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03 16:18:55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源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了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推进新课]

师:按照惯例,我们请一组同学来介绍诗人。

生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生2: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生3: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生4: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介绍完后,进行正音正字、朗读指导。】

师:(总结)非常到位的介绍,看来大家课前的预习非常到位。接下来,我们研习诗歌,请看投影上的题目。

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学生迅速进入学习。】

生: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一层。“尘网”“羁鸟”“池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尘网”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的感情。“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生2: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师:精妙的比喻将诗人的心情得以展现。我们再来看第二层。

师:拙(zhuō)本义是“笨”,也作谦词,用在这里,诗人想说什么呢?

生: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向往归真返朴。

师:“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生1:(讨论后回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生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生3: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师:(总结)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师:(疑问状)“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生:“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辨,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且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辨。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者不可互换。

师:“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能想象出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生: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活古朴,怡然自得。

师:再来看看“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是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生: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作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师:陶渊明笔下的农村风光总是那么优美,令人陶醉。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性情得到了充分的舒展。我们来看看最后一层,作者的自我表白。

师: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

生: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处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师: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全诗的艺术风格。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课堂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阅读陶渊明的诗歌。

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1.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2. 蒿里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鉴赏提示:1.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犹如青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她望见了园外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条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那一年一度的春,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拨弄,她,一个娼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声色场中强颜欢笑的宿命,找到了惬心的郎君,希望过着正常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吶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要叫我如何独守!”

古代女子命运的悲惨可见一斑。

2.诗歌首先从关东群雄兴兵讨伐董卓写起,接着写各路人马“军合力不齐”,踌躇不前,各争势力,互结兵祸,又掀起了大规模的混战。字里行间对当朝权贵的无能、优柔寡断,豪强势力的争权夺势、横行作恶都进行了极为尖锐的批判。之后又将笔锋转向士卒和百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长期紧张的战争生活,使士卒衣不解带,甲不离身,铠甲生满虮虱。百姓在军阀的铁蹄下,大量死亡,使原来富庶繁华的中原大地白骨堆山野,千里无人烟,不闻鸡叫,真是令人肠断心碎。诗人流露了对百姓不幸遭遇的同情,真实地再现了建安时期的社会生活。全诗读来激越苍凉,沉郁顿挫,感慨万千,心如浪滚,显示了诗人绝大的笔力。

3.《龟虽寿》作于建安十二年,是诗人北征乌桓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凯旋途中写下的著名诗篇,此时诗人53岁。这首诗通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不信天命、积极进取的精神。诗人由神龟、腾蛇起兴,以老骥作比,生动地兴起诗情,比拟诗意。诗人紧紧抓住人寿不永与壮心不已的矛盾慷慨高歌。诗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壮志是无穷的。人应当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到了老年,更应积极进取,老当益壮,奋发向上,实现自己的宏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明知年寿有尽却又壮心不已的雄心勃勃的奋斗精神。诗中渗透着诗人积极进取的情感,对人生价值的重视,对事业的追求,对时间的无限珍视。全诗理趣深邃,回荡着一种慷慨激昂的情趣,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4.本首是自叙归田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心远”是全篇的关键。由于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高车驷马的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和他们划清了界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传世名句。诗人以此二句化实“心远”的意趣。“采菊”有寄寓脱俗洁身的意味。用“见”字,最能表现他归田后悠然自适的情韵。“真意”是全诗的中心,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求仕,而在于欣赏自然景色的美,从自然景色中领会到无限的意趣。

习题详解

第一题:

命题意图:抓住一个切入点来把握诗歌的关键处和耐人寻味处。

参考答案:1.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3.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别的什么。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第二题:

命题意图: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的妙处。

参考答案: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让人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课外练习

(一)下面两首诗都反映了官场沉浮的生涯,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杨花落尽子规啼”景中见情,漂泊无根的杨花和着“不如归去”子规的哀啼,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对贬谪远地的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写的只是作者对春天的欣喜感情吗?

答案:该联虽写了“春雨”“杏花”,但诗人一夜听雨,说明愁绪之多之深。面对春景他并无多少兴奋,他的冷静正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漠然和冷淡。

3.下面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诗意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心中的愁思无人可诉,只有托之于明月。

B.唯明月分照两地,是自己可与友人共见的。

C.叹千里相隔,只有借明月寄愁思于友人。

D.冷月无情,送上一颗愁心,让明月与我共悲。

答案:D

4.“素衣”和“风尘”各比喻什么?

答案:“素衣”是诗人自己纯洁正直的品质,“风尘”指官场肮脏丑恶的风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湖上早秋偶兴

汪  莘

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

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5.首句,诗人为什么说坐卧花上,而不说坐卧湖上?你的理解是什么?

答案:写出了荷花之盛,且暗点题中“湖上”二字。

6.李憬《浣溪沙》有“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句,同是写荷花(芙蓉、菡萏都指荷花),李诗与汪诗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答案:李诗写秋末花残叶败之景,萧条凄凉,渲染一腔愁情。汪诗写早秋花香叶盛,生机盎然,表现诗人的闲情逸致。

活动与探究

1.陶渊明的田园情结与仕宦情结的矛盾统一研究。

提示:陶渊明的田园情结体现在哪里?结合相关的诗歌来说明,他极度向往田园的目的何在?原因何在?结合他的经历来探讨,他的隐居是身不由己还是心有独钟?

2.“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谈谈你对陶渊明“静穆”观点的认识。

提示:本题探讨的仍然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和他的田园情结。作为追求自由之舞的赤子,他对自由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田园就是自由的一个象征;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追求出世、追求功业又是儒家的责任和道义。因现实的不得已,才有退而求次的隐居,所以说他静穆,甘于清贫的生活,陶醉于田园,肉体是艰苦的,精神是自由的、快乐的。他的伟大也在于此。

推荐阅读

《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青青河畔草》;曹操《龟虽寿》《蒿里行》;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文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69/

推荐访问: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