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20-09-08 12:00:06 阅读:

【www.bbjkw.net--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中国文库-教育资源网为大家带来的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

  徐中约是华裔美国历史学者,毕业于燕京大学,上世纪50年代前往美国,师从费正清大师,但却与费大师在观念上大相径庭,以费正清为首的美国汉学界认为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源流在西方帝国主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对中国形成冲击,这是一个挑战,对于中国是好的。这是名副其实的西方中心论。徐中约认为中国近代史不应以西方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而是从中国内部原因来深入挖掘??

  总所周知,写历史是非常难的,需要很多很多资料,而且更要从中辨明真假。写个一部气势宏伟的通史巨着更是绝非微观历史,小历史可比。在当时的这个费正清的绝对权威之下写出这样一部思想不合主流的通史很是不易,需要很大的勇气。然而,历史总是大浪淘沙,他的这本《中国近代史》已经成为美国本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必读教科书,成为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对于一个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这本书丰富全面,分析事情客观独特,却又不走极端,很好的补充了课堂的局限性,通过此书可以全面领略中国是如何从康乾盛世转而列强入侵,继而又重新崛起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

  此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此书以清朝入关为始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这样的做法虽然是略显冗长,但是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更为深刻,更能知道前因后果。对西方冲击的研究必须要先对这个冲击承担者清朝机构制度进行研究。中国是如何被入侵的,如何一步一步衰弱的,如何因外力进逼不得不然的转型变化。最主要的是与世界史从1500年开始可以接轨,以此能有个比较。拥有四千多年的中国一直处在世界的东方,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动对他都丝毫没有任何影响,一方面是源于中国人古往今来所传承的独立之人格,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的限制,外部进不来我们出不去。近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教士,探险家等前往中国,打开了悠久的孤立局面,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直接接触。因此,变化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实际统治者在变,制度在变,思想在变,敌人在变等等。当时的具有前瞻性的人正在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体面生存下去的道路,以推动中国不断向前。从鸦片战争以前对西方的排斥到1861-1895年间的自强运动、到1898-1912年间的政治改造和革命、再到1917-1923年间的思想革命,最后到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掌权。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的里程碑,构建起概念的框架。与政治变化同时进行的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根本转型。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自强运动期间,近代工业和企业开始发展,而外国人则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在条约口岸开办制造业、航运业、银行业和贸易商号。这种半殖民主义的特征延续中国近一个世纪,是中国近代经济的显着特征。

  总体说来,这部书描述了中华民族近四百年的痛苦挣扎到剥茧而出的过程,讲述了平民大众如何度过那个悲欢离合的时代,表达了一位旅美历史学家以中国人的身份对于中国的深深情愫。

  中国现在犹如一只涅盘中翱翔而起的凤凰,转世重生。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那里躺着一个酣睡的巨人。让他睡着吧。因为他若是醒来,将会改变世界。”中国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美国是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身,中西的交织,使两国将在未来将极大的制约整个世界。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

  为什么说中国的过去是一段不堪回首回忆,因为我们中国有一段不愿提起的心酸历史。中国近代史纲要里面所展现的,足以让我们怒发冲冠,在此,我想写下自己的感谢。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它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另外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短短一百年的历史竟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难怪网络上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的文章如此之多。

  通过编者观看发现几乎所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都会涉及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题——反侵略和求民主。反侵略,是中华民族(包括共产党、国民党、农民、封建统治者等)和外来侵略者(包括帝国主义、部分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等)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反侵略和求民主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题。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通过斗争,将民族矛盾化为民族独立,将阶级矛盾化为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国。

  在众多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之中,关于五四运动的内容最为深刻。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示威游行。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7月15日,汪精卫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而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发动叛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在国民革命的后期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以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反抗。

  我们都读过中国近代史,也都详细学过中国近代史,不知您是否也曾写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呢?人们都说读史使人明志,所以在读中国近代史内容的同时写一篇读后感或许可以让您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也可以抛砖引玉引出您更发散的思维。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

  影bai片《我的1919》是以1919年一战刚结du束在法国召开凡尔赛会议为背景来讲述中国驻美公使,亦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之一顾维钧在会议上与法、英、美、日各国斡旋,中去中国主权而却最终外交失败的历史故事。影片详细地描述了那段历史和那次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的失败外交的经过,让我对那段历史多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相对于从教科书的简单叙述中获取的知识,影片更是为我提供了一个认识历史,对待历史人物的视角。

  顾维钧,影片的主人公,年轻,一表人才,他的身上,似乎拥有了一切优秀的品质,而他所作的种种,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无可指责的爱国青年。为了争取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五个席位,他和陆征祥总长前去拜访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表现得不卑不亢,深受克里孟梭赏识;美国充当“和事佬”,希望中日能友好协商解决山东问题,当日本貌似公正友好地表示不会攫取山东的主权而只是拥有在山东行使经济特权时,他毫不客气地讽刺日本是捡个钱包把钱拿走还给主人一个空钱包,愤然离席;在面对个大国的刁难时(要求中国代表团在下午三点前阐述自己在山东问题上的观点,二他们接到通知时已是将近两点),他顶住国内政府的压力,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斩钉截铁的指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语出惊人,获得全场一致的掌声。

  只是,正是应验了那句话,“弱国无外交”,他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付诸东流,举办国法国权衡各种利益,最终仍只给予了中国两个席位,而山东问题,英法美三国左右权衡,最后仍然决定牺牲掉中国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将山东转让给日本。这所有的一切,早已不是一个外交家所能左右的结果,尽管直到最后陆征祥总长都灰心丧气绝望的时候,他还相信“我们还有机会在争取”,只是局势,早已不是他顾维钧一个人便能力挽狂澜的,无论他再出色,再如何才华横溢,因为他的背后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

  爱国有很多种,爱国的人也有很多种,我至今仍然不能说清顾维钧和肖克俭的爱国方式究竟孰优孰劣,只是他们身上都具备着那份爱国的热情,这是毋庸置疑的。肖克俭这个人,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存在过我并不清楚,因为查不到真实的资料,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想说,在我们去判断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时候,或许该设身处地地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还原任务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位置,这样才不至于一棒子把人都打死,才可以看清历史的真相,这是我们面对历史时应有的,也是影片为我们提供的另一个的视角。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98508/

推荐访问:中国近代史观后感 一次近代史纪录片观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