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精选]周国平散文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24 10:08:20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周国平散文篇(一):2016年教师寒假寄语【简短版】


  【篇一】教师寒假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一年一度的寒假又到了,有些话总想给你们说,不知是因为希望什么还是因为担忧什么。今年的冬日似乎变得特别得短,今年的春节也似乎来得特别得早。一年的时光如飞驰的列车呼啸而过,甚至让我们来不及欣赏窗外的风景。时间像是跟我们开了个玩笑,它偷偷溜走了,我们却落在了后面。
  这是你们中学阶段最后一个寒假,最后一个总让人觉得有点不舍,总让人觉得特别珍贵,可是你们准备好了吗?
  看到你们刻苦攻读的身影,我欣喜;看到你们懈怠彷徨,我忧虑;看到你们些许进步,我欣慰;看到你们暂时的退步,我不安。
  平日课程总是安排得那么紧张,你们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点课外书充实自己,那么寒假呢?平日里在总是没有时间思索,你们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来清点自己,那么寒假呢?
  你们是有思想的,怎么文章总是缺乏深刻?你们是有干劲的,怎么文章材料总是不见丰富?你们是非常渴望的,怎么文章总是缺乏创新?多年来积累的空缺,怎能一朝一日填满呢?
  很多人值得我们关注。
  白岩松说:痛并快乐着。在这痛苦与快乐交织的岁月里,作为一名新闻人,我走过10年路程。同大家一样,在新闻的舞台上走每一步都需要坚持,绝望的感觉不时出现,但也都过去了。赶路之后,猛一回头看,自己和身边很多人笑了,我们清晰地看到那条前进的脚印。
  李开复说:世界因你而不同。在过去的20年,我有幸在乔布斯、盖茨、施密特等人身边学习、成长;我有幸在PC时代历经苹果、微软,有幸在互联网时代历经谷歌;我有幸看到三个世界一流公司的成长和成功,有幸在美国硅谷和中国中关村崛起时,在这两个地方做过最有创意的工作
  史蒂芬.霍金说:在患运动神经细胞病之前,我已对生活厌倦了。但是天折的前景使我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一个人有这么多事可做,每一个人都有这么多事可做。我得到一种真正的成就感,因为尽管我的病情,我对人类知识做出了适度的却是有意义的贡献。当然,我是幸运的,但是任何人只要足够努力都能有所成就。
  姚明说:我要感谢篮球,我还要感谢生活,无论我所热爱的篮球,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你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而门外的世界十分精彩,我今天把一扇门打开,一扇门关上了,我虽然离开了赛场,但是我不会离开篮球。
  很多事值得我们了解。
  乔布斯的离世,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个星球上各地的人会自发地以各种方式来追念他,这不仅仅是他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苹果”产品,更因为他的创新思维,他的自由思考,他对这个世界的颠覆和再造,像是一笔巨大的遗产,值得大家共同来传承。颠覆和创新,是“苹果”的灵魂,当然也是乔布斯的灵魂。
  辛亥百年,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神州大地传唱;神八天宫空中一吻和全国铁路降速诠释着中国科技的日新月异;PM2.5纳入监测和婚姻法新解释的出台,让大街小巷的人们所熟知;“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孩”刁娜温暖着每个人的内心。
  很多书值得我们阅读。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
  余华的《活着》。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眼泪的广阔和丰富,绝望的不存在,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周国平散文》。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这本自选集将引领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小说写一个古巴渔民连续84天捕不到鱼,好容易逮到了一条大鱼,却被鲨鱼吃掉。作品体现了不怕失败的“硬汉子”精神。书中“人可不是造出来打垮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已成传世名言。
  让你胸中的“得意之人”“得意之书”“得意之事”更令人期待,希望你们的视野更开阔,希望你们的思想更成熟,希望你们的文笔更出彩。
  另外,既然惨痛的教训让你们清醒的认识到书写的的重要性,为什么痛下决心使自己的书写产生脱胎换骨的改变呢?化蛹成蝶必须经历裂变的痛苦,蚌体内育珠必须经历孕育的煎熬,人要有所成绩必须经历坚持不懈的磨练。
  想起吴

