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旅行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5-24 09:40:35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一:[带一本书去旅行]《不去会死》读后感

  石田裕辅第一本作品《不去会死!》出版后获热烈回响,不断再刷,书迷甚至为他成立专属后援会,各地演讲邀约不断,三年竟达143场。以下是《不去会死》读后感,欢迎阅览!
  《不去会死》读后感【1】
  刚一拿到这本书,想这个作者得是怎样一个超人似地人物,能够用7年半骑脚踏车环游世界九万五千公里。没读几页才发现,原来这个环游世界的人一开始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曾畏首畏尾犹豫不前,对自己一时头脑发热作出的决定动摇不已,窝在小旅馆里想出各种理由来拖沓出发的时间。关键是他迈出去了,“想东想西都没用,去做就对了。行动一展开,自然会产生力量。”
  看这样的书会让压抑的心发出释然的微笑,让晦暗的心境照进人性温暖的阳光。纵使世间有百般恶,也抵不过那一时善的感动,何况这善良犹如生命,即使戈壁荒漠也有它的存在。在一个地方呆久了,由于环境的影响加之出于生存的本能,总是要给自己套上一件防护盔甲,虽不刻意为之,但丛林法则已在实施,紧张的工作快速的生活麻痹着心,轻易不会感动。旅行将你拉出生活的战场,卸下紧张的心衣,露出柔软的心房,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给予,举手之劳的帮助,或那不经意的一笑都会触动脆弱的心弦,带来振撼心灵的感动。生活在最普通生活中的人有着世界上最朴素的善良,最简单但最感动人的善良,只要你肯露出心来,就会感受到他们,就会为这久违的朴素的善良感动落泪。他们是圣诞节让你进屋做客的老爷爷,是一个人住不说话只为你生火的艾伯特,是坐轮椅卖香菇的波兰老伯,是卖西红柿的莫桑比克妈妈。
  作者石田裕辅是个日本人,作为环游世界的自行车骑士,一路上他也遇到了不少和他有相同爱好的同胞。每当有人和他搭讪时,都问他是不是日本人。同样是东亚人种,有着相似的文化和体格容貌,户外或驴行闯天下这种事我们不如日本人多。有人认为,户外是小资们干的事情,要有钱又有闲,看看他们的装备就知道了。也许目前在国内真的是这样,不过作为外行我没有发言权。可看这本书中,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都不是有钱人,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上班族。他们工作几年攒下一笔钱,可能会在最初的装备投入上花上一笔大价钱,然而这是必须且值得的,随后他们会经常睡帐篷,即使住旅馆也是最廉价的,作者在出发时为这个环球骑行只带了70万日元,中途还被人抢走了很多。他们不是有钱人,可他们也是在享受生活,享受追逐梦想的过程。周游世界靠的不是钱财,是毅力,是坚定不变的梦想。这种毅力不同于角马驯鹿或太平洋鲑鱼那同样震人心魄的万里大迁徙,它们是在生存繁殖的动物性本能驱使下无可选择的创举,这种毅力是动物性的升华,是人区别于物在生存繁殖之外的追求与坚守。发达国家之所以会比发展中国家多许多这样的人,关键不在财力,而在教育,在价值观,在人性的释放,在自由的选择。物化教育下一切为了生存,为了生计,封妻荫子光大门楣。人性教育下,遵从本性,自由选择,多元化价值观,花草共长。因此日本会有一群石田裕辅,中国也会有,但目前只能是凤毛麟角。
  石田在途中遇到一个女子,她也是一个旅行者,她有一个困惑:“我不知道自己要朝何方前进,也不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长途旅行的人,走的时间长了,就会有这样的困惑。从一开始的新鲜刺激,到后来的起床出发,再起床出发,一切又都变成了重复,两边的风景也不会再轻易打动心灵。其实这样的困惑又何止只限于旅人,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旅人,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旅途上,在循环往复了那么久之后,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困惑,是否也会因为单调的乏味而叩问自己的心扉。
