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最新

来源:员工思想 时间:2021-03-25 22:00:07 阅读:

【www.bbjkw.net--员工思想】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摘 要 “中庸”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思想之一,同时也是孔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孔子坚持“过犹不及”,提倡“时中”,希望以一种中庸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和指导行动。本文旨在从《论语》原文入手,对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中庸 过犹不及 和 时中

  “中庸”一直以来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庸》一书对这一思想进行过深入的阐述,极大的发挥了其形而上的意义。然而,“中庸”一开始在孔子那里,并不具备太多的形而上意义。《论语·雍也》中记载孔子之语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在孔子那里,并不是一种高深的哲理,而更像是一种普通百姓都应有的德性。同时,中庸作为一种人生智慧,也是孔子习惯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本文中,笔者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1 “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

  “中庸”一词,何晏《论语集解》中解释为“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而沿用得更广的是朱熹的解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解释中庸:“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无过不及,即达到中道。中庸之道从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形容的就是一种适中、合宜、无过和不及的思考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态度。而在《论语》之中,孔子正是把中庸当做了一种行为处事的思维和态度,并没有像后世的思想家那样对中庸做了深奥的学理发挥,把中庸融入生活,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中庸思维方式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是《论语·先进》篇中的一段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让孔子评价子张(师)和子夏(商)谁更贤能。子张这个人才高意广,性格偏激,孔子曾评价他“师也辟”(《论语·先进》),所以在这里孔子认为子张“所失常在于过之”;①而“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②子贡听了这个评价,进一步发问,子张的“过”是否比子夏的“不及”要好些?孔子则认为“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是“失中”的表现,都是不合适宜的,只有无过无不及的适中才是好的。而适中,即是孔子所谓的中庸之道。

  本着“过犹不及”的中道思维方式,孔子在评价人、事、物,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喜欢持极端的态度,而是“无可无不可的”,喜欢保留一定的余地,不做绝对的判断,以适中为度。例如,诗歌创作要讲究情感的中正,不要过度的宣泄,因此他对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关雎》很是欣赏,认为这才是诗歌创作的中庸境界。又如,在评价人物的时候,孔子并不以偏盖全,抓住某人的某一优点或缺点进行专断,而是全面考虑,综合评价,他对于管仲的评价就突出了这一点。一方面,管仲是存在道德缺陷的,孔子曾评价管仲“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但孔子并不因此就对管仲进行了全面否定,从另一方面来看,孔子还是肯定管仲具有仁德的。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就曾与子路、子贡两名弟子对“管仲是否具有仁德”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死后,管仲不仅不以身殉难,反而去辅佐仇人齐桓公,这样的行为怎么能称得上仁呢?而孔子却告诉弟子,管仲如果为公子纠以身殉难,这只是“匹夫匹妇之为谅”,小节小义不能称之为仁;正因为他没有以身殉难,反而去辅佐齐桓公,“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这样的大功绩比起以身殉难的小节小义,才更能称得上仁。孔子甚至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再如,在谏诤问题上,孔子也讲究其中的一个“度”,“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对于君主和朋友,谏诤是应有度的,如果过了度,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适中”是孔子非常提倡的一种态度,因为过和不及都存在缺陷,所以“攻乎异端”(《论语·为政》)的行为并不可取,只有合于度的“中庸”才是合宜的。

  既然思维方式是中庸的,那么对于孔子而言,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可以,也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可以,可这是否就意味着孔子的行为是无所可守、毫无原则的呢?什么是孔子所说的“度”呢?简单而言,就是“义”和“礼”。以中庸的方式行事,其必须坚持的标准是符合义与礼的要求。《论语·里仁》篇中孔子有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就是说,君子行为的是非取舍不应当固化,而应以“义”为准则,在各种情况下行动都能够依义而行,做到合宜合理就是符合中道了。此外,“礼”也是制中的条件之一,合于礼,才是合于“中”的行为。《礼记·仲尼燕居》载:“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以礼、义为规范,运用智慧去寻求适中的行为和态度,这样才能达到合适的“度”。所以,孔子的中庸看似无可无不可,但实际上是有原则于其中,与那种无所执守、一味媚人的“乡原”有着根本的区别。孔子运用中庸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思考人生,真正的做到了随遇而安、“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 “和”的境界

