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6-27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1)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九年级化学方程式说课稿

  导语:本单元共3个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在整个化学中《化学方程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九年级化学方程式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下朱庄中学的化学教师,我叫杜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方程式》专题复习。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体会四个部分来阐述对本节课的构想。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一节专题复习课。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贯穿于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2、学习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类。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归纳分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3、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分类书写
  4、难点: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应用知识、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小组互助学习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三、教学过程:
  包括创设情境导入;合作互助,分类复习;综合运用、直击中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升五个环节。
  【课堂导入】
  利用11、12、13年中考试题中化学方程式所占比例的统计图引入本节课。
  目的:说明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互助,分类复习】
  1.化合反应
  利用常见的化合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合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练习。
  2.分解反应
  利用化合反应引出分解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够熟练应用。
  3.置换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同时总结置换反应的类型。
  4.复分解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且能够完成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进而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综合运用,适应中考
  1.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三年中考20题的方程式书写。
  2.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完成2014年中考20题的出题任务。
  3.完成给信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方程式有了那些认识?
  书写方程式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
  【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一、化合反应
  符号表达式:二、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三、置换反应:
  符号表达式:四、复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 四、教学体会:

(2)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分子与原子说课课件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课题的内容。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自然界的水”,把这一内容编入这个单元,主要是想借助水这个载体,将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人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情景。
  学好这个单元,将对学生后面系统地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一课题首先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工作现象入手,确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一些实验,让学生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等一些基本理论。最后,通过图解、设计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理解以前学习过的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得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及“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从而达到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初二物理课上,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认识,知道它们非常小,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它们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仪器教具准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教具仪器准备
  仪器:烧杯、注射器、胶头滴管、滴瓶等。药品:氨水、水、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
  1升黄豆、1升小米、酚酞染过的棉花等
  四、教学过程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一)、设疑激思,发现问题;启发诱导,确立主题
  首先导入新课: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然后利用教材中水蒸发和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例,设问:敞口放置的水,时间久了为什么会减少,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引起学生思考。将人类由些引起的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做勾勒,结合学生物理课上学习过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二)、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实验探究,验证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利用教材给出的数据说明“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性质。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数据: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性质,我进行了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2、开展活动与探究得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这一结论。
  老师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然后通过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让学生读古诗,品自然“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老师进行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没有与酚酞接触呀?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通过解释氨气在空气中扩散、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现象。透析现象本质,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意识,从而得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这一条分子理论。
  然后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加热和通风可以使水蒸发加快。进一步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一结论。
  3、开展活动与探究得出“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一结论。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补充两个小实验:1体积的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为什么不是得到2体积溶液?利用1升黄豆和1升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的生活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然后吸入一定体积的水,再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热胀冷缩的现象。
  4、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插图,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观点。老师先通过举例来说明,如“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举例来说明这一观点,以达到进一步了解。
  (四)、概念形象化,区分分子和原子
  1、设置讨论:
  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微粒的变化分析物质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在化学反应分子分解成了更小的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建立起分子概念。
  2、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让学生尝试进行分组探究,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3、学生进一步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从而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让学生建立起“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一概念。
  (五)、巩固练习
  利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酒香不怕巷子深
  2、桂花盛开,香飘十里
  3、酒精挥发
  4、可以将大量空气充入轮胎中
  5、水变成水蒸气
  6、气体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和固体却不易被压缩
  7、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通过以上七个现象的探究,让学生对分子的一些基本性质的理解达到深化。(六)、全课总结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用微粒的变化来分析物质的变化,这个世界会更精彩!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0325/

推荐访问: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