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练贤、叶欣、王晶、丁秀兰、李晓红感人故事简介

来源:想象作文 时间:2020-03-26 14:31:46 阅读:

【www.bbjkw.net--想象作文】

有 一种倒下叫站起--邓练贤

名为非典型肺炎的疾患突如其来,在迎击这场天灾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冲锋在前,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他们用自己不计利害的大智、生死相许的大勇、悲天悯人的大爱,保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然而,在一个个病人健康地重新站起来时,有的医务人员却病倒了,更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这些都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胡锦涛总书记最近亲临广东视察,慰问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近日又作出重要批示,对在抗击非典型肺炎过程中以身殉职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医生邓练贤表示沉痛悼念,对他的家属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坚信有广大医护工作者医护人员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疫病.今天,我们把在羊城人民中间传扬的英雄故事、英雄精神讲述出来,我们相信,英雄的事迹和高尚精神一定会激励广大医护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最终战胜疫病.

面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突袭,邓练贤以传染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挑起了组织协调的担子,并冲在最前面

羊年春节,让邓练贤的妻子朱秀娟特别期待,因为难得没有安排节日值班的丈夫对她许了个愿“这个年可以陪你了,你说去哪我们就去哪."然而,刚刚吃罢年夜饭,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还没看上两个,电话就响了:医院来了特殊肺炎病人,马上回院准备抢救……

"来得这么快!"邓练贤放下电话就往医院赶.就在这天下午,中山三院接到通知:广东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该院是指定的四家接收病人的医院之一.在医院的布置下,邓练贤以传染病科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主动挑起人员调配、组织协调和物品落实的担子.一方面要保证救治小组的力量,又要确保原来近百名病人的治疗不受影响.在他的精神激励下,所有工作人员都主动放弃休假,各就各位坚守岗位.他知道这项工作危险很大,让别人去承担风险,以年龄已届50多为借口推脱,不是他的作风.他一马当先,带领科室医务人员,投入这场"遭遇战".

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家一起对病人进行紧急会诊,做各项检查,确定治疗方案.这个除夕之夜,中山三院传染科灯火通明.对这种突如其来、预防治疗都处于摸索阶段的疾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邓练贤凭直觉意识到其极强的危险性,他亲自安排病房,交待参加会诊的医务人员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抢救紧张有序地展开.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这时,邓练贤的手机不断收到拜年短信,但他来不及看,一直忙到初一凌晨3时.一切就绪后,邓练贤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他对爱人说:"我太累了."说完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就这样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邓练贤一大早就赶往医院查房.上午11时30分左右,一位姓周的危重病人被送到医院.这位被称为"毒王"的病人使一个又一个的医务人员染了"非典",他的20多位亲戚朋友也先后染病.当时病人发高热,烦躁不安,频繁而剧烈地咳嗽,呼吸极度困难,神志也模糊不清,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

情况危急,刻不容缓.邓练贤和同事们马上投入紧张的抢救中,抗炎、吸氧、镇静、激素应用,但病人病情仍在不断加重.专家小组迅速作出决定,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这个病人身体强壮,体重足有80公斤,因为极度缺氧,情绪极度不稳,在作气管插管时更是烦躁不安,极不合作,要"奈何"他绝非易事.

"快,快!"此时,病人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间,邓练贤想都顾不上多想,用力地按住病人身体,在场的医护人员也都纷纷上前,有的扶住患者的头,有的按手,有的按脚,让麻醉师尽快将导管插入.这一过程中,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腥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而空气中也充满了病毒.

与传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邓练贤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在危险中,但此时此刻,又怎能放下病人,中途退缩?他和同事们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抢救.病人呼吸不畅,要不断地拔下插管吸痰.在现场3个小时的抢救中,光给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换了好几个.邓练贤和专家们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各种参数,病人的病情终于慢慢稳定,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时间,在抢救病人时以分秒计算,而对于邓练贤自己,时间的概念在这些天已显得模糊不清,何时用餐,何时休息,都取决于病人的病情.他有严重胃溃疡,曾经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但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在这羊年春节,却只能在办公室吃几口凉透的盒饭.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邓练贤都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及大量的体力消耗,即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难以支撑.回到家中,抢救病人的过程又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使他难以入睡: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亟需思考……初四早上,邓练贤突然感觉不行了,全身肌痛、乏力、头痛、高热,他染上了病毒,肺部出现炎症阴影,住进自己工作的医院.

