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来源:安全生产总结 时间:2020-11-01 22:00:06 阅读:

【www.bbjkw.net--安全生产总结】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选择。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前两卷一脉相承,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为党员干部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宝典”“鲜活教材”“营养套餐”。下面,我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谈谈自己在机关党建工作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一,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机关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使命任务和重点工作举措,科学回答了机关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央和国家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机关的意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关掌握着“印把子”“笔杆子”“刀把子”“钱袋子” “官帽子” ,都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无论是党委工作部门,还是政府工作部门,或是群团组织,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都不是单纯的业务机关,任何时候讲政治都是第一位的要求。特别是县直机关作为全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排头兵”,必须始终牢记,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不行的。我们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对照检查在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的差距和不足,始终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贯穿机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全过程,深入思考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始终让党的旗帜在机关高高飘扬。

  第二,进一步认识到机关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治意识淡化;二是党的领导弱化;三是党建工作虚化;四是责任落实软化,并深刻指出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灯下黑”。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总书记指出的这些问题在我县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有的对机关政治属性认识不到位,专注业务、忽视党建,党建和业务“两张皮”;有的对机关党建抓什么、怎么抓搞不公号文秘稿子整理清楚,找不到结合点;有的组织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三会一课”形式化;有的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对党建工作多是号召式、要求式的安排部署,把党建责任推给机关党委,自己当“甩手掌柜”,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县机关党的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下一步,既要坚持和完善好的做法,也要瞄准问题去、奔着问题改,敢于攻难克艰,积极探索创新,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发力,推动我县机关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三,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县委书记应该承担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必须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作为县委书记,虽然一直高度重视机关党建工作,但是离总书记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里,我也做深刻检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树立“抓机关党建是本职、不抓机关党建是失职、抓不好机关党建是渎职”的理念,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切实履行好党建的公号文秘稿子整理第一责任人责任。全县各部门党组(党委)要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把责任扛在肩上,健全定期研究机关党建的工作机制,每年在本部门一定范围内通报抓机关党建工作情况并接受评议,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切实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机关主要负责同志要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其他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领域的党建工作。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指导、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统筹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总之,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举全县之力,不断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奋力开创机关党建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将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近期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一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这部著作贯穿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精神,创造性回答了在新时代“什么是自我革命、怎样进行自我革命”的重大课题,全面深入阐述了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意义、指导原则、时代内涵、基本方略、主要问题、重要途径和科学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是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不懈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的根本遵循。

  以不断深化自我革命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两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崇高理想、光荣使命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前进方向和不懈动力;勇于和善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共产党员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在力量和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具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

  牢记和践行初心使命,需要通过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我们党近百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时期曾讲过,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近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的初心使命始终坚守不移,党的自我革命持续推进。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这样做,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牢记和践行初心使命,必须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由其阶级性、人民性所决定,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它领导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唯有这样的党,才能克服其他政党不能克服的阶级局限和利益局限,而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才能直面自己的缺点错误、毫不留情批评自己、绝不容忍内部腐败分子,而具有无可比拟的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必须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自觉和勇气强化“四个自我”,既要施药动刀,又要固本培元,不断纯洁党的队伍,坚决保证党的肌体健康。

  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这是着眼于百年大党面临的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而提出的谆谆告诫和明确要求。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执政地位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指出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这种能力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实现长期执政,关键是通过自我革命成功跳出历史周期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回答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提出“民主新路”,思考的是革命胜利以后将在全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不变质、如何依靠人民监督来实现长期执政的问题。这条“民主新路”,贯穿于此后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过程,随着党所处历史方位的转变,其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从实现全国执政到巩固执政地位,再到确保长期执政,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从延安时期的“民主新路”,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持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再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这一历程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和孜孜求索。我们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关键是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要不断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这样才能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实现自我超越,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实现长期执政,持续推进自我革命,对于百年大党来说越来越具有严峻性、艰巨性和迫切性。新时代,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没有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能不能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就成为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民族复兴梦想越接近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

  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在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性成就,高度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经验。新时代“两个伟大革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我们党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关键在于我们党自身始终过硬。新时代,我们党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处在执政地位、掌控执政资源,很容易在执政业绩光环的照耀下,陷入“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境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前途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以自我革命的决心和意志打造和锤炼自己,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品格,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

  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如何始终保持革命精神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又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振奋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把自我革命推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自我革命不断深化,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与此同时,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重的问题不是存在问题,而是不愿不敢直面问题、不想不去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从延安整风运动以来,我们党开展历次集中教育活动,都是以思想教育打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自觉践行,才能真正把握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性质、深刻内涵、现实意义和实践要求,才能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解决学习不深入、思想不统一、行动跟不上的问题,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讲,都与政治建设软弱乏力、政治建设不严肃不健康有关。加强政治建设,必须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任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用严明的党纪管全党治全党,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坚持不懈整治“四风”,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侵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既注重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又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定力、寸步不让,防止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坐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驰而不息抓好正风肃纪反腐。清醒认识腐蚀和反腐蚀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切实增强防范风险意识,提高治理腐败效能。严肃查处和严加整治那些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严重阻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严重损害党的执政根基的腐败问题。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规律,持续贯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这个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以严格的执纪执法增强制度刚性,充分运用“四种形态”,通过有效处置化解存量、强化监督遏制增量,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完善和发展党内制度,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效机制。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继续健全制度、完善体系,使监督体系契合党的领导体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用严明的纪律维护制度,增强纪律约束力和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权威,保障制度运行。总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加深对党的十九大以来科学理论新发展新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增强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卷的特点、重点和亮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主要是阐述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抓住了理论创新的根本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则是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并勾勒出各个专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因而是一部谱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纲领性文献。这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根本特点。

