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头卧剥莲蓬的读音]卧剥的读音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1 10:00:04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一:[卧剥的读音]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


  《清平乐·村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你又会有怎样的随笔感悟呢?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一)
  2月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经历了最后鏖战,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夺冠。这之后武亦姝立马就成为了“国民美少女”,再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读背景,堪称“颜值与才华齐飞”,相关话题迅速占领了各个媒体的头条。
  诗词这种传统文化难得受到如此热捧,一段时间以来,感觉现代人离诗词越来越远了;现代社会,网络恣意,段子横行,能从快节奏里沉下心去读古诗词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其中,很难沉下心去静静读古诗词的人也包括我,每天早起,拿起手机,去圣上阅奏折的去浏览微信和朋友圈已成为了习惯。
  迷恋古诗词是在八十年代初,当时背诗词成为了习惯,随时间的流逝和工作的繁忙,读古诗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记得当时初读宋代诗人辛弃疾老先生《清平乐.村居》之始,就喜欢上了这首词的安宁与美好。熟读几遍,闭上眼睛,仿佛能沉浸在这首词的恬静自然之中。
  溪上的青青草旁,一处低矮茅草房前,两个白发苍苍古稀老人,用江南侬语在叙家常。诗情的江南有画意,南宋的农村留守老人,在平静祥和的美好中,尽享天伦之乐。大儿忙于农田辛勤劳作,为全家的生计尽力;二儿忙于副业,发展自己的私营经济。话锋一转,才是最美的画面,一个无赖的小儿,没有生活压力,没有烦恼忧愁,悠闲自乐,在溪头的树荫下,卧着剥着莲蓬……
  用素描的方式,细致地把江南一处农家的田园美好,以层次感,声音、画面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真实之趣,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让人读着朗朗上口,读后回味无穷。
  细读历史,当时的辛弃疾由于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长期未得任用,诗人辛弃疾在当时对现实希望破灭的环境之下,能以清新、宁馨的风格写出如此宁静的田园风格,足显出了诗人的坦荡胸怀和开阔的人生视野。
  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二)
  这学期我最喜欢的就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小词,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青草,满头白发的老公公老婆婆。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 ,大儿子在河东面的豆地里除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读着读着便身临其境。诗人首先把我的思维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心灵手巧的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字里行间透露着辛弃疾那恬静淡雅的风格,他不求功名,去寻找世间那少有的和平的地方,真值得学习。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三)
  学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后,感到词中的老人是那么的悠闲,他们的儿女们是那么的勤劳,真令人欣慰。
  词中描绘了在一个长满青草的小溪边,有一座农家的茅草屋,远远地就能听见屋里有人在喝酒谈笑,他们是谁呢?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对老翁老妇喝醉了酒在那里逗笑取乐。屋外,他们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田里的杂草,二儿子在院子的大树下编织鸡笼,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这种情景是多么的令人感动啊!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这样的情景的确令人向往。在我们村子里有一对年过花甲的老翁老妇,他们忙于生计,而儿子却养尊处优。老两口有一独生子,天生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不懂事,但如今已过了而立之年,却还是伸手向父母要钱。
  试想一想,这个儿子可悲吗?真可悲!这对老人可怜吗!的确可怜。我想,同是老人的儿子,怎么同词中的儿子有那么大的差距,他怎么如此不知羞耻。他也不想一想,一旦有一天,离开父母,他该如何生存。
  身为当今的青少年,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应该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尊敬老人,让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及早得以消除。共同创建一处和谐的家园,让我们地球村更美。

