人都知道戏的结局,心里却偏偏产生幻想。如果演员没有功力,这大段白口便念不出屈原胸中的忧虑、愤慨、洞察力,是起不到这个效果的。
  屈原念完,转身挺立,一抖阔袖,目射张仪,然后唱[尺调·中板]:"说什么秦王好心还我地,分明是以此为饵,要我绝东齐。如若大王绝了齐,吴东之国要把心离。列国离合"合纵"散,秦人横行更无忌。那时候休说商于之地不可得……"接念:"怕只怕五千里江山终难自保,七百年基业毁于一旦!"这段念白,愈加有力,拉长声音,一字一顿,慷慨激昂,有雷霆万钧之势。念完,接唱一句:"大王啊!这利害关系要想仔细!"唱到这里,眼睛先是看一看怀王,像是补充嘱咐:"你千万不要念小利而忘大事啊!"再两边一转,先扫张仪,再扫靳尚,然后侧身而立,待怀王最后决策。此时屈原自以为说理充分明晰,必能说服怀王,所以傲然而立,神态自若,流露出一副胜利者得意之色。这也正是位表演艺术家的高明之处--欲抑先扬,欲低先高。此时得意,正为下段怀王信谗以后的大幅度跌宕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段表演,身段动作不多,主要是念白,懂得戏曲的人都知道,念白远比歌唱更难,咬字要准,吐字要清,既要注意平上去入,又要留神抑扬顿挫,更要紧扣人物感情和剧情的发展,所以戏曲演员都视大段念白为畏途,有"千斤念白四两唱"这样的说法。尹桂芳不愧表演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这段念白的功力,的确非凡,把屈原这个大政治家的远大战略目光,对当代形势的深刻认识、对秦人奸计的洞察无遗,表演得既充分又很有分寸。一路念来,感情起伏,节奏变化,声调强弱,地不紧扣剧情,紧贴人物。紧接这段表演之后,便是张仪、靳尚、屈原的一番唇枪舌战。辩论中,怀王仍然支持屈原,屈原处处占先。中间有三个唱段--
  第一,在靳尚唱完"愿大王多留意,良机一失再难寻"之后,屈原轻蔑地把手一拱,先叫一声"上官大夫",接唱[尺调·慢中清板]:"我问你,张仪他是何国人?与我楚国有何亲?为何要献商于地,甘愿天下两平分?似这般便宜之事世少有(此时转向怀王),还望大王细思忖。"这段唱,句句反问,字字似针,外示轻蔑,内藏愤慨。演戏源于生活而不同于生活,在这段表演中,尹桂芳在唱这几句反问时,对靳尚简直咄咄逼人,一转身对怀王又恪守臣礼,既让观众听到人物内心深入的激动、愤懑,又让观众看到人物当时的克制。动作不大,功力不小,而且又为最后的那个大跌宕加上一层铺垫。
  第二,回答怀王"依你之见"时唱[尺调·中板]:"齐是兄弟不可弃,秦是虎狼不可亲,眼前小利不可贪,张仪之言不可信!"这四个"不可",表明剧情已经发展到"刺刀见红"的阶段,所以屈原单刀直入,声音、表情已经明显露出焦急、忧虑,向观众表达了这样的潜台词:"我已经在前面讲得这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怎么还不下决心呢?"
  第三,回答靳尚"秦人必无信义"时,唱[尺调·送板]:"即使秦人不失信,我也不能连西秦。联秦绝齐干戈起,十余年太平之局化灰烬。"这一段唱得比较平稳,神态也更显镇静,使听众明显地感到:屈原此时胸中想的只是老百姓性命攸关的"太平"与"干戈",这也正是他对绝齐联秦的严重后果的高度预见。这样,屈原这个人物的高大形象、远大眼光、宽大胸怀,便随着唱段沁入了观众心脾。
  三段唱的变化仿佛不大,但是因为对象不同,唱的时候思想感情也不同,而戏剧效果却同样大大抒发了屈原这个人物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唱的是情,是戏,而不是腔、调、词,这也正是尹桂芳以及所有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可贵之处。若是单纯为卖弄噪子,耍弄腔调,观众也可以给你一阵满堂彩,但是彩声过后,还会留下什么呢?