就像一场战争,谁冲锋在前谁就可能先倒下.在邓练贤之后,医院相继有20名一线医护人员也病倒了.中山三院接诊的"非典"病例,都是早期极重、传染性极强的危重病例,而当时对这个病的认识还非常模糊,面对一个未知的巨大危险,邓练贤和他的同事们成为第一批"扫雷者".

这时,人们发现,邓练贤所在的早期救治病人的4人专家组中,有3人是来自各科室的党支部书记,4位专家后来全部染上"非典";在参加抢救"毒王"的9名医护人员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

平时习以为常的"邓书记"的称谓,如今变成了带泪的述说和无限的敬意,尽管在人们的口里讲述的是一件件琐事

中山三院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经过救治,已陆续痊愈出院,而最早病倒、带领战友冲锋陷阵的邓练贤,却再也没有回来……

4月21日下午5时45分,邓练贤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永远闭上了双眼.

从皓首白发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事,到相濡以沫的妻子,我们采访的每一个认识邓练贤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好医生、好支书.在一件件平凡而又不易的琐事中,邓练贤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亲切地站到了我们面前.

"邓书记",同事们总是这样亲切地称呼邓练贤.在传染病科,大事小事大家都习惯找"邓书记",不仅仅因为他是支部书记,更因为他为人特别有耐心,不怕麻烦.

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白发苍苍的姚集鲁教授是个坚强达观的人,说起邓练贤的离去也不禁流泪了.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quot;是个老实人.论起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两条,他在我的学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到了."

就在邓练贤病倒的前一天,同事们还看见他在给一位"非典"病人的家属做工作.实际上,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属闹情绪有意见,大家都会说找邓书记来,过不了一会就会看到邓书记笑眯眯地出来说声"搞定了."为什么病人、家属都这么听邓书记的话,因为邓书记心里总有病人,病人想什么,家属想什么,他都能体会到.他的话往往句句都说到别人心里去了,听了特别贴心,当然也就没气了.这么多年来,传染病科医患关系一直比较融洽,没有一例向医院的投诉.

大年初一中午抢救完一个11岁病孩出来,细心的邓书记已经给医生护士们订好了盒饭.护士长王乔凤说起这些事,眼泪直流:按理说这些并不该是一个老领导、老专家做的事,而更让王乔凤唏嘘的,是身心俱疲的邓书记还给病孩的父母都买了盒饭.

善待病人,是在邓练贤身边工作的医生护士最深的感受.在大家的记忆中,邓练贤一直平等待人,在他眼里病人既是病人也是亲人,没有贫富贵贱远近亲疏之分.以前大家经济都还不宽裕,有些病人没钱吃饭,邓练贤常常自己掏钱给病人买饭.看到邓书记这样做,他身边的很多年轻医生护士也都慢慢养成了这种帮助困难病人的习惯.有一阵医院病人走账的情况多了,有的同志收病人时会有些犯嘀咕,每当这时邓练贤总是一?quot;先抢救",从无二话.

邓练贤对人好,但也很有原则,讲究方法.医院曾经有一位年龄较大的进修医生,个人毛病比较多,在其他科室很难呆下去.邓练贤主动提出:到我这里来.为了帮他,邓练贤和病区负责人商量了一个"帮教"妙计,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邓练贤找来进修医生,连续问了许多问题,进修医生答不出来.邓书记把他批评一通,然后让其他人去安慰他、帮助他.不久,这位进修医生工作态度好了,医疗水平也有了提高,邓练贤由此真成了医生?quot;医生".

