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幸福密码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3 09:48:24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破解幸福密码:学校组织学习型活动计划书

  一、指导思想
  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书香校园”创建系列活动为主要载体,发动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书香致远”活动,组织全体教师以创建学习型校园为目标,在校园内营造“人人都来读书,个个都来争先”的浓厚学习氛围,读好书、好读书、勤思考、勤探索,养成坚持读书的好习惯,不断更新教育和管理理念,以读书来引导和帮助教师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创新工作的思路,提高工作的科学决策水平,以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来促进我校教育能科学和高位持久发展。
  二、活动安排
  (一)强化“四个一”制度
  坚持倡导全体教师每人每天自学一小时, 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月写一篇读书心得(不少于300字),每两个月读 1本指定书籍并写好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3000字),每学期撰写1篇教育教学论文(不少于1500字);学校每个月组织一次交流与检查(有党支部、工会、团委、教科室交替组织,并将读书情况在校园网上公布),每两个月由校办编发一份读书活动简报,每学期由校办写一篇调研报告,每学年由教科室举办一次读书节活动,以确保“书香致远”活动有成效,尤其是在全体党员中要积极倡导“书香为伴”思想,以读书来引导党员干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打造亮丽的人生。
  (二)开展“六个一”系列活动
  1、一本共同阅读的书
  发动全体教师共同阅读,使大家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思想上的碰撞,认识上的沟通,以提高思想认识,凝聚人心,为实现我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创建目标共同努力。
  2、一次好书推荐会
  在读书活动中,精心挑选出一定数量的“好书代言人”,由教科室开展1-2次以教师沙龙或座谈等形式举办的好书推荐会,向全体教师介绍自己阅读的好书,包括书的主题思想、大致内容、推荐理由等,通过好书的推荐与分享,进而引起更多人的阅读积极性,形成好书共享共读氛围。
  3、一次好书交换活动
  由工会组织发动全体教师开展好书交换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喜欢的书籍积极与其他同志进行交换阅读,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形成“好书大家读”的读书氛围。
  4、一次好书捐助活动
  我校教师要在好书交换活动的基础上,由德育处牵头深入发掘身边的图书资源,把一些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图书捐献出来,激发青少年读书的兴趣,让每一名青少年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促进青少年知识更新、思维活跃、陶冶情操、获取真知。
  5、一次“读书”演讲活动
  发动全校教师都来阅读国内外教育家、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开展主题阅读,由工会号召并拟定一个主题开展一次活动,并在校级层面上开展“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涯,感悟先进教育理念,体会教育和教师所承担的伟大的历史责任。
  6、一次读书征文活动
  鼓励全校教师在阅读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的基础上,积极撰写读后感。由教务处在教科室协助下围绕学校工作的主题来组织开展读书征文评比活动,对好作品进行评比、整理、汇编成册。
  (三)开展“三走进”活动
  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开拓全体教职工的视野,我校将根据情况发动号召全体教职工“走进镇江图书馆”、“走进江大图书馆”、“走进书店”等活动,依托图书馆、图书中心的丰富资源,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书籍,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增强读书能力,提高个人素养。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鼓励全体教师在研修网上进行交流,开展网上读书沙龙活动。教务处和教技处在校园网上创办读书论坛,并开设相应的子栏目:读书体会、精品书屋、读书笔记、读书活动、推荐文章、新书介绍等。为教师搭建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为教师阅读交流提供便利。
  (五)开展“我爱教育”美文经典诵读会
  鼓励教师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诗文创作,在庆祝新年系列活动中,由语文组在教科室指导下举办美文经典诵读会,进一步拓展我校全体教职工的思想,激发教育热情,构建以阅读乐趣为内在动力的阅读文化。
  (六)开展“读书明星”评比表彰活动
  学校将根据教师在读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察评选,并对评选出的“读书明星”和在“五个一”系列活动(如征文评比、演讲比赛等)中表现出色的人员报区教育局进行表彰与奖励。通过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在全体教师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主要书目推荐
  由教科室负责新购部分图书并展开读书活动
  1、必读书目: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伦理学》《做一名有谋略的教师》《集智汇力 转型发展》《唐骏日记》《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教育的艺术》《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周国平论教育》《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2、推荐书目:《中华文化史》《有效教学十讲》《教育的奇迹》《最好的医生是自己》《阳光心态》《如何做最好的教师》《破解幸福密码》《穆斯林的葬礼》《愿干胜于能干》《有一种智慧叫包容》《如何做最好的校长》《从容地生活,快乐地工作》《课堂密码》《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丑陋的中国人》《大国经济之路》

第二篇破解幸福密码:2017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毕淑敏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2009年下半年,毕淑敏应“百家讲坛”邀请登台演讲,录制了20集关于幸福话题的讲座。本书收录了全部讲稿,包括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播出的内容。毕老师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通过案例为我们详细解答如何破解心灵锁链——自卑、抑郁、焦虑、悲伤、死亡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创伤,思考与探索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
  自序
  与心灵对接,与更多的人分享幸福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最早在2007年的某一天,通过我的责任编辑邀请我上《百家讲坛》,谈谈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我没有兴趣,此事便放下了。后来她几次来电话约谈,我都婉辞。但王咏琴锲而不舍,又打来电话说这件事。我说,我正在准备环球旅游呢,完全顾不上考虑《百家讲坛》。她很有耐心地回答,那就等您回来再说吧。
