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整体就业形势

来源:劳动社保就业 时间:2020-06-21 18:00:22 阅读:

【www.bbjkw.net--劳动社保就业】

 国际整体就业形势、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现在是怎样的呢?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国际整体就业形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际整体就业形势

  美国就业形势较好,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水平

  5月份,美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岗位28万个,失业率维持在5.5%,失业人数维持在870万人。近几个月,美国失业率水平保持稳定,已经恢复到与金融危机发生前差不多的水平。

  从人群来看,成年男性失业率为5.0%,成年女性为5.0%, 青年人为17.9%, 白人为4.7%, 黑人为10.2%, 亚裔为4.1%,西班牙裔为6.7%,与此前变化不大。失业时间超过27周的长期失业者人数为250万,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降至28.6%。过去12个月,长期失业者人数减少了84.9万人。劳动参与率维持在62.9%不变。

  欧盟总体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但内部分化严重

  据欧洲统计局估计,2015年4月,欧盟28国总失业人数为2350.4万人, 其中欧元区19国总失业人数为1784.6万人,分别比3月份减少12.6万人和13万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54.5万人和84.9万人。

  4月份,欧元区经季节调整的失业率为11.1%,而3月份为11.2%,去年同期为11.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4月份, 欧盟28国平均失业率为9.7%,与上个月持平,而去年同期为10.3%,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在成员国中, 失业率最低的国家是德国(4.7%),最高的国家是希腊 (25.4%)和西班牙 (22.7%)。

  与去年同期相比,22个成员国失业率下降,6个国家上升。 失业率下降最快的国家有西班牙(从24.9%到22.7%)、立陶宛(从11.1%到 8.9%)和爱尔兰(从 11.8%到9.7%)。失业率上升最快的国家有比利时(从8.4%到8.5%)、罗马尼亚(从6.8%到6.9%)、奥地利(从5.5%到5.7%)、法国(从10.1%到10.5%)、 克罗地亚(从17.1%到17.5%)和芬兰(从8.5%到9.4%)。

  世界银行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行风险存在,但总体向好

  6月10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下调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这份世行一年两期的旗舰报告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2.8%,低于该机构1月份3%的预测值,调低0.2个百分点。世行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3%,2017年增长3.2%,与1月份的预测一致。

  其中,高收入国家经济今年预计增长2%,低于1月份2.2%的预测值,明后两年预计增长2.4%和2.2%。发展中国家今年预计增长4.4%,低于1月份4.8%的预测值,调低0.4个百分点,明后两年增速将分别升至5.2%和5.4%。

  随着美国经济增长维持在稳定水平,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活动势头增强, 发达经济体增长分化的趋势今明两年会有所减缓。报告预测美国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2.7%和2.8%, 低于1月份3.2%和3%的预测值, 调低0.5和0.2个百分点; 预测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今年增幅分别为1.5%和1.1%,1月份的预测值则分别为1.1%和1.2%,调高了0.4和0.1个百分点。

  发展中国家今年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包括由于美联储加息在即所带来的融资成本增加、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疲软等等。报告维持了此前对中国经济今年增长7.1%的预测,并认为中国近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增速放缓起到缓冲作用。报告预测,中国明后两年的增速分别为7%和6.9%,与1月份预测一致。

  在5月17日公布的最新一期 《2015年世界就业与社会展望》中,国际劳工组织认为,世界就业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除了普遍的失业,雇佣关系本身所面临着的重大转型也给全球就业情况带来了诸多挑战。

  当前,全球经济不能创造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2014年全球失业人数高达2.01亿人,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增加了3000多万人。 此外,为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4000多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自2011年以来,全球年均就业增长率1.4%,比危机期间(2008-2010年)年均0.9%有所好转, 但是,仍显著低于2000-2007年期间年均1.7%的增长率。就业增长减缓部分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但是,即便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就业增长仍存大巨大的缺口。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和欧盟,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和欧盟年均就业增长率只有0.1%;而2000-2007年期间,年均就业增长率为0.9%。

