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义的意思]下定义是什么意思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6-16 19:00:04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下定义是什么意思篇(1):综合基础知识写作

  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测查应考人员对公务员所应掌握的综合基础知识的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下面是关于综合基础知识写作的内容,欢迎阅读!
  1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二、新闻价值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见解,尤其是社会主义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对新闻定义的根本分歧,归根到底是由于对新闻价值的不同认识所决定的。
  西方新闻界认为测定某一事件和某种思想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时间性:报道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间愈近,价值愈高;(二)显著性:报道对象要有声望或出名,人、地、物等愈出名,价值愈高;(三)接近性:事实与读者在空间、关系等方面愈接近便愈能引起兴趣;(四)新奇性:冲突、异常、冒险、变动等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五)重要性:能引起震动,影响很多人的事件;(六)人情味:悲欢离合、幽默、悬念等带有人情味的生活事件。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读者兴趣”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借鉴其合理性的一面时,也不能忽视这种“新闻价值观”导致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价值就是选择和衡量事实是否报道及如何报道的标准。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即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影响力和新鲜程度等;二是读者接受新闻后的受益程度,即新闻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前者是先决条件,但没有后者前者也失去了意义。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判定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指导性与思想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二)重要性与显著性:内容重要,社会影响大;(三)普遍性与迫切性:反映群众呼声,关注社会热点;(四)知识性与趣味性:传播高尚的、健康的、大众的知识与情趣;(五)时效性与真实性:坚持新闻的“真”,突出新闻的“新”。
  三、写作原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党的宣传纪律;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
  以下几段话应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座右铭:
  △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列宁全集)第9卷第283页)ァ饔蒙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列宁全集)第28卷第83页)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毛泽东选集)第1217页)
  △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周恩来给(新闻日报)增刊的题词)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坚定地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决策,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xx(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不否认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特点,人们可以作多种概括,但照我看,除了前面谈到的党性以外,还要注意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读性。(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第二节消息的写作
  おハ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一、消息种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某地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ハ息标题有主?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2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只有请示、报告、通知、通报、函五种。
  公文的种类简称文种。一九八一年二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将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归纳为九类十五种,即命令、令、指令、决定、决议、指示、布告、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求、批复、函。这些文种近视眼行文关系、文件去向,可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上行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的发文,如请求、报告。来源
  平行文──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的发文,如通知、函。
  下行文──上级机关对所属下级机关的发文,如命令、令、指令、决定、决议、指示、布告、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批复等。
  公务员应掌握的公文写作及处理知识
  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部门的一员,公文写作及处理是其必备的一项技能。公文写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公文写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公文效用的发挥,也是领导机关领导思想和领导艺术的直接反映。公文写作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严守纪律,严守保密制度,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常用的公文写作文种有:报告、请示、批复、命令、决定、议案、指示、意见、公告、通告、公报、通知、通报、函、会议纪要、条例、规定等,它们性质不同,各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国家公务员应当掌握的公文写作的文种选择格式、规范公文写作要则、用语规范与写作技巧:
  公务员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公文写作的文种会有很多种,而以下所论及的19种是最为常见的,对各种文种的写作要则、用语规范及写作技巧会一一论及:
  1、报告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时使用的公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常用的报告有两大类: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写作时要求情况属实,中心要明确,条理清晰。陈述问题要清楚扼要,表达观点要精练清晰,语言要简洁朴实。标题多由“事由加文种”形式。正文之前写受文单位,正文之后署发文单位和日期。
  2、请示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就有关问题请求指示和批准时使用的公文。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不搞多头请示,如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形式;正文多半按请示理由、请示事项、结束语的顺序写。请示正文的末尾,应写明行文的具体要求作为结束语,如“请予批准”、“请速审核批示”、“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等。正文之前写受文单位,正文之后署发文单位和日期。写作请示理由要充分有力,具有说明力,引起上级重视,促使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注意行文的语气,选项用词语要分寸得当。
  3、批复
  要先回答后批复、态度要鲜明,措辞要明确、要及时批复。
  4、计划
  计划是指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决策,制订总体和阶段的任务及实施的方法、步骤和措施的过程及其书面表达的形式。在写作时应注意:要讲究方针政策性,要有全局观念,要走群众路线,规定要明确具体。总之,要把握好计划的三要素:制订计划的依据,制定计划的目标,实施计划的细则。
  5、命令