  当我出发去环球航海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平安归来。那时候,谁跟我说环球之后的事情,我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漠然地不置可否。
  航海回来,日历也翻到了2009年。王咏琴又打来电话。我说,王女士,到此为止吧。没想到这位王咏琴女士不急不恼,说,咱们打了这许久的电话,彼此还没有见过一面呢。
  我知道自己碰上了很有主心骨的那种人,如果你不让她彻底死心,估计这电话里你来我往的局面还会旷日持久。为了让她彻底断了念想,我答应了见面。
  坐定后,她开门见山地说,您一再拒绝我,我想知道理由。
  我说,理由很简单啊,我从没当过老师,从没上过讲坛。你想想看,到你们讲坛上讲课的人,哪一位不是当老师的出身呢。我这么大年纪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讲课是我不擅长的事儿。
  王咏琴说,《百家讲坛》的宗旨是百家争鸣,并不是只有当过老师的人才能登上“百家”。
  我说,那也要看这个人愿不愿意登台。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到聚光灯下,众目睽睽被聚焦,那让人很不舒服。
  王咏琴说,有些人期望上《百家讲坛》。
  我说,既然有人趋之若鹜,您又何必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一个不乐意的人呢!让喜欢上的人讲不就很好吗!大家两便。
  王咏琴见这个理由说不动我,索性掉转了一个方向,问,我很想知道您为什么写作?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说,我是个当医生出身的人,见过太多的死亡,深感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我知道人非常孤独,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当代人的痛苦更多地是由精神层面而来。我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和更多的人分享快乐和思考,这就是我写作最原始的动力。
  王咏琴说,我们《百家讲坛》的宗旨也正是如此。而且,买您的书读,就算是便宜,也要十几二十块钱一本。可是,您若到《百家讲坛》谈谈您的所思所想,观众除了掏一点点电费以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花费了,当然,他当年买电视还是花了一点钱的,不过不看您这档节目,他也要看别的节目,所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说来,上《百家讲坛》和您写作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分享啊。
  我从来没听过这样的算账方法,一时间,有点发愣。说实话,她的话击中了我。我在西藏阿里,面壁雪山,度过了11年。我经历过那种渗入骨髓的忧伤,我知道与生俱来的渺小和孤独感,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为了对抗这种孤独,人们聚集成群,发明了语言和文字,分享感受与心得。在茫茫虚空中与另外的心灵对接,以精神之水,相濡以沫。在天的尽头,人容易忧郁。在语言的尽头,人有希望重生。
  然而,当众讲话,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据国外的研究,患有“发言恐怖”的人,甚至比害怕死亡的人还要多。我平日写作,基本上是和鼹鼠相仿佛的工作,(我说的是埋头在黑暗中挖掘,不是指的做间谍哦!)不喜欢站到大庭广众之下,被无数双眼睛盯视。那会让人惧怕和不知所措,并扰乱动摇了写作的平和心境。
  最终,这种算术法和与人分享的强大理由,说服了我,我开始了《百家讲坛》的节目录制。
  从2009年的2月到7月,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一天不琢磨《百家讲坛》的事儿。说真的,我毫无自信,觉得自己做出了一生中最荒谬的决定,在年近花甲之时,去干这么一件完全生疏的事情,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比如我准备讲稿,生怕不够用,总是多多益善,有时只讲了三分之一,时间就到了,章法大乱。
  录制节目的头一天晚上,我必定失眠。平常我是个一沾枕头就睡着的人,从来不吃x眠药。《百家讲坛》的任务,让我辗转反侧惴惴不安。我对自己说,为什么如此紧张呢?是怕讲得不好毁了自己的形象吗?
  这样一问,反倒坦然了。我不是心理学的专门学者,也不是打算名满天下的作家。我只是想把自己心中的一些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年轻的时候,在寂静冰寒的冈底斯山度过,我深知精神的孤独是多么凄冷的幻灭。我愿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一道小桥,哪怕只是几块垫脚的青石板也好,将我们琐屑凌乱的生命连接。
  《百家讲坛》给了我高度信任,让我自由选择题目。为什么单单选了关于幸福的话题?在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关于幸福的结。
  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我原来是一个对幸福很迷茫的女人,让我发生彻底转变的,是我父母去世。当我父亲病危的时候,由于部队医院的某项化验设备坏了,必得把父亲的血样送到另外的一所地方医院里去查验。我捧着装有父亲血液的玻璃管,急匆匆赶往城市的另一端。那家医院的化验科主任说,化验单上标明是急件,我们马上就开始做,你在外面等着结果吧。我在检验科的外面,魂飞胆破焦灼万分地等待着……不知过了多久,主任出来了,把填写好的化验单交给我,然后疑惑地问,这个病人还活着吗?我说,活着。他说,可是从这张化验单上所显示出来的这些化验数据看,病况极为严重。以我们的临床经验,这个病人应该早就去世了。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没有跟他说这是我父亲啊,拿着化验单,飞也似的往部队医院赶,生怕在我送血样的这一段时间父亲已经远行。匆匆忙忙赶回父亲所住的医院,先到病床前看望父亲。我觉得非常有经验的主任都那样说了,我会不会已看不到父亲了?!没想到父亲非常清醒,在病床上他微笑着对我说,我这一生非常的幸福,因为有了我的事业,因为有了你的母亲,因为有了你们……
  第二天,父亲走了。这是我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一份遗嘱。我的母亲,在临去世前也说过同样的话——我很知足,我很幸福……一个人的生命,即使在遭受无比痛苦的折磨,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依然可以感知人间的温暖与幸福。人的精神是任何化验单都无法呈现的,幸福无处不在,只要精神屹立,死亡也为之匍匐。
  很多东西,都会因为岁月流转渐渐地褪去它们生动的颜色,唯有我们对幸福的追求,让我们体验到人生的意义,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庄严。当我们一己的生命,和一个辽阔的宇宙相联系的时候,我们渺小的存在,就变得深厚和绚烂。我愿从此以微弱跳动之心,做真诚美善之文字,以应答沧桑无序的人间。
  我在《百家讲坛》一共讲了20讲,那1000多分钟炫目灯光下挥汗如雨的录制,对我的身心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好在坚持下来了。有时回想起,自己都有点佩服自己呢。由于种种原因,播出的集数不足这个数字,这本书收录的是全部20讲稿子的提炼浓缩部分,可作补充。
  以前从来没有读过我的文字的人们,倘若有时间,我建议你读一读。我相信也许有一两句话会走入你的心扉,我们就开始成为了朋友。如果你以前读过我的一些文字,我也建议你不妨读一读。因为有一些观点的提出,比如训练你的荷尔蒙,为你的荷尔蒙找到有意义和令人欢愉的分泌规律等等,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之前读过我所有的作品(如果真是那样,我受宠若惊。家里人都不曾这样认真对待我的文字),那我在向你表示深深感激的同时,建议你就不要读了。这本讲稿,不可能每一句话都有新意。
  我在此向《百家讲坛》为我的节目录制而辛劳的所有朋友、向曾经坐在台下听我讲座的所有听众、向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毕淑敏向你们深深鞠躬!没有你们,是绝对不会有这本书的。
  写完了这本文稿,如同面朝蓝天放飞一只鸽子。我目送它远去,不知道它将会栖息在何处树梢或是屋檐下。祝愿这只带着鸽哨的白鸽,在新主人那里,盘旋着发出清音。
  我有一个祈愿——祝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比未读之前多了一点幸福感!
