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二篇最新

来源: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18 08:00:19 阅读:

【www.bbjkw.net--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环境行政管理在我国历来是以地方为单位进行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当下环境管理的需要,但是现状总是不太尽如人意,本文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探究环境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可以改善和发展的途径。关键词...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二篇最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二篇最新

篇一 二、环境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

  环境行政管理在我国历来是以地方为单位进行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当下环境管理的需要,但是现状总是不太尽如人意,本文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探究环境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可以改善和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环境行政管理;现状;对策

  环境行政管理指的是我国相关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在中央相关部门的部署下,对地方、部门、企业等组织机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管理职责、相互利益和关系协调。因为牵涉的主体较多,所以,各个部门的关系协调成为核心部分,因为不同的组织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

  一、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现状

  在环境行政的管理上,我国采取的是地方辖区对当地环境质量全权负责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对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看重的。政府需要积极地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样的管理模式非常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自主性,积极参与环境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部署,可以将我国相对薄弱的管理手段与贫乏的自然资源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所以在环境行政管理建设的工作中,这样的模式一直被沿用下来。但是,环境行政管理的地方模式,也容易造成部门松散、区域保护、条块分割的现象加重。这样就为实际的管理带了了较大的阻力。

  1.区域为主,中央地方两差异

  中央政府对环境行政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从国家和法律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因而成为基本国策。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与提高都是国家环境的改善与提高。所以并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但是,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则立场完全不同。例如当地环境治理的效果并不一定是在当地发生作用,很可能是邻近区域获得的效益比当地还要大。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情况直接导致地区环境的保护陷入停滞状态,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远超过对于环境的保护。这就是因为治理的立场不同带来的具体行为实施上的差异。再有,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的法律法规时,常常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所有应对行为以不伤害地方经济利益为核心,地方可以接受中央的指导,而不是领导,这就使得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悬而未决”,流于形式。

  2.机构设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并没有被独立出来,大多是城市建设系统下的一个部门,这就给实际的执法工作带来了障碍。环境保护工作的不独立性使其不具备因为经济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的管辖权,另外机构的设立、人员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也不能单独划拨,造成物质基础的难以保障。进一步的细化,当下的环境行政管理应该分为环境保护和监督监管两个部分,有一个部分不完善不健全,都会出现“一瘸一拐”的现象。有的省市地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不设置或设置的不作为也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在这些部门是不会设置专人进行工作与管理的。

  3.行政区划,造成跨区域协调障碍

  环境问题的区域性越强,环境污染影响的范围就越大。在环境污染的类别中,有许多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自然灾害、大气污染和生物多样的问题,这些类别在发生时,是不会受到区域的控制的,更不会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这为地方政府在实行管理的过程中互相推诿埋下了隐患,擦了很多政策法规的擦边球,损害的却是国家整体的利益。所以要想完成这一方面的管理,是必须要在立法上落实的,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以水资源为例,国内的几大江河流域虽然建立了联合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是就部门属性、部门职责和法律地位来看,其并不具有强制性,他们除了联合成一个部门组织,在实际的管理上还是以当地政府为主,这种条块化的分割会使联合保护委员会的功能形同虚设,加重了各地的区域保护倾向,再加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又进一步为实际工作带来了难度。

  4.监督乏力,从中央到地方缺乏机制

  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的规定了,地方人民政府必须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全权负责。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第一责任人。但是就如何进一步履行责任,以及具体的细则实施,《环境保护法》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办事得力不会得到奖赏,同时,办事不力也不会造成惩罚。所以,各地仍然将经济建设当作第一要义进行发展,在关键时刻,以环境质量换取经济效益屡见不鲜。官员的政绩考核是以GDP为第一指标,各种经济指标被当作是第一要义,而在法制建设、党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指标的设定就灵活的多了,责任。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这样一来,执行不执行没区别,怎么执行也不强制,身处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部门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搞建设的力量是轰轰烈烈。而在环境保护上则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过去改革开放的经验也为政府的经济建设形成了一个错误的印象,那就是,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要牺牲环境。这种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现状,暴露出我国长久以来就缺乏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

