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歌译文]木兰歌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7-21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木兰歌篇(1):木兰歌阅读答案


  《木兰歌》,是唐代诗人韦元甫的作品之一。诗中讴歌了花木兰的气节情操和忠孝两全的事迹。以下是《木兰歌》的阅读答案。
  《木兰歌》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阅读题及答案】
  请分别写出韦元甫《木兰歌》和课文《木兰诗》中概括木兰从出征到凯旋全过程的诗句.
  韦元甫《木兰歌》_________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______________
  课文《木兰诗》_______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对木兰的征战生活都写得十分简略,为什么?
  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课文《木兰诗》中的哪句话反映了《木兰歌》中的“秣马备戎行”这个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了互文,写出了木兰为出征精心准备.
  韦元甫在这首诗中高度赞扬木兰“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请你谈谈你对木兰的“忠”与“孝”两者关系的理解.
  木兰从军,从小的方面说是孝顺父亲,为了父亲不出从军受苦,从大的方面说,是忠于国家,为了驱逐侵略者.这两者在木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花之歌阅读答案纪伯伦 [图]
2.欧阳海之歌阅读答案
3.致橡树阅读答案(诗歌)
4.纪伯伦《花之歌》阅读答案
5.长江之歌的阅读答案
6.壮族歌墟节阅读答案
7.相逢是首歌阅读答案
8.云南的歌会节选阅读答案
9.鹰之歌阅读答案
10.为我唱首歌吧阅读答案

木兰歌篇(2):木兰诗简介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1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木兰歌篇(3):木兰诗简介精选

  导语:《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下面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木兰诗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1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55003/

推荐访问:木兰歌译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