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ppt]物质的分类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7-16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篇(一):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要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篇一
  一、目标
  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三、课时建议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2 课时
  第二节 离子反应 2 课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2 课时
  复习 1 课时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篇二
  一、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三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教科书又列举了“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至于渗析、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并未涉及,胶体的介稳性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并不要求作具体的展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本节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本节教学难点:胶体。
  教学建议如下:
  1.关于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教学
  教科书第一次引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在“思考与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例如:
  案例1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案例2 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1】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
  【分类标准2】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
  学完本章全部内容后,还可以对上述反应继续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3】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思考与交流过程中,要使学生感悟到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了解到对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关于分散系和胶体概念的教学
  学习分散系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的方法,教科书已经列举了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产生9种组合方式,但没有具体的例证。教科书要求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活动来完成,这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学生无法理解合金属于固体分散质和固体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空气属于气态分散质和气态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从分类的角度加以积极引导与完善。
  对于丁达尔效应,要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悬(乳)浊液、溶液的有关知识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事实、现象等联系起来。通过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把胶体与溶液作对比,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胶体本身的特殊性。为避免学生从氢氧化铁胶体(红色)和硫酸铜溶液(蓝色)颜色不同去思考丁达尔效应,可以补充食盐溶液和淀粉溶胶的对比实验。观察丁达尔效应时,可以同时把溶液和胶体都放在入射光的“通道”上,比较哪一种液体有丁达尔效应。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个关键,正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关于胶体的聚沉,教科书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呈现,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介绍。首先应让学生认识胶体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会互相排斥,要使胶体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胶粒所带的电荷。然后可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消除胶粒所带电荷的方案,从中肯定合理的方案。
  研究胶体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等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互相争论,最后得出:“光照下无丁达尔效应──空间变得一团漆黑──人类难以生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实验所用的FeCl3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烧杯里蒸馏水煮沸后,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所得胶体应透明、呈红褐色。
  做丁达尔效应的实验时,也可预先用木板或硬纸板做一个暗箱,暗箱用带小孔的隔板分为大小两室,小室装一个100 W的灯泡,大室可并排放置两个烧杯,同时大室侧面要留有可看到两烧杯的观察孔。实验时,两烧杯中一个放胶体,另一个放溶液,注意在溶液中不要混有灰尘或胶体。
  三、问题交流
  【思考与交流1】
  1.提示:请参考“本章说明”中的“内容结构”。
  2.提示:如图书馆中的图书分类收藏,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网络中的信息分类,化学中分散系的分类,生物中对各个物种的分类,等等。
  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等。
  3.提示: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断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把“马”和“白马”说成是两个概念,从逻辑上讲是偷换概念,但从分类方法上可以说是从颜色和形状分别对物质进行分类而得到的结论。
  【思考与交流2】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有9种类型:
  分 散 质分 散 剂实 例
  气气空气
  液气云、雾
  固气烟灰尘
  气液泡沫
  液液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固液糖水、油漆
  气固泡沫塑料
  液固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固固有色玻璃、合金
  2.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
  实例:泥浆水、空气、Ca(OH)2的悬浊液、澄清的石灰水、海水、江河水、牛奶、豆浆等。
  四、习题参考
  4.完成下列表格
  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主要特征举例
  浊液>100 nm不稳定,不均一泥浆水
  溶液<1 nm稳定,均一饱和NaCl溶液
  胶体1~100 nm较稳定,均一豆浆
  5.提示: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与溶液。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