任劳任怨、勤恳豁达的性格,是邓练贤26年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形成的.从1977年担任传染病科党支部副书记开始,他就从未忘记一个基层党的工作者的责任.在他的用心带领下,传染病院这个党支部,成为院里最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在邓书记的亲身示范下,支部连续13年获得医院先进党支部,他本人则连续13年被授予先进共产党员的称号.

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邓练贤在这个全院最大的科里默默地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工作.同事遇到业务上的难题,找他;年轻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闹离婚,找他.他总是鼓励年轻同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科里搞装修,他比自己家装修还上心,样样考虑周全.多少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要巡视重诊患者病房?quot;婆婆妈妈"得连水电安全都要仔细查看.他还牵头,以传染科支部名义在韶关仁化资助了14名贫困孩子的学业…

邓练贤倒下了,但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却竖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奋斗和牺牲成为战友们前进和避免更大牺牲的指路牌 展开


叶欣

2003年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

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

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

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

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

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

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

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

2003年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扩展资料:

叶欣(1956年7月9日-2003年3月25日),女,汉族,出生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毕业于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中共党员。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抗击非典英雄模范。

主要成就

1976年参加工作后,由于业务拔尖、品行端正,叶欣在1980年出任全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在每一分钟都与死神赛跑的急诊科,一干就是23年。23年来,她有“三突出”:腰椎突出、颈椎突出、成绩突出。

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护长”。她曾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在全国、全省的学术交流大会上宣读论文。

丁秀兰

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 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先后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为她献出血清.

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没有发生.5月13日凌晨,噩耗从北京地坛医院传来:在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近一个月后,因多脏器衰竭,她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终年49岁.

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丁秀兰.

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丁秀兰病逝的噩耗传来,北大人民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院长吕厚山询问救治丁秀兰的医护人员:“丁大夫有没有留下遗言,有什么未竟的心愿?”医护人员摇头无语.听说朝思暮想的妈妈离她而去,远在国外求学的女儿申洁悲痛欲绝.她打电话问爸爸:“妈妈走时,可有什么嘱咐的话?”父亲申业桐无言以对.

丁秀兰病危时,病魔已经将她折磨得精疲力竭.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采访北大人民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吉善时,他开口就说:“说实话,我不想提丁秀兰的名字,提起来我就掉眼泪……”

听说丁秀兰去世了,刚刚从一线撤下来的医生、护士们牺牲宝贵的轮休时间,自发聚在北大人民医院门口悼念丁秀兰.望着丁秀兰办公室的窗口,他们个个哭成泪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这些天来,从早到晚,总有人来到北大人民医院的门口.人们或无语伫立,默默哀悼,或将一束束白的菊花、红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有的还附上一段留言寄托哀思.一位丁秀兰救治过的患者在留言中说:“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兰指导下在医院实习过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在留言中深情写道:“雨丝中,曾朝夕相处的您含笑走来,还是那份慈爱的目光;花丛里,又飘来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样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泪水,只能用泪水向您挥别!泪水,多想用泪水把您挽留!”

为纪念丁秀兰,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北大人民医院和中青网共同承办的网上“丁秀兰纪念馆”于5月14日开通.短短3天时间,超过5000人次登录纪念馆留言.

在众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芜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别引人注目.舒老说:“我于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医院看急诊,留住医院,4月11日病愈出院回家.看急诊时,曾接触过丁秀兰大夫.现在对于她的殉职,怀着特别的敬意.这里,借用老友黄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这首题为《白衣颂》的诗中写道:

壮哉医药师,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线,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时,无休亦无寐;

问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气,问女何所忆?病床与轮椅;

非典渐得控,医护皆勇义,事迹太感人,观之频掩涕.

“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里,丁秀兰非常热爱生活.每逢节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约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医院院子里鲜花盛开,她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细品生命的芬芳,那细致的动作充满欣喜和怜爱.住院期间,当病情一度好转,她便打电话让丈夫送件毛衣过来:“记住,拿件颜色鲜艳一点的.”弥留之际,她下意识地伸出已经浮肿的手,使出全部力气抓住身旁的医护人员,那样子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女人味儿、人情味儿十足的丁秀兰,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向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呢?她有没有怕过?