  命令的内容单一、一文一事,篇幅较短。命令结构由标题、编号、正文、签署四部分组成。编号方法:一种是单独编号(央政府和国家首脑);另一种不是单独编号(地方政府)语言要准确、凝炼、庄重、有力。
  6、决定
  标题由决定机构、决定事由、文种三部分构成。正文一般由决定理由、决定事项、执行要求三部分组成。决议在内容上,侧重于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在文字表达方面,风格也一致,都要求准确、鲜明、简洁。
  7、议案
  标题由提议案人、议案内容、文种三部分组成。正文要说明提出议案的理由及具体内容。议案审议表格一般包括编号、案由、提议案人、议案内容、审议结果等部分。
  8、总结
  总结是对规定时限内的某项工作或任务加以回顾、分析、研究,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形成文字,就是总结,包括综合性总结和专题性总结。标题最常见的有陈述式、论断式、概括式;正文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结尾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同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总之要:态度端正、抓住重点、写出特色,一分为二、实事求是,条理清楚、用语准确,忌空泛、忌笼统、忌夸张、忌虚假。
  9、指示
  标题一般由发文单位、事由、文种三部分组成。正文:一般由指示根据、指示事项、执行要求三部分组成。
  10、意见
  正文一般根据意见的多少,分部分或分条分点阐述,其第一部分或第一点,多半是提出意见的现实依据。后面部分是对工作的具体要求及实施的细则、步骤、方法等。

下定义是什么意思篇(2):说明文阅读方法有哪些技巧

  说明文阅读方法技巧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0、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
  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五、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六、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 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 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下定义是什么意思篇(3):中考说明文的阅读指导

  《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二、考查要点
  (1)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及阐释。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准确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
  (3)能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4)能够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文章的观点、说明对象等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5)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科技说明文阅读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是语言信息和图表信息的捕捉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明确考查对象和要求,便于我们复习备考。
  三、命题规律
  说明文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命题者在设计错误题肢时,往往有以下几种思路:
  (1)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2)有意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
  (3)从发展规律看,有意混淆或然、必然的情况。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4)就时态而言,有意混淆已然、未然的情况。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5)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6)因果颠倒或强拉因果。即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或给无因果关系的二者建立因果关系。
  (7)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8)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9)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
  四、解题指导
  (1)、整体感知材料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为的是对阅读材料内容作基本把握。力求能初步的概括主旨、辨识行文思路,并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对理解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行文特点、重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加深对阅读材料中各个具体或局部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地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应是科技类阅读材料应试阅读的正确程序,也体现了阅
  读过程的一般规律。中考科技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③、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目的性和针对性。
  (2)、筛选整合信息
  当然,信息材料的筛选、整合以符合试题要求为原则。信息的筛选、整合,是阅读过程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涉及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更关涉到筛选的目的、意图。筛选和整合信息要注童如下几点:
  ①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②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归纳、整合应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③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3)、借助逻辑知识
  科技说明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借助逻辑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文意。
  ①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②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一般有如下关系:统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③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3)借助语法知识
  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是行之有效,
  的方法。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搭配是否恰当、感情色彩是否合乎要求等等,都可以用来辅助阅读。
  五、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粗读文章
  1.审题
  2.理清思路,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精读文章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2.理清说明顺序,找到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依据
  3.分析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
  4.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第三步:
  回答文后的问题,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
  试题举例:
  深圳南山区:
  16.鸟能教给人哪些“本领”?阅读文段后,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17.选文除了鸟之外,还谈到了大自然的哪些“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18.据电视台近日报道,我空军某部研究云和闪电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为我军战机披上“战袍”的成果。请结合选文进行联想,说说这里的“战袍”会有什么作用?读了本文和电视台的报道,你获得了哪些启迪?(4分)
  答案:
  16.(2分)看鸟能识天气、知季节变化(或“看鸟识气候”亦可)
  17.(3分)星、云;作用:航海时辨别方向、飞行时避免雷电
