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忧国忧民的诗句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29 11:49:17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一:[忧国忧民的诗句]诗歌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诗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诗歌教学反思篇【一】
  诗歌作品的鉴赏须从何处入手:开展古代诗词的探究学习,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语文课程要利用古代诗词文学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诗词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诗词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体悟、品味咀嚼,思考申发。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作者沟通,调动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形象与作品的意义。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作品最后的完成者。学生自主学习鉴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则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索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发展到“学会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是通过这种转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1.明确学习目标
  我们鉴赏古诗词课题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二是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三是熟悉意象蕴含的
  基本固定意义,分析由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氛围。
  2. 探讨学习方法
  教师境界为教无定法,但在这里是无具体方法可仿照,唯有在实际中边走边摸索,在学生学习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内容思想的方法活动中进行了方法的探讨。我们在每类诗词的前言中,都有简明鉴赏方法的说明,这是一把钥匙,用来启开学生的思维。例如山水的鉴赏,我们在第一节课中引领学生运用现有的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在品味意境的时候揣摩作者的情感。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和学生共同鉴赏了例文中的几首诗,在形式上采取每组一首,要求学生把每组分到的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在课堂讨论中首先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让每组的学生交流自己组员的作业,推举出一份语言描述优美的,共同进行修改,然后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由其他同学评点,对好的作品加以简单分析。由于山水诗一般为绘景融情,学生都能描述出来。有了这个初步感知,让学生以一首习题诗作为对象,分析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性认识有哪些,在品读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有哪些,把这些认识用书面形式表述出来,总结自己赏析山水诗词的方法。在第二步实践练习中,使用自己的方法来赏析习题拓展中的作品。这样我们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鉴赏就完整地实施了:被动认识——引导运用——主动认知——实践检验——达到目的。
  当然在开篇讲解时,学生对于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提示引导完成。到后面的几类诗中,我们改变了形式,又引导到激疑:课题进行到羁旅(思乡)诗时,采取激疑自学法①先让学生阅读例文赏
  析中的范文,然后画出你认为每首诗词中的关键词句;②罗列着这些 词句,你发现有什么特点;③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当学生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我们再让他们阅读前面的文本鉴赏方法,借鉴此法对自己的第③题进行修改,就会得到自己的鉴赏方法。再例举忧国忧民诗,课前一小组的形式展开阅读,把例文赏析中的八首从内容上划分类别,并说明这样划分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先入为主的掌握了鉴赏方法,再回首看资料中的方法介绍,加以完善。
  3.归纳鉴赏方法
  每进行完一个类型时,我们和学生共同总结鉴赏方法,并把它标注在资料上。当完成全部诗词类型的讲解后,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鉴赏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小结。
  从期中考试的诗词鉴赏试题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并没有很好的掌握,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系统有针对的实践训练。
  诗歌教学反思篇【二】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多年对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 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晶龄《从军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3、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
  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词奏响”创新“的凯歌。
[诗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关于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2.鉴赏诗歌语言教学反思
3.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4.小班诗歌教学活动教案
5.幼儿诗歌教学活动教案
6.儿童诗歌教学设计
7.现代诗歌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
8.诗歌《 青春》
9.冬天的英文诗歌
10.毕业诗歌大全

二:[忧国忧民的诗句]“沉郁顿挫”杜甫诗风格成因的探讨


  导语: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有其坚实的思想、情感和现实基础。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儒家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在他的诗中病树、桔楠、桔棕、古塞、秋云……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寒月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离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礼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期盼,对混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同情,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和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杜甫现存诗千余首,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全貌。诗人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国家、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杜甫的一生都怀着爱国的热忱,“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诗人对祖国是何等热爱;“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诗人对祖国前途是何等忧虑;“必若救疮痍,应先去蟊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这是诗人为力挽国运、拯救人民而开出的药方:“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这是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厚望。公元759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五年,虽然失地已收复,但战乱并未平息,国家仍未安定,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杜甫时时关注着平叛战争。在西行秦州前夕,他先后写下了《洗别马》、“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关注平叛战争的诗篇,对国家走向统一表示了关注之情。
  除了赤诚的爱国之情,忧民之情同样在杜甫诗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例如《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其八。
  诗人来到秦州,看到奉诏从金微调来的士兵为解御河北的叛军而“赴沧海”。当他目睹“士苦形骸黑”时,便对长途跋涉的士兵表示同情,于是在结尾写道“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战乱是乱世的主要特征,它与和谐社会是根本对立的,用诗歌反映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希望国泰民安的心愿。他的《兵车行》在“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无奈及沉重的叹息中传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战争的厌恶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的血泪控诉,揭示了战争给后方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这些诗句字里行间。都传达出作者对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价值的深深疑虑。
  可以说“万方多难”的时代,“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重要原因。
  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因痛失亲人而肝肠寸断,因自己颠沛的遭遇而唏嘘不已的情怀,在很多诗中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对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影响。我们看杜甫的《登高》一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潦倒窘迫的人生之痛和多事不宁的家国之忧。在苍茫邈远、空阔无依的天地之间,诗人让一个“百年多病”、“万里悲秋”的孤苦老人蹒跚地走了出来。“万里”可见诗人漂泊流落之远;“作客”照应“万里”,再用一个“常”字,可见诗人滞流异乡时间之久:“悲秋”透出诗人内心的感伤;“百年”表明诗人年事已高:一个“病”字再加一个“多”字,表明诗人身体衰弱,已是风烛残年;“独登台”则足见诗人之孤独与行走之蹒跚艰难。杜诗中登高望秋兴叹的形象,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两千多年前那个形容枯槁、衣衫褴褛、行吟于泽畔的屈子。诗人就像强劲的秋风里高挂在枝头摇曳着的一片枯黄的树叶,真担心他随时都有被吹下来的危险。诗中写尽了诗人自己的苦况,可以说这种人生之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我认为,杜甫视诗歌为生命,他的诗歌也与其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休戚相关。为了排遣他对于不合理社会的愤怒与不平,宣泄在生活中、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他最终形成了这种 “沉郁顿挫”的诗风。可以说,历史成就了杜甫的“沉郁顿挫”,也成就了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63259/

推荐访问: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