  不要为终点遥远而灰心,不要因目标难以实现而沮丧,奔向终点的旅途,实现目标的过程,才是最享受的。在努力的过程中,每天一睁眼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比这再充实不过的了。在臆想中,在睡梦中,会一次次彩排成功后的喜悦与激动,为此而生的动力会推动着你不断向前,浑身流淌着活力。这个实现与追逐的过程一定不要嫌它漫长,因为许多时候当你抵达终点后,你反而会很平静,之前一次次预演的激动并没有适时来临,并且马上就会很寂寞,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得与失的微妙关系吧。人生啊,幸福的是,抵达一处目的地后,不会迷路,依然知道自己的方向。
  为什么很多人想去旅行,为什么总是在原始偏僻的地方面对简单纯朴的笑容而感动落泪,因为在逃离世故,在逃离伪装,在回归本性,回归简单纯朴。每一个城市人都是一个远离故土的人,这个故土就是人类诞生的地方,自然,原始简单纯朴的自然。很多去过西藏或非洲的人,会被那里原始纯美的自然环境震撼的热泪盈眶,他们认为那是神明的力量所致,实则不然,这无关神圣,这其实是一种乡愁,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归故土的感情。所有神圣的东西,都是纯朴自然的。宗教亦如是。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努力让信众回归本心,解脱世俗的束缚,遵从原始的自然法则。不论一个人再如何变化,都改变不了他的本心,只不过是在心之外套了一层层外衣,上了一副副枷锁。因此,宗教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这就像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一样,皈依宗教实际就是打开枷锁脱掉伪装回归本性的过程。我们生活的地方,到处充斥着反自然的改变与矫饰,我们离开心越来越远,因此当我们置身简单纯朴的原始自然美当中,就会有回家的感动。
  长期在外旅行的很多人都不会对偶遇的伙伴动真情,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一面之缘,明天或下一分钟将永不相见。因此他们不会浪费感情,动真心真情,对于相遇离别已经免疫,无痛无痒。然而感情是用不完的,是不怕浪费的,即使知道下一分钟将不会再见,亦可真心相交,深情以待,难道我们动真情是为了以后的相交,是为了朋友数量的增加,不是,是为了此刻的相识。或是不想受动真情之后的分别之痛思念之苦,而半掩柴扉,孰不知,门关久了,心会落满灰尘,心痛死不了人,心动是活着的美好,心痛是活着的证明。
  我觉得石田这一路下来最大的收获是对命运的感悟——从不去会死到不会去死。从信天由命,一切都是命运安排好的非人力能改变,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消极对抗,而要积极面对,命运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妙妙说过,命运在很多时候,取决于你在什么样的时间,出现在什么样的地点,做什么样的事情。而这些并不是事先安排好的,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轨迹,很多人认为命中注定,不做努力,不去选择,一味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其实是自己没有抬头,环顾左右你会发现面前不是只有一条路,而是很多条,他们或隐蔽,或泥泞,但会引你通向不同的世界。
  《不去会死》读后感【2】
  又是一本旅行文学 以前看《Notting Hill》的时候很不明白男主角为什么要开个小小的旅行书店。难道旅行文学真的那么好看吗?那时候的我实在是不明白。若干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有爱上旅行。我喜欢安静的屋子里读书,害怕炎热的太阳,害怕弥漫的大雾,害怕大雨倾盆溅到身上的泥点子…… 我不爱旅行,但是我爱单车。