  通过按照危机前就业发展趋势计算得出的虚拟的当前就业状况与当前实际就业状况进行比较,国际劳工组织发现,2014年全球就业缺口高达6100万。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后劳动参与率大幅下降和大量丧失求职信心的人员脱离了劳动力市场。

  就业模式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由此带来新的挑战

  从理论上讲, 就业模式会对总体需求以及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如果就业增长是无报酬家务工数量增长带动的,与就业增长是工薪就业增长驱动的相比,在消费、劳动生产率和总体需求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在 《2015年世界就业与社会展望》中,国际劳工组织认为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贫困在全世界工人中广泛存在。2014年,全球25%的工人及其家庭每日生活水平不足2美元;全球10%的工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每日人均家庭消费不足1.25美元。但与大约20年前全世界50%的工人生活在2美元贫困线以下相比,可以看到,目前状况已取得很大的进步。

  聚焦发展中国家,2014年,28%的工人生活在2美元贫困线以下,25%的工人每日人均消费在2美元-4美元之间。尽管过去20年在减少贫困工人比例方面,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大量工人处于贫困状况,或极易陷入贫困状况。

  第二,工薪就业只占全球就业一半。2014年,全球每10名工人中只有5人从事工薪就业。但是,世界各地差异极大。在发达经济体和欧盟,每10名工人中大约有8人为工薪就业者(雇员);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每10名工人中有2人为工薪就业者,75%的工人为自雇就业者和无报酬家务工;东南亚一半工人和东亚40%的工人为自雇就业者和无报酬家务工。这类人员极有可能从事非正规就业,获得劳动和社会保护的可能性极小。

  第三,非全日制就业普遍存在。在覆盖全球65%就业的86个国家中,17%的就业人员从事每周不足30个小时的非全日制工作。工薪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发生率较低,只有11.6%的工薪就业者从事非全日制工作。非全日制工作发生率较高的群体是无报酬家务工,每3名工人中有超过1人从事非全日制工作。

  在可获得数据的绝大多数国家,2009年-2013年期间,非全日制就业增长超过了全日制就业增长。在欧盟28个成员国中,全日制就业人员减少了大约330万人, 而非全日制就业人员增加了210万人。 只有巴西、俄罗斯和美国在此期间总体就业增长主要靠全日制就业增长驱动。

  第四,签订无固定期限就业合同的劳动者十分稀少。在覆盖全球84%就业的国家中,只有26%的工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13%的工人签订临时或固定期限的合同,而绝大多数工人(61%)无就业合同。

  在高收入国家,75%以上工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就业合同,其中,2/3从事全日制工作;9.3%的工人签订临时就业合同;只有14%的工人无就业合同。

  在可获得数据的中等收入国家(覆盖所有中等收入国家88%的就业),接近72%的工人无就业合同,只有13.7%的工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就业合同。

  在13个可获得数据的低收入国家(覆盖所有低收入国家就业的49%), 只有5.7%的工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就业合同;近87%的工人无就业合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为自雇就业者或无报酬家务工。

  国际整体就业形势

  国际商务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是怎样的呢?有国际商务方面的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国际商务谈判、贸易信息沟通类专业人员仍是社会急需人才的五大专业之一,市场的需求势头良好。各高校的商务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只要我们能够加强对国际商务行业发展的预测、跟踪、调查,结合中国进入WTO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国内社会交往的文明进步、经济结构调整,第三产业逐渐发展,从不断提高该专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国际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国际商务从业岗位技能,不断更新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用性、国际性,以满足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那么,国际商务专业将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和拓展空间。

  社会的主要需求情况如下:

  (一)据全国多个人才市场数据统计,大量招聘的国际商务专业职位大致有:一是外贸业务员,或叫外销员、业务员、采购员等,这些职位对外贸知识及专业技能要求最全面,占需求数量的43%;二是国际物流操作员,或叫船务操作员、海运操作员、外运代理等,这些职位对货运知识及技能要求较多,占需求数量的21%;三是外贸跟单,或叫外贸助理等。这些职位对商品以及质量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为突出;四是报关员和单证员。此职位对外贸知识要求尽管较全面,却不高,但对填制各类单证的技能要求较高;五是外贸经理、物流经理,这些职位,对比外贸业务员和物流操作员而言,增加了管理知识、技能及经验的要求。

