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来源: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0-10-16 14:52:14 阅读:

【www.bbjkw.net--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随着我国学者对学术领域的不断探索,竞争的日益激烈,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部分科研人员缺乏个人修养、缺乏良好学术氛围、学术制度存在缺陷以及社会监督力度不够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提高学者学术道德水平,是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措施,同时还要营造健康学术氛围、加强学术制度建设和社会监督力度,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综合治理。

  学术不端行为其形式主要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等。

  一、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一)科研人员缺乏个人修养

  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究其首要原因,应为学术人员自身道德的缺陷。学术成果的取得涉及到科研人员获得学术资源的好坏、个人名誉以及物质奖励等方方面面,这诸多因素都给科研人员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为取得学术成果无视学术道德,降低自身作为学者的道德底线。认为只要自己的学术成果突出,就能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提升自身的地位,所以使得部分科研人员放弃基本的道德素养,造成抄袭、伪造以及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的普及并没有提升受教育者的学术道德。我国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使得受教育者只注重学习成果,所以使得很多高水平的文化学者,缺乏个人的学术道德素养。同时,学术研究的过程充满复杂性和创新性,部分科研人员,特别是高校教师,不要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导致科研人员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去创新的结果就是抄袭别人的学术研究。

  (二)缺乏良好学术氛围

  由于我国正所处在一个特殊变革的时期,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使得不健康的学术风气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对整个学术科研群体的声誉造成恶劣影响,进而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的示范效应。为了追求学术成果,部分学者急功近利,采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个别教师受到官本位思想影响,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教师队伍中滋生,学术诚信环境受到破坏,使得教师只追求自身职称利益。由于高校对教师的学术要求具有强制性,教师的学术研究缺乏自主性,大部分高校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对教师科研的考核标准,然后采取一刀切式的评审方式对学者、教师进行评价。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双一流”大学,高校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为通过评审考核,更是滋长了不良的学术风气,各高校为通过评比暗自较劲,对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是由于学术的压力和单位的放纵,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

  (三)学术制度存在缺陷

  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方面,“学术不端行为”内涵与表现形式不断丰富,边界不断清晰。学术科研制度的缺陷是导致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由于单位在制定科研考核制度时,要求每个年度要完成硬性的考核指標,这促使科研人员过度追求数量忽略质量,我国学术成果主要以论文、项目以及著作等形式作为考核指标,并具体量化到分值比例,

  所以,使得科研人员只关注学术文章的数量。其次,预防教育不到位,科研人员不重视学术道德,学术道德教育也没有与研究人员考核挂钩。最后,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不足,法律法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较轻,相关规定不够详细,这表现在大量的非有意或非故意的行为不被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制度没有跟上时代变化,越来越多的学术不断行为具有隐蔽性,例如,有些人将中英文相互转化来规避查重,目前我国的检测技术相对落后。

  (四)社会监督力度不够

  首先,是出版社在学术期刊发表之前的审核力度不够,审核不严,甚至有的出版社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帮凶,在为学者发表文章的过程中谋利,只要作者提供规定的出版费用,可以无条件为作者发表文章,不注重学术成果,甚至有的出版社采用竞价方式为作者刊登学术论文,由此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其次,随着网络的发达,淘宝等虚拟店铺的监管不到位,没有及时察觉这种不道德的学术交易,使得学术买卖市场迅速繁荣,不法行为日益滋长;最后,新闻媒体监管不到位。新闻媒介作为社会重要的舆论监督平台,并不十分关注学术造假等行为,通常通过举报人举报,或者是通过微博热搜等信息平台上的消息,才会选择报道这类新闻,并且新闻媒体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方向,不能过于偏颇,有些媒体为了自身阅读量,过分注重噱头,根本没有进行充分的跟踪调查,就对新闻进行报道,有违媒体人的道德。

  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一)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升学者学术道德水平

  提高学者学术道德水平,是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措施。只有学者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才是治理学术不端问题的根本所在。高素质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是教育的本源,师风师德建设是教育的灵魂。高校教师要自尊自律和淡泊名利,为学生做好榜样。学术道德教育要体系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过多的是在关注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方法的传授,而对于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比较欠缺。学术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讲座宣传层面,没有将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培训体系或者学习课程,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应建设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将学术道德作为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可以通过案例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对学术行为不端者,不仅要使其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还要让其饱尝名誉损失之苦。同时更要加强师德培训制度,将学术道德作为考核标准,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师严肃处理,及时公布学风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等等。

  (二)营造健康学术氛围

  高校教师作为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其身上也存在应试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的缺陷。蜻蜓点水式的道德教育难以与不良社会风气相抗衡。高校要积极构建学术诚信文化价值体系,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理念和行为准则。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活动,学术道德深入人心,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高校教师安心搞科研,踏踏实实做研究,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不受利益影响,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科研工作。另外,要将规范管理应用到道德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建立问责机制,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坚定学术态度严谨人员的信心,重视和鼓励这样的人员的发展,由此带动学术环境的优化,帮助更多学术不严谨和态度不端正的科研人员重新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意识,使其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同时,还要将学术道德教育常态化。要将学术道德氛围的培养具体落实到各个环节,多开展和宣传学术道德高尚的先进人士,适当给予口头和物质奖励,将榜样的力量发扬光大,做到教育就在平时,榜样就在身边,使高校教师建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只有做到学术界的风清气正,才能真正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众所周知,一项学术成果的诞生,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反复论证和研究,这其中包含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只有公平公开的科研环境,才是对科研工作者最大的鼓励和安慰。