  这个一个普通日本人花七年半时间骑行世界的旅行游记。这是一种深度的旅行,一种带有冒险家性质的旅行,一种灵魂与肉体完美结合的旅行。我们当然是极少有人能做到,但我们可以去体会作者旅途中的东西,思想的变化,意志与困难的斗争,所遇所感的人和事,也可以匡正自己的旅行,当然不是说让大家去这样旅行,这样去生活,但大家可以借鉴寻找适合自己的旅行,以使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得到最大的满足。
  作者石田裕辅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一路向南骑行到南美洲的最南端阿根廷的乌斯怀亚,这里离是离南极最近的地方了,两天船程就可以到南极,澳大利亚过去南极要一星期船程。作者在这里有写到在育空河上恣意的吃喝玩乐,会让我联想到桂林的遇龙河,作者在进入南美洲时遭遇抢劫,差点小命不保,并且其他旅伴也有遭抢劫的,还有差点挨枪子的,作者满足了纵骑美洲的梦想后,就从南美洲最南段搭飞机到欧洲的大北边丹麦,开始纵惯欧洲非洲大陆,最终达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完成了自己另一周纵骑的梦想,随后搭飞机到英国开始横骑欧亚大陆。
  伴随着作者的足迹,我查看这google earth 作者的足迹,也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次小感官上的环球旅行。发现还要很多更好玩的地方,更好玩的人和事,等着自己去发掘,马不停蹄也做不完事。作者有写到玛雅文化的蒂卡尔古城是自己环球旅行中未被超越的古城。有写到柬埔寨的吴哥窟、埃及金字塔的惊叹。有写到实景跟电视网路上看的不同,感知上的差异。有写到非洲的贫穷,有写印度恒河浮尸,但作者依然按当地信仰有去恒河沐裕有写到泰国是很多亚洲背包客出国旅行的第一站,启蒙点。有写到遇难的同伴,有写到很喜欢学语言的小姑娘泰西亚,懂十一国国语言,十五岁,有写到路遇的装有一只假腿旅行的永子小姐,32岁,从事美容造型业,工作半年,再以这种极慢的速度旅行半年,就这么生活着。了解到南美洲很多自行车骑士。作者在路上结实了这么些有趣的人和事是绝对的财富。
  回国后作者供职于自行车杂志,写作,演讲,也许作者因为这个旅行生活被改变了吧。

二:[带一本书去旅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集锦】


  书,是知识的源泉;书,是一本金色的宝典。小编收集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父爱是一本我最爱的书。
  一天,我在公交车站等车,我看见了一对父子。父亲是一个卖水果的老人,蓬头垢面地坐在一辆三轮车上,儿子坐在三轮车后座,看着一本被揉皱的课本。父亲不擅长言语,不像旁边吆喝着招揽生意的小贩,生意相对显得冷清。父亲脸上爬满愁意,重重的眼袋耷拉下来像只沙皮狗。
  儿子看似遇到了什么问题,小小的眉头紧锁,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转身把课本递给父亲。父亲慌忙把手在衣服上抹了两下,双手接过书,也是皱着眉头看了起来,与儿子如出一辙。突然父亲抬起头:“侬管自己看,我再稍微看一下跟你说。”儿子嗯了一声便转过了头。
  父亲向我走来,出于本能,我惊慌失措地后退一步。父亲憨厚地笑了笑,拉我走到一边:“小姑娘,别怕,帮忙看看这题目怎么做?”我战战兢兢地写上了解答过程,其实那不过是一道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而已。“麻烦你了,真是太谢谢了。”我勉强笑了笑:“不客气。”我心有余悸,毕竟第一次和陌生人以如此奇特的方式交谈。父亲转身的一霎那,我发现儿子盯着父亲的背影,澄澈的眼睛里充满了愧疚或者还有一些,道不明的情绪,马上又低下了头。
  “儿子,过来过来,这题我跟你讲讲。”我忐忑地等待父亲的谎言被拆穿。
  儿子又像刚才一样转身,盯着课本。我听见父亲照着我写的过程一点一点读下去,其间还打了几个小疙瘩,儿子装作没听到一样时不时地点着小脑袋。“爸爸,你真厉害!”