丁秀兰的爱人说:“离家去医院时,她像每次加班一样,平静地告诉我:‘医院有病人,我得赶过去.’”

陪伴丁秀兰走完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徐国英说:“她有过担心,但她绝不害怕,更不会退缩.对她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选择做医务工作者,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丁秀兰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33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平时工作中,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面对病人,丁秀兰总是那样和蔼可亲.无论多忙,她都要坚持亲自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体、安排就诊.遇到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她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时甚至掏出自己的钱.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诊科无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的丁秀兰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触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险,但她还是像平时一样,毫不犹豫地来到病人面前,奔波于患者的床前,为他们问诊、查体,匆忙的脚步声似乎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她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她已过中年的身躯抵御着疲倦.

终于有一天,当丁秀兰开完院里的一个防治非典的会议回来时,对护士长说了句:“我感觉有些冷”,接着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纪,加上长时间的劳累,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兰仍然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看到诊疗专家前来查房,她强忍病痛和他们探讨病历,并详细地将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发展情况记录下来.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出院以后我还要好好研究.”

丁秀兰的爱人说:“我敢断定,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一提起丁秀兰,所有人的眼圈都红红的.科主任朱继红说,在急诊科,丁秀兰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大姐.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为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赶到医院;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仍留在医院.许多个节假日,她主动要求连续值三班.大家劝她休息,她只说一句:“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每当遇到难处,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向丁秀兰倾诉,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总是牺牲休息时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急诊科的进修医生多,一些医生的家在外地,丁秀兰更是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医生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为他们包饺子,做年夜饭,使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

作为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关心科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党员说:“你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做好工作.”为普及急救常识,丁秀兰组织支部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海淀区为社区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搞培训.她常说:“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事.”身教重于言教,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兰心里想着的还是别人.看到年轻病友心情烦躁,她举着输液瓶挨到他们的床前,用长者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有一次,她打电话让爱人给她包些饺子送过来,当饺子送来后,她却不吃,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份,送给同病区的几个病重的年轻人吃.她总是批评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的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来时,她总是不停地撵她们:“快出去吧,别传染你们!”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竟夜间不睡觉,自己盯着输液,任凭护士们怎么劝她,她总是固执地说:“你们不能太劳累,不然抵抗力会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无所谓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兰被转到地坛医院,她对送行的同事们一再说:“离我远点,不要传染你们.”在地坛医院的日日夜夜,丁秀兰心里想的还是患病的战友和坚守在一线的同事.在说话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让医护人员转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机时,要多抹石蜡油……”

丁秀兰虽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迹却在广为传扬.在网上纪念馆,一位网友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丁秀兰:

群芳谱中一秀兰,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无憾意,

清香长留天地间.


王晶

2003年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命运,曾经牵动过很多人的心,这个人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护士王晶.王晶护理了当时北京市第一批非典患者,可当患者纷纷康复出院的时候,王晶却倒下了,被非典病毒夺去了生命.情况回忆

奶奶说的那事发生在2003年的4月,当时佟艺的妈妈王晶正在休假,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奶奶至今仍然觉得历历在目.当时王晶只说单位正缺人手,拿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就走了,家里人没有料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见到王晶的面.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名急诊科的护士,王晶因为在工作中因感染非典而病倒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王晶的病情会进展的这么快.在被隔离的病房里,妈妈王晶还一直用手机给小佟艺发去短信:

4月29日 王晶给佟艺发来第一条短信:

窗外的花开了,今天阳光真好,我要快点好,回家把你找,你可不能跑.我肺活量小

接到短信的佟艺此时还在学校上课,她对妈妈的病情并不知情.7岁的佟艺天真地相信王晶对她说的,妈妈得了重感冒,暂时还不能回家.

在发出那个短信后不到一个星期,王晶的病情急剧恶化.下面这段画面是记者在王晶去世前几天拍摄到的.因为病情严重,王晶从住院后,30多天没吃一口东西.

因为上了呼吸机,王晶想说的每句话都只能靠写,这是医生们在一起猜测着虚弱的王晶写出来的字.

