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年代表]明朝多少年历史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6-20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明朝多少年历史篇一:2015年高考作文预测及素材:继承弘扬创新


  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民族文化,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一、立意角度:
  1.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
  2. 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3.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4. 固守精神家园
  二、素材积累:
  1、闻一多——舍生取义的弘扬者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去无法力挽狂澜。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
  3、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
  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他是长江边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起双臂铲除文化的劣根;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传统中的千年病灶。九万六千平方公里,满满的是他探求文化根源的脚印。游历欧洲十国,不变的是他永无止境的文化反思。千万里溯源之路,十余载文化苦旅。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的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的手里跳动。
  静看历史千层浪,最是智慧余秋雨。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为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他追根溯源;为全面剖析传统思想,他游历世界。他结束了中华文化盲目自信的历史,他为国人打开了真正的开放之门。
  4、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
  从生命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出演,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远听不到尽头的京剧。幼年的苦练,青年的继承,壮年的弘扬,成就了这位将我国的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人被流放到贫瘠的土地,他的灵魂却愈加丰盈;有的人被禁锢在闭塞的山村,他的歌喉却可以飞跃千山万水。他没有出生在京剧世家,也无天赋可作径,他的生命中本无乐符,可他却用勤勉继承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唱响了京剧的大美。
  他倾其一生在弘扬京剧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曾赴日,赴美,赴苏,将京剧艺术引向了世界。创作如歌,弘扬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5、当年明月
  敢于突破,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大胆突破,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出不平凡的努力,真的不容易。然而,当年明月做到了。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写史高手,以《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晰深刻、丰润圆满的还原在大家面前。当年明月,以其生动犀利、幽默诙谐的文字,使人性之善透过历史灰霾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大胆突破经典史书的呆板生硬,写出了令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著作,也正因如此,他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创造了辉煌的事业。
  当年明月曾说过:我其实是个特别平凡的人,我只想做个有勇气的人。人生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迎接挑战中,才能凸现人生的意义。
  三、例文导引:
  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进步。
  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惟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
  总有一些人,将国之魂魄永存心间,光耀历史。
