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论文总结]大学生毕业标准论文

来源:毕业论文 时间:2018-05-07 10:31:15 阅读:

【www.bbjkw.net--毕业论文】

  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是必须要提交一份标准的论文的。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大学生毕业标准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大学生毕业标准论文一

  论文导读:

  目前许多高校频频发生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这些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然而,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的误解和偏差,以为只有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才算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而忽视了大学生一些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频频发生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这些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这些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心理障碍。论文格式。然而,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的误解和偏差,以为只有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才算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而忽视了大学生一些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本文依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和应对策略,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1现状

  最近,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过激、犯罪行为频频见于报刊,如刘海洋伤熊案、马晓明杀亲案,还有马加爵杀害同学案等等,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普遍性、严重性的特点。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的呢?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1。2产生的原因

  1。2。1家庭方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家长片面重视对子女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对子女其他方面,特别是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养方式上,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在生活上非常溺爱,有求必应,但对他们的升学、成才期望过高,。其结果是这些学生除了会读书外,其他什么都不会,高分低能。一方面养成了他们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缺乏集体合作精神,适应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进入大学后,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和安排,他们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又不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使他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光,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常常恐慌、焦虑、内疚,惟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成才而无颜面对父母,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产生了畏学、厌学和逃学的心理。

  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从幸福和谐的家庭里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性格开朗、乐观大方;而从单亲家庭,或父母不和等不幸家庭出来的学生一般显得敏感、寡言、冷漠、孤僻,心理上存在着阴影。因为父母往往将生活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加诸到子女身上,使孩子产生多疑的性格,否定他人的行为。这种学生往往好走极端,一旦遇上挫折,甚至会仇视社会。

  家境贫困也是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其中更有5%――7%是特困生,这些人在极其贫困的物质条件下求学。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际交往成本上升,也使校园中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因素阻碍了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的必要的交往,使他们变得孤僻;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面对同学优裕的生活条件时,感到了强烈的自卑,与同学相处变得特别敏感,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学生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还有的学生因此而心理扭曲走上犯罪的道路。马加爵杀人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贫困导致他产生强烈的自卑,与同学格格不入,进而心理扭曲仇视同学而引起的。

  1。2。2学校生活方面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进行角色转换与适应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心理落差太大。其次是新生在大学中只是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被众人所关注完全不同,失去鲜花和掌声的他们会感到失落,这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学教育采用的是一种与中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中学里学生主要是被管理者,所有的时间基本上都有老师和家长来安排。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活有自治性的特点,它要求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可是许多“被管惯了”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自由”,反而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迷恋上了上网,想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获得心理满足,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其结果是自我封闭,与现实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对网络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这一阶段过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始集中到人际交往、学习与能力培养、情感与恋爱、择业等问题上。首先在人际交往上,许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由于交际困难,导致他们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其次在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论文格式。第三在学习上,一些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成绩一落千丈,学习压力过大导致了疾病的产生。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情绪,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作为专科院校学生还存在这样一种状况。专科院校的许多学生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因为考试失利,被迫选择专科,许多学生的专业也都是调配的。原本上专科心理就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且所学专业又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和痛苦之中,既对目前所处的现状有极大的不甘,又想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振作,可是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感觉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理想,精神过度紧张,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专科院校的学生对前途比本科生更多了一份危机感。学历上的差距使他们对就业前景感到渺茫,为了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参加五花八门的证书考试,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这极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从校方来看,多年来高校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专业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许多学生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不太健康。同时,不少高校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当作可选可不选的一门选修课来开设,不够重视,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愿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参与咨询的教师也并非是专家型的,难于对症下药。

  1。2。3社会方面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特别长的国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小农经济,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对个性心理少有关爱和研究。这种“内向型”性格,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社会上又对心理问题有错误的看法,讳疾忌医,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明涌入我国,网络时代到来,这些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极大的冲击。导致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危机,社会伦理价值重新构建,社会道德评价出现真空。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道德评价出现混乱。知识经济的到来、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大学生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种证书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从而使人产生不安和焦虑。作为大学生,学生听到的多是社会的期望之词,许多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位置的定位极高,然而一接触社会后,困难重重的求职之路,让部分大学生感到了强烈的苦恼和自卑,巨大的心理落差也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高年级身上,特别是毕业班学生身上。