护士问她:西红柿,是吗?

西红柿怎么吃啊,

打成汁呀,

看来得打番茄酱.

行 行 我跟你说啊,

那就得把这个打成汁.

然后往里打, 行吗?

咱得先打汁, 行吗?

明白了,

西红柿, 是吧.

想吃西红柿,

明白了, 啊.

就得等一等啊.

每次看到这一段画面的时候,我都忍不住会心酸.王晶在已经一个月滴水不进的情况下,手里仍然在给佟艺发短信.我想,唯一的女儿可能就是这个母亲在生死边缘徘徊时最牵挂的人.

5月12日 19:45 王晶给佟艺发短信

我最亲爱的宝宝,妈妈把你发来的信看了好几遍,你们是我一生的依靠,我要为了你们好起来.平安回家和你们在一起,你要乖,好吗?

了解王晶故事的人们在他病重期间,自动组织起来为她寻找治疗用的血清,短短一个星期就有十几名康复后的非典病愈者捐献了血液,希望他们的抗体能够帮助王晶挺过这一难关.然而人们的爱心和努力却没能唤回她时年仅仅32岁的生命.

5月13日 时间:11:47 王晶发出生命中最后一条短信

你穿红内衣,为我保平安.

短信的字数越来越少.我看了王晶临终前发来的所有短信,其中没有一条透露过她在病中所受的痛苦.事后,佟艺在自己的一篇缅怀母亲的作文里写道:我很爱我的妈妈,因为她是一个坚强的人

小佟艺说:到这时,我妈妈再也不能给别人打针吃药了,妈妈知道自己不行了,不过她就是不说,老说我很好,没事,可她知道没法再让自己好,就用手表示出,还能打倒非典的决心.

王晶的事迹以及她家人对她的关切,很快被媒体报道,我到现在仍然记得,人们在关注王晶病情的同时,自发为佟艺以及和佟艺一样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的子女进行捐助.人们都怀着善良的愿望:王晶有这么爱她的家人,有社会上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奇迹也许就会发生在她的身上.然而人们的善意没能换回他的生命.5月27日,王晶去世.我找到了当时的报纸,当天新闻的头条是:今天,解放军小汤山医院又有42名“非典”患者康复出院,这也是近期出院患者中人数最多的一批.

妈妈临走的时候,小佟艺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也没能听到妈妈临终的话,只有这几条短信,留在了佟艺的电脑里.但我相信,这些带着母爱的短信,会伴随孩子一生,它们会给佟艺带来勇气,支撑她面对未来的任何困难.妈妈走了,但小佟艺的生活还要继续.

非典期间,王晶所在的北大人民医院,一共有93名医护人员相继病倒,其中91人在日后的治疗中陆续康复.全院有654名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与非典患者面对面接触.正是这些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使人们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最终取得胜利.始终让我牵挂的是:王晶去世以后,留下了年幼的佟艺,在这个最需要母亲的年龄却不得不独自去面对生活.她能应付吗?


李晓红

就在李晓红殉职20天前的那个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诊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诊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日子里,同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的丈夫考虑近来妻子很疲劳,劝她休息几天.李晓红说:“我是一名军医,怎能临阵逃脱呢?!” 6年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晓红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走进她向往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决心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学.由于工作突出,她入了党、三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去年的职称考核中,她以两轮均为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岗位,微笑着走进一间间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医务人员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治疗非典的... 就在李晓红殉职20天前的那个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诊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诊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日子里,同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的丈夫考虑近来妻子很疲劳,劝她休息几天.李晓红说:“我是一名军医,怎能临阵逃脱呢?!”

6年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晓红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走进她向往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决心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学.由于工作突出,她入了党、三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去年的职称考核中,她以两轮均为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岗位,微笑着走进一间间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医务人员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治疗非典的资料,采取救治措施,并亲自为那位非典病人体检、诊治.一整天,她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然而,人们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尽管科里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由于人们对非典认识不足,在收治那位非典病人5天后,过度疲劳的李晓红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458896/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