  (二)此外,还有一些需求量较少,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位,如: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国际结算、外汇业务文员,科研教学单位中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方向的科研与教学人员。ZF公务员,尤其是从事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与服务的公务员。

  (三)在当今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不再泾渭分明的时代,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也能胜任国内贸易、市场营销的职位任务。尽管这些职位的一般聘任学历要求在大专以上即可,但比较大专生具有更多学科知识的本科生无疑更具竞争力,也能适应少数精英职位的要求。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在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今年,单证报考的资格提高,必须是大学毕业方可报名考试,这就降低了该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压力。

  (四)北海学院地处环北部湾东盟经济圈的亚中心地带,目前,人们已经感受到,中国内地与东盟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加强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巨大拉动作用,尤其是以北海港、防城港、钦州港几个港口组成的国际物流贸易链条,逐渐形成了国际贸易人才的积聚高地。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国家政策扶持的倾斜力度加大,港区带动的产业链的拉长,国际商务人才在本地将会有一个乐观的就业前景。

  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商务专业方向)每年毕业生数量分析:

  自我国的国际贸易大幅度逆差,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的客观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已经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相结合,利用我国外汇充足的良好的条件,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及工业半成品,同时加强海外投资的力度。以外经贸大省的广东为例,每年的外贸进出口占全国的约30%,引进外资数占全国的约40%,还有相当的广东企业开始了大举进军海外,在海外投资各类企业的数量增加很快,国际商务人才的缺口也随之加大,这些企业需要大量懂得外语的外向型经济的人才,人才需求的具体数量因各地经济总量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专家预测大概每年在五十万人以上。而以我院的招生数量及毕业生的数量来看,就业空间很大,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就业的岗位选择余地更大,这就为本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院所在的广西区北海市,虽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随着环北部湾经济带的逐渐繁荣,港区国际物流贸易的加快发展,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会逐年提高。以我院每年200人毕业生计算,仅当地相关的港区国际物流贸易产业及产业链上的企业吸纳预计就在100人左右,其余学生则可以分散在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就业。

  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商务专业方向)一般从事行业或岗位方向分析:

  从培养宽口径人才角度出发,应构造较完备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运用学科模块知识分解的方法,从人才使用信息反馈等社会调查得知,国际商务专业从事的岗位是:

  (一)通用型岗位。这是国际商务人员一般岗位。具体包括能使与人较好沟通的写作与交流知识的文秘、助理等,如果掌握了分析与计算方法的数学知识,又懂得使用现代办公工具的计算机、网络及办公自动化知识就可以从事商务规划及商务量化测算等岗位;

  (二)涉外谈判岗位。能与外商熟练交流的同学,可以专门从事涉外谈判,做专职谈判人员;

  (三)涉外经济文化组织的运营管理人员。掌握和理解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对各国文化宗教及社会经济状况有较深刻的研究的学生竞争这一岗位是有一定实力的。

  (四)国际贸易行业的从业人员,有与外商做贸易或为之提供服务的技能和知识。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员,进出口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国际物流师、保险商检员、国际汇兑与结算员等;

  (五)掌握商法知识可以从事国际商务法律咨询。主要指与提供贸易相关的合同法及与投资相关的经济法知识咨询。

  在以上岗位中,国际商务服务岗位涵盖的范围、内容最大、最多,如机械、电子电气、化工、矿产、农产品、服务等,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取舍。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能运用英语和电子计算机等从事涉外经贸工作。使本专业毕业生应能胜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门和外贸公司企业的业务工作,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工作,国际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驻外商务机构以及海外驻华商务机构的业务代办,涉外运输企业的业务工作等。

