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大论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6-22 10:00:01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篇一:[四气调神大论]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本章要点】
  一、具体叙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
  二、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篇二:[四气调神大论]读《黄帝内经》,学养肺抗霾


  雾霾肆虐,肺病高发。今天,小编带大家读《黄帝内经》,学养肺抗霾。
  “养肺之道”
  《灵枢经卫气篇》:“重寒伤肺。”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篇》:“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想要肺部安宁,首先要遵循养生之道,起居有常。
  人有七情六欲,呼吸出入不定,肺就不清;想要肺清纯,还要调理好呼吸。呼吸调理好才不会患病。
  养肺小窍门之一:起居有常,情绪开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可见,早睡早起、起居有常,这个背离现代生活节奏的祖训,对护肺、养肺的重要。
  《黄帝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导致疾病的主因。所谓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心情开朗。
  养肺小窍门之二:调息。
  《黄帝内经》还介绍了一种呼吸的方法,叫闭气法;就是闭住呼吸,叫闭气不息七遍。先闭气,闭住之后停止,尽量停止到你不能忍受的时候,再呼出来,如此反复七遍。这种闭气的方法有助于增强我们肺的功能。
  肺是主全身呼吸的一个器官,现代医学、传统武术中都有很多呼吸吐纳的方法可以养肺;下面小编就介绍一种:放慢呼吸,一呼一吸要尽量达到6秒左右。经常做深呼吸,把呼吸放慢,这样可以养肺。
  这个方法每天睡前做一会,也非常有效,更有益睡眠。

篇三:[四气调神大论]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以下是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讲春天怎么养生;夏天怎么养长;秋天怎么养收;冬天怎么养藏。
  顺应四时为养生第一条。因天之序才是它的要领。
  是四气而不是四季。调的是神。重的都是神的层面。
  气,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什么是气?五日谓之侯,三候谓之气。
  候,是物候,是树木等事物的表现。事物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三候十五天,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个转换。
  人体养生要能跟上气的变化,不然就会得病。这也是天人合一概念的一个表现。
  古代时讲气,更多指节气,即24节气。
  一年四季,一季有6个节气。
  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气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人的情志要跟上这个变化,就能养生。
  生长收藏都是四季里气的表现。
  化,这四季全有,是指四季全包括,乾卦的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四合院,东南西北生长收藏全有,门朝南开,门主散,出入之所。东边的房子主生发,孩子们住;老人住西边,壮年住正房。
  春天怎么养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春天的生发之机,是一点点起来的,是分步骤的。
  “此为发陈”,陈就是陈旧,是从冬这起来的。春天的毛病是冬天做下的。发的是积聚在冬天的东西。
  非典(瘟疫与时节有关,陈旧的发作)中很少有老人和孩子,基本是青壮年,他们生活无规律。目前来讲,老人和孩子比较注重养生,按时睡觉。
  “天地俱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都可以生发,也就是子时,一阳,二阳,三阳这样生起来。
  “万物以荣”,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如何养生,列举三个例子。
  一个是“夜卧早起”,晚睡早起,晚不过子时。“广步于庭”,步,在古代是慢慢走的意思。慢慢走,走很远。
  一个是“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披发,不要约束生机,生发,应该放松心情;缓形,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也意味着放松心情。调神,神最重要。志是肾经,肾的神。使肾精能够一点点生起来。
  还有一个是“生而勿杀”,此时只怀一个欣欣向荣的心思,不要起一点杀心。春天不能起杀心,“春天攀折一枝花,秋天少收一个果”。
  此时如压抑自己,你就会得病,要愉悦。这叫“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不要压抑万物和自己。
  春可以对应肝;也可对应人一生中的少年。小孩子不要压抑他。“赏而勿罚”,奖赏他,不要惩罚他。如,美国校园枪击案,教育的失败。(少年教育要多鼓励)。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对应春气的反应,这是养生的道,规律。将养生都是在讲养东方。
  “逆之则伤肝”,违背养生之道,就会损害肝气的生发之机。
  发生的伤害春天可能看不出来,“夏为实寒变”,到夏天才能看出结果,出现问题。如腹泻、心脏都会出问题。在五行里,木生火,如果春天木没有生发好,夏天火就不旺,火又对应人的心,所以人的心气也就不旺。
  “奉长者少”,奉就是两个手捧着东西给对方,长,夏天为长。春天没养好,给夏天可供生长的东西就太少了。
  上面没有讲饮食,以下做一补充。
  关于饮食
  黄帝内经分两本,《素问》上,《灵枢》下。
  1.食物为什么最重要?
  “药补不如食补”,药与食的区别,古代的药都叫做毒,毒字,草生得特别浓密。
  “是药三分毒”,毒指的是偏性,药用其偏性。食物和药相比,用其平和之气。
  中药的采摘时间很重要,偏性是用它的气,菊花茶是秋天和冬天生长的花,是金、水二气,补肺和肾。它败火,败的是肺火和肾水的火。(可以去下巴的火)
  大拨种植的药,不按节气采摘,药效就会有问题。
  药是用来赈灾的,不能天天吃,救急不救贫,当有了病,即出现了阴阳偏盛的问题,药临时来帮一把。
  食物是天天可以吃的,人体可以吸收的。身体要健康,一定天天要吃饭,健康是一个积精累气的过程。气、精要一点点攒起来,才可以补益身体。
  记住:人体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都是藏元气的地方。所有中药书中都一句话,叫做没有一个药入奇经八脉,没有一个药可以补元气。只有食物可以补益元气。
  食物的意义
  1.食物为什么最重要?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藏气法时论》
  五谷为养,谷指的是粮食,大豆、小豆、小米、米和面五种,这是养生最好的食物。高级医师应该是食医。
  春天,养生食物应该注重粮食,因为春天并不产生新的粮食,主要粮食是头一年的种子,而种子都是讲究生发之机的。
  夏天,古代在《周礼天官》第十章提到,应该吃羹剂。因为夏天阳气全都伏若在外,五脏里最为空虚,任何渍盐的、味道比较重的东西,脾胃难以消化。哪怕吃肉,都要切成很碎的末来吃,煮成羹来吃。
  秋天,古代比较注重酱剂。酱都是发酵的东西,它可以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可以吃一些厚重的东西。
  冬天,注重饮剂。比如淡酒,一方面可以通经脉;另一方面可以取暖。
  中国古代的酒类似现在的醪糟,都是粮食发酵而成的,很淡。
  2.中国人的饮食习性
  中国人的饮食习性以纤维性食物为主,所以使用筷子,也体现一阴一阳,动为阳,不动为阴。
  “道日用而不知”。使用筷子和走路都是阴阳。你可以不懂它,但不能背道而行。
  西方人用刀叉,肉食为主。鱼生火,肉生痰,所以喜欢喝大量冷水,来去胃中的燥火。慢慢在身体中形成一种湿气,容易壮大和肥胖。
  中国人饮食讲究和谐圆融,吃饭用圆桌,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不分贵贱尊卑。
  中国文化中喜“社稷”,在古代,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传统文化中不是鼓励喝牛奶,而是喝小米粥。小米虽粒小,但它是种子,是可以发芽的,中国古代文化注重食物的生发性。
  3.孔子的饮食观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11835/

推荐访问:徐文兵四气调神大论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