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2020-10-24 14:09:58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改革,旨在促进教育进步,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供大家参考选择。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对高校课程思政进行概括性论述,并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联系起来,并利用实践案例,将人文思想融入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该文系2018年天津市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综合素养课35;2019年天津市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017年天津市教委,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编号 171079202C);2019 年天津市教委,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66成果

  [作者简介]马建丽(1963—),女,河北藁城人,博士,教授,天津城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研究;刘洪丽(1971—),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教授,天津城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专业建设、材料学研究;朱复义(1969—),男,天津静海人,本科,天津城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政工师,书记,主要从事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082-02[收稿日期] 2019-09-29

  近几年,各高校积极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立德树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培育、人格塑造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各专业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在互相渗透、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属于一种教育观与课程观,旨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中,通过高校教师传授知识与开展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而促进教书与育人的有机和谐统一。课程思政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与自主性的发挥,而且重视体现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求各学科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重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改进,具有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特点。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强化师资团队建设,提升其课程思政能力及素养

  高校教师承担着课程思政教学的任务与使命,他们的育人意识与能力决定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是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注重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所能带来的显性成果,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他们选择放弃投入太多的精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这就导致教书与育人相脱节。因此,加强高校教师团队建设势在必行。①高校要引导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思政课教师已经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价值,而专业课教师能否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选择好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话语、方式及手段,取决于他们的重视程度和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1]从根本上说,课程思政意识关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认同,决定着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实施程度。所以,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非常重要。②建立与完善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机制。高校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增强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有利于指引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惰性进行有效约束,避免形式主义,使他们自觉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不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表现良好的教师,高校要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表现不好、能力不足的教师,高校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告诫与惩罚。③高校要强化各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高校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真正了解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与意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结构体系,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素质,从而使自身的教学工作符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需求。高校还要引导教师平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之间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影响专业课程教学的进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还能为各学科教师创造参与各种课外文化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能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

  (二)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要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探索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高校要厘清各学科课程的特点,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点,并组织各专业课程协同配合,展开系统、全面的挖掘,即从专业层面上明晰整体挖掘要求及专业培养目标。在此前提下将具体的目标与要求细分给每个专业的每门课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不同课程进行重复的挖掘工作,同时能使同一专业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形成合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挖掘工作会随着教师思想认知的变化而不断深入,使得思政元素不断得到补充,而且新的方针政策、理论思想的形成,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得到更新。所以,思政元素的挖掘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丰富与充实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②促进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要想实现思政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相契合,需要在明确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二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使每个思政元素准确切入该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中。从更高层次上讲,各门课程通过与思政建立协作关系,使思政元素与课程之间的融合上升為思政元素与专业之间的融合。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思政内容不能一次性融入专业课程,这时有必要将整体的思政内容划分为几部分,分阶段、分层次地融入专业课程,在融合过程中还要突出重点,并做出深入分析。而且,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焦点问题等,使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③确保课程思政内容的实用性。[2]在实际的课程思政实践中,高校教师要在深入分析课程思政价值、综合考虑学生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加快课程的修订与开发,并结合各专业学科的背景,对网络素材进行充分的搜集、辨别与选择,将现有的教育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课程思政内容的多样化,还要定期更新课程思政的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理解思政知识。

  (三)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

  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更好地渗入其他学科教学课程中,需要不断创新与改进教学方法,针对专业学科建立一个全新、系统地教学体系。①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联系起来,并利用实践案例,将人文思想融入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思政知识以图文、声频、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思政知识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打造一个愉悦、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②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搭建教师合作平台,鼓励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开展专题研讨会、共研课题项目,在沟通过程中分享经验,还要随时关注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动态信息,创造更多的校际合作机会,从而联合其他高校共同探究思政元素的挖掘问题。③高校还应创建课程思政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知识,并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④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增强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知识的动力,在互相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高校应坚持与时俱进,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点,从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及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全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焦明.如何实施“课程思政”[N].中国科学报,2019-09-04 (004).