  具体适应的岗位名称是:报关员、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检员、货运代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文秘人员、电子商务业务员、ZF外贸部门进出口业务管理人员等。

  国际整体就业形势

  欧洲的就业形势正在恶化,而世界其他地区的就业形势也没有改善的迹象。最近几年,全球的劳动力市场受到了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在在2008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打击尚未恢复的前提下,这一影响带来更加消极的后果。2010年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为5.1%,201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3.8%,201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3.3%。

  世界范围内,2012年全球的工作岗位相比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的就业岗位削减了6700万,失业人数达到1.973亿人。根据预测,2013的失业人口将会增加510万,2014年的失业人口将会增加300万。

  最近两年经济复苏的迹象不明显,全球经济不但不能消除其与经济危机前的工作岗位的差额,也不能为近期即将要进入劳动力市场的8000万新劳动力人口提供工作岗位。

  这一现象在欧洲地区尤为显著,自2010年以来,欧洲地区国家的失业率增加了近2/3。同时,包括日本和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复苏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国内的高学历就业人口的增长放缓,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就业增长正在减弱。

  2012年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1.4%,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2012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达到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增长率仅为7.8%。由于印度的GDP增长速度下滑到10年来的最低值4.9%,南亚地区的GDP增长速度下降了1.6%。同样,拉丁美洲、中东地区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也出现了大幅的下降。

  (一)全球劳动力市场进入了结构性失衡阶段

  全球经济危机发生近5年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从而更难以消除。一些长期失业者面临着被从劳动力市场抛弃的危险,这意味即使全球经济恢复,他们也不能获得新的就业机会。

  就业者中工作不稳定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有超过半数的发达国家的就业岗位中非自愿性的非全日制工作和临时工作的比例增加了2/3。2/3的新兴经济体的非正式雇佣关系的工作岗位的比例超过40%。妇女和青年人更容易面临失业和工作不稳定的问题。

  青年就业者的失业现象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80%的发达国家和2/3的发展中国家都有青年失业率增长的问题。2012年全球年青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12.6%,约有7380万年青人处于失业状态,2014年这个数字将会增加50万人。而且根据预测,年青人的失业率在2017年将有可能达到12.9%。同时,2012年发达国家年青人的失业时间超过半年以上人口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28.5%增长到2012年的35%。

  工作不稳定不但对于就业者的个人和家庭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损害,因为频繁的更换工作或者长时间的失业会使劳动者失去熟练的劳动技能,同时也使这些职员失去了职场升迁的机会。

  与就业赤字相伴的投资短缺,也是就业危机进入新阶段的又一体现。大型商业和企业集团手里的闲置资金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却因没有贷款而不能进行投资,失去了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显示当前的投资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投资的不稳定同时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

  从2010年起,欧盟国家为了减少财政赤字,纷纷采取了紧缩型的政策,虽然这些国家希望通过刺激金融市场和放松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手段来带动劳动力市场的复苏,从而增加更多工作岗位。然而欧盟国家的经济和就业形势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好转,而是在不断恶化。研究显示,严格的劳动力市场监管更有利于促进其劳动力市场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就业率。

  (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现状以及应对策略

  许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应对其面向发达国家的出口减少,纷纷采取了刺激国内需求的战略,采取这一战略的国家包括印度、拉丁美洲、南非和中国。随着劳动生产率增加,这些国家的工资水平也出现了增长。

  然而,这些国家的实际投资和劳动力市场也没能免受全球疲软经济的消极影响。不稳定的资金流加剧了实体经济的不稳定,同时也降低了创造更好的工作岗位的可能性。

  下一步,除了规范劳动力市场并采取相关措施稳定资金流,这些国家还需要进一步扩宽扩大国内需求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案。

  第一,严格执行劳动力市场规范,从而保证劳动者的薪酬可以随着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当前最为紧要的是如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核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严格执行对于其经济增长也十分必要。