  二、实现环境行政管理的发展对策

  1.政企分开,职能确立

  要想真正的实现环境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把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中。在环境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一改微观管理造成的区域条块化和地方保护主义,改由从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指导与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来自于观念意识的动力,政府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为公众进行服务,需要和各个组织机构进行工作上的接触,他们的意识理念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拥有了先进的意识理念,才有可能实现决策权的扩大化,并在实现的过程中,不至于产生权利异化。从而真正达到由上自下的环境行政改革。其次,涉及的主体越多,就越要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理顺了,这个关系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社情需要的一种理顺。以中央统摄管理的同时,还要善于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定权毋庸置疑是属于中央的,但是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要真实的报送上来,有助于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政策。上文所提到的,严重的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应该集中到中央地区,然后对环境治理的各个区域再做出进一步的详细规定,例如,涉及到国际合作的环境保护,中央拥有统摄权,环境保护的具体合作则需要依靠各地政府的力量,环境的主管部门应该起到指导和调控的作用。

  2.人员机构,加强建设

  在这里所说的人员机构的加强建设,指的是对涉及到的机构和人员要进行精简。在人员形式上的精简是以加强各个人员的实际职能职责为依据的。为了避免机构冗余带来的人浮于事,人员的精简还是必要的。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职能部门,而政府职能部门则不能精简,反而要加强建设。从长期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对于环境的重视总是屈从于经济建设之下,从而使环境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环境欠账越来越多。所以,未来的治理方向中,仍然需要沿着资金投入和问题治理的方向前进。政府部门要清醒的认识到,环境的恶化并不是朝夕之功,当然,环境的治理也不会通过短期的治理得以改变,可能需要经过几十年的环境治理,才能使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稍稍有些改善,所以,要想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必须不遗余力、坚持一贯的进行环境保护。

  3.多地协调,健全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上需依靠国家政策的强制保证,下需进行经济上的宏观调整。全社会都要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去完成,这样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环境要想真正的治理好,一些重要的指标必须要纳入到硬性规定中,例如容量指标、能耗指标、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等,这些指标不仅仅体现的是国家内部治理的质量,也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最好的方法是把环境管理指标和经济发展的指标统一在一起,两股指标共同作为当地干部治理发展的测评依据,既要公平合理,又要有强制保障,体现出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决心。把环境治理从计划到实行,从个体到整体的推进。在涉及到多部门共同合作的内容上,每一个部门都要不遗余力的全力配合,将局部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使协调发展变成一件紧迫的事情,不能因为协调造成效率的下降,反而要增强凝聚力。

  三、结语

  环境的管理不应该是经济管理下的副产品,而是应该和经济管理并行的政府重要的行政管理内容。我国当下正面临着激烈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如何在符合国情社情的基础上,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相互辅佐,彼此借力的两个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消除地方主义、完善规章机制、明确职能确立、加快建设步伐是解决和应对的正途,也是持续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邓志强,罗新星.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7,153(5):19-21.

  [2]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221(5):91-96.

  [3]张玉军,侯根然.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J].环境保护,2007,(9):44-48.

  [4]游霞.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58-59.

篇二 一、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摘要]

  高校行政执行力的提高,有助于高校在落实上级相关部门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效果,促进科学化、合理化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因而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满足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

  1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内涵

  执行力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是有效利用资源,并引导企业内部员工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执行力延伸到高校行政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高校决策而言,主要内含高校严格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开展管理教育工作,综合评估高校落实战略决策的能力;二是针对管理者而言,执行力代表各个级别的管理者根据公共目标落实高校各项管理制度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由此可见,执行力可以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高校要将执行力融入实际行政管理活动中,以实现快速且内涵式的发展目标。所谓“执行力”,就是完成任务的能力。所谓“行政执行力”,就是相关行政部门在落实上级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实际能力。“执行力”一词,起初是应用于企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执行力”一词也逐渐应用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中。