  2。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不仅仅体现在生理方面,还表现在心理上,要使专科生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家庭方面来说,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家长在这一阶段应多了解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与子女进行交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并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有可能的话,家长还应学习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其次,在学校方面,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论文格式。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心理老师的工作,心理学教育应融入整个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的方方面面。所有教师应随时留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后勤服务队伍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因他们的家境不同而区别对待。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的开展。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的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预防效果远胜于“亡羊补牢”。学校应加大对心理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再次,从社会方面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更新认识。过去,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原因,我们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研究不够。这种现象要求得转变,关键是要转变人民的观念和意识,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都是一个人的“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者,要有一颗平常心。同时,社会应加快新的道德观的建设,摈弃金钱价值观,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以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人的价值的观念。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应加强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面对挫折的能力。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学会心理调适,有了心理疾患就象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人际交往,以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

  大学生毕业标准论文

  论文导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大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如何在竞争中培植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核心竞争力运用到高校,是指在大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长期培育、积淀而成的,并深深融入大学内质中,使大学长期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系统。

  关键词:

  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大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不仅面临着国内竞争,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如何在竞争中培植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核心竞争力一词最早来源于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指出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但只有具备了如下特征的竞争力要素才能称其为企业的核心要素和核心竞争力。⑴核心竞争力要具有用户价值性。即要能够为用户提供最根本的利益,没有效用的竞争力是得不到用户拥护的,是无价值、无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成其为竞争力。⑵独特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为企业所独有,并且难以为其它的企业所复制或模仿。⑶一定的延展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能为企业拓展产品提供有力的支持。⑷可加性。即将多种具有相关性的核心竞争力有机组合,就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论文大全。⑸可变性。即核心竞争力不是永恒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②。把核心竞争力运用到高校,是指在大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长期培育、积淀而成的,并深深融入大学内质中,使大学长期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系统。换言之,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系统,其一是竞争优势: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服务能力;其二包括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制度。由此, 关于大学竞争力概念框架的基本模型:UC=F[H(X),S(X)]①,其中UC为大学竞争力。H代表硬件集合, S代表软件集合,可见大学的竞争力就是H=硬件集合和S=软件集合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①。

  二.认识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存在的误区

  认识大学核心竞争力本质,必须摆脱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先入为主的干扰,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出发,结合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做出正确的判断。

  1。要厘清以下两个误区

  将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分析混淆。比如,认为“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那些促进大学走向成功、在大学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为积极提高我国大学的核心竞争能力,办学者尤其要重视以下核心要素:教师、管理和大学校长”①。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或许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亦或连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都称不上,总之,不能把它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相等同。与此类似的观点并不鲜见,如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显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②。认为独有的、区别性的、难模仿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③我比较赞同这一观点的后一部分,而对“独有的”要求不敢苟同。上述观点应是来源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但它忽略了企业与高校的本质区别:企业产品的价值在于劳动的凝聚,其利润取决于必要劳动时间与市场价格的差价,这里产品的异质性成为利润的重要来源;但是,高校的价值在于人才成长,它的价值一方面产生于教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在于文化的熏陶,制度的引导。论文大全。而且,人才培养的目的不是利润的获取,而是人的成长,促进学生成长多样化的主要因素是宽松的环境,这种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能力具有极大的共性,谈不上是区别性的大学竞争能力。比如,追求严谨与追求自由,分别是不同大学的特征,且各有成就,但这些成就的取得不是因为只有他们才严谨或自由,别的大学就不追求严谨或自由,而是因为他们对于严谨和自由有着更为执着的追求。与此观点类似,还有论者把难以模仿性也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特质。模仿是指技术层面,在工商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方面,有这一要求。而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持续的内在的能力,培养人的活动不可能存在难以模仿的教育技术,而在文化、制度、观念等层面上,不存在模仿的问题,只有学习、交流、借鉴的问题。

  2。要分析大学竞争的客体,只有厘清大学竞争的核心之物是什么,才能确定哪些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大学竞争是横向的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竞争,大学竞争应是大学之间的比较。大学竞争是争夺总量一定的价值资源,如果没有这一价值诉求,就是“比较”而非“竞争”。一所大学所要竞争到的价值资源包括:学生的认可,以至有更多的学生选择进入该校学习;社会单位的认可,以至更积极地捐赠、投资或录用该校毕业生;教师的认可,以至加盟并为之努力地工作;国家的认可,以至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待遇。竞争一般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进行,一种是市场环境下,竞争者争夺的对象是顾客;一是非市场条件下,竞争者争夺的对象是管理者,因为管理者往往决定了资源的分配。