  第二,放宽贷款条件,为中小型企业营造更好的商业环境。由于欧盟的中央银行银行提供流动资金的措施并没有为实体经济增加贷款,这一措施对于欧盟区显得尤为紧迫。同时,对较少进行利润再投资的企业增加税收,而对注重投资和增加就业岗位的企业则减少税收。

  (三)采取就业友好型政策应对就业问题

  当前的政策手段的先后顺序遵循着金融紧缩、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次序。也就是说,现在的政策措施的主要关注点是削减赤字,恢复全球经济增长,然后才是增加就业岗位。因此,那些直接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易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劳动者的经济收入的政策手段应该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既然实践证明当前的以金融紧缩为优先权的政策措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们需要用增加就业为主导的政策取代当前的政策。而国际劳工组织的《全球就业协议(Global Jobs Pact)》致力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各种社会保障措施的实现。这一协议对于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的作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没有得到平等对待的问题。为了纠正政府以往过于重视金融部门作用的不足,在今后的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将增加就业岗位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它对于确定失业率上限以及采取新的政策措施也十分重要。为了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成立一个独立的权威监管机构,这一机构的只能包括监管劳动力市场和预测劳动力市场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监管机构可以防止政府采纳不利于提高就业率的政策措施,同时也可以建议政府废止没有成效的政策法规。

  第二,需要举办可以在国家、政府和社会团体间展开讨论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问题论坛。论坛的讨论结果虽然不一定具有权威性,然而这种咨询可以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和失业问题上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意见反馈。同时,论坛可以与相关的国家劳动力市场监控机构进行合作,在劳动力市场监控和政策效力调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优先考虑就业岗位的政策转变将会带来更高的就业率,进而可以推动全球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当前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和高效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确保全球经济体之间的有效合作。消除现存的“损人利己”的经济政策,因为这些经济政策会导致全球经济不平衡并危害全球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增长能力。2)打击跨境的非法资金流,确保全球经济的稳定性。3)建立全球范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从而更有效的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

  (四)全球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工作质量和社会影响

  全球的就业形式还没有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恢复,2011年的就业率为60.3%,这比经济危机前的就业率低0.9%,这也意味着全球在2011年的就业岗位比经济危机前减少5000万个。

  全球各个国家的就业趋势也各不相同。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率恢复较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率已经超过了经济危机前的水平。与此相反,北非和许多国家的就业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尽管各个国家的就业情况不尽相同,但全球在如何保持稳定的就业率恢复和增长方面有着许多相同的难题需要应对。

  首先,大多数国家需要应对青年和长期失业者的就业问题,这一群体在获得就业岗位上面临较大困难。80%的发达国家和2/3的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出现增长。平均来看,在发达国家有超过36%的求职者有超过一年的时间处于失业状态。

  第二,在许多就业岗位增长的国家中,就业岗位大多是以短期的工作类型提供的。大多数就业岗位增长国家的就业岗位主要是非自愿的兼职和临时工。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非正式的就业岗位所占的比重仍然较高,三分之二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非正式岗位的比例超过40%。然而,这一现象也有例外,下列国家不但实现了就业率增长,同时他们的就业岗位质量也保持了较高的质量。他们是奥地利、比利时、巴西、智利、德国、印度尼西亚、秘鲁、波兰、泰国和乌拉圭。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非自愿兼职和临时工作的比例出现了增长。例如,在欧盟地区,2007年的非自愿的兼职工作岗位占全部兼职工作岗位的22%,而这一数值在2010年上升到26%;2007年的非自愿的临时工作岗位占全部临时工作岗位的60%,而这一数值在2010年上升到62%。这种不稳定工作岗位的增加也会使一些国家的失业率下降。

  而不稳定的就业岗位(包括非自愿的兼职工作岗位和临时工作岗位)在奥地利、比利时和德国有所下降,而在东欧和南欧的国家出现了上升。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非自愿兼职工作岗位的比例相对较高,在2010年这一比例接近50%;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非自愿临时工作的比例高达80%。