  我彻底被这对父子的对话震撼了。爸爸你真厉害爸爸你真厉害……儿子稚嫩的童声余音绕梁一般萦绕在我的耳畔。
  多么不堪一击的谎言却在亲密的父子之间颤颤巍巍地立了起来。也许父亲永远不会知道儿子一直看着他,卑微地向一个初中女生请教一道三年级的数学题,把自己并不明白的答案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缓冲过几个疙瘩艰难地念出来,然后笑着听儿子说爸爸你真厉害。
  我觉得这就是父爱,充满谎言的父爱。它像是一本书,也许是畅销的,泛滥到生活的角角落落,但最深沉的父爱却是最朴素的,最难以启齿的,父亲永远都不会向儿子承认自己其实连小学三年级都没上过,他要让儿子在苦难的生活中看到生活的希望,看到知识的力量,他尽了他自己最微薄却又最伟大的力量。
  这,就是父爱,我最爱的一本书。
  第二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知识的源泉;书,是一本金色的宝典。在众多书中,我最喜欢《格林童话》。
  这本书的封面十分精美:讲述的是小红帽带着一篮美丽的花来到外婆家,大灰狼装着外婆的样子,躺在床上,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准备把小红帽给吃了。在图画的周围,围绕着一圈漂亮的花边,十分的精致!
  《格林童话》的内容十分的丰富:有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狠毒心肠的继母;可爱的小红帽和机智的小裁缝;还有长着又长又浓密的头发——莴苣姑娘……其中,我最喜欢矮人的礼物。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铁匠和一个木匠去旅行。他们到森林时被一阵美妙的歌声给吸引住了。铁匠和木匠加入了歌舞中,突然,一位老人把铁匠和木匠的头发和胡子剃得精光,他们俩人看着没在意,歌舞结束后,铁匠和木匠按照老人的示意拿了一些石头便走了。第二天,石头变成了金子,头发和胡子也重新长出来了。铁匠十分高兴,还要去老人那儿,木匠不同意,铁匠自己便拿了一个大包去装石头,老人又把铁匠的头发和胡子剃光,铁匠又装了满袋的石头,第二天,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连昨天的金子也变回了石头,铁匠只好灰溜溜的回家了。
  《格林童话》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受欺负的人往往有好运,贵族和富人常常受捉弄。这本书寓教于乐,道理深刻,陶冶了我的情操。
  扬起知识的船帆,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吧!
  第三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怀着欣喜,怀着好奇,我翻开了一本崭新的沉甸甸的书————《鲁滨逊漂流记》。纸页洁白无暇,还能闻到一丝丝墨香。可能是书太厚吧,我并不是很认真地去读,但是当我读到一半时,却陷入了深深的感慨之中,怀者这样的心情,我便继续看了下去。
  读完这本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位英国航海商人遇难后在一座荒岛上生活了28年两个月零19天后回到祖国的故事。这位英国航海商人就是鲁滨逊·克鲁伊茨内。
  鲁滨逊·克鲁伊茨内从巴西驶往几内亚的航程中遇到强烈的风暴,船驶来到一座孤岛附近沉没,全船人只有鲁滨逊一人死里逃生,爬上了孤岛。本来他已无生存支柱,因为他上岛的地方没有任何食物,但幸运的是,第二天,沉没的船又浮出了水面,里面的货物没有一点损坏。于是他集中精力,用了10多天时间,把船能用的,能搬地动的东西统统搬到了岛上,度过了难关。在岛上,为了保护自己,他搭帐篷、挖岩洞,克服多种困难才另建“城堡”;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养山羊、捉鱼鳖、打野鸟、晒制葡萄干;更为幸运的是,他把几粒散落在布袋的稻谷种子中在地里,循环使用,按季节收粮食,终于吃上了自己做的面包,而且收获了许多粮食;为了打消孤独和寂寞
  ,他读了《圣经》、作祷告、写日记;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他烧制陶器、酿造美酒、烤制烟叶、制作凳子和桌子、在岩壁上打货架,最后终于把生活弄的十全十美。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鲁滨逊救出了一位要被其他野人吃掉的,知恩图报,忠心耿耿的年轻野人小伙子,并给他取名为“星期五”。他与“星期五”朝夕相处,并教“星期五”历史、地理、天文知识,让星期五”摆脱野蛮,走向了文明。
  在最后,鲁滨逊和“星期五”解救了船被人给霸占了而被丢到了孤岛上的商船船长和他的大副、旅客。他们五人聚在一起,商量对策,最后平息了叛乱,夺回了商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就在此时此刻,我想:鲁滨逊能在孤岛生活2年多时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他用自己的一双手,造起了“城堡”,种起了稻谷,使自己丰衣足食,要是换成我,我早就吓得屁滚尿流了!我真应该向鲁滨逊学习,做一个坚毅的人!