  “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研究红学就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他一生都在文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的传递着知识的薪火。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你,独坐于简陋屋舍,笔起笔落,涌起层层墨香。曹雪芹为一部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你为一部红楼,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光阴,建起红学“四支”,使红楼之光华,粲然世间。如今,你的名字便与红楼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周汝昌太爱红楼,这一爱,就是一甲子时光。六十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学子,到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du。他于红楼,更像一位母亲,一手拉起传承,一手拉起创新,在红学研究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印度古谚有言: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只有弘扬和继承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一代国学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姜桂之性,老而弥新。他在字里行间燃烧激情,点亮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心灵的大门。他一生藏书无数,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挥洒;他打破文体的规范,在文学的草原上任意驰骋。他的文字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近土壤就会长成一颗颗橘树,一茎茎绿荷,一兜兜灵芝,一朵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跨越上下五千年的遥远芬芳,弥漫于天地之间。
  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他的一生宛如年轻的斗士,却又用人生的阅历沉淀了文章的气质。在继承与弘扬之间,他找到了人生最完美的坐标。
  反观现实,多少人为物欲、贪念拘

明朝多少年历史篇二:泰宁古城尚书第导游词

  泰宁尚书第建筑群为明代民居建筑群,位于泰宁县城区胜利二街福堂巷。本文的内容是泰宁古城尚书第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泰宁古城尚书第导游词1
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尚书第。尚书第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较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它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闻名遐迩。一九八八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也就是公元1627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了。尚书第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主体5幢,辅房8幢,共120间,坐西向东,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宁传统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排列的封火墙木构架建筑群。房子的主人叫李春烨,他是明末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在前面城门口曾设有下马石和“文武官员在此下马”等石碑,现已毁。
  我们现在来到仪仗厅,是当时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厅上悬挂有“大司马”木匾。“大司马”本是秦汉时代的古官名。在汉代,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明清时是兵部尚书的别称。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幢古代民居建筑和其中的几个展馆。眼前这条甬道南北两头有双开大门,昼夜启闭,非常森严。我们现在站在第一幢的门厅,这个门厅主要是供马夫、轿夫用餐的地方。因为封建社会马夫、轿夫是不能随同主人进入正厅用餐的,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第一幢的大门开得比较特别,它不是朝正前方开,而是往北面开了这扇大门。第一幢我们把它辟为“古代建筑文化艺术陈列馆”,这里所展现的仅为我县古建文化艺术的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它,让各位游客对我们这个古老山城的古建文化有所了解。
  泰宁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是闽西北一个不起眼的山区小县,面积不过1539.33平方公里,人口仅12.5万。但历史悠久,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校猎的场所。到解放初期,城区还保留着近90%的古建筑,明清时期的民居、寺庙、桥梁、古井、古塔、古街巷、古城墙遍布城区,使得泰宁这座小山城格外古朴。然而由于大山环绕,交通闭塞,导致经济贫困落后,人口仅剩4万余人。有这么一首民谣为证,“小小泰宁县,三家豆腐店,城内磨石腐,城外听得见”。然而很可惜,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文革”期间,没有很好地重视古迹的保护,一大批非常精美的古建筑,如孔庙、三贤祠、城隍庙、文昌塔、古城墙等都被拆除了,现在仅剩下一些民居和保存较完好的尚书第、世德堂等古建筑群。
  我们现在来到尚书第第二幢。这幢是尚书第的主厅,也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现在我们把它辟为泰宁县文物陈列馆。请大家抬头往上看这幢门楼,它保存的非常完整。为什么文革时期“破四旧”没有被破坏掉呢?这还得感谢当时住在这里的一位李氏老太太,当她知道红卫兵要来砸这幢门楼时,情急之下,连夜发动李氏族人用黄泥把门楼上的“四世一品”、“镂空花”、“财神爷”、“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后涂上雪白的石灰,写上“毛主席万岁”。当红卫兵要来砸时,一看傻眼了,谁也不敢动,这幢门楼就这样被完好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四世一品”,这是明朝天启皇帝赐封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烨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亲和李春烨夫妇。大家现在请跟我往里走。
