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穷理指的是]穷理指的是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9 15:55: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穷理指的是篇一:《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穷理指的是篇二:关于行善的名人故事

  行善以善行为本,以使得受助者真正受益为原则,小编收集了关于行善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范仲淹的故事
  常存善念,地灵人杰 喜马拉雅山附近的村落里有一座寺院,自从建寺以来,人们在寺里只许谈论生命、慈悲、安详、和谐、真理等语言。日子久了,这座寺院便酝酿了一股很强的念波,许多病人走进这座寺院,疾病便告痊愈。由此可见:心念对於风水和环境的影响。《生命的旋风》 范仲淹的人生理论
  范仲淹,字希文。他小时候,父亲就过世,家境非常贫穷。每天吃一小块粥,勤奋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他时常以「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
  有一天,他问一位算命先生:「我将来可以当宰相吗?」
  算命先生回答:「不行!」
  范仲淹再问:「我能不能成为名医?」
  算命先生惊讶地说:「你刚才理想那麽高,为什麽一下子降低这麽多呢?」
  范仲淹回答:「只有宰相和名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称赞他说:「你有这种仁心,真是当宰相人才!」
  后来,范仲淹考上进士,做了「秘阁校理」。他博通六经,许多学者都来请教他,他为他们讲解不倦。 他拿出自己的薪俸来请四方游士吃饭。儿子们有时没衣服,便穿著游士的衣裳外出,范仲淹也觉得颇自在。
  不久,他当了「右司谏」,遇到旱灾和蝗虫害,奏请皇上派遣特使调查救济。他禀告皇上说:「假如宫中半日没有吃,会怎麽样呢?」
  宋仁宗产生恻隐之心,命仙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的灾民。每到一个地方,就搬出仓库的粮食救济灾民。 他奏请皇上除去政治上十几种弊端,后来做了「参知政事」(为宰相副职,简称「参政」)。
  敌军侵犯边陲,他自己请求亲赴边疆。麟州发生寇匪,许多人请他不要去,他为了修筑旧寨,招服流亡的人,免除他们的租税,并且把酒的专卖权开放给人民经营,河外从此便恢复安宁。
  他生性好施,凡是贫穷的亲戚或没亲戚关系的贤者,他都施舍。当他刚显赫时,他想照顾亲族,力不从心者长达二十年。从西陲挂帅到参大政后,他常在故乡买千亩良田,号称「义田」,以帮助族人,达到每天有饭吃,每岁有新衣,婚娶凶丧有补助的理想。他从族里选择一位年老而 贤能的人,主持计划和出纳。
  有一天,他得到钱氏南园,想要搬去居住。听到风水先生告诉他:「住在那里,子孙会出公侯卿相!」
  范仲淹回答:「只有我们一家人独享富贵,不如附近的人都能在这里受教育。得到富贵的人,岂不是更多吗?」
  於是,他就把那块地捐献出来兴建学校。
  他与富郑公(即富弼)共同管理朝政时,看见监司簿有不才的官员,他便一笔勾消(撤职或资遣)。
  宰相富弼说:「一笔勾消很容易,但恐怕被撤职或资遣者一家人会伤心?」
  范仲淹回答:「让一家人伤心总比让一路的人伤心好吧!」
  他处理这件事情非常得体,不会以小惠为仁。 他逝世后,皇上号「文正」,并追封他「魏国公」。他的儿子纯仁也当宰相,纯佑、纯礼和纯粹都是有名的卿侍。
  范忠宣公(即是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时常告诫他的儿子说:「一个最愚笨的人,如果责备起别人,则显得精明;纵使一个人有聪明才智,如果宽恕自己,就会昏愚。只要经常以责人的心责备自己,以宽恕自己的心宽恕别人,不怕不会达到圣贤的境地。」
  有一位朋友请教范忠宣公,他回答:「只有俭可以养廉,只有恕可以成德!」
  邝子元说:「宽恕是求仁的要道,而放大心量又是行恕的要点。学习放大心量应怎麽下手呢?应该穷究事理,穷理则明,明则宽,宽则恕,恕则仁。
  范文正公曾经认为:命、运、风水、阴德、学问,这五大要素影响人的一生。由此可知他本人也深信风水是确有其事。平常人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去求得风水吉宅,范文正公竟然把它捐献给学堂。如果他不相信风水,那麽捐出南园还情有可说。他明明相信风水,又能把好的风水献给大众使用,这是多麽难能可贵与高尚啊!