  2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客观要求

   2.1实现战略目标

  为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目标,除制定合理有效的高校发展战略外,还应具备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执行力。在当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扩大规模的目标,就要根据现有条件和水平,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做好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监控工作,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高校执行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将发展战略与执行力有机融合,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才能促进高校行政管理综合水平提升。

  2.2提高工作效能

  行政效能的增强,可创新高校行政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发展动力,突破传统行政管理瓶颈,促进高校的行政建设。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过低的执行力难以落实高校上级管理层的决策,使得战略目标与实际管理工作脱离,且难以最终实现高校的经营管理目的。

  3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3.1建立决策机制,保证执行效果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具有其客观必要性。为实现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对高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提高决策机制的科学性,了解教育市场发展走势,在外部环境的视角下客观审视自身优势和不足,以提升管理目标和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性。其次,坚持人本化管理原则。更新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引入民主管理理念,并且将其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到高校行政管理中;强化被管理者的意见和反馈,优化决策议题和决策方案,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最后,要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对过失管理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提供高校决策机制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有效防止滥用决策权力的情况发生。

  3.2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执行效率

  高校管理措施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优化管理流程。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高校要强化人员流程、运行流程以及战略流程。在人员流程方面,一方面,要结合绩效指标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将管理人员和高校发展战略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其建立合理的运营联系和依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高校人员培训体系,建立领导层培养机制,实现高素质高校管理队伍的组建。对此,高校要明确流程目标与主题,将相关制度融入其中,进而建立一套与执行力匹配的行政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要重视管理人员间的个体差异,完善激励制度、奖惩制度评价制度,将定量考察与定向考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体现出评价制度的公正性。

  第二,优化运行流程。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明确行政管理运行流程,在运行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行政工作的操作流程,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依照运行流程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优化战略流程。战略是高校长久稳定发展的主要依据,为了在现时代教育市场中谋求更好的发展,高校要进一步优化战略流程。要根据高校现有行政管理模式和发展水平进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同时要对当前教育市场进行一系列调研工作,了解和掌握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走势,使得高校发展战略与市场运行情况紧紧贴合,提高发展战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3.3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为保障高校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行,高校亟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行政管理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考察,提高高校与国家政策制度的沟通程度,营造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进而有效提高高校综合管理执行力。首先,要在每一项任务完成过程中,确定每项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加强对任务完成进度的控制,根据预期计划对各个管理工作和管理任务进行跟踪考察,以寻求计划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并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差距。其次,做好行政档案的管理工作。利用书面方式或电子方式对高校行政管理和评价进行记录,做好相关资料的储存工作,使得高校行政管理评价过程可进行验证,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监督作用。最后,高校要拓展监督途径,在发挥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管作用的同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并将民主理念融入监督管理中,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各个措施和方针的落实。同时,高校高层管理者要公开听取教职工对高校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促进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全方位提升。

  3.4提高人员素质,促进高校发展

  高校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管理者引入门槛,考察管理人员语言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为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二是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多元化培训活动,培养管理人员职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

  3.5加强对高校教职人员的思维引导,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加强对高校教职人员的思维引领,与高校的.发展特点和自身特性相符合,有助于促进高校教职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调动,促进行政管理执行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人的思想支配着人的行为,只有加强思维上的引领和思想上的教育,才能够有效地改变人的行为,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教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高校实际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思想上的引领和指导,促使人们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工作状态,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意识到高校执行力的提升与国家繁荣、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不断在高校工作中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主动认真地参与到高校工作中,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得到整体的提升。应当积极营造专属的文化氛围和高校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教职人员进行影响,建立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高校教职队伍,促进积极做事、积极创新的状态形成,促使高校教职人员自发地投入积极工作中,进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高,促进高校的文化发展,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黎晶婷.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

  [2]周梅芳.浅谈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7(2).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495377/

推荐访问:行政管理优秀论文 行政管理就业前景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