  (三)加强学术制度建设

  一是要完善学校评价制度。我国学术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缺乏統一标准。因此,应将学校处理程序规范化,建立举报投诉、受理询问以及治理的程序。还要做到职责分离和权力相互制约,将行政权限和学术权限分离,设立单独的学术管理部门,应明确划分具体职责。同时,要解决科研人员只注重学术研究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首先学校就要改变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和评价标准,鼓励本单位人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对于取得科研项目突出的人员,制定适当的奖励制度,规范化的学校制度有利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

  二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即使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但“弹性有余、刚性不足,说理性有余、操作性不足,警醒性有余、惩戒性不足”。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还需要法律制度的的强制要求,只要加强制度建设,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首先,要出台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将学术不端行为具体化;其次,要明确界定学术不端行为,让科研人员清楚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包括的内容以及治理程序,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度,根据不同程度,明确划分违法与违规的界限;最后,要科学规范惩处标准,让大家清楚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应付出的代价。只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才能让正真有才华的人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

  (四)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首先,加强出版社审核力度。为解决我国目前出版社审核不到位等问题,应提高编辑人员的审查能力,期刊编辑审核部门应注重作者的研究创作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作,同时,出版社还要强化发表文章的审查程序,完善审核流程,可以聘请一些更专业和权威的人士进行审稿,实行匿名评审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证其公正性,杜绝发表学术不端的文章;其次,加强电商管理。各电商平台应更新技术,使平台无法进行学术交易,加大对学术交易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不道德的行为;最后,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新闻媒介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监督作用,主动深入调查,动员更多社会公众的力量,共同监督学术不端行为,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正确认识知识产权,维护更多辛苦进行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建立新闻媒介监督约束机制,形成完善的学术监督体系。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监督。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 已成为学术界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分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和原因入手, 从社会制度、学校管理、导师作用、学生道德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和手段, 从而为形成良好的高校学风建设和科学的科研习惯提供方向和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 学术不端行为; 学风建设; 防范及策略;

  近年来, 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存在于学术界的一个严峻问题。诸如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初衷, 不仅不利于研究者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更不利于良好学风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目前, 我国的科研学术诚信问题非常严重, 在2015年3月英国BMC出版社撤回的43篇生物医学论文中, 有41篇来自于中国;同年8月, Springer撤回的64篇医学论文中也有61篇来自于中国;同年10月, Elsevier撤回5种期刊的9篇论文也来自于中国[1]。如果说2015年的一连三撤, 已经把中国科研界推到了风口浪尖, 那么2017年的“Springer集中撤稿事件”则又一次让我国的学术界成为了舆论焦点。2017年4月20日, Springer自然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肿瘤生物学》期刊107篇由中国作者发表于2012年至2016年的论文, 撤稿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这次撤稿事件是涉及中国学者人数最多的一次集体撤稿事件, 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中国学者的尊严, 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术环境急需改善,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2]。针对此次撤稿事件, 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 对于查实结果的责任人依照法规严肃处理, 并向社会公布, 这表明科技界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态度[3]。研究生是论文写作中的一大群体, 关系着祖国未来科技界的发展和高校学风的建设。因此, 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迫在眉睫。

  1 现阶段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

  现阶段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体现在科研过程和论文写作方面, 主要表现如下:

  1.1 抄袭、剽窃行为严重

  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窃取他人的思想、方法、成果或文字而未给他人贡献以足够的说明[4]。部分研究生在进行科研活动时, 原创性不高或科学思维不完善, 导致没有做出有价值或有创新性的成果, 使得科研工作无法进展, 为达到毕业要求而不得不抄袭相似或相近的科研思路或成果;另外, 论文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课题设计及科研成果的综合体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由于没有原创性科研设计, 会出现重复他人工作或内容, 或抄袭他人结论数据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更有甚者直接剽窃国外的论文, 经过翻译润色使之变成了“自己的”论文成果。

  1.2 伪造数据、资料或结果, 并予以记录或报道[4]

  有些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采用网络搜索的方法, 在各大网站下载没有科学依据的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改头换面, 变成看似合理的数据。在大部分内容都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更没有进行过论证的情况下, 草率地形成自己所谓的“研究成果”。同时, 在进行科学实验时, 对做出的不理想的图谱或条带等图像结果, 使用网络软件进行PS, 使得原本不理想的结果变成完美结果。为了得到预期结果而制作数据, 这不但有违科研初衷, 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不尊重。还有研究生将阴性结果改为阳性结果, 如一些研究生在科研早期未做详细计划, 后期毕业在即, 时间紧迫, 又未得出预期的阳性结果, 于是就通过网络手段修改或直接将阴性结果修改为阳性结果[5]。这种造假行为将会直接影响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共识。事实上阴性结果也是有意义的, 研究生面对阴性结果不应篡改结果, 而应认真总结自己实验过程中导致未达到预期结果的原因, 以备后续研究者参考, 同时也是对相关领域数据的一种补充。