二:[卧剥的读音]课文《清平乐·村居》的公开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案
  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金秋、烟波 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和月光。
  师:谁能边读边想象,读出词串里的韵味。
  生读。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
  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师:这个字读“乐”,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这个课题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
  生读。
  师:看到村居你们会到什么?
  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时,人们打渔的船回家了,人们在做饭。
  生: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他们打渔归来,他们做饭,烟囱里冒出白烟。
  生: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摇着蒲扇,一边低沉美丽的晚霞。
  师:掌声送给他。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请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生读。
  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
  生领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苹果。
  师:错了。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
  出示:
  剥削。
  生读。
  师:错了。
  师:带着大家读。生领读正确读音。
  生:还有“翁媪”。
  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
  生:老公公。
  师:那媪呢?
  生:我猜是老奶奶。
  师:是的,满头青丝的老年夫妻就是──
  生:翁媪。
  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一生读。另一生读。
  师:先停一下,有意见要发表吗?
  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
  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哪里停顿了一下?
  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接着往下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
  生齐读课文。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
  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
  生: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前聊家常。
  生: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
  生:我看到一个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纺织着放鸡的鸡笼。
  生:我还看到一个大人在耕田。
  师:在什么地方耕田?
  生:一个大人在小溪的东边耕田。
  生: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
  生:我补充一点,那个小孩还在看莲花,准备采一朵送给他妈妈。
  师:想象真丰富。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你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的?
  生:第二段往下数第三行,他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思想是丰富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读。
  师:正确。你再来读一遍。
  另一生读。
  师:咱们一起把这两句读一读。
  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小孩比较淘气。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
  生: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小朋友是天真活泼可爱,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无赖。
  师:是你们自身读懂的。谁能把小小朋友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生读。
  师:谁和他比一比。
  生读。
  师:表情非常好。
  一起读。
  生读。
  师:你觉得哪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
  师:你觉得“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
  师:非常好。
  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因为我看图上,依照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考虑。
  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
  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生:看哪,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还帮我们做家务。
  生:看着我们的儿子真勤快,真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
  师:看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生:我们有三个这么好的儿子,我们可以享享清福了,我们可以衣食无忧了。
  师:我们一起读。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青丝翁媪。
  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生读。
  师:我们还可以想象,诗人多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定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青丝谁家翁媪。
  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
  生:我觉得不光是醉酒人醉,还有看到这样的局面,陶醉了。
  生:我觉得是他们一对夫妻说方言在聊天很开心,陶醉在里面。
  师:当时作者在什么地方居住?
  生:吴国。因为吴国的话就是吴音。
  师:当时作者住的地方归吴国管,所以说的是吴音,和我们这里的吴音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读懂了“醉”,有陶醉的意思,也是我们自身读懂的。还有哪里?
  生:“谁家”,是什么意思?
  师: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对吗?
  师: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从青青草,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草地更加青了。
  生:我觉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窜出来了,青青的,绿油油的,给我清爽的感觉。
  师:把清爽的感觉读出来。
  生:我试试吧。
  生读。
  师:给点掌声。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
  师:我来回答,我从你的提问中又发现一个问题。从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这家人很贫穷。连茅屋都又低又小。
  师:从这里还看出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假如是贫穷的话,怎么还喝酒,怎么还醉呢?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他们怎么会陶醉在其中呢。请大家默默地读,静静地读,把自身的想法简要地写下来。
  生默读。
  生交流。
  生:也许是他们很幸福,以水当酒。
  生:我觉得他们很快乐,看到三个儿子在干活,不知不觉陶醉在里。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
  师: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钱买不到的。
  生: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们一家是非常和蔼的。
  师:你说了两个意思,这样的环境很──
  生:优美。
  师:第二个是这样的家庭很──
  生:幸福。
  师: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生:他们老两口觉得自身的儿子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而且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
  师:好一个天伦之乐。老两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
  生:作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生:读者。
  师:也就是──
  生:我们。
  师: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读。
  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还缺点什么。
  师配乐。
  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生齐读。
  师:老师又被陶醉了,辛弃疾的村居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带来了美好,我们不能从他笔下的村居中走出来,但是我们要下课了,再回到江南水乡的村居中吧,刚才我们背了词串,老师依照清平乐的词牌给我们的词串重新改了,我们来念一下──
  生齐读。
  师: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村居,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有韵味的。谢谢大家。下课。

三:[卧剥的读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导语:《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古诗舟过安仁的诗意)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4328/

推荐访问:溪头卧剥莲蓬的读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