  第三,经济危机导致了一半的发达国家和三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率的上升。同样,接近一半的发达国家和四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不平等现象加剧。同时,在获取教育、食物、土地和贷款等资源方面,不平等现象出现了扩展趋势。

  第四,根据相关预测,以及现在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的工作岗位将会在2016年底恢复到全球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同时现在的经济放缓也会影响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岗位增长前景。

  第五,较低的劳动生产率限制了投资的潜力、工资增长和消费能力。2012年全球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幅下降。从全球的人均产值2012年增长幅度为1.9%,低于前两年的平均值2.9%,同时也低于经济危机前的人均产值增长率2.3%。除了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率增长都有所下降,同时发达国家和欧洲地区的生产率增长远低于经济危机前的速度。

  生产率的大幅下降的一个主要影响是削弱了投资的额度。投资的增长速度在2012年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而以往投资状况一直较好的东亚地区在2012年也收到了影响。

  另外,经济环境不稳定、较差的投资和不断减少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形成的恶性循环开始阻碍员工的薪酬增长,进而抑制消费和社会总需求。全球范围的工资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2011年的工资平均增速为1.2%,2010年的工资平均增速为2.1%,而在全球经济危机前的2007年的工资平均增速为3%。

  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不稳定不但阻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同时也对就业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斯科特?R?贝克芝(Scott R. Baker)、斯坦福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布鲁姆(Nicholas Bloom)和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史蒂文J.戴维斯(Steven J. Davis)在2012年6月发表的《经济政策不稳定性的衡量》中指出,2006-2011年间,在经历了雷曼兄弟破产、欧元区债务危机和美国国债上限问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一直处于高度不稳定的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导致了美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2%,商业投资下降16%,失掉了230万个就业岗位。

  (五)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提高就业质量

  跨部门的就业岗位再分配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升级的关键步骤,这种再分配会使低劳动力部门出现大量人员下岗。同时,就业岗位的结构性调整也会使大量人口从乡村进入城市,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尽管经济结构调整对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小于部门内的改革,然而它对劳动力市场有着显著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可以降低不稳定就业岗位的比例。与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相比,跨部门劳动生产率与不稳定就业岗位的减少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可以降低工作贫困的比率。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的话,则该国的就业贫困率将会出现大幅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的高工资使得企业员工脱离贫困。同时,大批在农村就业的人口进入城市就业,也带动了就业质量的大幅提升。

  第三,经济结构调整对于青年人的失业率影响较小。经济结构调整对于青年人的失业率的影响微乎其微,反而只会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人的失业率有短期的拉动作用。相反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会大幅降低青年失业率,乐观的就业市场有利于提高年轻求职者的就业率。

  第四,经济结构调整不影响黄金年龄段劳动力的性别比例。经济结构调整不会造成男女劳动力在职场上的竞争力的现有状况。另外,劳动参与率越高,则就业者的性别差异就越小。同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随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的性别差异将会有扩大的趋势。

  在2011年,发达国家的就业率回升了0.1%,远低于发展中国家2.2%的就业增长率。同时,发达国家的就业率比前期的全球就业率(2007-2010)下降了1.7%,而发展中国家则下降了1.6%。

  从以上的研究显示,大多数国家的就业率还没有恢复到全球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同时就业的短期化趋势明显。从G20国集团目前的数据来看,拉丁美洲地区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以及土耳其等国家的就业率保持持续增长。而中国、欧盟、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就业率则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

  (六)全球就业现状四大类别

  根据2007年以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状况和非正式工作岗位在2007年以后的增加状况,将全世界的就业情况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指2007年以后就业率增加,同时非正式工作岗位减少的一类国家。这一类国家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巴西、智利、德国、印度尼西亚、秘鲁、波兰、泰国、巴拉圭和乌拉圭。