  这段表演之后,屈原见怀王还是犹豫不决,于是要求屏退众人,容他单独进言。待众人退下,他再次长篇念白:"大王欲成霸业,必先固根本。我三楚虽然雄踞江汉,称强烈是国;然而,方今制度不明,法令不申,宗室大臣,骄瓷专横,植党营私,妒贤嫉能,念婪无厌,贿赂公行。国中水利不修,灾旱频仍,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如今纵有甲兵百万,变自言战不能。如若干戈一起,诚恐巨变立成,非但霸业无望,只怕祸乱先临……"听到这里,怀王一凛,脱口而问:"啊呀!大夫你可有良策,救此危局,以图霸业?"屈原听问,顿觉兴奋,接念:"大王!国富兵强,雄图乃伸。为今之计,攘外必先安内,安内须得民心。望大王行新法,蠲弊政;效先王,迹尧舜;除奸谗,任贤能;息干戈,睦四邻;行仁政,苏民困;废公族之袭爵,无功不得受禄;拔有用之材,不分白衣朱门。如此不消十年,国家自必富强,天下自然归心。"
  这两大段白口,等于屈原的一篇政治宣言,把屈朱的政治思想、满腹经纶,表达得极其充分。一般越剧中极少这样长篇大论的白口,也就是说,尹桂芳过去并没有这方面的舞台实践,而且,这两大段白口篇幅既长,对句又多,尽管编剧作了巨大努力,让它念起来可以琅琅上口,但是要念出人物个性,念出人物感情,念出人物内心活动,从而成为塑造人物高大舞台形象的手段,难度之大实在难以想象。然她念来,字音纯正,节奏之好,感情之充沛,内心活动表现之准确,简单无瑕可击也。难度不高,更远胜前面那几段。尤其是第二段,愈念愈急,吐字清晰,音调铿锵,感情充沛,几乎字字掷地可作金石声。这种口劲、功力、激情,不要说在越剧演员,就是昆剧、京剧和其他剧种表演艺术家中,也极为少见。笔者赞叹之余,忽然想起了四位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宇宙锋·金殿》,马连良的《审头》,周信芳的《追韩信》,俞振飞的《白罗衫·看状》。我们尹大姐的这两段白口,完全可以同这四位大师比一比高下。
  然而,不管屈原如何力陈利害、剖析形势,楚怀王最后还是信谗而疏原。当屈原再次上场(此前靳尚也要求屏退屈原,单独进言),忽然听怀王说决定接受张仪意见的时候,不禁大惊失色:"啊!大王!"仅仅三字,便道出了屈原此时内心深处的剧烈震荡。而怀王主意已定,开口便是斥责:"不许多言!退下!"此时屈原目瞪口呆,木立不动。人物那种因受突然打击而过分惊愕、茫然不知所措的剧烈内心活动,尹桂芳不用复杂的身段动作,完全通过自己的一双雄辩的眸子和细腻的面部表情,传达给了观众。
  半响,如梦方醒,方才喊了一声"啊呀",再接唱[尺调·慢清板]:"进尽忠言王不听,反将仇敌当亲人!我此心耿耿昭日月,愿指九天来为证!"接着夹念"眼睁睁"三字之后转[尺调·器板]:"看千里江山遭蹂躏,九重城阙化灰烬!"再夹念"为国家、为社稷",接唱:"为苍生,我岂能袖手旁观大祸临(最后三字翻高)!罢!再进后宫去力争!"这段唱念,反而舒展徐缓,仿佛暴风雨前海面的暂时平静,显得分外突出。这也正是为后面怒责靳尚这个小高潮作一铺垫。
  正当屈原撩袍欲进时,靳尚洋洋得意而上,当面予以挖苦:"屈大夫,大王后宫赐宴,热闹非凡,你却一人在此怒气冲冲,自言自语,真是何苦来!"面对这个奸贼,屈原在念"靳尚!你,你,你好"这句话时,声音低沉,并不拔高,却更显得他内心深处的极度愤恨。接着,再骂:"靳尚,你这误国的奸臣!"同样也并不高声。直到唱下面这段{尺调·嚣板]时,声音中便充满了激愤:"你食禄千锺在楚廷,你不该狼狈为奸结外人。你今日丧尽天良害楚国,你将来万死不足抵罪名!你祖宗血食皆在此,你,你,你……有何面目对先灵!唱到最后一句,戟指靳尚,目光中似欲喷出火来,靳尚则黯然失色,连连倒退,忠奸对比,十分鲜明。
  但是,最精彩处还是结尾的一刹那:靳尚宣读怀王旨意:"屈原削官流放!"一听此言,尹桂芳才大大加强了表演力度和幅度,做了一个双背袖的大动作,双目则溢出了绝望的大痛苦--这一表演,幅度虽大,力度虽强,可是简洁,凝练,庄重,比起传统"洒狗血"之类的大动作来,更能反映出屈原这个人物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高大形象。不过,如果不是大手笔,谁又能如此大胆地运用这廖廖数笔,便把人物内心深处的剧烈冲突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此乃尹桂芳之高明所在。

第三篇韩信电视剧:高考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的时候有一些文学常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高考文学文化常识汇总,欢迎阅读哦!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就是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就是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就是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就是 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就是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就是 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就是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就是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就是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就是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就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称郡望】就是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就是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就是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称官地】就是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1683/

推荐访问:大将军韩信电视剧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