  毕淑敏
  2010年1月16日
  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
  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说,这些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在总体上仍然是幸福的。
  幸福有盲点,失去过的人才知其可贵。
  无论是古代人、近代人还是现代人,对于幸福的追求从未停止过片刻。
  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
  古往今来,关于幸福的定义,可以说众说纷纭五花八门。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有的时候,可以从“它不是什么”来推断。
  首先,幸福不是金钱。
  金钱肯定是万分重要的。当然,贫贱夫妻百事哀。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金钱和幸福有密切的相关性。但是,随着温饱的满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就脱离了金钱增加的轨道。也就是说,金钱成倍地增加了,相应的幸福感,却并没有成倍增加。
  国外的研究发现,百万富翁和街头的乞丐,感知幸福的比例差不多。
  到我的心理诊所来咨询的访客中,有些人婚姻关系亮起了红灯,他们说,我们无比怀念以前没钱的日子,那时候,我俩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两个人一起打拼,乐在其中。现在呢,房子有了,钱有了,可是话没了。两个人的心越离越远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是哪里出了问题啊?
  看来,不幸福有时和金钱有关,但有了钱,幸福并不能自然而然地降临。
  其次,幸福不是高科技。
  谈及科技与幸福的时候,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几乎都以为它们是相关的。有了更多的新科技,人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这个论点粗看之下很有道理。因为有了空调,人们不再受酷热严霜之苦,安逸舒适,自然多了幸福。2009年7月,北京酷热,有一天我看到报纸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一位产妇说,我刚生了宝宝,我们这一带停电了,宝宝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受了大罪了,这可怎么办呢?太痛苦了!
  看了这封忧心忡忡的读者来信,我就想起我孩子也是生在7月,那一年,北京也是酷暑。当然没有空调,不过,也安然度过来了,好像并没有产生出婴儿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就不能生活的顾虑。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科技不但没有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反倒让人变得更敏感更弱不禁风了。
  有了火车,人们夕发朝至,免了鞍马劳顿之苦,快捷安全,自然多了幸福。有了电子邮件,人们手指轻点鼠标,无数思念和信息顿时抵达,自然多了幸福。较之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人类,如今的我们似乎幸福到了天上。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然。今天的人们并没有比以前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既然幸福不是钱,不是高科技,那么,幸福是不是长寿呢?
  在中国古代,“福寿禄”三足鼎立,可见这三样不是一种东西。福是福,福与祸相对,无祸便是福。
  寿呢,指的是活得长久。禄,指的是古时官吏的俸禄。
  现代人认为:生命不在长度,不在数量,而更要重视质量,重视它的宽度和深度。
  现在,我们还要探讨一下——“福”是不是多子多福?
  这一点,估计现代人会马上给出否定的答案。孩子并不直接等同于幸福。如果是那样的话,比人具有更多繁殖力的动物就更幸福了。比如鱼和虾甩子一次可以达到几十万,你能说它们比人类更幸福吗?其实,越是低等动物,它们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是险恶。为了保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种族不灭绝,它们就进化出了大量生殖的本能,这和幸福的确没有多大的关系。就算是在人类社会,多胎的家庭也不一定更幸福。
  我们绕了半天圈子,现在还是回到主题上来,一探究竟。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人,曾经在这个问题上走入歧途,陷入恐慌,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
  若干年前,她看到了一则报道,说是西方某都市的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来稿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发布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名单。记得大致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种最幸福的人: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
  第二种最幸福的人: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第三种最幸福的人: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顽童。
  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
  消息入眼,这个女人的第一个反应仿佛被人在眼皮上抹了辣椒油,呛而且痛,心中惶惶不安。当她静下心来,梳理思绪,才明白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原来她是一个幸福盲。
  为什么呢?说来惭愧,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说,那时的她,居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拥有了。
  她是一个母亲,给婴儿洗澡的事几乎是早年间每日的必修。那时候家中只有一间房子,根本就没有今天的淋浴设备,给孩子洗澡就是准备一个大铝盆,倒上水,然后把孩子泡进去。那个铝盆,她用了6块钱,买了个处理品,处理的原因是内壁不怎么光滑,麻麻拉拉的。她试了试,好在只是看着不美观,并不会擦伤人,就买回来了。那时要用蜂窝煤炉子烧水,水热了倒进铝盆,然后再兑冷水。用手背试试水温正合适了,就把孩子泡进盆里。现在她每逢听到给婴儿用的洗浴液是“无泪配方”,就很感叹。那时候,条件差,只能用普通的肥皂给孩子洗澡。因为忙着工作,家务又多,洗澡的时候总是慌慌忙忙的,经常不小心把肥皂水腌浸到孩子的眼睛里,闹得孩子直哭。洗完澡,把孩子抱起来,抹一抹汗水,艰难地扶一扶腰,已是筋疲力尽,披头散发的。
  她曾是一名主治医生,手起刀落,给很多病人做过手术,目送着治愈了的病人走出医院的大门的情形,也经历过无数次了。回忆一下,那时候想的是什么呢?很惭愧啊,因为忙,往往是病人还在满怀深情地回望着医生呢,她已经匆匆回过头去,赶回诊室。候诊的病人实在多,赶紧给别的病人看病是要紧事儿。再有,医生送病人,也不适合讲“再见”这样的话,谁愿意和医生“再见”呢?总是希望永远不见医生是最好。她知趣地躲开,哪里有什么幸福之感?记得的只是完成任务之后长长吁出一口气,觉得已尽到了职责。
  对比第三种幸福人的情形,可能多少有一点点差距。儿时调皮,虽然没在海滩上筑过繁复的沙堡(这大概和那个国家四面环水有关),但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沙堆上挖个洞穴藏个“宝贝”之类的工程,倒是常常一试身手。那时候心中也顾不上高兴,总是担心别叫路过的人一脚踩塌了她的宏伟建筑。
  另外,在看到上述消息的时候,她已发表过几篇作品,因此那个在备选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后一字”之感,也有幸体验过了。这个程序因为过去的时间并不太久,所以那一刻的心境记得还很清楚。也不是什么幸福感,而是愁肠百结——把稿子投到哪里去呢?听说文学的小道上挤满了人,恨不能成了“自古华山一条道”,一不留神就会被挤下山崖。那时候,虽然还没有“潜规则”这样的说法,但投稿子要认识人,已成了公开的秘密。她思前想后,自己在文学界举目无亲,一片荒凉,一个人也不认识,贸然投稿,等待自己的99%是退稿。不过,因为文学是自己喜爱的事业,她不能在自己喜爱的东西里面藏污纳垢。她下定决心绝不走后门,坚守一份古老的清洁。知道自己这个决定意味着要吃闭门羹,心中充满了失败的凄凉,真是谈不到幸福。