  第二类是指2007年以后就业率增加,同时非正式工作岗位增加的一类国家。这一类国家包括哥伦比亚、卢森堡、马耳他、土耳其和乌克兰。

  第三类是指2007年以后就业率下降,同时非正式工作岗位减少的一类国家。这显示了经济危机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是交互的,通常是较差的工作岗位首先消失,这对国家总体的就业质量有一定提升作用。这一类国家包括阿根廷、丹麦、厄瓜多尔、日本、荷兰、挪威、韩国、摩尔多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南非和斯里兰卡。同时,这些国家的就业岗位也存在异质性。荷兰和丹麦两国的兼职岗位比例最高,两国大量依赖这种工作岗位来提高他们的临时就业率。与他们相反,西班牙则通过临时工作岗位的减少来提高了本国的就业质量,它在2009年西班牙国内的大批劳动者从临时工变成了失业者。

  第四类是指2007年以后就业率下降,同时非正式工作岗位增多的一类国家。这一类国家数量众多,包括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保加利亚、加拿大、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希腊、匈牙利、印度、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墨西哥、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瑞典和英国。

  分析显示,奥地利、比利时、巴西、智利、德国、印度尼西亚、秘鲁、波兰、泰国和乌拉圭这一类国家,在增加就业率的同时,通过减少非正式工作岗位的数量来提高了就业质量。而像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葡萄牙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其就业率没有得到提高,然而,临时和不稳定工作岗位的数量却处于上升状态。

  (七)国际就业人口的收入不平衡问题

  由于失业人口的增加,收入减少和经济增长放缓等现象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收入不平衡的问题。以基尼系数作为收入不平衡的指标,我们可以看到超过一半的发达国家和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衡问题出现了缓解。然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衡问题远远比发达国家的严重。根据44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显示,其最富有的20%的人口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50%,而最贫困的20%的人口的收入只占到全国总收入的5%。

  不同群体对教育资源获取程度的不平等进一步固化了收入的不平等现象,同时也削弱了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的能力。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也对就业、薪酬和健康等问题产生影响。良好的教育可以使劳动人口获得劳动技能,提高他们获取工作机会的能力和在劳动力市场上议价能力。

  然而,全球内不同国家的国民接受教育的现状有很大差别,在一些非洲国家(贝宁、布基纳法索和塞内加尔),年龄大于25岁且完全未接受学校教育的人口比例高达60%以上,而贫困家庭未接受教育者的人口比例远远高于这一数值。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增大,辍学率出现了大幅增长。全球经济危机后,由于不能负担学费,在孟加拉国、肯尼亚和赞比亚等国家,出现了大批在校学生辍学的现象。这些适龄儿童进入劳动力市场帮助他们的家庭增加收入,以便购买必须的食物。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到2015年将会有超过35万在校学生不能完成他们的小学教育。

  金融危机后,全球面临着较低的就业岗位增长和有限的财政刺激空间,许多国家希望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刺激其本国经济的增长。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后的这段时期,以减少劳工保护政策和分散劳工集体谈判能力为代表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008年到2012年3月,131个国家中有40个国家修改了他们对正式雇员的保护条款,主要是遣散费和通知期限进行了修改。其中60%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放松了对正式雇员的保护条款。这一趋势在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改革中尤为突出,其中有76%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放松了对正式雇员的保护条款。

  在同一时期,131个国家中有25个国家对因经济原因的集体解雇的相关条款进行修订,其中有15个国家简化集体解雇的相关程序或降低相关要求。许多发达国家对于就业者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款进行修订,其中有76%的发达国家放松了对劳动者的保护政策;欧洲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独联体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60%的国家放松对劳动者的保护政策;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中东和北非地区有50%的国家放松对劳动者的保护政策。与以上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东南亚和环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则没有国家放松对劳动者的保护政策,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国家对于本国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

  另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改善财政状况,许多政府冻结或下调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务人员薪资。根据对可以获得相关数据的4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在2008-2011年间,共有27个国家采取冻结或下调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务人员薪资的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中更为普遍,在参与调查的35个发达国家中有22个国家采取了上述措施。同时10个参与调查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5个国家也计划采取冻结或下调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务人员薪资的措施。欧盟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冻结或下调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务人员薪资的措施,参与调查的欧盟国家有80%采取了这一措施。其中薪酬下调最大的国家有两类:一类是包括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在内的经受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另一类是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罗马尼亚在内的GDP大幅下降的国家。相反的是,包括阿根廷、香港和新加坡在内的经济增长的国家和政府则提高了其公共部门的公务人员薪资水平。

