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二年级数学应用题下册

来源:试卷考卷 时间:2018-06-05 15:00:01 阅读:

【www.bbjkw.net--试卷考卷】

二年级数学应用题下册篇(一):新学期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
  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
  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
  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
  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
  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
  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
  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
  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
  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
  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二单元(12课时)
  (1) 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3)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三单元(4课时)
  (1)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
  (2) 平移和旋转(1课时)
  (3) 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
  (4) 练习七(1课时)
  第四单元(5课时)
  (1)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 解决问题(2课时)
  (3)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五单元(7课时)
  (1) 混合运算(4课时)
  (2) 解决问题(2课时)
  (3)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六单元(9课时)
  (1)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 解决问题(3课时)
  (3) 整理和复习(1课时)
  (4) 小小设计师(1课时)
  第七单元(14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八单元(4课时)
  (1) 认识克(1课时)
  (2) 认识千克(1课时)
  (3) 解决问题(1课时)
  (4) 练习二十(1课时)
  第九单元(2课时)
  (1) 猜一猜(一)(1课时)
  (2) 猜一猜(二)(1课时)
  第十单元(4课时)
  (1) 复习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1课时)
  (2) 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1课时)
  (3) 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1课时)
  (4) 复习解决和统计(1课时) 徐相稳

二年级数学应用题下册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18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标准2011》对统计与概率梁宇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调整,提出在第一学段要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程,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
  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
  (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
  (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能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课时安排(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18]相关文章:
1.2018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2.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4.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5.大班的数学教学计划
6.中班的数学教学计划
7.2017数学教学计划
8.中专数学教学计划
9.数学教学计划2017
10.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二年级数学应用题下册篇(三):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时分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 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 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时40分=( )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2、小小设计师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 )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 ,可以组成( )组 。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组 ,若拼成4组,还需要再增加( )幅 。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86778/

推荐访问: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