  苏东波的故事
  《德育古监》 苏东坡 (乐善好施,乃获吉地)
  苏洵、苏轼和苏辙是宋朝文坛的三位巨匠。相传他们文章会那麽出名,跟苏轼(东坡 居士)曾祖母坟墓的风水有关。
  苏东坡的祖父端正道人,乐善好施。曾经有一位异人,接受他许多恩惠。那位异人因此告诉端正道人说:「你对我这麽好,我无法报答,我有两个穴地,一个会致富,一个会尊贵,希望你选择一个穴!」
  端正道人回答:「我希望子孙读书,而不愿他们有钱!」
  於是,那位异人便邀他去眉山,指示穴地后,叫他拿著一盏灯,在穴地上点燃,虽然有风,灯火仍不会熄灭。端正道人便把自己母亲的遗体下葬在那块地。
  端正道人生了苏洵,苏洵又生了苏轼和苏辙,文章名震天下。
  苏洵遇到大家饥荒或收成欠佳时,便卖田地来救济乡里的灾民。等到稻谷成熟,别人要偿还时,他却坚辞不接受。甚至,家产弄光了好几次,仍然毫不后悔。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后来却成为一名儒。
  裴度的故事
  裴度贫贵人生(唐朝第一宰相) 裴度是唐朝人,年轻时,一贫如洗,在乡下的私塾中以教书糊口维生。他的学问虽然渊博,无奈时运不济,屡试不中。
  有一天,他走到街上,经过一座寺院,看见一行禅师正在替人相面。他等大家都走了以后,才去请教自己的面相。一行禅师熟视良久,说:「你天生贱相,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纵纹入口,是一种乞食街头、饥饿而死的相!我看你甭考了!」
  裴度听了,心里非常伤心,整天垂头丧气,连教书都无精打采。 数天后,裴度到香山寺去漫步,看见寺里有一位妇人跪在佛前,喃喃祈祷,祷告完毕,匆匆离去。
  裴度看见案桌上有一个包袱,解开一看,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一个翠玉带和二个犀带。他想:这一定是刚才那一位妇女所有,於是坐著等待失主。
  到了下午四点钟,那位妇女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匆匆地进门,扫视案桌一遍,不禁哇然大哭。
  裴度上前问她,妇人哭著说:「家父病重,家产当尽,昨日我请到名医,略有起色,所以今天早晨,我赶去亲戚家,借到一条玉带,准备典押借款,做医药费。我行经此寺,顺便入寺祈祷,不料心急匆忙,忘记携走玉带,等我到了典,才发现遗失玉带。我没有钱,家父一定无法活命,尚有家母和弟妹待养,我不知道怎麽办才好!」
  说完,又大哭起来。
  裴度奉还原物,妇人拜谢而去。
  裴度回家途中,又遇到一行禅师。才走离数步,一行禅师呼唤裴度转身,对他说:「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阴德,我看你的容貌,蛇入口变为玉带纹,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将来有无量的福报,可能会出将入相!」
  裴度怕一行禅师讽刺,回答:「爱说笑!大师说话怎麽前后矛盾呢?」     一行禅师回答:「七尺长的身体不如一尺长的脸,一尺长的脸不如三寸长的鼻子,三寸长的鼻子不如一点心!」
  裴度笑著说:「人心怎麽相呢?」
  一行禅师回答:「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你积了阴德,目光不浮,紫气贯睛,口角纹长过陂池这部位,而且胡子均匀变美。做了阴德,脸上的相便会有所改变,你必定享受极贵的福禄无疑!」     於是,裴度就把刚才在香山寺,拾还玉带的事告诉一行禅师,禅师也嘉许他的善行。