  在现代社会,竞争一般是在市场条件下进行的,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一般应与作为顾客的学生、社会单位的评价标准基本一致,而不是相背离。因此,学生、教师、社会的认可构成大学竞争的主要对象。

  3。要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之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潘汉尔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中首次提出的,他们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提出了判断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 (1)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即能够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 (2)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 (3)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持续。其后一些研究者又对该理论加以发展和深化。从中可以看出,“核心”是指竞争力要素中根本的、决定了其他要素的要素。如前所述,鉴于大学与企业的价值目标、运行和发展模式上的差异,两者的竞争力要素并不一致。大学比企业的发展周期长,成长速度慢,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比企业小,因此,决定大学获得认可的是那些长期起作用的对其他因素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或者可以说,核心竞争力即影响力的影响力。

  因此,可以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即高校所拥有的获得外界认可并在大学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核心能力。其要点有两个,一是“获得认可的能力”,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二是“核心”,惟有“核心”才是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和关键所在。

  三.培育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准确定位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一般说来,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确认识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对促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大学办学理念和目标雷同,缺乏特色;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追求大而全。纵观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他们并非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的,加州理工学院自建立以来一直只办理、工科,而不设人文其它学科;牛津大学至今在工科方面仍无所作为;斯坦福大学过去曾有过建筑系,后来取消了……。对大学进行准确定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客观分析大学的现实条件,以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结果作为依据,找准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其次,要有所取舍。大学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选择发展的重点和非重点。剑桥大学一位名誉校长就此曾经说过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应以它选择不去做某些事情和它要做某些事情同样知名”。③在一定时期内,一所高校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客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学科都建成核心学科,应协调人、财、物,集中从事自己的优势学科专业。论文大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在20世纪70~80年代,通过正确评价自己,认为其核心优势在计算机科学上,从而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放弃“一流大学必须有医学院”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计算机科学,用十年时间使其成为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四所大学之一。④

  2。制度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与世界发达国家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的竞争实力十分有限,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大学的制度建设滞后。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因为资金和人才都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因此,适应当前的时代变化不断进行大学制度创新,已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培育和提升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需要从制度创新着手,从宏观、微观两个向度来构筑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在宏观上,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如何保证大学的办学自主权问题。高校拥有自主权,便于按照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办事,提高办学效益。“有效的自治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富有责任感的大学所必不可少的”,“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④目前,大学缺少办学自主权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为此,进一步的改革应转变大学从属于政府部门的地位,使之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按照“政事分开,宏观管好,微观放开、搞活”的原则,实现大学的自主管理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微观上,高校要尽快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我国大学而言,当前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淡化高等学校传统的编制管理,强化岗位设置,通过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实行全员聘任,对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专职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聘任制和行政管理职务聘任制,后勤服务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我国高校在教师评价制度上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符合高校高层次人才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正确处理好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关系。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应该强化对学术原创力的尊重,把创新而不是把数量作为衡量学术研究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尺。对优秀拔尖人才可以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简化评价环节,为他们营造自由宽松、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第三,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才是大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大学的竞争优势最终体现在拥有的人才上。对教师和学生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意味着在学校管理中确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依靠人才办学,依靠人才治校,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教师和学生从管理和控制的对象成为管理的主人。

  3。文化建设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大学文化主要是以大学领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大学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努力积淀和创造的。先进的大学文化深深融合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传统中,体现在大学成员群体行为范式、价值取向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积淀并存在于全体师生的潜意识中。正因如此,大学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着超越对手的整体竞争能力。如何形成、保护并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从文化土壤中获取持久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首先,创新办学理念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大学理念是对大学应然状态的追问,体现于大学人对心目中的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因此创新大学理念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学理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大学发展的需要和大学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发展特色的定位确立而成的。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指根据本校的现状和特点所凝练出的一种既适合学校发展、又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次,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塑造崇高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大学整体文化表现的精髓,对大学的发展起重要导向作用。追求进步和真理的政治品质,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浓厚的文化氛围,自由的学术风气,民主、宽容的科学精神,独特的校风,严谨的学风等等,可以吸引优秀学子前来求学,吸引大家名师前来任教。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9342/

推荐访问:大学生毕业论文总结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