  孔子运用“中庸”的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所希望达到的,是一种适度、适中的状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和”的效果。孔子在说到如何使用礼时,也强调过“和”的重要——“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而既然礼是中庸依循的标准之一,那么运用礼来“制中”,也应讲求“和”。“中庸”所说的那种适度的状态,就是需要让某一事件或某一行为中的各种矛盾、各个方面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一思维方式,极大的体现在了孔子的学术创造之中。孔子讨论问题,总是会顾及各个方面所应占有的限度,希望能彼此协调以获得最适宜的结果。比如,在学与思的问题上,他要求学思结合,反对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又比如,在一个人所具有的“文”与“质”两种特性上,孔子要求“文”与“质”所占的比例要适当,也就是要做到“文质彬彬”,否则就会造成或“野”(质胜文)或“史”(文胜质)(《论语·雍也》)的结果。此外,在与人相处的时后,孔子更是要求要互相谦让、无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不过在此要强调的是,孔子虽然强调“和”、强调协调,但并不代表其赞成要同化各种不同的矛盾和方面,他要的是“和而不同”,而不是完全的相同。“和”是君子的特质,而“同”则是小人的特质,所以孔子才会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何晏《论语集解》对此解释得极好,所谓和,是指“心和”,但是“所见各异”,故曰“不同”;而小人的嗜好是相同的,只是因为“各争利,故曰不和”。在“和”之中,差异是被认可的,但应该追求和谐的效果。   3 “时中”的出处之道

  孔子的中庸思维,不仅仅体现在他对于人、事、物的评价上,更体现在他的仕隐出处之道上。中庸的思维方式,让他在为人处事、居于乱世时,也可以处于“时中”的状态。所谓“时中”,简单地说就是行动时时能合于中道。“时中”的“中”,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日偕行、与时俱化的,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采取合宜的行为,才能够达到。后世的孟子在列举圣人时,最为推崇的就是被他称为“圣之时者”的孔子,他赞扬孔子“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章句下》),这其实就是对于孔子“时中”境界的最好注解。而孔子本人的确也是这样,在《论语》中记载过这样两个故事:据费邑而畔的公山弗扰要召孔子为其效力,孔子想去,希望能于那里大行其道,但子路却因为弗扰有反叛行为而心中不悦;名声不好的佛肸也要召孔子,孔子仍然愿往,子路还是不高兴。在这两则故事中,都是德行有亏的人要召孔子去当官,虽然孔子后来并未应召,但相比起子路的固执成见,他就通达得多。孔子之所以想去应召,就是想抓住这样的机会去实践其政治理想,而不是固守成见,孤芳自赏。当然,真正应该离去的时候,孔子也是当机立断的,例如,“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一旦发现君主真的不能让其实践政治理想,孔子也不再汲汲于仕途之上。并且,孔子对于自己能够处于“时中”还是颇有信心的,他明确表示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能够自由而正确的决定自己的行为,在孔子看来,只有他自己和他最为赞赏的弟子颜回能够做到。孔子的“时中”正是对待入世或出世的一种态度,能够清醒而智慧的决定自己何时该入世济民、何时又该明哲保身,就是合于中道的行为。

  “时中”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通权达变的思想是相贯通的。孔子很强调权变,他曾经说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把是否懂得权、能够权变放到了最高的层次。后世的孟子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十分强调权变的重要。

  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中庸的思维方式,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成为体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基本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当代,孔子那种“时中”的境界看起来比较高远难求,但其讲求“和谐”、不偏激的精神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关键。也许我们不一定总能找到“中”之所在,但尽可能的向其靠拢却可以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21803/

推荐访问:论语中的中庸思想 论语十则思维导图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