  那一年,裴度便考取进士,由於官运亨通,过了十多年,他升任「博办大学士」(相当於今天的副行政院长),不久,又升为首相。
  他升任首相的经过非常曲折: 裴度起初奉朝廷的命仙,出使蔡州,向诸军宣达政仙,回到朝廷后,裴度向朝廷呈奏攻取叛贼的书状。 王承宗和李师道等叛贼计谋阻扰蔡州的援军,因此暗中潜伏京师,刺死掌握大权的重臣,而且杀害了宰相武元衡。他们三度用剑袭击裴度,第一剑,砍断了鞋带,第二剑刺中裴度的背部, 却只划破了他的内衣,第三剑轻微刺伤裴度的头部,恰巧他戴了毡帽,所以剑伤不深。正当叛贼追杀裴度时,裴度的随从王义,抓住叛贼而呼叫,叛贼回身用刀砍断王义的手,裴度才能逃脱。由於裴度逃走过於仓促,不小心掉落沟壑中。叛贼以为裴度已经死了,所以才舍离而去。 皇上说:「裴度能够脱险,全是天意(其实是他的福报)!」 於是命仙裴度为「淮西招讨使」,而平定了淮西的内乱,并且封他为「晋国公」,经常奉命出使边地诸国。
  四夷的君长,一定会询问裴度的年龄相貌,由此可见中国和夷族对他是多麽敬畏和佩服! 裴度事奉四位皇帝,始终表现了很好的品德。他有五个儿子,也都被朝廷赐封爵位。
  (《唐书》「裴度传」) (评)裴度在香山寺拾获贵重的玉带,看见遗失玉带的妇女来了,才把玉带奉还她。那位妇女感动得流出眼泪,拜谢他,裴度笑著说:「你还是尽快回去救仙尊吧!」
  后来精通面相和命理的人告诉他:「阁下积了阴德,前程万里,不是我所能预知的!」
  裴度遇到叛贼,三度被砍杀而没死,这岂不是韩愈所说的:「盗贼砍不死,是神在扶持吗?」
  其实,这正是裴度良好的品德所造成的。
  为什麽裴度还玉带这件事能使他转短命为长寿,变贫贱为富贵,而且得到这麽大的福报呢? 因为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就在一个贪念。裴度的心比较清净,不但对他人所遗失的贵重物品无动於衷,即使生死的问题,他也能置之度外。他心量宽广,所以福德也广大。
  如果他真的以归还别人的遗物,心中一直庆幸自己拥有很好的德行,甚至向人大肆吹擂,那麽他所得到的福报也就微少了。
  七世祖乐山公的故事
  《历史感应统纪》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我家祖籍是江西,从九世祖起龙公才开始迁居湖南衡山。七世祖乐山公出生于清朝康熙十一年,也就是西元一六七二年。他的学问积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但未参加考试,而是跟从祖父学医;并开了一家小药店;因为他的医术精良而且又乐善好施,所以医名大著。
  后来因为药店被偷,因此关店歇业,还抵押了住的房子还债,暂时迁居乡下。
  当时的地方官绅,因为乐山公行医救人,遭此不幸;于是就凑了钱协助他赎回原来居住的房子;另外再租一间房屋开药店。
  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西元一七零三年,衡山发生了大瘟疫,求医的人昼夜不断,因而救活了很多人;而乐山公对于穷人和受刑犯救济尤其的多。当时的县长葛公,以乐山公的盛德及博学多闻,特别聘请他到县府里担任幕僚。并且向乐山公说:‘你存心救人,我没法报答,就教你的儿子读书成名,作为对你济世救人的回馈吧!’