周国平散文篇(二):春节回家的散文

  风雨送春归。
  XXXX年的春节就在雨飞雪飘中消逝,我和儿子媳妇又各奔东西,带着家庭的温情,带着互相的挂牵,带着无限的眷恋。
  XXXX年元旦,儿子儿媳新婚大喜;XXXX年春节,儿子儿媳将回家过年。春节前几天,我的整个身心被幸福包围,梦里也出现天伦之乐的场景。但我和妻子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既要来我家团圆,也要回亲家处欢聚。现在的家已不仅我们一户人家,还有情况特殊的亲家一家,和刚新婚燕尔的儿子新家,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大家。
  嵊州的亲家自从遭遇车祸,已在轮椅上度过了五个年头。每年春节,保姆们都要回家过年,一米八个头的亲家,每天吃喝拉撒甚至翻身,一齐压上亲家母的肩头。作为女婿的儿子,理应及早赶回照看。春节前几天,我就在电话中叮嘱儿子,如果小年夜能回到绍兴,大年夜就必须赶赴嵊州。
  可天有不测风云,1月20日天气预报,21日晚上到22日白天,浙江将有中到大雪。我和妻子觉得,儿子儿媳必须21日当天赶回嵊州,而我买的是21日下午16时的车票,赶到绍兴一般也得晚上六点。我再次打电话给还在上海的儿子儿媳,要他们21日绍兴一吃完中饭,就立即赶回嵊州。并安慰他俩,春节我们会去嵊州做客,支吾着的儿子才算答应下来。
  21日晚上,等我回到绍兴,见到妻子第一句话就问,儿子他们回嵊州了吗?妻子回答,下午就回,现在早已一家团圆,在吃晚饭了。妻子看着我怅然若失的表情,笑着嗔怪,是你叫他们回的,现在又难过了。我赶紧端起酒杯,说为我们老两口,也为他们小两口干上一杯。
  没有儿子儿媳,房子有些空荡,心情有些落寞。电视里的声音有些嘈杂,丰盛的饭菜也味同嚼蜡。我突然灵光一闪,安慰妻子说,明年我们一起到嵊州亲家家过年,妻子连声说好。
  1月24日,也就是正月初二,趁着妻子上班,我就赶紧去了一趟嵊州,给亲家和亲家母拜年,也想看望朝思暮想的儿子儿媳。驶上高速,窗外已飘起了零零星星的雪花。快到嵊州,雪花已变得洋洋洒洒。
  还没踏进亲家的门口,亲家母、儿子、儿媳,还有儿媳的舅妈,脸上都笑得像一朵花。就是亲家本人,坐在轮椅上,微微地笑着,定定地看我,挥手致意,我的疲劳和寒冷顿时烟消云散。
  看着窗外瑞雪,话着家长里短,已到了亲家吃中饭的时间。亲家吃的是绿色流质食物,里面配比着各种营养成分,味道不好可想而知,亲家母舀起一调羹,亲家抚住调羹往自己的嘴里送。你一调羹我一口,你一句话我点头,看着眼前温馨的场景,听着《最浪漫的事》的音乐,我的心头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看着亲家吃完,我也应该走了,因为新昌老家的父亲还等着我回去吃中饭。当我拉着亲家的手要告别,亲家的脸顿时沉了下来,并且摇摇头。我赶紧拍拍他的手说,我不走了,留下吃饭!亲家看着我脱下外套重新落座,才再次露出了笑容。
  亲家母和舅妈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有家养鸡、家猪肉等。我开车不能喝酒,就喝饮料;亲家也不能喝,就用开水替代,我们俩一次次碰杯,亲家一次次咳嗽,都是喝水惹的祸。最后在亲家母的劝说下,我们俩总算停止了“干杯”。
  当亲家上床午休,我也踏上了回老家的旅途。这时的雪正像一朵朵凌空怒放的花,在灰色的天宇中蹁跹潇洒,任凭窗前雨刮器急剧地驱赶,雪还是急急扑来与你相会。
  雪天是寒冷的,老家更加凄清。老屋堂前,香烟缭绕,蜡烛滴泪,母亲在遗像中望着风雪归来的儿子,双眼中满含着深情的期待,嘴角翕动似乎要叮嘱什么话语。按照家乡风俗,母亲逝世后的前三年,每年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都要礼拜祭奠,今年是母亲去世的第二年,今天是正月初二,正好是祭奠的日子。看到母亲的遗像,眼睛涌起一片咸潮,喉咙中一阵哽咽,我喊了声“阿妈,儿子回来看你来了”,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以头叩地,嚎啕大哭起来,胸中的委屈、悔恨、哀怨、思念,都付与泪珠一串串。这时的雪,像一朵朵小白花似地向母亲奉献。
  家,我的老家,竹树掩映,粉墙黛瓦,既凝聚了勤劳父母的苦乐年华,也回荡着我们兄弟的笑语喧哗。等到我们长大成人,等到我们成家立业,我们都变成了离巢的新燕,开始经营自己的新家。父母慢慢变老,老家渐渐沉寂。特别是母亲的离去,老家就剩下父亲。家,原来如此,周而复始。
  雪落黛瓦,花开树梢。我定定地注视着老家,注视着老父。老父头发稀疏、腰背微驼,苍老的脸上写满了孤独与忧伤。我们一次次劝其离开老家,住到三人中的任何一户人家。父亲总是轻轻地摇头,一个人在老家执着地坚守。我们觉得奇怪,老家没有繁华没有热闹,没有热水没有空调,更没有好菜热饭。雪花下的我突然醒悟,老家是老父的精神家园,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与父亲的生命息息相关。
  一个个老家渐渐老去,一个个新家悄悄诞生,正如一代代生命的延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而我的家正处在新老之间,所以需要我不断作时空的穿越,从老家到新家,从新家到老家。在老家与新家之间,我们更应关注老家,因为随着今后父亲的离去,老家只是一个家族的符号,但它是诞生一个个新家的地方。
  这时的电视里唱着《常回家看看》,这时的雪花下得舒缓而流连,而我不得不返回自己的家。再次回头看看老家,风雪中老父的手臂挥得沉重而迟缓。
[春节回家的散文]相关文章:

周国平散文篇(三):周国平散文2篇


  周国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周国平散文《家》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是什么呢?
  一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二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
  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 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三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 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周国平散文《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 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49727/

推荐访问:周国平散文精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