  《鲁滨逊漂流记》它作为18世纪时欧洲乃至现在广为流传的书籍,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像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像山间小径一样,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了就歇在路边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
  《鲁滨逊漂流记》就是以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理深刻的亮点时刻吸引着我,让我百读不厌,不信你也读读看?

三:[带一本书去旅行]旅游美文摘抄

  旅游是一项很好的消遣活动,你可以去学习不同地方的文化,遇到不同肤色的人,拓宽视野,去了解特殊的艺术典礼和仪式,下面是关于旅游美文,欢迎欣赏!
  关于旅游美文1
  旅行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是一种改变自我的尝试。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通过旅行被改变,这种改变带来的不适感、紧张感、愉悦感等,让生活变得更有层次、更有质感。如同人生赶路,走累了,停下来休息喘口气一样,经历了复杂,反而渴望归于简单;经历了紧张,更向往轻松;经历了喧哗,反倒渴求宁静。
  我喜欢旅行,喜欢行走在落叶纷飞的晚秋山林间,喜欢夜宿于古朴、宁静的荒村小镇中,在静谧中抬头仰望繁星点点,在细雨中拥抱扑面而来的宁静祥和,这是一种与功名利禄无关的幸福,与达官显贵无缘的快乐。让人常常在不经意中,会发现原来我们苦苦追寻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原来风月无关远近,就在我们的心里。
  旅行更像是对生活的拾遗补缺,对心灵的重新修复,特别是苦旅。都市生活让男人失却了阳刚、失却了生猛,原本属于女性的娇羞,则越来越在男人脸上闪现。而生活压力则将女人锤炼成汉子,温柔的女儿红,成了火辣的二锅头。苦旅是重新修复阴阳错位的灵丹,复活生猛刚烈的妙药。女人似水,男人如火,有事就该男人站出来扛。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七尺男儿,身背行囊、浪迹天涯的原因,那种苦痛、坚韧的刺激令人着迷。人对一切新的东西,都有着一种天然的兴趣,这种兴趣将以往的司空见惯重新打碎后,组合成一个全新的体验,让人体会到世界如万花筒般的五彩缤纷。
  每当我来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似乎我曾经来过这里,这里与以往我去过的地方有一种神秘的联系,有着一种天然的呼应。全新的感觉中,旧有的熟悉气息在我身边忽隐忽现,常常有一种前世今生无法切割的羁绊,总会在大脑深处,找寻到曾经的记忆。这种奇妙的感觉,已经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旅途中,让我眼前有一种时光穿越般的画面交替出现在眼前。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渗透,注定了没有谁能独行于这个世界,这也就是无论我们到了哪里,都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的原因。但是这种感觉又会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让旅行者那旧有的经验,有了新的补充。世界的变化之奇妙就在于每次旅行的体验,即使旧地重游,也会有新的发现。
  行走在北方的破落的古村落里,看着山巅之上忽隐忽现的残长城,历史仿佛在夕阳下沉思,在风雨中远眺,它们的身影凝固成一幅人生的剪影,苍凉而落寞。而在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身处其间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湿润,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富有灵性。在神秘而永恒的自然力量面前,我们人类是多么地渺小、无助。与天奋斗,像是梦呓;与地奋斗,终归烟云;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夺的喧嚣,从古至今不绝于耳。行走会告诉我们,什么也挡不住岁月的淘洗,再大的野心也是梦幻,尘世扰攘、名利牵挂,终将随风飘去。