  看到这里,朋友们可能发觉这个糊涂的女人不是别人,就是毕淑敏啊!的确,当时的我,已经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这真是让人晦气而又痛彻心肺的事情。我思考了一下,发觉是自己出了毛病。还不是小毛病,而是大毛病。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后半生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了幸福的基础,所有的结果都是沙上建塔。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使我的所作所为对别人有些许帮助,我本人依然是不开心的。我不得不哀伤地承认,照这样生活下去,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幸福盲。
  我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从那时起,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黑暗中的人,学习如何走出洞穴,在七彩光线下试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我真的体会到了那些被病魔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了遮眼纱布时的诧异和惊喜,不由自主地东张西望,流下喜极而泣的泪水的感受。
  学会用荷尔蒙去寻找幸福
  现在有一种说法,用国民幸福总值替代GDP。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近年来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咱们常说的GDP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很少听到有中国人说自己的幸福感也获得了同步的增长。这个GDP,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主流的中心标准。现在,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趋势下,GDP是否是衡量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最佳标准,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质疑。有一股潜流,开始挑战GDP。
  我不知道每一个家庭的收入总值缩写叫做什么,允许我在某种不确切的意义上,借用一下家庭GDP这个说法。简言之,就是我们的收入增加了,我们是否就一定幸福呢?如果不用这个指标,我们又用什么来衡量我们的生存质量并不断提高它呢?
  在喜马拉雅山的崇山峻岭当中,有一个不丹国。小小的不丹提供给了世界一个新的方向。不丹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如果是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带来一个悖论——物质丰富了,收入提高了,人却没有相应地感到更幸福。伴随着GDP的高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犯罪增多、失业威胁、社会冲突、人际疏离、贫富差距加大等等一系列弊病。他们认为,人民的幸福感大于GDP。
  可能有些人对这个结论感到困惑,觉得幸福不幸福完全是个人的感受,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这如何来量化呢?太难操作了。
  那么,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一下幸福的问题。
  首先我们还是要把幸福的定义搞清楚。
  非常抱歉,在《心理学大词典》上,我根本就没有找到对幸福的定义。不过它有对于“快乐”的定义。它说:“个体体验到的一种愉快、欢乐、满意、幸福的情绪状态。”
  我查了很多书,觉得以下这种说法比较恰当。它说——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综合以上这两种说法,我觉得幸福首先是一种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其次,幸福不是如电光石火般的短暂之旅,而是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一生。我们不是常常说“幸福人生”吗?这里真用得上周星驰的那句名言了,如果一定要给它加上一个期限的话,希望幸福是一万年。
  可不可以这样说,快乐就是短暂的幸福,幸福就是长远的快乐呢?
  回到上面那个关于发现幸福的小故事里。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过快乐体验的,正像哲人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模仿一下他的话: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我有理由相信,幸福感不是某种外在的标签或是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状态,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内在把握和感知。
  那么,幸福感到底有没有物质基础呢?它虚无飘渺来去如风吗?也许因为我是医生出身,我坚定地相信,一个能够如此强烈地影响我们的精神状况,并且持续一生存在的状态,一定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一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幸福感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这本书中写道:“人的心灵由大脑里的脑干、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组成。其中有一种神经,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使人快感。
  饮食、性生活给予我们充分快感,体育运动读书学习也能给予我们难以言状的快感。为他人奉献和为社会工作,也能带来精神的喜悦。这些快感都来自神经分泌的内啡肽。”
  原来,让我们能够持续地感知幸福的东西,就是我们自产自销的内啡肽。
  现在,有出现了新的问题,内啡肽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内啡肽(endorphin)亦称安多芬或脑内啡,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是由脑下垂体和脊椎动物的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它能与受体结合,产生跟、鸦x剂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利用药物可增加脑内啡的分泌效果。英文endorphin是endomorphin的简化写法,endo有内在之含意,而morphin则为的英文名称,故endorphin有大脑自我制造的类物质之意。
  以上我摘录的这一部分,来自维基百科等资料。
  你看明白了吗?我觉得编纂这个名词解释的人,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让没有医学知识的人越看越糊涂。
  不是内啡肽起到了的作用而是模拟了内啡肽的作用。当然了,由于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不知道在自己体内就能分泌一种对抗疼痛、缓解焦虑、让人快乐和兴奋的物质,它让人安宁和心满意足,它甚至能让人稀释对于死亡的恐惧。这种东西是一类激素,它比人类的历史还要古老。因为在1975年,有两组科学家各自独立地研究它时,都是首先在动物身上发现它的。
  一组是苏格兰的约翰·休斯和汉斯·科斯特利兹。他们是从猪脑袋中发现有α、β及γ三种脑内啡肽。当时他们称它为enkephalins,是由“大脑”的希腊文εγκφαλο变化而来。
  同一时间,另一组美国研究人员在牛脑中发现脑内啡。埃里·西门称它为脑内啡,是内生的缩写。已经发现的内啡肽有多种,除具有镇痛功能外,尚具有许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调节体温、心血管、呼吸功能等等。内啡肽是体内自己产生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类似作用肽类物质。向动物脑室中注射内啡肽,可引起全身深度失去痛觉,体温下降,行为变得木僵。这些肽能参与感情应答的调节作用,是机体抗痛系统的组成部分。
  当机体有伤痛刺激时,内啡肽被释放出来以对抗疼痛。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免疫系统实力得以强化,并能顺利入梦,消除失眠症。内啡肽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意味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
  内啡肽这一强大的内分泌系统,就是我们得以感知幸福的物质基础。
  训练你的荷尔蒙!
