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全集]杜甫后期的诗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29 11:50:06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1) [杜甫后期的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全诗翻译赏析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
  ⑴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之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
  ⑵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⑸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⑹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⑺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⑻汉家:汉朝。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赏析:
  《忆秦娥·箫声咽》是唐五代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相传为伟大诗人李白所作。此词双片四十六字,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古人对此词评价很高,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中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像《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2) [杜甫后期的诗]王安石后期诗歌


  王安石后期诗歌,是指他在熙宁九年罢相后的创作。仕途的丰富经历,变法失败的复杂心情,使他的诗风发生很大的变化:前期诗歌中洋溢的那种政治热情已经逐渐消退,大量的写景取代了政治诗的位置;艺术走上了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之路,注重对仗、用典、声律的精益求精,吸收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追求诗歌的艺术美。他博观约取,熔铸前人,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创立了为严羽《沧浪诗话》所标举的“王荆公体”。名作很多,如《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分护田净绿绕,两山排阀送青来。
  又如《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这些小诗新颖别致,锤炼甚工,妥贴自然,意境清丽,表现出荆公体的老练圆熟。他的《泊船瓜洲》诗亦很有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比较恰当地指出了王安石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他不仅推动了宋人宗杜、学杜之风的兴盛,而且以其深邃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及后期诗歌对艺术技巧、字句锤炼的新的探索,乃至喜欢用典,在散文化的长篇里发议论之习,在宋诗独特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后期由于受韩愈、卢同诗的影响,有些作品不免生硬粗糙、喜造硬词、押险韵,对后来也有不良影响。