  乐山公接受了葛县长的建议,就送儿子先焘进入了

穷理指的是篇三:《周易 节卦》赏析


  节卦是《周易》的第六十卦,本文通过对节卦的解读,来了解节卦的卦义,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到节卦的哲理启示。
  引言
  节卦是《周易》的第六十卦,节卦的卦型是兑下坎上,象云:泽上有水,节。坎为水,兑为泽,泽有蓄水的功能,可以想象水流到了沼泽等那样的地方就暂时止住的画面,节卦的覆卦是涣卦。《序卦》云: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杂卦》云:涣,离也;节,止也。节“字”在《说文解字》中:节,竹约也。古人把竹板刨开,各持一半为据,合以取信,这种竹制成的合同契约就是节。而“节”的甲骨文就象人跪坐的形状,而跪坐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跪拜大礼。孔颖达曰:“节者,制度之名”,彖云:“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综合各注节卦的节的主要含义就是节制、礼节的意思,而礼节也是从节制中来的,所以节卦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关于节制之道的。

  卦义解析
  《周易》拥有的独特的八卦符号是如《系辞》所说是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的思维活动得到的,是古代人历史经验的总结,借住阴爻、阳爻这个符号把信息表达出来,其外延可无限扩大。《周易》这部书,用其简明概括的符号语言系统推求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最终是要落实到为人生提供现实指导,正如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中作的总评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也”,了解《周易》的这些特征有助于更好的对节卦进行解读。
  《周易》节卦的卦义总论主要是由卦辞、彖辞、象辞来阐述的。节卦的卦辞:亨。苦节不可贞。意思就是节卦亨通,如果过分节制、苦守不变,就不可以守正持固。节卦的亨通可以从卦变及爻的当位得中所体现,节卦有阴爻阳爻各三个,此点与泰卦同,泰卦里三个阳爻位于下,三个阴爻聚于上,泰卦的九三与六五交换位转置这样就变为节卦,可见节卦是由泰卦而来,刚柔阴阳交流,中位又都是刚健之爻,所以亨通。彖辞从几个方面也对卦辞作了说明,彖云:“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意思是节卦通,阳爻与阴爻群体分离而阳爻中位,苦苦节制不能正固,因为道穷。喜悦行险,居于当位来节制,中正而通顺。天地有节才形成四季。用制度来节,不浪费财物,不伤害民力。象辞主要从上下卦象的组合和易理上来解释节卦,象云:“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意思是大泽上有水就是节卦,君子从中得到启示,要制定数量上的限度,评议人的道德行为。节卦的各爻爻义是按爻位顺序进行解释,包括爻辞和爻象辞,作出吉凶判断,从初九是节制的开始到上六节卦最高一位节制的极端表现展示了节制的各个阶段。总之,各爻爻义及总卦义的阐述就是节卦的总义。通过了解总义来深刻理解节卦对人生的重要启示。
  一、以礼节之
  凡事“以礼节之”是节卦的节制之道的具体表现方式。
  礼是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原则。礼是从节制中来的,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是源于人之根本德的传达。“在诸中为德,发于外为行”,意思就是说德是内在的休养,行是德的外在。象辞所说“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就是可以按有没有节制来评议人的德行。儒家将节制、礼节看成是五德之一,即是仁义礼智信的礼。 孔孟以礼为人际交往的总原则,也子要使人际关系“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说明了了礼的重要性,孟子:“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子夏:“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说明以礼存心,以礼相待,与人和平相处,能够获行别人的尊敬进而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于大自然的恩惠要“取之有度,用之以节”,人的文明之礼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人类真正适宜长久地在地球上生存的生活方式。中国文化把天、地、人并称为宇宙间的三才,《周易》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是因为人具有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合德的能力能够穷理天性,在行为上与天地合其德,节卦彖辞:“天地节而四时成”,是说天与地的运动因为有所节制而不是极而不反,这样才能形成井然有序幕的一年四季。指出节制是自然的正理,万物皆然,推广到人的行为上,天地都要有节制,人有与天地合德的能力,理所当然要作到效法自然,以礼节之。节卦的节制之道对于摆脱当代人的困惑,重铸人与自然的关系很有借鉴意义。