  这是轿厅,是当年李春烨家族停放轿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小车库。现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幢房子的建筑风格。它布局合理,采取传统的“三厅九栋”连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厅、中厅、后厅,几幢并排相连,幢与幢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厅与厅以封火墙或楹门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连片又独立的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民居建筑形式。它规模宏伟、占地面积大,房屋高度多在7米以上;用材讲究,建筑等级特别。如前厅采用宫庭建筑常用的抬梁建筑模式;它建筑工艺精湛,如门楼上的砖石雕刻、斗拱花饰等。
  总的来说,尚书第历经370多年还保存得如此完好,我们认为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基础牢固平稳。如所有排柱位置,全用大条石铺平,柱下鹅卵石为基础,相当于现在的水泥地梁。二是所用木材质地良好。都是当时最好的原杉木(泰宁古称杉城),坚固耐用。三是上不漏顶。全用大灰瓦密集压盖。四是有高大的封火墙分隔。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火情,一幢后厅、二幢前厅、三幢后厅都曾失火,也只有局部损失而不至于殃及其他房屋。
  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叫中堂,也就是大厅,是当时李春烨接待朝庭官员、接圣旨及办大事的场所。我们再往上看“清朝师柱”这块匾,是当时福建布政使司莫俨皋为李春烨所立(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清朝”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唐、宋、元、明、清”的清朝,其实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其实到了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大太监魏忠贤排除异已,大肆屠杀东林党人,政治腐败,哪还谈得上清正廉明,只不过自欺欺人罢了!)“师”指的是李春烨加封为太子太师(其实李春烨并没有教过太子,只是赐予他的加官封号)。“柱”就是把李春烨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这是一扇中门,它平时不开,只有办大事的时候才开,比如红、白喜事、接圣旨等。我们现在往左右两旁看这回廊(回避的走廊),当厅上会客时,女子下人等就只能走这回廊了。尚书第的天井比较特别,都是由长条石块拼成的,成棋盘形,进水孔和出水孔比较讲究,而且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下雨不积水。尚书第的暗沟跟我们现在的也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暗沟是直的,但尚书第的暗沟呈S形,称为“龙形”暗沟,它是由一条长龙形的暗沟围着一口蓄水池,要等水满以后才慢慢地往外流。有这样一种说法,“家财不是那么容易往外流,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再看这口石缸,它主要是一种防火设施,平时蓄水用于浇花、养鱼。
  大家请抬头看这瓦面,尚书第都用高于瓦面的封火墙相隔。尚书第能够完好的保存到今天,这和当初建筑中高度重视防火是分不开的。
  我们现在开始参观文物陈列室。第一间陈列室展现的都是泰宁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文物。从这间陈列室可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第二间陈列室主要展现宋代的一些古文物。这是一口阴井,以前女子地位低下,出门不能往正门走,只能走回廊,就连洗脸水、洗脚水都不能随便往外泼,只能往厢房里的这口阴井里泼。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扇12折屏风,是用当地一种珍稀树种--花梨木雕刻而成的,雕刻工艺非常精美,是李春烨当时给女儿的嫁妆,属传世文物,是1986年在本县下渠乡大湖村征集到的。
  现在我们来到第三陈列室,这间陈列室主要是展现明末清初的一些青花瓷器和漆金木雕等。这张表反映的是泰宁从唐、宋、元、明清以来所出的文人,我们从这张表上不难看出,宋代是泰宁最鼎盛的时期,而且人口也最多,当时人口达15万,而到清代只剩4万,使人口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战乱和瘟疫。
  这间是革命文物展览室,主要展现泰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些革命文物和曾到泰宁指导过革命斗争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情况。泰宁当时有28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大部分都在长征及解放战争中牺牲了,而杜明、冯旺南、谢宝铜等革命家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现在我们来看这扇条格窗户,从外观看,非常像现在的分体式空调,夏天通风透气,冬天糊上白纸,又明亮又暖和,既防风又采光,所以,很多游客把它誉为是“空调的前身”。这样设计也起了百页窗的作用,从房间往外看,看得一清二楚,如果站在外面想看到房间里的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哟!
  我们现在来到第三幢,第三幢我们把它辟为蜡像馆,里面一共塑了二十五尊蜡像,也是当时全省最大的蜡像馆,展现了李春烨及其家人生活的情景。李春烨由于种种原因,文字记载不多,口碑故事不少;有说好的,有说坏的,褒贬不一,但他勤奋好学、大器晚成和为人孝道等优良品质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这间轩阁主要展现李春烨与他家人商议家事的情景。我们看坐在正中的这位老先生,他就是房子的主人李春烨,坐在他对面的是正房夫人江氏,右边这位年青女子是三夫人吴氏。李春烨这一生与“六字”有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苦读、晋升、隐退。李春烨六岁开始读书,十六岁考上秀才,三十六岁中举人,四十六才考中进士,也就是说他苦读了40年,从46岁为官,为官十一年晋升十四级。五十七岁趁他母亲九十大寿时,辞官隐退,六十七岁病逝。所以,我们后人用三个词语来概括他的一生:大器晚成、青云直上、急流勇退。