  1.3 其他

  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除了抄袭他人论文的文字、结论、创意等不端行为之外, 还存在着一稿多投、自我夸张宣传、雇佣或充当枪手、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6]。

  2 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 产生了许多不良现象。在学术界方面表现为学术不端行为频繁发生, 导致学术诚信度下降,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政府职能部门和众多高校逐步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严峻形势, 也制订了一系列引导和规范措施, 尽管稍有成效, 但并未完全扭转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局势。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现今, 在学术氛围日渐浮躁的大环境下, 很多就业单位把学历和论文发表作为聘任、薪酬和升职的门槛, 导致很多学者缺乏从事学术的诚心和耐心, 学术不端案例层出不穷, 也直接影响研究生求学治学的严谨态度和诚信作风[7]。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现代网络建设也日益完善, 有不少学者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学术造假。部分学者由于各种原因, 在实验工作结束、实验数据完成后, 未经认真核实就草率交给第三方公司处理。还有学生盗用专家的邮箱地址, 向期刊提供虚假审稿意见的现象。

  2.2 高校相应制度不够完善

  绝大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在众多院校中的影响力对研究生有发表论文的要求。高校未能配备和健全合适的学风建设制度和预防方案, 不能及时对导师和研究生进行学风建设方面的培训, 使得导师及研究生未能从本质上理解何为学术不端、学术不端的严重后果和建设诚信学风的必要性。另外, 很多高校都过度重视论文发表的数量, 而忽视学术论文的质量[8]。从根本上来讲, 这种状况既是社会风气的影响, 更是高校对导师和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和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的。

  2.3 导师疏于管理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对研究生的指导最有效、最直接。一方面, 部分导师因工作繁忙, 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教导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学术动机和不端学术行为, 同时, 导师组成员也未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助教育;另一方面, 许多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估计不足, 认为研究生普遍都具备是非判断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未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学术诚信问题;另外, 有的导师自身就存在学术诚信问题, 直接或间接也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情况的不断发生。导师不知情或疏于管理是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

  3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及学风建设的对策

  3.1 健全社会制度、完善高校建设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采取针对这两个因素双管齐下的纠偏机制。净化环境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入手, 充分发挥环境的正面导向功能。从制度入手, 国家、高校等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等相关制度[10]。社会制度的健全和高校建设的不断完善对防治学术不端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要完善高校学风建设首先应将学术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学术道德教育是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基础。建议做好以下3点: (1) 开设“学术道德教育”的选修课, 并计入学分。确保研究生熟知哪些是学术不端行为以及相应的惩处规定; (2) 定期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讲座, 辅以学术诚信先进事迹和学术不端案例分析; (3)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宣扬学术诚信, 如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等。同时, 还应改善学术评价制度, 使评价考核指标由成果的数量向数量和质量相结合转化。

  3.2 完善导师负责制, 提高带教水平

  3.2.1 教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

  导师是培养研究生最直接、最主要的实施者。导师的严格要求和及时指正, 对于防止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自身的学术理念、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等因素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导师在确立师生关系后的初次见面, 就应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此时研究生对导师的教育尤为记忆深刻, 师生之间的首次交流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导师在见面初期, 就应该纯化研究生的求学动机:一方面要明确读研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学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术研究中的思维品质和严谨态度, 任何一项学术成果和论文的完美呈现, 都是靠研究生在学术研究领域刻苦钻研来实现的;另一方面, 要鼓励研究生潜心学习, 督促其夯实基础, 培养刻苦钻研、不懂就问的学风, 在研究初期就让其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 精准化培养学术诚信, 从源头上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2.2重视对研究生科研、论文的督导

  强化导师对研究生论文的全程指导与监督, 把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贯穿于整个科研过程中。研究生学术行为教育和引导的实际效果, 不但体现在研究实验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论文上。导师必须对研究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监督, 经常审阅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记载是否真实;在论文的书写上更要给予全程指导, 论文完成后导师必须进行认真修改。只有导师的治学严谨、学风端正, 才能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才能培养出具有探索精神、主动意识和优良学风品质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付中静.Pub Med数据库中我国论文撤销原因及学术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 28 (4) :295-299

  [2]王微.中国学者再被撤稿107篇学术不端尚需严厉处罚[N].科技导报, 2017-3-5 (9)

  [3]张伟.逐一彻查被撤论文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7-6-19 (001)

  [4]李大庆.最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伪造、篡改、抄袭和剽窃[N].科技日报, 2016-11-6 (3)

  [5]吴宁.导致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原因剖析[J].科技传播, 2016, 12 (7) :10-12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03765/

推荐访问:对学术造假的看法 湖南大学论文封面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