  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千百万年以来,我们是自己的荷尔蒙的奴隶。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发动的,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只有俯首帖耳听命于它的份儿。科学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搞清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我们可以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我们要学会驾驭自己的幸福激素。人们把注意力从外在的GDP转移到内在的幸福指数上面,就是良好的方向。
  给快乐赋予意义,如同让手指穿过婚戒
  继续谈论幸福,因为它是如此重要和容易被误解。
  首先,咱们来统一幸福的定义。关于幸福到底是什么,有无数种说法。有人说,幸福是一种主观判定。有人说,幸福是纯粹的个人感觉。有人说,幸福就是物质的满足。有人说,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我认为:幸福并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一种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体。
  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说,这些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在总体上仍然是幸福的。
  我们前面说过幸福和愉悦的生理学基础,那就是你身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开始活跃,你血管内有了更高的内啡肽水平。
  简言之,快乐就是指活在当下,你的内啡肽开始分泌。
  意义就是指你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你知道方向,你有你的理想,你知道所有的步骤都是在向那个方向前进。你的内啡肽会持续不断地有所分泌。
  自有人类以来,我们对自己的内分泌系统俯首帖耳。它堂而皇之居住在我们身体内,统摄着我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可是我们却对它一筹莫展。我们是自己内分泌系统的奴隶,我们听命于它,它是无所不在的君王和主宰。如果它不开心了,它就会引发形形色色的病症,直至将我们引到死亡的台阶下。
  假如内分泌可以发言的话,我想听了我以上的话,它一定要举红牌抗议。它说自己不过是个忠实的奴仆,一切都听命于主人所发出的指令,不单听你说出来的话,而且听取你还没有说出来的话,它觉得自己是善解人意的忠臣。
  内分泌的这番抗议,我觉得也有它的道理。如果你不是有意识地支配指挥自己的内分泌系统的话,它就按照古老的遗传法则,在那里自行其是。有的时候是拔刀相助,有的时候则完全是帮倒忙,倒行逆施火上浇油,它也浑然不觉,没准还沾沾自喜呢。要知道,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居住着自进化以来的所有房客。内分泌系统,实在是个古老的体系,它大概有几千万年的进化历史了,或许和爬虫一样古老,你不能指望它有太高的智商。
  学会控制你的荷尔蒙,这是新时代的人的崭新任务。如果说这个题目太大,大到耸人听闻的话,我们就暂时缩小一下目标——学会控制你的内啡肽。
  让我们先把话题荡开,讨论一部小说。
  在前苏联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这样一句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只有一次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贡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一段话,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另外一段,常常被人所忽略。接下来是这样说的——“所以应该赶紧生活,要知道稀奇古怪的疾病或一些悲惨的偶发事件都可以中断人的生命。”
  这是一部著名的理想主义的小说的谆谆告诫。我觉得这段话有两个要点,非常精辟地阐明了:
  生活要有意义;
  要抓紧生活。
  为什么生活要有意义呢?
  因为生活本来是没有一个意义的,所以需要你为自己找到一个意义。当然了,你要不要选择和保尔·柯察金一样的生活目标,这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一定要给自己选定一个目标,这是确定无疑的。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是没有法子应对漫长的一生的。山高水远阻碍万千,没有目标,你将如何前进?无数选择,没有目标,你将如何取舍?如果你没有目标,你就没有了主心骨,无论你往哪个方向走,你都不知道它是否正确,你也不知道它是否谬误。现在很多人的离婚,找不到理由,找不到答案。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也许被忽视了,这就是——彼此的目标是否一样?价值观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你很难设想一个人要往东,一个人要往西,他们的步伐是和谐统一的。
  生活本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让它变得有点意义。生活本身并不幸福,所以我们要幸福地生活。
  生活的意义,你必须要找到。很多人在很多问题上的迷茫,其实就是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这个生活的意义,包括如何对自己,如何对他人。这两部分缺一不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不可能单独存在。就算有人离群索居,那么他还是要同人群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你生活的目标,不能只对你自己有益处,还要对别人的发展有益处。因为如果由于你的存在,让这个星球上多了丑恶,那你会为这个社会所不容。从长远来看,就是自取灭亡。
  有了目标,你的内啡肽就有了方向。做什么事,凡是符合你的最终目标的,你的身体就会积极响应。当你做出和你大方向一致的行为的时候,你就内啡肽就会汹涌分泌,这样,你就会有幸福感。长久地坚持,你的内分泌系统就积极工作,整个人就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之中。别人以为苦,你却乐在其中,觉得非常幸福。我认识一位科学家,他的研究非常辛苦,甚至有的时候还要以身试药,冒着生命危险,但迄今为止,却一无名二无利,用咱们世俗的话讲,就是你根本想不通他图的是什么?我就这个疑问请教过他,他说,我在这种科学研究中感知到快乐,是无法比拟无法形容的。其实,要说我最大的痛苦,不是废寝忘食,也不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刻,而是我无法将这种巨大的快乐和人分享,没有人能体会到我的欢愉。…