  在社会保险福利和养老金方面,接受调查的71个国家有31个国家采取了消减其社会保险福利和养老金的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中更为显著,在金融危机期间有65%的发达国家会至少采取一条措施来消减社会保险福利。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为28%。欧盟也倾向于采取削减社会保险福利的措施,80%的欧盟成员国采取了这一措施。

  政府对社会保险福利的削减有多种形式。一些国家采取养老保险改革的模式,通过消减养老金(包括匈牙利、爱尔兰、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和摩尔多瓦)和提高退休年龄(包括阿尔巴尼亚、比利时、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法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罗马尼亚和西班牙)。其他一些措施包括减少失业救济的额度(包括捷克共和国、匈牙利、爱尔兰、拉脱维亚、荷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瑞士和乌克兰)和减少病假津贴的额度(爱沙尼亚)。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在扩大养老保险范围(智利、印度和乌干达)和提高养老保险额度(阿根廷、亚美尼亚和佛得角)。

  (八)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

  由于经济和政策的不稳定使得私人投资机构和企业转持现金,延缓投资项目。在货币政策不能够刺激投资的情形下,为融资困难的企业提供贷款、为商业投资提供奖励和为国内消费提供政策支持都有利于鼓励个人投资。政府部门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被证明对于私人投资有着长效的推动作用。

  为了鼓励资金流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项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主要来源于投资金融环境的恶化。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小型企业债务融资环境严重恶化。因此,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贷款资源是刺激企业投资的关键因素。考虑到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种种限制,大众银行(Public Bank)和合作伙伴的直接投资对于中小企业的投资更为有效。

  第二,盈余经济体需要积极应对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劳动收入和未来就业岗位的不稳定将会降低消费者信任度,从而增加家庭储蓄,进一步增加商业环境的不稳定,促使企业降低投资。政府需要采取巧妙的政策来为经济恢复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持,并需要进一步鼓励投资。另外,以上措施也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考虑到社会不稳定因素反过来会导致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创造就业岗位,减少正在增加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第三,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公共投资在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日本的资产泡沫破灭后的经济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公共投资可以带动私人投资,大量的公共资本的投资作为企业的免费投入,将会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根据国际劳工研究所的全球经济关联模型(Global Economic Linkages Model)显示,在2012年第三季度,占GDP为1%的公共资本投入将会带动占GDP为0.2%的私人资本投资。这一带动作用将会在2014年的第二季度达到最高点。例如,在澳大利亚的宽带设施建设中,公共资本只投入了宽带建设所需资金的11%,剩余的建设资金则完全由私营企业负责投入。

  另外,投资补贴也可以通过降低资本积累的费用来刺激私人投资。投资补贴可以直接影响私人投资者的投资决定。投资补贴每增加2个百分点将会最高将私人投资的额度拉动0.5个百分点。

  公共投资同样可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同样的推动作用。公共投资在信息通信网络的投资可以减轻公共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的很大一部分,公共资本在农业的投入也大大提升了其本国的生产率、薪酬和就业岗位。

  第四,增加年青人就业。年青人的高失业率推动各国政府应对这一难题,除了采取有利于年青人就业的宏观经济措施和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外,还需要采取以下三条政策措施。1)通过推动学校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学徒制的培训形式,提高年青人的工作技能。为年青人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提高求职技能,同时尽快完善年青人就业保障机制;2)鼓励年青人创业,政府的相关政策需要为年亲人创业提供友善的环境,同时通过贷款补助、抵押贷款和其他经济政策来为年轻创业者提供资金上的支持;3)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保障年轻就业者的权益。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84505/

推荐访问:简述当前国际整体就业形势 全球整体就业形势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