(3) [杜甫后期的诗]文天祥诗歌及其风格


  文天祥诗歌及其风格文天祥是宋代末年代表性诗人,一生经历了早年仕途,中年宦海沉浮的军戎生活以及最后的战败被俘从容殉国这三个阶段。
  文天祥诗歌及其风格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道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元兵渡江之际,文天祥奋起御敌,后为元人所禽,囚于燕京四年,忠贞不屈,为国捐躯。他的诗歌主要是以德元年起兵勤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以书写性情为主,一共三百首左右,后期以诗歌纪行,效杜诗为主,诗歌风格也呈现出独有特色。
  一、文天祥生平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抗元名臣,他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他的一生与宋末元初那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结合,以时间为轴,融入到当时复杂的环境之中,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受良好家教熏陶的青少年时期。文天祥出生于南宋理宗时期自古文人荟萃的江西庐陵,他们祖辈均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这对于文天祥的人格影响非常深刻。文天祥二十岁时候,进入著名的学者欧阳守道主持的庐陵白鹭书院读书,这位儒学大师以“有益于时用”为宗旨教书育人,为文天祥以后的人生道路种下忠义的种子。他于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参加临安的礼部考试,并以第一的成绩应举成功,但在他状元及第几天之后,他的父亲便去世了,他们兄弟几人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丁忧守制。其次是宦海沉浮的仕途及其军戎生涯。开庆元年蒙古开始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有宦官劝说皇上迁都,文天祥便上书反对,建议将这种奸佞小人斩杀,但被驳回,他请职还乡。咸淳十年(1274),元世祖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率兵二十万侵宋,面对来势汹涌的敌人,文天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兵勤王的历史重任,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军戎生活,这期间经历了家人被俘,但苦于力量悬殊,守到最后还是战败。他的爱国之心与精神却感动着所有人,为了祖国的安危,为了反对投降,坚持抗战,文天祥用他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和民族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正气歌。[1]最后是战败被俘,从容殉国时期。文天祥被捕之后,元朝的统治者也看中了他这根巍巍不倒的旗杆,企图说服他投降,为元朝效力,但是没能动摇他的决心。就这样,文天祥以囚徒的身份踏上了北上的行程,继之幽囚燕狱四年,在狱中的这一时期的诗歌也是他在文学史上爱国精神与民族正气最强烈的表现,文天祥完成了大量的诗歌创作。在囚禁几年无效之后,元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八日,文天祥在元世祖忽必烈面前不拜,元人也最终将其杀害,这位民族英雄终以三首慷慨悲凉的绝命诗怀着对自己祖国的深沉热爱走完了他四十七年光辉的生命历程。
  二、文天祥诗歌内容
  文天祥的诗歌收录在《文山先生全集》中,共有诗歌830余首,他的诗是诗人首次将国家与个人命运结合在一起,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奋斗史,也是继杜甫之后,又一部“诗史”。
  (一)前期:酬唱赠答、抒怀言志诗
  文天祥前期诗歌约有三百余首,因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大部分都是酬唱赠答与抒怀言志之作,这时候的诗歌在艺术及思想深度上虽不及他后期的创作,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夜阑拂剑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2]”这些写得豪迈奔放,雄健壮阔,将文天祥早期的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火热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前期的作品中还出现有“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这一类描写南宋末年外族侵入,表达对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结束战乱的信心和愿望的思想性较深的作品。[3]
  (二)后期:爱国诗、纪行诗
  文天祥后期的作品大多收录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中,一共有五百七十余首,这一时期文天祥被元兵囚禁,但他忠贞之心并未减少,创作量也很大,这一时期他的诗风主要是效法杜甫,以诗纪时事,以诗纪所遭。《指南录》中大部分篇章是叙述文天祥被俘北行,虽身处艰难困境,却依然充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纪事诗。《指南后录》是文天祥诗歌思想深度,表达感情最为强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爱国精神与民族正气最强烈的表现,是文天祥自己自励与忠贞的几张表现。有《过零丁洋》、《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名句流传千古。他的《集杜诗》二百余首分别记述了南宋末年抗元斗争、起兵勤王被俘入狱与追忆前人旧事、感叹世事的个人生平遭遇,将国家兴亡、民族命运与自己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出他爱国,不愿屈服于外族,誓死与国家命运共存亡的爱国之情。
  三、文天祥诗歌艺术特色
  文天祥不单以爱国英雄的形象吸引着众多人,同时它的诗歌也已独特的艺术特色感动着众多的读者,以下将主要从语言与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来详细论述其诗歌特色。
  (一)语言风格
  文天祥的诗歌大多直抒胸臆,能够以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感情,是诗歌极富表现力。如《纪事》这几首诗,用特别常见的口语化语言将面临敌人的威逼利诱与压迫依然能够慷慨从容,严词相待,终不辱使命的爱国主义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以这种外表平易晓畅,意蕴却深刻绵延的语言,不但显示出他对于平时生活的认真观察,同时还显示出他语言运用能力的精通。在他其他一些诗中还显示出他独具特色的一面是虽有些诗句对语言千锤百炼,却丝毫显示不出生硬晦涩的地方,还有这些“风摇春浪软,礁激暮潮雄”、“ 橹声人语小,岸影客心长。”这些诗句,也足以见出他语言极具特色的一面。   (二)连用用典
  对于典故,前人的研究有很多,用典也是历代文人学者所关注的一种写作技巧和方法[4],文天祥却能够十分贴切的巧用这些典故。在他前期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是文学典故,比如在这首《闲居和云屋道士》中,反用王羲之兰亭集会时候感叹时事、感叹人生的典故,认为有些事不应该背后议论,既已事成定局,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豪放旷达一点呢,于豪放旷达之中又透露出丝丝的忧愤之情。在他的后期诗歌中,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作为一名爱国志士,诗歌中运用历史典故较多,他从年幼时候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读《左传》、《史记》、《汉书》,在他的《正气歌》中运用一系列苏武、董狐、张良等烈士的典故来表明他的决心。文天祥的这种连用典故的现象,不但不显得刻意衔接,诗中的慷慨义气让人读后,反而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鼓舞。
  (三)赋笔、比兴手法的运用
  在宋代,由于当时的理学派倡导质直诗风,又由于他从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此时代的文天祥赋笔与比兴的手法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运用的较多。在他的《指南录》中,主要是叙述他出使元营,被拘后设法逃脱归国的艰苦经历,他在这里采用了唐代杜甫用组诗记事的方法创作,这类以记述自己遭遇,刻画生活环境恶劣的诗篇基本都以赋笔的方式完成。在《指南后录》与《吟啸集》中,诗人将赋笔与比兴二者结合运用,将自己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国恢复自由并对于元人无论怎样的恐吓与诱惑都不活动摇他的忠贞之心。诗人将这两种手法结合运用,即表明自己遭遇,又表现出自己决心的用法,在宋诗中给后人影响非常深刻。
  文天祥虽落入元军之手,是很不幸的经历,但对于他这一阶段的创作来说,却是他诗歌最具价值,艺术性最强的时期。文天祥的优势就是从军生涯以及生平所遭对他的影响中,他以诗歌纪事纪行,创造出宋代文学史上的一部“诗史”,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辉煌的一笔,为后代创造出无限的财富,爱国情怀也影响着古往今来的每一位读者。
  拓展阅读:关于文天祥历史古迹

  文山城墙
  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期间留下不少事迹,影响最深的是“文山城墙”。 “文山城墙"位于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城北茫荡山的莲花山,城垣旧址长5000余米、宽4.5米,高3米许,外侧利用天然山脊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头垒砌而成,更多为夯土所筑,十分壮观。
  遗址后经造林、开路,严重受毁,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墙基尚存。
  文天祥于1276年七月上旬到达南剑州后即着手筹建这一带城墙。因为元军南侵陆路必经城北的官道,因此筑城墙成为当务之急。按理说这么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个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仅用了几天几夜就把这10里长墙筑成了。修筑工事,夜以继日,远近百姓闻风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足见当时民众抗元热情之高涨。后来人们传说文丞相抗元气节惊天地泣鬼神,筑墙如有神鬼相助,遂把这段城墙称为“鬼城墙”。
  江西遗墓
  位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骛湖大坑之原。
  走进墓园,心里为之一怔: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镌刻着“仁至义尽”四个大字,迈过石拱桥,登上石级神道。神道为47米长,寓意为文天祥走过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两旁,翁仲、石兽肃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从山下仰望墓茔,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筑可谓独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茔,呈圆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狭长直立的石台阶,整个造型,如一柄利剑,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这一切似乎向人们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不屈的性格。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63303/

推荐访问:杜甫的诗全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