  民俗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劳动创造过程中产生、演变流传下来的各种风俗习惯,它凝聚和激励着历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古城泰宁,民风淳朴、节俗浓郁,尤其岁时节日的民情风俗最为丰富多彩,充满了浪漫和神奇色彩。第四幢将为您展现的是三百多年以前泰宁先民在元宵节中的部分场景和缩影,再现当年线香灯、跳神、迎扬公、出桥灯等热闹场面。
  现在我们来到第五幢,这一幢的建筑特点与前四幢有明显区别,从它的建筑特色看,很可能是女眷住的。为什么呢?我们先看这两重门楼,大门和二门,虽已被拆改建,但估计是两个耳房,进二门这个直通两边封火墙的大天井可供小孩玩耍,房间后面设有一经堂。后厅结构基本上和其它几幢一样,后天井两旁是厢房,后厅两边各设了两个房间。并且这一幢的辅房不象第一幢那样呈独立格局,这显然是丫环住的房间。所以可以判断这一幢属李春烨母亲等女眷所住,宽敞的天井有利于小孩玩耍,李母等女眷在此居住,既可照看小孩,又可以念念经文,安享晚年之乐。
  现在我们把第五幢辟为名人书画、石碑艺术展览馆。我们先看黑砚石上雕刻的春、夏、秋、冬四季诗。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晚年被打成伪学派,隐居在泰宁城南小均村时写下的。
  这是观音堂,供李春烨母亲及女子上香、拜佛、念经的地方。
  走出第五幢,大家请抬头往上看,明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工艺有明显的区别。先看看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当时只有0.1公分,而我们现在有1公分,相差十倍!门楼上这些主要部位的用砖都是用人工磨制过的,墙面非常平整。混合土跟现在也不一样,我们现在一般用黄泥、沙石及水泥搅拌砌墙,而古建筑是用白石灰和糯米作为粘浆砌墙。尚书第大门是坐北朝南,但平时都是从仪仗厅进出。从尚书第的建筑格局来看,是分两期工程完成的。因为尚书第的正厅放在第二幢,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讲究的对称格局。由此可见,第一期工程是建第一幢至第三幢,第四幢和第五幢属后来加建的。至于加建第四、五幢后,为什么又要加建这扇大门呢?当然李春烨是想把自己的这幢房子有个好朝向。李春烨认为他的家境后期不顺,主要是风水问题。风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祖辈墓葬,二是房屋风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尚书第的这条甬道,它的门框与门框之间,都有错开半米至一米,它有一种“不漏财”的说法,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挡邪风”。所以,农民建房子就非常讲究,他的大门绝对不会对着人家的大路口或者巷口去开的。尚书第仪仗厅朝北,这在当地建筑中也属罕见。也许李春烨认为此朝向不利,要在加建四、五幢后,在南边设一正门。据说当时李春烨在朝为官时,较少关心泰宁家乡之事,百姓对他也就另眼看待。他要地皮盖房子,乡民硬是把另一半地皮卖给他舅舅及李氏家族盖祠堂去了,反而把李春烨家的地皮占去了三尺!李春烨的儿子气愤之余,写信给李春烨,李春烨看后回书道:“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争地不便与宗祠相争,更不敢跟娘舅争。泰宁俗话说:“山高挡不住太阳,官大大不过舅娘”“天上有雷公,地下有舅公”。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第也只好是“半边府第”了!
  好,我们今天就参观到这,欢迎各位给我留下宝贵意见,有机会再到尚书第来作客,再见!
  泰宁古城尚书第导游词2
各位团友: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由我带大家到有“江南明城”之称的尚书第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大家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叫我小*。今天的行程就将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得到大家的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
  尚书第古建筑群在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尚书第”和“世德堂”这两大建筑为主体,占地面积为1.27万平方米。其中尚书第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它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闻名遐迩,1988年1月就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府第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370年的历史了。它的主体建筑有5幢,辅房有8幢,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宁传统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排列的封火墙木构架建筑群。房子的主人叫李春烨,他是明末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
  好了,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依仗厅,这是当时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厅上悬挂有“大司马”的木匾,“大司马”原本是秦汉时代的官名,在汉代,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明清时是兵部尚书的别称。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幢古代民居建筑和其中的几个展馆。眼前这条甬道南北两头都有开大门,昼夜启闭,非常的森严。