  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镇江金山禅寺,欣赏长江风光。看着长江上熙来攘往的船只,他转过头问主持,长江一日有多少船只往来?主持说,只有两条船往来。乾隆不解,主持说,一条船为名,一条船为利。乾隆听罢大为赞赏。
  我喜欢发现,喜欢体验不同,这是一种无害的“瘾”。它在大脑深处蛰伏,时不时地撩拨着你的神经,促使你找寻不同的东西,发现身边的异样。于是我的记忆中便会加入新的元素,建立新的坐标,形成新的存储单元。这样的单元多了,便会影响到我对世界的看法。在藏区,高海拔带来的不适感,对许多人都是一种恐惧,一种煎熬,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急于逃离而不是享受。我喜欢这种不适感,正是这种不适感调动起我身体的抵抗力,我能感觉到那令人生畏的高原反应在节节败退。我要感谢痛苦,正是这种痛苦,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体验到高原使人生发出的微妙的圣洁之情。
  旅行又像一本书,每每捧读,总会让人浮想联翩、神思万里,心灵会变得空旷澄明,精神会变得清爽洁净,情感会变得愉悦舒畅。旅行也像是在观一卷画轴,画面有静有动,层次有远有近,描绘有虚有实,你会觉得你就是这画中的一点着墨,与无边的风月同舞同歌。
  中国的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但是代价便是历史传承的支离破碎,这从中国的古村落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便可看出。至今人们也没有找到新奇特与对古旧老的和谐相处之道。当年北京拆除永定门城楼时,同为古建专家的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女士拖着病重的身体,找到北京市负责拆除城墙的领导,痛斥他们这样做是在毁掉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她说你们一定会后悔的,也许你们会重建,但那将是假古董。2006年一座仿古永定门城楼真的重建了。属于我们独有的文明我们不来守望,靠谁?
  关于旅游美文2
  我一直想徒步旅行。某个心仪的地方,比如香格里拉和科尔沁草原,虽然借助现代工具可以便捷地抵达,但与远足而至大异其趣。前者如同动物园看老虎,没有意外也没有吃惊;后者类似野外遇猛兽,惊险又刺激。
  “徒步旅行”这四个字,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理想国》第八章里。书中记录,当年其师苏格拉底说到那些或行军或朝圣或徒步旅行的人们时,总是充满敬畏之情。当年,青年毛泽东为磨砺意志、锻炼身体,曾和蔡和森徒步游历了湖南,一条毛巾,一把雨伞,一双凉鞋就是他们的全部行装,旅行途中,露宿野外,以野果为食。
  而现代的中国游客,对这四个字日渐淡化陌生。在一个个可以旅行的长假,他们首先选好地点,然后购买机票或车票,悠闲地出发。极速的交通工具让他们犹如一只离弦的箭,直中靶心,过程中的苦乐被简化,途中感受只在一瞬间,来去都如例行公事。
  徒步旅行则不然,它让人用双脚亲吻久违的土地,江河山川之美犹如画卷在脚下慢慢展开,空气和阳光、远山和草木、陌生的人和村庄、河流与羊群,在意想不到的时空里等候,每走一步或许都有惊喜地发现。每个细节都被赋予浪漫和探险的新意。
  曾经把我的想法告诉三位朋友。反应分别是:一位问,你不会连一张机票也买不起吧?另一位说,干吗要自讨苦吃呢?还有一位端详了我好半天,你要不要看医生?这就是城市人的通病,向往自然,又不敢真正亲近山水,只愿意来个隔靴搔痒的“三日游”或者“五日游”,犹如动物园里看老虎,离时尚很近,离情境很远。
  但是,在国外我找到了一位同志。英国的高夫,这位强壮的卡车司机,两次徒步穿越英吉利岛。由于裸行而被判定“有伤风化”,他一边奔走一边接受地方法院的传票,十四次被逮捕两次蹲大狱,但这并不妨碍他赢得一位女理发师的爱情。女理发师为了表示声援,还卸下罗裙洗净粉黛,加入了高夫“二人行”的队伍。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与法院持有一致的想法。
  彻底回归自然,或许是许多人潜在的愿望。只不过起于梦想而止于梦想。当然,中国人对高夫的行为需要来点纠正——裸露心情,不必裸露身体。
  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说,在东方徒步旅行的路上,依然拥满了朝圣的信徒。如果“山水和自然”是你新的宗教,那就像一句歌词那样去行动——“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
  关于旅游美文3