  二、谨言慎行
  谨言慎行是节制在言行上的体现。《周易》中对言行表现了十分谨慎的态度,《系辞传》:“言出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意思是言语出于自身,要加给百姓,行为发于近处,远方的人也能看见,因此,言行犹如君子“门户”开关的机要,机关开启好象人生中或荣或辱的关键;言行是用来鼓动天下万物的,怎能不慎重呢!《系辞》:“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所以君子“或默或语”,应有所节制而不失其礼。节卦初九爻爻辞:不出户庭,无咎。象云:不出户庭,知通塞也。意为不走出门户庭院,是知道闭塞与通达的时势。不出户庭可以引申为不要超过界限。户庭又可以比喻成言语,不出户庭可以引申为能保守秘密,不把话传到门外,无咎就是没有咎害。《系辞》里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这里孔子认为祸乱的产生,常常是以言语为阶梯的,君子能做到谨言慎行是不会招致祸害的,指出了祸患源于口的道理,即人们常说的“祸从口出”。《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誉。以束紧囊口为喻,说明谨言的原则。人之处事,如果信口开河,没有节制,容易为自己埋下祸患。
  三、俭以养德
  节俭是节卦的节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种节俭是对自身无厌欲望和超越本分的行为进行的节制,是居安思危的意识展现,是用以修养品德的方法。不管人类如何发展,前景如何光明,总会有人欲的阴影伴随着,如何在欲望中保持清醒和节制,这也是人类的矛盾之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史记•孝武本纪》),“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朱子家训》),这些都是告诉人们应有忧患的意识,生活应有节制,不要浪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易传•否》),这是说节俭是德的一种,具有俭德可以避免危难。“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意思是用麻料制作的帽子是古代的礼制,但现在改用黑丝来做,比用麻料节省了,我便跟随大家。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也是在说人要清心寡欲,有所节制。
  四、节制有度
  节卦提倡的节制之道是有原则的,是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的。“节而能中”,此处的“中”与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无非是要“无过,无不及”。九二爻辞:不出门庭,凶。象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意为不走出门户庭院凶,是极端丧失动的时机。初九是“户”,是小门,这里是“门”,是大门。初九是事物初始的阶段,而九二是已经居中的阶段,九二是该出大门而不出,象辞的“失时极也”指九二在正应六五牵动的时势下,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死待在家里,所以会凶,是一种消极的懈怠,拒绝机会。上六爻辞:苦节,贞凶。悔亡。意为苦苦守节,正固不动有凶,如果知悔而变,凶可消亡。象辞说:苦节贞凶,其道穷也。指上六处在全卦的最上位,道穷路极,仍不知通塞的时势。苦苦守节,所以有凶。九二与上六所传达的是节制的两种极端表现:拒绝接受机会和苦守不知变通,都是凶的。六三爻辞: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意为不知节制造成的悲叹,又能归咎于谁呢?六四爻辞:安节,亨。象曰:安节之,承上道也。九五居上,六四在下相承,是顺承于上的象。从取义上说,“安节”是安于守节,也就是顺应上级的政令教化。九五爻辞:甘节,吉。往有尚。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意为甘节吉祥,是因为居于中位。九五是全爻的主爻,正如彖辞所说的“刚柔分而刚得中”、“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又守中,又得正,这个时候的节制当然是最适中的节制,以上就是对节卦各爻的分析,从而得知节制是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极端的节制是节卦极力反对的,违反常理,超出了度的范围,也会因走向其反面而导致凶险。总之,节制是有自己的适度原则的,反对违背天道的人心的人为苦节,倡导守正、适中的节制。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77716/

推荐访问:单选题 穷理指的是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