  我们现在站在的是第一幢的门厅,这个门厅主要供马夫、轿夫用餐的地方。因为封建社会的马夫、轿夫是不能随同主人进入正厅用餐的,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第一幢的大门开得比较特别,它不是朝正前方开,而是往北面开了这扇大门。第一幢我们把它辟为“古代建筑文化艺术陈列馆”,这里所展现的仅为我们泰宁县古建筑文化的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它,让各位游客对我们这个古老山城的古建筑文化所了解。
  我们现在来到尚书第第二幢。这幢是尚书第的主厅,也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现在我们把它辟为泰宁县文物陈列馆。大家看这幢门楼,它保存的非常完整。上面的“四世一品”,是明朝天启皇帝赐封里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因为它是往上封,所以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亲和里春烨夫妇。
  我们继续往里参观。 这是轿厅,是当年李春烨家族停放轿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小车库。这幢房子的布局采取传统的“三厅九栋”连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厅、中厅、
  后厅,几幢并排相连,幢与幢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厅与厅以风火墙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连片又独立的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民居建筑形式。 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叫中堂,也就是大厅,是当时李春烨接待朝廷官员、接圣旨以及办大事的场所。大家看“清朝师柱”这块匾,这是当时福建的布政使司莫俨皋为李春烨所立的,布政使司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清朝”二字,往往被人误以为是唐、宋、元、明、清当中的清朝,其实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师”指的是李春烨加封为太子太师。“柱”就是把李春烨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这是一扇中门,平时是不打开的,只有办大事时才开,比如红白喜事、接圣旨等。大家看两边的回廊,当厅上有客人时,女子等下人就只能走这回廊了,所以这回廊就是回避走的廊。
  尚书第的天井比较特别,都是由长条石块拼成的,成棋盘形,进水孔和出水孔比较讲究,而且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下雨不积水。它的暗沟和我们现在的也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是直的,而尚书第则呈S形,称为“龙形暗沟”。它是由一条长龙形的暗沟围着一口蓄水池,要等到水满以后才慢慢地往外流,这就叫“肥水不留外人田”嘛!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开始参观文物陈列室。 第一间展现的是泰宁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文物。从这间陈列室可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第二间主要展现的是宋代的一些文物。现在我们来到第三间陈列室,这间主要展现明末清初的一些青花瓷器和漆金木雕等。这间是革命文物展览室,主要展现泰宁在第二次世界战争时期的一些革命文物和曾到泰宁知道过革命斗争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情况。大家可以看看!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三幢楼,我们把它辟为腊像馆,里面有25尊腊像,也是当时全省最大的腊像馆,展现了李春烨及其佳人生活的情景。李春烨由于种种原因,文字记载的不多,但口碑故事却不少;有的说好,有的说坏,褒贬不一。但他勤奋好学、大器晚成和为人孝道等优良品质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这间轩阁主要展现李春烨与他佳人商议家事的情景。坐在正中的老先生就是房子的族人李春烨,在他对面的是正房夫人,右边的年轻女子是他的三夫人。他的一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苦读、晋升、隐退。后人用了三个词语来概括他的一生:大器晚成,青云至上,急流勇退。
  第四幢将为大家展现的是三百多年以前泰宁先民在元宵节中的部分场景和缩影,再现当年线香灯、跳神、迎扬公、出桥灯等热闹场面。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五幢楼,这一幢的建筑特点与前四幢有明显区别,从它的建筑特赦来看,很可能是女眷住的,宽敞的天井有利于小孩玩耍,李春烨的母亲等女眷在
  此居住既可以照看小孩,有可以念念经文,安享晚年之乐。现在这里是名人书画、石碑艺术馆。大家现在先看黑砚石上雕刻的春、夏、秋、冬四季诗。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晚年被打成伪学派,隐居在泰宁城南村时写的。这是观音堂,供李春烨的母亲以及女子上香、拜佛、念经的地方。 从尚书第的建筑格局来看,是分两期工程完成的。第一期工程是建第一幢至第三幢,第四幢和第五幢属后来加建的。至于加建完第四、第五后,为什么又要加建这扇大门呢?当然是李春烨想把自己的这幢房子有个好朝向,因为他认为他的家境后期不顺主要是风水问题。风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祖辈墓葬,二是房屋风水。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尚书第的这条甬道,它的门框与门框之间,都有错开半米至一米,是一种“不露财”的说法,也有人说是“挡邪风”。 尚书第的仪仗厅朝北,这在当地建筑中也属罕见。也许李春烨认为此朝向不利,在加建的第四、第五幢楼后,还在南边设了一正门。
  好了,各位团友,我的导游讲解到此结束!希望我的讲解能令大家满意,现在再给大家20分钟的自由时间参观、拍照。谢谢!!