物质的分类篇(二):高中教学课件: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

  “化学”一词,若单是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 碱 :KOH 盐:Na2SO4 )
  (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 、SO2 液体:H2SO3 )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 1.交叉分类法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 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投影]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点击试题]下列物质中:①Na2SO4 ②Ba(OH)2 ③NaHCO3 ④NaBr ⑤Fe3O4 ⑥H2O ⑦HNO3 ⑧AgNO3 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酸的是 ;属于盐的是 .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 二、分散系( dispersion 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 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 (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点击高考]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以后生成的固体物质
  B.将纯水结成的冰放入纯水中,得到冰与水的混合物
  C.将食盐溶于水制成无色、透明、纯净的食盐溶液
  D.液态空气
  解析:选B。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由一种物质组成,后者则由不同种物质组成。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的固态物质是由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混合物;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冰同样由水分子构成,其化学式均为H2O,是由存在状态不同的同一种物质构成的纯净物;食盐溶液中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混合物;液态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属混合物。
  2.(2011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一阶段检测)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
  A.碱性氧化物 氧化铁 Fe3O4
  B.酸性氧化物 二氧化碳 CO2
  C.酸 硫酸 H2SO3
  D.碱 纯碱 Na2CO3
  解析:选B。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A错误;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H2SO3为亚硫酸,C错误;Na2CO3不属于碱,它是一种盐,D错误。
  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粒子直径都在1~100 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D.颜色都呈红褐色
  解析:选C。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A错误;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较大,在1~100 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FeCl3溶液呈棕黄色,D错误。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选C。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用半透膜提纯胶体。
  5.(2010年北师附中高一检测)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 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课堂总结及评价: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对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物质的分类篇(三):小班数学活动《分类》说课稿

  开展此课程让幼儿通过游戏体验相互合作、和同伴分享的快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小班数学活动《分类》说课稿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分类是根据物品的同和异,把物品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相同的或具有共同特征的物
  品归并在一起。对小班幼儿来说分类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就是把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比如西瓜和西瓜、糖果和糖果。第二个层次是分类,分类就是把有共同特征的物品放在一起。在本节课中就是在找到一模一样的礼物的基础上再把礼物分成可以吃的,可以玩的和书本三大类。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的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他们会把西瓜和糖果都放到食物箱里。所以设计时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循序渐进,再让幼儿进行分类活动。通过生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动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积累有关类的经验,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目标定位:
  1、让幼儿能找出相同的物品,并知道摆放在一起。
  2、练习将物品分类,并养成分类摆放物品的好习惯。
  3、让幼儿通过游戏体验相互合作、和同伴分享的快乐。
  重点:让幼儿能找出相同的物品,并知道摆放在一起。这个重点是新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的过程,让幼儿明白相同的物品应该放在一起。
  难点:学会把特征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养成分类摆放物品的好习惯。这个作为难点的理由是上个环节只是学会分相同的物品,现在要学会分类,把有共同特征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活动目标更好的服务,所以我准备了食物,PPT,玩具,书本,储物箱,小动物头饰。
  二、说教法:
  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最枯燥无味的学科,那么怎么才能让幼儿喜欢上数学,对数学有兴趣呢?只有运用游戏才能让幼儿保持兴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我在开始的时候运用游戏来导入课题,先吸引住幼儿,又在结束的部分运用游戏,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观察法:运用PPT让幼儿能直观的了解画面,并通过画面上的物品越来越少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并了解相同的物品应该摆放在一块。
  操作法:让幼儿通过礼物自己动手操作,把同类的物品放到一个储物箱中。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操作法:让幼儿自己送小白兔礼物,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分类时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体现了自我判断能力。
  游戏法: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玩,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幼儿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四、说教学过程:
  这个活动我共分了三大环节,即感知——认知——分类
  刚开始设计了情景,在森林王国里,小兔在珠心算比赛中获奖了,大家去祝贺它。让幼儿扮演成小动物,孩子就很有表演欲望,把祝贺的礼物统一放在一起,先感知分类。导入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求同,也就是把相同的物品放到一起。出示老师带来的礼物,观看PPT,让幼儿观察都有什么礼物,礼物摆放的太乱了,引导幼儿一起整理,先把一种物品拿出来,摆放在一起。再拿出一种物品,摆放在一起。让幼儿认识并知道相同的物品应该放在一起。
  第三个环节是分类,也就是把有具有共同特征的物品放到一起。是第二环节的升华,加深。我运用的是游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把带来的礼物按照可以吃的,可以玩的和书本放到有图标的储物箱进行分类。能吃的就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有水果、蛋糕和糖果都是能吃的,这就需要幼儿自己判断,自己操作。让幼
  儿在游戏中反复体验,反复感受,已突破难点。
  结束部分:
  老师和幼儿抬着食物箱到外面草地上分享食物,让幼儿在游戏中欢乐愉快的结束活动。
  5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益智活动区,投放玩具卡《我会分类》请幼儿操作,并把各个类型的东西放在一起。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47806/

推荐访问:物质的分类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