  第一问1分;第二问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18.(4分)保护飞机,避免雷击(1分)启迪(3分):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要善于从自然现象中受到有益于生活的启迪,科学需要不断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发明和创造。
  第二问开放性较强,鼓励发表个人独特见解,酌情给分。
  山东省青岛市:
  气候的威力(节选)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
  8.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9.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10.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11.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12.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答案:
  8、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共3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9、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抓住气候地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举例典型,表述具体即可得分。2个句子,共2分,每句l分
  10、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共3分,第一处l分,第二处2分)
  11、举例子列数字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共3分,每处1分)
  12、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共4分,其中,语言简明概括2分,过渡自然l分,符合字数要求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大连:
  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
  13.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1分)渗()透
  14.本文的说明内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视、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外,还有
  15.第⑶段中加点的词“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
  16.填充下面方框,完成植物净化土壤的过程。(每空6个字)(2分)
  17.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2分)
  ①请在下边给第⑶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②第⑷段中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三种办法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18.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及环境的保护意识,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含标点20字以内)
  答案:13.(1分)shèn
  14.(2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的办法(措施)”或“如何控制和消除(治理)土壤污染”15.(2分)“强调(突出)了经济损失之大”或“强调(突出)了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16.(2分)吸收有害物质;集中焚烧处理17.(2分)①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②因为原文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来说明的18.(2分)示例:还我青山碧水,还我土地芬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
  上海: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15.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
  (1)(2)(4分)
  16.细读第4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6分)
  视网膜区域名称:功能:论断:
  17.第6段中加点的“此“指的是(2分)
  18.从玛格丽特揭秘过程中可以看出,要探究一个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填写出其中三点。
  (1);(2);(3)(3分)
  19.从文中推断,第7段的内容显然应与第6段相对。请你用一段话来驳斥对方(即第6段)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3分)
  答案:
  15.(4分,各2分)(1)蒙娜丽莎微笑时隐时现(意到即可)(2)蒙娜丽莎含蓄的笑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16.视网膜区域名称功能论断
  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蒙娜丽莎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
  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
  17.(4分,各2分)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糟蹋艺术做煞风景的事
  18.(3分,答出一点得1分)(1)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丰厚的知识储备
  (3)锲而不舍的精神(4)勇于实践的精神(5)严谨的科学态度
  19.(3分,符合一点得1分)得分要点:(1)能从科学或艺术相结合等角度驳斥对方,确立自己的观点。(2)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3)表述完整。
  [附原文]“达·芬奇乃文艺复兴之旷世奇才,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他特别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感兴趣,研究人体颇有,作出过许多贡献。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开之灵当拊掌赞之日:后生可畏,深得吾心!”
  北京海淀:
  成功登陆火星的“勇气”号探测器
  17.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用一句话概括介绍“勇气”号探测器。(答案不超过42个字)(3分)
  18.文中对“勇气”号的结构、装备及其功能进行说明的是第段到第段。(2分)
  19.既然火星被称为“死亡行星”,登陆非常困难,为什么人类还要坚持对火星的科学探索?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写出四点理由。(4分)
  20.形象、生动是这篇科普短文的语言特点之一,请你以第⑸段中画线的(甲)(乙)两个句子的一个为例,进行具体分析。(3分)
  21.“勇气”号这一名称是从参加火星探测器命名比赛的一万份美国小学生作文中挑选出来的,选中文章的作者是一名9岁的小女孩。人们为什么把为火星探测器命名这样神圣的使命交给孩子们呢?为什么“勇气”号这一命名能够中选呢?谈谈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
  答案:
  17.“勇气”号探测器是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移动的、自动化的、用来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的大型实验室。
  18.⑷⑺
  19.答案要点:①了解火星及其演化过程;②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③探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④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⑤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一扇希望之门;⑥探索太空奥秘是人类的千年梦想。
  20.(甲)句:“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形象地写出了“勇气”号寻找探测目标时视角广阔、动作灵活的特点,写得饶有趣味。(乙)句:用“敲敲打打”“搜集”“前进”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勇气”号工作时像地质学家一样科学严谨、有条不紊;语言生动有趣。
  21.第一问答案要点:①孩子代表人类的未来和希望;②相信孩子具有丰富的想像力;③激发孩子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④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第二问:因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需要能力,需要有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黄冈:
  人类能移居火星么?