  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其实,在那些练武的高人,得道的高僧,还有全神贯注的科学家那里,就是掌握了自己内啡肽的分泌规律,他们通过一系列的诱导和前驱动作,使自己的身体开始进入内啡肽的分泌轨道,这样身心愉快,不知饥渴,能够抵达通常情况下无法达到的境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颐养性情,益寿延年。这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是掌握了和自己的内分泌系统对话的规律,我们普通人为了自己身心健康,也是可以做到的。前提是,你首先要有一个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大众的生活目标。然后,你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人是受自己的大脑支配的,大脑又是受谁支配呢?受我们整个的价值体系支配。人类的情绪上的一点点波动,都会引起脑内环境(如脑波和荷尔蒙的分泌等)的改变。
  当人采取正面积极的思考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特殊的内啡肽(哈!又是内啡肽!)刺激细胞,使细胞活化起来,在大脑中形成活泼的神经网络联系,脑电波也会呈现出低缓融合连贯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人保持轻松连贯的心境,充分发挥体力和脑力的潜能。
  相反,当人的心情处于紧张、烦躁、发怒的状态时,大脑会分泌出肾上腺素等物质,它们的长期存在是有毒的,让人的脑电波不稳定,人会变得衰竭和疲惫。
  外部的刺激,对大脑的功能也很重要。
  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声音和光线。声和光,都是宇宙间极为重要的物理能量。各种庄严的仪式中,都会奏起或低沉或高亢但一定是有威慑力的鼓乐,会强烈地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教堂的窗户为什么又高又细长,并且五颜六色闪烁不定?这就是在让人抬头仰望的同时,目光迷离,比较容易想象天堂。为什么要在节日施放礼花?就是以五彩缤纷又瞬间熄灭的光焰让人进入狂欢的氛围。为什么庙堂中要有飘动的烛火?也是为了制造神秘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进入半催眠状态。
  情绪就是这样影响着大脑,大脑又反转过来影响身体。我们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不是一句空话,是要搞清这其中的规律,并掌握适当的方法。
  享受有节制的快乐,幸福面前不能“饮鸩止渴”
  有一家机构希望我能给他们的员工谈谈“选择”这个话题。选择,表面上看起来是得到一个结论,其实是一个放弃和丧失的过程。除了利弊兴衰非常明显的问题,你几乎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出结论,凡是让你朝思暮想委实决定不下的问题,都是由于你对它们的得失一时有些看不清楚。好像半斤对八两,相差无几。这个时候,你的选择,其实就是丧失。你选择了这个方向,就封死了其他方向。你选择了这个人,就放弃了那个人。这也有点像“排除法”,将那些相比之下不相宜的选项排除掉,留下的,就是你的结论了。
  人一辈子要做多少选择?资料上说,婴孩从一生下来,就开始了选择。你喂奶给他,他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如果你强硬地逼迫他吃下去,他还可以选择吐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孩子对于自己的大便,也拥有充分的选择权。他可以选择排泄或是暂时保存。大小便失禁之所以被视为病情相当严重的标志,就是因为它表示人的自主意识已经丧失。除了吃喝排泄功能这些人类所共有的基本选择之外,你还将面临非常多的选择。早上起来,你是选择睡到自然醒,还是定好了闹钟,让自己被唤醒?也许你会说,我倒是想选择自然醒,可我没有那个福气,我必须要按时上班,不然,谁给我发工资啊?好啊,从这个选择就可以看出,很多选择是一个套着一个,相互关联,一个选择就必然会引发另外的选择,选择也像项链,环环紧扣。这就更证明了,你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要尽量少出错误。
  问题又来了,什么是错误?什么不是错误?以什么为标准呢?
  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你的选择是否符合你的人生大目标呢?是否符合你为自己确立的人生的意义呢?如果是符合的,那就是有目的主动行为。这样,你即便是被闹钟从美梦中惊醒,睡眼惺忪,你也不会牢骚满腹抑郁压抑,而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这样早早地爬起来,是有价值的。你的荷尔蒙系统也会快乐地配合你,新的一天就朝气蓬勃地开始了。
  选择看起来是随机的,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下意识中完成的,但我们的身体可不糊涂。它坚定不移地在那里恭候着,随时出发。
  所以,表面上看,意义和选择好像不相干,实际上,所有的选择都是你的人生意义这棵树上长出的枝杈。你一定要有一己生命之外更高远的目标感,才能在选择中保持清醒,才能在选择中不犯方向路线性的错误,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后悔。
  说到咱中国人选择幸福的方式,我想用咱们的吃喝之物来做个大体上的分类。不一定准确,仅供大家参考。
  按照咱们上面所说——幸福就是意义和快乐的结合,如果我们再具体把快乐定性为短期的欢愉,把意义定性为长期的有意识的追求,那么,中国人对待幸福大体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饮鸩止渴型
  这里的“鸩”指的是“鸩酒”。那么,什么叫做“鸩酒”呢?
  “鸩酒”就是用鸩的羽毛浸制出来的酒——毒酒来解渴,典出《后汉书》: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这段话的字面意思就是:好比你饥饿的时候,用附子这种有剧毒的药物来填饱肚子,渴的时候,喝鸩酒来解渴。结果是附子和鸩毒还没有入到肠胃,在咽喉那里,就绝了你的性命。唉,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做呢!