  从总体来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点和亮点主要是: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大命题;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历史方位的认识,提出了“胸怀两个大局”的重大论断;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民族复兴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认识,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的重大任务;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指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聚焦并深化对“两大布局”的认识,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铸就中华文化、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等,作出了战略谋划;更加聚焦并深化了对“三大攻坚战”的认识,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决战脱贫攻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作出了重要部署;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实现民族复兴所需要的良好国内外环境的认识,强调既要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要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也要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新局面,强调为世界谋大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聚焦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认识,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要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认识,提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重大论断,强调要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着力于集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积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卷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及其内在逻辑

  从上述特点、重点和亮点中,可进一步提炼概括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及其内在逻辑。这就是:以“胸怀两个大局”为时代背景,立足“民族复兴、以人民为中心”两大基石,在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和统揽“四个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作用,以营造有助于实现民族复兴的良好国内外环境,集中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其中最重要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要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实际上是关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问题,是关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问题,是关于我们党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的作用,积极营造有助于实现民族复兴的良好国内外环境。在这一问题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基本思想观点主要是:关于党领导人民创造“两大奇迹”;关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关于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关于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关于把新时代改革开放向前推进需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行动,并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关于以我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应对新时代、大变局与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而且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增强以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关键。

  如何从哲学层面把握治国理政

  理解和把握上述思想观点,尤其是理解和把握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从“道”“术”“行”三个角度和层面入手。这里,我们主要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着重从“道”即哲学层面入手来理解和把握。这就是说,我们需要运用哲学思维来进一步提炼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尤其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其中的哲学智慧主要是: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相统一;坚持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相统一;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相统一。

  首先,从“定位、定标、定法”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哲学上首先要搞清楚“我在哪里”,就是把握历史坐标和坐标点,即历史方位,这就是“定位”。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就有什么样的历史任务。把“定位”搞清楚之后,接下来的逻辑,就要进一步确定“走向何方”,这就是“定标”,即确定所实现的奋斗目标、所完成的历史任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解决的根本问题。把战略目标确定之后,逻辑上就必然进一步去思考第三个问题,即“走法如何”,即寻求来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方法、方略,这叫做“定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本思路上,就是搞清楚“定位、定标、定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开篇,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按照这个基本思路来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的第一个部分,其核心思想就是“历史方位论”,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哪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所提出的这样一个重大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实际上就是“定位”。为了回答这个历史方位,第一个部分主要讲了三块内容:第一块内容是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由何而来,讲的是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的三大根据,即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影响;第二块是回答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从何出发,十九大报告的第一个部分所讲的“三个意味着”,就回答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从何出发;第三块内容是新时代将走向何方,即所讲的五个“是”。由何而来、从何出发、走向何方,实际上讲的就是历史方位,这是“定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胸怀两个大局作为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注重“定位”的具体体现。十九大报告的第二个部分,就是“定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其历史使命、历史任务、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的第三个部分、第四个部分以及后面那些部分,多是从“定法”角度来回答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其中第三个部分的核心,实际上讲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第四个部分是从战略安排上讲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安排,就是对2018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三十三年作出的战略安排。这三十三年可以划分一个小三年、一个大的三十年。一个小三年,就从2018年到2020年,叫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能不能决胜,关键在于能否打好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还有一个大的三十年,即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个大的三十年分两步走: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五部分以后,是从各个领域来讲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其次,从“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运用哲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这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运用哲学思维来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分注重抓住其中的根本因素或重点,即抓住“牛鼻子”,做到纲举目张。工作重点到哪里寻找?工作重点要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解决的根本问题当中去寻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的。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解决的问题很多,应首先解决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到哪里寻找?只有到社会主要矛盾当中去寻找。

  社会主要矛盾表达的是人的活动的两个根本方面,一是需求方,二是供给方。社会主要矛盾抓住了人类一切活动的两个最根本的原点:需求和供给。人类活动方式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可以还原于两个根本的原点:需求和供给。社会主要矛盾表达的就是需求和供给双方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可以看到社会主要矛盾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要矛盾是党中央把握我国国情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党中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党中央把握社会发展整体状况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遵循。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解决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因为在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成为治国理政的工作重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个部分在收尾那个自然段,就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来了,这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即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来的。这意味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破解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又指出:全党“一定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需求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供给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此,解决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重点。围绕这个工作重点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就感到逻辑很清晰了。

  最后,从“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打牢支点”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这在实质上就是强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上,要注重发挥优势(扬优势)、补齐短板(补短板、强弱项)、打牢支点(根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其中强调的“坚持”,就是要发挥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强调的“完善”,就是要补齐我国国家治理能力方面的一些短板;强调的“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就是要打牢国家治理能力的支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06024/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