  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虽然我已经过了年少轻狂的年代,但我可以拍着胸口无悔的自豪的说:我没有辜负青春。因为那两次冲动我都有过了。——题记
  最近由于组织五一凤凰自助游的活动,很多朋友都问我一些问题,尤其关于“出发”这个事情我是怎么做到的。曾记得一个骑过川藏线的朋友说,只要出发,就能到达,你不出发,就哪里也去不了。如果你不能沉下心来,就什么也做不到。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去做就是了。旅行给了我灵魂,让我觉悟,参悟人生。
  问问人们,想去旅行吗,想背着包去远方流浪吗,想环游中国、环游世界吗?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一脸憧憬的说,想的。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这件事最难的部分,不是钱,不是英语,而是是否具有这份勇气。是否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我们都知道第一步最难,只要踏出了第一步,你就不会轻易停下来,就会持续的勇敢往前走。正如有位旅者说的,当你决定要出发时,旅行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结束。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其实,旅行要走的,是一段心路!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有一个梦想,一个人背上比自己还大的背包,去漫游世界,去看一看世界再回来,不管工作和生活多忙碌……你有这样的梦想吗?每次旅行,在当时都是辛苦而疲惫的,拿着地图赶时间,拍照,徒步,适应当地人的风俗。睡不习惯的床,吃不习惯的食物。听上去真是不怎么样啊。但当时间继续前行,当你又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你就发现,那段日子,仿佛是从别人的生命里借来的岁月,像一枚挂在记忆里,温暖发亮的茧。
  18岁读大学,问你理想是什么,你说环游世界;22岁读完大学,你说找了工作以后再去;26岁工作稳定,你说买了房子有了车以后再说;30岁有车有房,你说等结婚了再带老婆一起去;35岁有了小孩,你说小孩大一点再去;40岁孩子大了,你说养好了老人再去,等到老人去世了,你说等退休了一家人一起去,终于你自己也白发苍苍,再也走不动了,到最后,你哪也没有去。你说,下辈子,下辈子有机会你一定要趁年轻出去走走……
  也许我们找了太多的理由,才让我们的步伐迈不开,走不远。只要想旅行,拿起行囊便可,徒步可穿越可可西里,一匹瘦马可以纵横蒙古草原,一骑自行车能游遍中国,一辆摩托能环游欧洲;对于旅行,我们缺的不是时间和金钱,缺的是是那种想出发就出发的勇气、果断,缺的是一种正确直面的态度!一部iphone4S,可去西藏尼泊尔玩一圈;一个LV差不多可以遍游中国,一个爱马仕,欧美一遍也回来了;全世界你都玩遍,可能还没花掉一辆保时捷或者法拉利跑车的钱;那时候,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变了,不会在那么轻浮,不会再追求奢华的高贵生活,不会再重视金钱胜过珍爱生命。
  生活在于经历,而不在于名牌;富裕在于感悟,而不在于奢华。晚年时可以给后代讲述我们的故事;而不是你拥有过的一件件过气的名牌。
  一个背包,一台单反,一个会拍照的爱人,一份喜爱又自由的工作和一颗说走就走勇敢的心,那便是我认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当然旅行就要选择与你步伐一致的人同行,如果没有,那就一个人。一个人出走注定会有那么点孤独,欢愉的孤独是什么?城市游吟诗人李志让我体会孤独的别样滋味,尤其他的那首《天空之城》。听李志的歌总能恍惚的产生一个北方冬天的意象——白色的天空,干裂的树枝,刺眼的阳光,实际是冷的。我们以为那是温暖的,是因为我们隔着玻璃。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段旅行,好像一次远行,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去拉萨,围着拉姆拉错湖走一圈,据说修行好的喇嘛眼睛很清澈,那匍匐在山路磕长头朝圣的身影告诉我什么是信仰,还有仓央嘉措,那不负如来不负卿,聪慧又多情的六世班禅。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想多远,走多远。身体健康的时候,把每一分钟都活到极致!-------这是一位驴友经典话语,当然也是我的心声!