  后来比喻为了解救目前之困境,而不顾将来之祸患;或单看眼前之利益,而不顾严重之后果。
  关于“鸩”是什么动物,大概有三种说法。一是传说鸩是一种猛禽,比鹰大,鸣声响而凄厉。羽毛有剧毒,把它的羽毛在酒中稍微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剧毒,几乎不可解救。第二种说法是鸩就是食蛇鹰,是一种真实的鸟,在我国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因为它能吃蛇,所以被误认为体内和羽毛上有毒。还有一种说法,说鸩是一种稀有的未知鸟类,已经被人捕杀绝迹了。
  第一种说法有点传奇;第二种等于说鸩是没有毒的,大家以讹传讹;第三种说法,证明环保主义者的主张多么重要。
  至于附子的功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说它性辛、大热,有毒,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历代医家及本草著作皆言附子“有毒”、“有大毒”,易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神农本草经》即将附子列为“多毒,不可久服”之下药。
  饿了吃大毒的附子以充饥,渴了以鸩酒来解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将引发致命的后果。之所以把这类幸福和鸩酒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高远的意义和片刻的欢愉这架天平上,砝码都集中在了短暂欢愉。
  执这种幸福观的人,会为了眼前肉体和感官的快乐,而完全罔顾长远的目标,他们是损人不利己的。
  比如:犯法、吃喝嫖赌、腐朽、性瘾、网瘾、一切成瘾。
  在咱们中国民间文化中,飞扬着这种幸福观的散乱灰尘。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到了现代,又有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版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属于这个范畴。还有现在很多年轻的朋友爱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朝拥有”等等,都有及时行乐,逃避痛苦的内核在其中。
  我听某朋友告诉我说,他们那里有一个贪官,酷爱金钱,尤其是现金。他专门买了一套房子,储存现金。他每天给自己定出了要贪财贿赂多少钱的指标,要是这一天没有收敛到自己理想中的赃款,就会闷闷不乐。为了运送赃款,他还专门购置了一台车,专门把钱送到自己的那座“金库”中储藏起来。他的一大乐趣,就是看着满屋子的现金,痴痴发笑。
  让我们试想一下,当这个愚蠢的贪官痴痴发笑的时候,他的身体里是不是有较高的内啡肽水平呢?我猜是一定有的。他是不是感受到极度的快乐呢?我想,也是有的。从这个时间的局部来说,他是高兴的。但是,且慢,我们刚才说过,幸福就是意义和愉快的叠加,就是二者有一个和谐的平衡。现在,他的愉快是有了,可是他有没有意义呢?如果这个贪官说,我的目的就是积累更多的金钱,让自己过上幸福生活。那么,你的手段一定要正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如果你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敛财,结果是触犯了人类社会的法则。大家怎么能允许一个人贪财公款谋取私利,来成就个人的所谓幸福呢?如果这样的行为不受到惩处,人类就没有什么希望了,就必定会灭亡了。所以,人类社会制订了各种严刑峻法,以惩治这种行为。那么,从长远来看,从大的概率来说,这个贪官就一定会被发现。
  有一位检察官曾对我说,现代社会的犯罪,其实是很容易查出来的,只要肯下工夫,就没有查不出来的罪行。
  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按说现代的人更狡猾,手段更高明,应该是更难侦察啊。
  检察官说,过去在农耕社会里,偷的东西多半是邻居的一根针一把斧头,或者几贯铜钱……这种东西如果不是人赃俱获,反倒不容易认定。现代社会贪赃枉法的案子,大笔金钱都要走好几道手续,是有迹可查的。再者过去还有一些江湖侠士,为了哥们义气宁死不说,现在这些贪腐的利益联盟本身就是乌合之众,一到生死攸关的时候,为了自保和减轻罪责,检举他人极常见,他们其实虚弱并且绝非铁板一块。当然了,搜集证据是很辛苦的事情,不过只要下定决心严惩贪官,都是可以查办出来的。
  看来,生于信息这样发达的现代,大家都需要求真务实,不然就天下大乱。说假作假造假,是更不容易的。做坏事的人,利令智昏,仗着人多,以为一时查不到自己,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在古代都有天网恢恢的说法,现代的天网不仅是恢恢,简直就是滴水不漏啊。
  查出了贪官,当然会严办。像上面所说的那个贪官,就被投入铁窗。和面对金钱的短暂虚妄欢愉相比,他在高墙之内丧失自由的后半生,才更真实和漫长。
  所以,对于眼前哪怕铺天盖地的享乐,你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人是有理智的动物,因为人的一生要慢慢走过,很长很长。
  为什么会有这种类型?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内啡肽的分泌。当感官快乐的时候,我们会有生理上的反应。比如,你吃到山珍海味,从味蕾到口腔,到胃部的饱胀感,都会给你一种愉悦。看到美丽的女子、俊朗男子,相应的人会有生理上的快感,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胃肠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你不可能无限制地摄入食品。过去物质供应不充分,分到你手中的食物,实际上不能满足你的全部需要,所以就不存在着控制的问题,有多少,你就吃多少。当然,皇帝除外。普通人基本上是饥一顿饱一顿,就算这顿吃多了,后面也许就是长久的饥饿状态。所以,人没有必要节制自己的食欲。
  现在情况不同了,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如果你再没有节制,就会得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病。以至于对于无法控制自己食欲的人,要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在腹部打个洞,或是真正的开肠破肚,在病患的胃部绑上一根带子,把胃像扎口袋似的系住,强行控制胃部的容量,让人不能多吃。
  关于性欲,这是一个古老的本能。过去只有皇帝和酋长,才能三妻四妾后宫无数,借以有更多机会传下自己的子嗣。所以人类社会为了和平,发展出了一夫一妻制,这是一个保存物种多样性和安定社会的措施,现在被绝大多数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单纯以寻欢作乐作为发泄性欲的举动,是一种听任体内的性激素蔓延操纵的低级趣味,是和动物相仿佛的生物本能。上升到精神道德的层面,滥交是愚蠢和肮脏的。人是需要爱的,人不是只懂得交配的低等动物,人不能成为某种激素的奴隶,人是有思想和情操的。
  身体并不愚蠢。性爱可以摧毁压力缓释紧张达到数小时之久,可以医治失眠等好处。但是人生,不仅仅是数小时,是数小时的几万倍。用性爱来医治失眠,会ED(阳痿)啊。当你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贪婪地不断进行性的活动时,性器官很快就会进入到某种病态,陷入麻痹和枯萎的状态。那就是它不惜自损以抗议。
  如果是女子,恐难脱被人抛弃、孑然一身的悲惨境地。虽然你可能会积攒下一点钱财,甚至珠光宝气,不至于穷困潦倒,但在情感的收支簿上,你一定是个输家。你为了眼前的享乐,出卖整个人生。你是你自己的叛徒。
  从容享受现在,不给生活开空头支票
  对待幸福的第二种类型,是黄连团子型。
  黄连,大家都很熟悉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黄连大苦大寒。
  黄连是群草中的清肃之物,为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它能够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等,是非常好的一味药,只是味道奇苦。
  至于团子,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把面粉或米粉揉成一个圆饼,然后在其中加上糖或是豆馅包起来,就成了好吃的汤团或是麻团。要是包进菜,就是菜团。要是包进黄连,就成了咱们所说的黄连团子。
  看到这里,我猜想朋友们一定会说,谁没事把黄连包进团子里啊?那多苦啊!如果要治病,就干脆直接吃黄连好了。如果要充饥,就直接吃团子,把它们俩和在一起,能好吃吗?
