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解罗裳 读音]轻解罗裳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6-16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第一篇轻解罗裳:一剪梅李清照写作特点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那么一剪梅李清照写作特点是怎样的呢?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剪梅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李清照写作特点
  《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作者的心情,显示着作者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一剪梅》里那句脍炙人口的佳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能深深顿悟到词人的相思之苦。由思念慢慢化为解不开的心愁,整篇佳作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品读时仿佛一幅灵动的山水画铺展开来。。。。。。
  此首词以“红藕香残玉簟秋”起句,用浪漫的清秋季节为背景。一个“残”字则烘托出了词人的哀怨之情。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优美的抒情基调。李清照在写这首词的整体内容上都以“愁”字为主,着重描绘她对丈夫的思念和流离江南之痛。
  下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则用一个“独”字暗示词人离别之苦,处境凄凉。在这首词里词人运用的词境多笔调清新,风格细腻。
  李清照的词以浪漫哀怨的风格而独具特色。在抒情方式上,多又委婉高雅,含蓄曲折,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清新幽雅的意境来表达思念之深,用“月满”来盼望与夫君团圆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则体现出词人对那时那景油然而生出的浓浓伤感与无奈,任凭徒添的那段新愁随水而流。古人曾赞赏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之,言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与浅,寄厚与轻,寄劲与婉,寄直与曲,寄实与虚,寄正与余,皆是。”李清照的词是以婉转曲折的写“愁”时先写景,再慢慢倾诉心中的情感,寓情于景,使景也增添了愁绪,借景抒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眼前的这幅意象派剪影,让我们看到一个多情浪漫的李清照。词境与意境浑然天成,让人读起来婉约文雅、清新自然。
  最后当称为千古绝唱的这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用对仗的修辞手法,将愁字更是抒发得淋漓尽致。与夫君人各天涯,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如何才能得以排遣,就只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在写这首词时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为背景,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她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适当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第二篇轻解罗裳:《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 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 —— 情之深、重!} 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 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 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三、扩展鉴赏:《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第三篇轻解罗裳:一剪梅原文以及赏析 李清照


  《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作者是李清照,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全词如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一剪梅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有道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况对于一个新婚不久的温婉少妇而言,正是“红藕香残”的时节,丈夫赵明诚离家远游,李易安的心中肯定不好过,我们已经不知道当初的赵明诚为什么会选择在刚刚成亲就离开妻子远走他乡,不过从词中体会到易安的孤独寂寞不禁为这个小女子心疼,暗暗责怪赵明诚的心狠。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此时荷花全部已经凋谢了,池塘里一派萧条气象,林黛玉曾经说过她特别喜欢李商隐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李易安当时面对的场景虽然少了秋雨的点缀,不过也可以想象,一个新婚少妇,本来应该和丈夫快快乐乐的在一起赏赏花,喝喝茶的,此时却面对如此悲凉的场面,心里该是何种滋味。
  身下的竹席沁凉如水,恐怕易安的心也同样失去了温度。又或许冰凉的一开始就不是玉簟,而是易安那颗愁闷无法疏解的心灵。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与其孤单单的躺在冰凉的竹席上,面对着凋谢的荷花,倒不如放舟湖上,消解愁闷。易安轻轻解开绫罗裙,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泛游湖上。
  “云中谁寄锦书来?”这时的易安一边划着小舟,一边期待的望着天边掠过的大雁,幻想着会不会有一只会捎给她丈夫写来的书信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不知道就这样过了多久,南归的大雁一行行飞过,并没有等到丈夫的书信,反而等来了皎洁浸人的月光,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花本来应该依附着流水,水流到哪,花流到哪,可是易安却用了两个“自”字,不难发觉,她把自己比作花,把丈夫比作流水,深深为不能和丈夫相依相随而伤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易安和丈夫彼此深爱着对方,可是相思却又不能相见。唉,人世间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此,明明相爱,却只能分隔两地。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三句也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02906/

推荐访问:轻解罗裳 读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