  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趁着年轻去流浪,只为给叛逆的灵魂找一个出口。
  关于旅行关于青春,我能说的其实还有很多,这需要你同我一起在路上慢慢听我诉说……
  关于旅游美文4
  几个月前看了《搭车到柏林》这部片子,给自己留下的除了向往与钦佩,更多的却是困惑,到底旅行对自己来说真正的意义在哪里?自己又为什么喜欢一个人去一些陌生的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
  今天偶然间看到老弟也在看这部片子,脑海中不自觉的在问自己到底旅行对于自己来说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和朋友在一起听到的更多的是对这个社会的抱怨,看到的更多的是放纵,感到的更多的是掩藏在放纵和疯狂的笑容背后的伤感与沉重,是啊,现在这个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是太多的责任,太多的压力,太多的不如意和太过沉重的背负,也许为了现实,也许为了生活,也许为了感情,所以人们选择了放纵选择了刹那间的欢愉,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对还是错,也许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吧,醉过,疯狂过,放纵过,但当一觉醒来面对的还是要继续面对,生活还是没有改变。所以人们选择了旅行,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也许是为了希望那优美的风景能够让自己暂时的逃离,也许是陌生的景色与惊奇让自己得到片刻的脱离这个世界,但对于自己呢?自己选择一个人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呢?
  自己一直都自诩属于愤青之流,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对现实的不满,对不如意的伤感,也许自己从小就不富裕的生活环境,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一切让自己选择了一条抗争之路,也正因为自己看到了这些困苦,所以一直都希望身边自己所关心的人不再为了这些而忙碌,而伤感,所以自己更加坚定的并且无怨无悔的走上这条路,但这条路太苦太难太寂寞,也许是自己还不够坚强,有时候自己都感觉到自己随时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很多人都说自己属于伤感属于悲情,是啊,这也许就是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吧,自己本就不是一个快乐的人,更无法给别人带去什么快乐,自己又何必去祸害别人,又何必给别人带去无尽的伤感,既然选择了要走的路,就让自己独自上路无所顾忌的走到底吧。
  现在自己终于明白了,明白了旅行对于自己的意义,自己热爱自由,自己向往无拘无束,但自己却被压抑的太久,被束缚的太紧,所以自己是在发泄,是在追寻真我,是在寻找天性的释放,也许是心里积压了太多的伤感与悲情,也许是自己背负上的责任让自己压制本我太久太久,也许是太多的压力让自己已经无法站立,所以自己总是不停的一个人独自上路,去一个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去寻找一段完全不同的自己,自己也很少为自己的拍照,因为当自己离开那里的时候,也就不会再有人记得自己存在过,自己对于那里来说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不需要纪念,不需要留下回忆,也许有一天当自己不堪重负彻底被摧毁的时候,自己也会走上搭车到柏林这条路,只是目的和意义已经完全不相同了,那时自己也许永远都不再会回来,永远的离开这里,让自己一生都在路上流浪,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站将会在哪里,也许这就是宿命,也许这就是最无奈确是最好的结局。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7971/

推荐访问:带一本书去旅行作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