明朝多少年历史篇三:江苏旅游景点瞻园导游词

  导语:南京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古典名园,一座是曾经作为太平天国天王府的煦园,另一座是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瞻园。现在我们将去参观的是瞻园。
  【历史沿革;明朝王府—杨秀清东王府—“中统局”杂院】
  在前往瞻园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瞻园的历史:瞻园位于南京夫子庙西瞻园路。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原为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给明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作为他安度晚年的府邸花园。
  在600多年的历史经历中,瞻园几易其主。清代,中山王府改成江宁布政司所在地,瞻园由私家花园变成行署园林。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先是作为东王杨秀清的东王府,继而又成了夏宫副丞相赖汉英的邻国。太平天国失败后,遭到清军破坏。同治四年、光绪二十九年曾两次重修。KMT统治时期,这座江南名园曾是KMT“中统局”的杂院,荒芜不堪。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在刘敦桢教授的主持下开始整建,历时六年,到1966年,建成目前所见的面貌。
  【乾隆与瞻园—瞻园总体概况】
  瞻园到了。各位现在看到的赡园大门上的砖刻,“瞻园”二,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手迹。据历史记载,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江宁(南京)曾驻此,并题有“瞻望玉堂”四,瞻园之名也由此而来。乾隆对瞻园风光十分垂青,回京后还命人在京城北郊长春园中仿照瞻圆形式建造了如园,足见瞻园园艺的精湛。
  的确,瞻园作为江南名园,风景优美,布局合理。整座园林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观,游人到此,定会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瞻园分为两大游赏区,东面为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共分五个馆,分别是序馆和一至四馆,1958年开始在此举办太平大国革命历史展览。南、北、西三面为假山,主体建筑静妙堂把园林分成南面小北面大的两个空间,各成环游路线,成功地弥补了南北空间狭长的缺陷。下面就请大家进内参观。
  【仙人蜂—绮云峰—南石山】
  各位游客:山、水、石是瞻园的主景。进入园内,我们首先看到这南门后的庭园中置立着一块玉立多姿的太湖石,这就是仙人峰。此处前有落地漏窗作框景,从暗窥明,恰似一幅山水条幅画卷,用以作为人口的对景和障景,十分恰当。仙人峰是瞻园名石的代表,瞻园的奇石还有缔云峰、友松石、步石、炸石等,为江南园林山石之珍品,有些还是宋徽宗花石纲遗物。
  步入回廊,曲折前行,经海棠院,只见在花篮厅东南角的桂花丛中一块突兀灵秀的太湖石又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便是和仙人峰齐名的绮云峰。
  看完石景,我们再去看山景。瞻园分为南石山和北石山两组,全系假山堆叠而成,但堆造之精,面积之大,确是巧夺天工。有人说瞻园是着名的假山园,全园面积仅8亩,假山就占3。7亩。
  现在我们来到了南石山。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气势雄浑,山峰峭拔,洞壑幽深。只见假山上伸下缩,形成蟹爪形的大山岫,钳住水面。进人假山内,我们还可看到暗处有仿自然石灰岩的溶蚀景观,悬坠了几块钟乳石,造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山水景观。山上的植物让这座假山透出了勃勃生机,请看水池东北各有古树两株,栽种于明代,已饱经6XX年风霜,只见紫藤盘根错节,女贞翠绿丰满。另有牡丹、樱花、红枫等点缀其间,衬托了南石山秀丽多姿的特色。
  【静妙堂一北石山】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静妙堂。静妙堂是全园的中心,系一座面临水池的鸳鸯厅,它将全园分成南北两大空间,并置有南北两大水池。我们先来看一下南水池,它紧接静妙堂南沿,略呈葫芦形,靠近建筑一面大而南端收小。再看北水池,空间比较开阔,曲折而富变化。东临边廊,北濒石矶,西连石壁,南接草坪。在静妙堂西侧,有一泓清溪沟通了南北两大水池,使南北两个格调鲜明的空间有聚有分,相互联系。
  下面让我们去参观一下北石山。北石山坐落在北部空间的西面和北端。西为土山,北为石山。两面环山,东抱曲廊,夹水池于山前。山中还有着名的普静泉,水面清澈澄静,宛若明镜。在水池的北部,有一座紧贴水面的石平桥,沟通了东西游览路线。石山体积虽大而中空,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游客们:北石山顶是全园的制高点,有兴趣的朋友还可登高一望,体会风光旖旎的山前景色,让瞻园全景尽收眼底。
  各位游客:瞻园的自然景观部分就欣赏到此。东部还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了许多珍贵的太平天国革命史料和实物,请大家自由参观。
[江苏旅游景点瞻园导游词]相关文章:
1.江苏周庄的导游词
2.江苏导游词格式
3.浙江省旅游景点导游词
4.岳阳旅游景点导游词
5.运城旅游景点的导游词
6.介休绵山旅游景点导游词
7.金华双龙洞旅游景点导游词
8.四川旅游景点导游词
9.从化旅游景点导游词
10.阿尔山旅游景点导游词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09739/

推荐访问:明朝历史年代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