  13.阅读第二自然段,指出火星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的四个条件。(4分)
  (1)(2)(3)(4)
  14.祖布林和弗雷德曼对探测火星的意义各有什么看法?简要回答。(2分)
  祖布林:弗雷德曼:
  15.由于编者的疏忽,文中划线句子中掉了一个“不”字。有人认为这个“不”字应放在(A)处,也有人认为应放在(B)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里?为什么?(2分)
  16.假如有一天火星人来到地球做客,请以导游的身份向客人介绍你知晓的一处旅游景点及特征。(2分)
  答案:
  13.(1)火星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一半。(2)火星上有相当于地球上三分之一的重力。(3)火星上有相当于地球百分之一的大气浓度。(4)火星上有水。⑤火星距离地球近。
  14.祖布林: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弗雷德曼:了解生命的缘起和归宿。
  15.放在A处,“我们将不得不再次审视人类和地球的关系”才有依据,正因为不能往火星上移民,地球才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进一步强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16.略。
  太原:
  奇妙的对称世界?
  16、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宇宙是被一种无比完美的对称规律支配的”?(3分)?
  ①②③
  17、文中画线处所举万花筒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3分)
  18、对称可以创造美;同样,不对称也可以创造美。自由选用下面资料,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两种美的差异。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6分)?
  资料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选自《苏州园林》)?
  资料②:右图是我国古代艺术瑰宝——马踏飞燕。飞奔的骏马只有一只蹄踏在飞燕上,四蹄姿态各不相同,打破了对称。铜马足下的飞燕用来衬托良马之神速。
  19、对偶就体现了语言的对称美。请你使用对偶的方法,补全《西游记》第七回的回目。第七回回目:五行山下定心猿
  【帮帮你】“五行山下定心猿”指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心猿”即孙悟空。
  第七回前半部分内容精选: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这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捂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的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
  答案:
  16、①动物世界最明显的特点是躯干部分两侧的对称性;②艺术家利用对称创造出美;
  ③对称的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每一方面1分,共3分)
  17、示例:文中列举生活中极常见的例子,生动具体(深入浅出)的揭示了对称美的原因。
  (点出生动具体或深入浅出1分,点明揭示了对称美的原因1分,语言表述1分,共3分)
  18、示例1:对称创造出的是整齐、端庄的美,故宫因此显得气势恢宏;不对称创造出的是自然的美,苏州园林因此给人以“如在画图中”之感
  示例2:静立的马是对称的,但它只有自然之美;“马踏飞燕”中的马打破了对称,呈现出了艺术之美。后者灵动的姿态,张扬的个性,体现出了艺术家对美的独特感受。
  示例3:如果说对称之美是一座庄严、凝重的高山,那么不对称之美就是一条欢快、灵动的小溪。对称能给人以整齐之感,如故宫建筑的恢宏、肃穆;不对称则给人以飘逸之感,如苏州园林的自然、闲适。不同的美感,源于不同的艺术风格。
  (点明差异2分,结合具体内容阐述差异2分,说明方法1分,语言表述1分,共6分)
  19、八卦炉中逃大圣?
  (点明八卦炉中或里、内1分,使用逃或走、困、炼1分,答出大圣或悟空1分,共3分)??
  贵州·贵阳:
  听的能力考查(共30分)
  (认真听三遍朗读录音,按下面要求作答。考生可以边听边答题)
  1.根据科学家估计,地球的年龄大约有多少年?(2分)
  2.人类称霸万物,任意宰割万物,其实是在为自己酿造什么?(2分)
  3.请任意写出短文中的5个成语。(5分)
  4.短文中有一组鲜明的对比句,准确地表现了其他生物和人类此消彼长的状况,其内容是:
  5.由于人们缺乏理性和盲目发展,在人的自我生存欲面前不复存在的是:
  6.给这篇短文拟两个恰当的标题。(4分)
  ①②
  7.这篇短文主要想告诉人们:(4分)
  8.作为人类的一员,如果造物主也请你提出改进意见,你会怎么说?(5分)
  你说:
  答案:
  一、听的能力考查(共30分)
  1.46亿年2.悲剧
  3.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珍禽异兽、自作聪明、妄自尊大、销声匿迹、乐此不疲(任意写出其中的5个即可,每个1分)
  4.将每年人类的增长数量和其他生物的灭绝数量作对比
  5.自然的和谐、生态的平衡(每个记2分)
  6.示例:①位置②人类的正确位置③同生共存是地球的法则④人类中心主义休矣⑤物种的表决与人类的警醒
  ……(所言合情理、合要求即可)
  7.在自然界中人与其他物种应该和谐相处,同生共存,否则人类将会为自己酿造悲剧。
  (意思相近即可)8.略(所言必须合情合理,有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03700/

推荐访问:下定义的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