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20-07-29 22:00:15 阅读:

【www.bbjkw.net--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

  近年来,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都促使教育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对于教师来说,有必要把教育技术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其目的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革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数学教学、广泛应用、提高效益、减轻负担

  探索精神、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提高能力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过渡阶段,而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来吸引学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使我们的教学日益综合化和现代化,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我个人在实践中感到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主要可发挥以下作用:

  一、 图文声像并茂,提供直观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能提供生动、活泼和鲜明的教学形象和动听的音响,强有力的吸引着学生,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重的刺激,创设一个和谐逼真、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主动地进行探索,激发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的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中,教学“认图形”时,我向学生介绍。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图形朋友”,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接着“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一个接着一个慢慢地来到了我们面前——展示在了屏幕上,学生们兴奋不已地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接着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显示出“四个图形朋友”给同学们带来的节目:“有乡村的小屋,烟囱里还正冒着烟呢,有趣的机器人在舞蹈,有正在滑行起飞的小飞机;有嘎嘎直叫的鸭子”。然后图片全部消失,请学生回忆刚才看到的东西分别是由那些图形组成,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简单的图形拼组出了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学生觉得既新鲜又好奇,激起了他们很高的兴趣,并为巩固练习时自己拼组图形做好了铺垫。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提高了教育质量。

  在数学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教学难点无法靠老师的口头、身体语言、表情等来解决,为学生留下迷惑不解的疑团,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直接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在教学形式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等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比如,一年级上册数学中在教学“秒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1分=60秒这个难点,我充分利用自制课件放映,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发现钟面上分针和秒针的变化: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化静态为动态,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对钟面的进一步了解,让学生能直观感知,1分=60秒,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教学,充分了解了分和秒之间的关系。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育质量。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情境,可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间的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来就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加之学生年龄的差异(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动画片“小鸡吃食”的故事情境: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盤喂小鸡,出现左盘4只小鸡,右盘6只小鸡的画面,根据画面,讲述故事情节。形象逼真的画面伴着生动优美的语言,再配以柔和的轻音乐,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很快便根据画面提出10以内加减法问题,怎样列式,顺利地引出新课内容。在巩固练习时,又设计了“小松鼠背松果回家,一路走一路掉”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列式计算。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用动感的声形组合成平行四边形。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通过剪、拼的方式,加深理解、认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化成生动的、直观的、具体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影像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气,它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易于形成鲜明的表象,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二、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突破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重现、反复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时,首先用教学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把圆柱分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圆的等分及重组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反复操作演示,不仅很容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学生还能直观感受到:圆柱体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相等关系,同时也为公式的推导扫除了障碍。使抽象的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画出一个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由一点引两条射线”角的含义,也弄清了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首先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然后利用电脑动画重点演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相距路程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由于多媒体的使用,直观展示了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唤起了学生对实际生活的回忆,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激发了他们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来手的兴趣、态度和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研究、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具体化,而且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大教学容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种化难为易、人性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在新课程实施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学习者为核心,以实践为中心,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将创造创造性思维还给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流与共同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数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在动态的、生动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多媒体课件显示:民间故事书185本,童话故事书210本,儿童小说335本,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书多多少本?用减法,列式是:335-185。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在计算时发现“十位上的3-8不够减”时,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解决方法。数学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92648/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