  [2]陈建甫.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究[J].决策探索(下),2019 (08):78.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要: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以专业基础课《社会学概论》为例,对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进行了探索,主要涉及课程的模块、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思政元素参考模式、“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施方法五个内容。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并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此相关的研究是各国对高校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19世纪中叶,杜威认为在课程内容上自然科学知识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样可以满足社会需要,引发了美国通识教育运动和选修课程改革。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再次对通识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重视大学生共同价值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被公认为迄今为止实施通识教育最好的模式之一。我国教育部在2017年12月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此后学界开展了大量“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思政”在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的作用研究。邱仁富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论进行了研究。[1]张正光(2018)认为应该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李如占(2018)认为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比,“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渗透性、潜隐性特征。[3](2)“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析。刘磊(2018)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致力实现“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4]谭晓爽认为应通过明确主体责任、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破除专业壁垒、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等路径。[5]王禾玲认为应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6](3)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许多高校在学习上海“课程思政”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特点,把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师培训、课程教学目标与大纲、教学内容、教育资源与教学设计、师资力量建设、第三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总之,国外高校的通识教育已经很成熟,对国内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教学方法有借鉴意义。国内高校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众多高校及众多不同的专业,需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探索来更好地实现高校全方面育人目标。

  二、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1)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探索高校专业基础课育人功能的发挥。在社会多元价值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努力挖掘专业基础课中丰富的育人资源,探索出在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的育人路径。(2)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通常大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认同度更高,与专业课教师的接触更多,大学生的价值观更易受专业课教师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应更加努力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让专业课教学课堂内容更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更深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为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较好的借鉴。高校任何学科都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规律的探索,蕴含着道德、伦理、法律及价值观等内容。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参加者有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思政老师与专业老师的联合备课,共同探索专业基础课的育人功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好的模板。

  三、《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探索

  1.课程性质

  《社会学概论》是我校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及其重要的研究领域,诸如社会运行、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从课程内容来看,可以挖掘出大量思政教育的内容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

  (1)根据“课程思政”总体要求,对《社会学概论》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修订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工作的考核等方面探索,积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探讨在教学中真正融入思政内容,确保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最终形成课程的思政全覆盖。(2)将《社会学概论》课程分为四大模块:社会运行概述、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各模块中注入专业知识传授、技能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三个基本要素。(3)在《社会学概论》四大模块基础上将课程各章节内容细化,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对大学生在政治方向、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德育内涵等方面内容进行挖掘,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在《社会学概论》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初,结合“课程思政”的总体教学要求,进行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修订,在划分《社会学概论》四大模块基础上对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了细化,详见下表1。

  4.《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至目前为止,《社会学概论》共进行了两个学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第二轮的教学改革中,对第一轮的“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深化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将原来的模块内容、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三个内容增加为模块内容、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思政元素参考模式、“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施方法五个内容。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如何挖掘非思政类课程的内在思政元素,是否有可遵循的共同规律,或是比较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参考模式是关乎改革成败的重点。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7],这个文件为“课程思政”指明了要落实的纲领性内容。即,“课程思政”的参考模式可以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五大方面进行落实。本教学改革遵循此文件进行了思政元素参考模式的探讨。如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具体实施方法,就会在教学中无所适从或者疲于应付。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就要对如何实施改革进行具体化的研究。如,讲解什么具体案例、进行什么主题的讨论、观看何种视频资料、进行何种社会实践活动等。(2)对模块相关内容的修改第一,关于“社会运行概述”模块主要改动的地方为:在关于“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教学主题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的“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运行的条件,培养和树立社会责任感”修改为“培养和树立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在关于“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教学主题中,将“学会系统、全面地看待问题”修改为“树立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改动主要是将有关哲学的内容删去,原因是在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之前必然会涉及哲学的相关原理,故不再重复。第二,关于“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模块主要改动的地方为:在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教学主题中,将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培养性别平等观念”删去,主要是因为树立家庭道德和良好家风中必然要包含性别平等观念。第三,关于“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模块主要改动的地方为:主要是对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联系不紧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行简化和整合,使思政目标更明确和清晰、简洁。例如,在关于“社会组织”教学主题中,将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培养团队合作”删去。在关于“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教学主题中,将“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前瞻性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修改为“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在关于“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中,将原来“对富强、爱国理念的认同,增强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开拓全球视野”精简为“坚定对国家发展强大的信心”。修改的原因是因为职业理念的改变才能有信心的改变,两者是前后关联的关系,故删去前者。第四,关于“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模块主要改动的地方为:主要是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相关内容进行简化。例如,在关于“社会问题”教学主题中,将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对培养国家未来的信心”删去,主要是因为前述内容已经有所涉及。在对“社会政策”相关内容的讲授中,将重点放在社会政策的发展如何服务社会运行方面,故将“勇于探索的精神”删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与“创造力的培养”重叠。在对“社会建设”相关内容的讲授中,将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全面看问题”删去,原因是培养责任担当涵盖全面、客观、辩证看问题的思想,否则不可能完成责任担当的任务。(4)修改后的《社会学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详见下表2。

  总之,《社会学概论》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经过了两轮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此项教学改革仍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诸如,在专业教师的思政理念培养、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合备课、教学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积累经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实施。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04582/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