  说得对。世上并没有一种食品叫做黄连团子,不过可有一种享受幸福的方式,叫做黄连团子型。可能有朋友要问,这个黄连是包在团子的里面,当做团子的馅吗?我要说,这个黄连团子,是用黄连磨成粉当做皮,把一个美好的理想当成馅包起来。吃的时候,当然是先吃黄连了。它指的是有些人把目前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总想以后再来享受,他们日复一日地劳作,忍受万千辛苦,任劳任怨,把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他们终年忙碌奔波,牺牲眼前的幸福,图的就是将来有一天,自己可以从容地享受幸福。也许有人要说,这样也不错啊,等到把黄连吃完了,不就苦尽甘来了吗?理论上可以这样说,那些持有黄连团子型幸福观的人,心里也是这样想的。殊不知,这黄连乃寒苦之药,长久地沉浸其中吞咽入肠,长期的奔忙劳累,人就受了内伤,早已麻痹了感知幸福的神经和能力,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等到享受幸福的那一天,就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他们一直在预约幸福,却难得真正地享受幸福,实际上等于消灭了幸福。
  这类人多半热衷于攒钱,从来不知道享受,认为人生就应该是受苦,享受就是大逆不道。到老了,没有牙,吃也吃不动,喝也喝不下;要想出去旅游,四肢俱软,已经没有那个体力了。他一生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就无声无息地驾鹤西行了。
  这种幸福观,在贫苦的中国底层百姓中比较流行,应该说,这种吃苦耐劳未雨绸缪总是生活在不安全状态的幸福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的低下和社会的不安全感所导致,有它滋生的土壤和一定的合理性。不过斗转星移,目前我们已经从温饱进入到小康社会,一味地把幸福推到遥远的将来,这是值得商榷和需要改变的方式。
  很多人想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总是把时间推到遥远的将来,总觉得自己还有一个又一个目标没有完成,等到有了更宽裕的时间和更多的财力,再来孝敬不晚。汉代韩婴所著《韩诗外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这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为什么“亲不待”了?因为他们已经走了。大家常说“我父母一天好日子也没有过上”,指的就是这种遗憾。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严监生病危时,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老婆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家里算上继承来的财产,再加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又去买田置地,旧产加新产,大致已有了十多万银子的家底,这在当地绝对算是大户人家。如此的大地主,严监生还是精打细算事必躬亲。他生病在床后,家人劝他进补,他却舍不得银子吃人参,直到临死,还在为两根灯草死不瞑目。这种幸福观,实在值得推敲。
  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留一点当下的幸福给自己。不要丧失了对过程的幸福感。幸福并不是爬到了山顶的那一刻,而是贯穿在攀登的全过程。不要给幸福开一张渺茫的支票,而且不肯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幸福支票,就是一个黄连粉制作的菜团子,你始终无法抵达香甜的核心,就算真的吃到了内核,才发现那内核不论原本多么香甜,在苦不堪言的大寒之药浸泡下,早已失了原味。
  排除病态思维,体会此时此刻的欢愉
  第三种幸福的类型:馊馅饼型。
  这一型和黄连团子有一点相似之处,就是都有馅。如果说黄连团子的馅还是甘甜的枣泥或是莲子羹,还有某种合理性和实用性的话,那么这第三型幸福,连馅带皮子,均一无是处。馅饼馊了,从外面包裹的面皮,到里面填塞的肉馅,对不起,全部是坏的。吃起来没有好味道,也不健康。然后还会引起拉肚子,损害身体健康。
  这种幸福观,指的就是某些人固着于一种既对眼前不利,对长远也没有好处的生活态度。这种人很消极,认为自己根本就不配享有幸福,总是对生命采取破罐破摔的态度,没有希望感,放弃了对幸福的追求。一事当前,他总是能找到消极逃避的理由。
  讲个小故事。
  据说国外的一家马戏团正在演出,人们看到一头大象被细细的绳索拴在一棵小树上,正在乖乖地用大鼻子吃草,不远处就是大象梦寐以求的森林。
  人们问马戏团的首领,大象愿意表演吗?
  首领答道,大象做梦都想回到丛林。
  人们接着问,那大象为什么不跑呢?要知道,它的力气那么大,它真要跑,谁也拦不住它。
  首领说,是这样啊,没有人能拦住大象,只要它想跑,谁都没办法。
  人们不解,那大象为什么不跑呢?
  首领一努嘴说,你们没看到那条绳子吗?它拴着大象呢!
  人们就笑起来,说,这条绳子怎能拴住大象呢?只要它一使劲,这么细的小绳子马上就断了,大象就能回归森林啊!
  首领说,你们说的不错。但是,大象永远不会去挣脱那根细细的小绳子。它知道自己是无法挣脱这根绳子的。
  大伙儿万分不解,说您这根绳子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吗?看起来很普通啊!
  有人说着,还走到跟前,仔细地看了看绳子。的确,这是一条非常普通的绳子,别说是大象那一身排山倒海的气力,就是一个强壮点的人,也能把这绳子挣脱。
  首领说,不错,这就是一根普通的绳子。可是,你们要知道,它是从这头大象还是很小的小象的时候,就绑住它了。
  人们还是不解,说这有什么关系呢?
  首领意味深长地说,症结就在这里。当这头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它就被这根绳子缚住了。它无数次地想挣脱绳子,都失败了。久而久之,小象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知道自己是无法挣脱这根绳子的,它就不再做这种无用的努力了。
  人们惊呼,可是小象已经长大了啊,它只要再试一试,就能挣脱绳索回到大自然里去!
  首领说,大象并不知道这一点。它以为自己还是一只小象。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长不大的小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来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一定程度的电击,让狗感到很不舒服。狗想逃避,可是它被关在笼子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逃避不了电击,只好被动地忍受。经过多次实验后,蜂音器先响起来,但在给狗以电击之前,实验人员就把笼门打开了,按说狗是可以借此逃走的。但是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真正的电击出现,就自动地先躺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这个实验证明,在本来可以选择主动逃避的时刻,由于以往的痛苦经验所产生绝望的情绪,出现被动地等待痛苦来临的行为,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取得了初步结果的塞利格曼再接再厉,1975年,他开始用人当受试者,继续验证他所发现的“习得性无助”。
  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塞利格曼把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组是对照,不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再让他们接受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通过这个经典的实验,表明“习得性无助”不但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最可怕的是,人在一个情境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还会迁移到其他情境中。比如你读书成绩不好,下次让你去种树,你会觉得自己也做不好,树肯定会死的。再下次让你去推销,你也觉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产品也卖不出。
  “习得性无助”有这样一个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出现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我们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力。
  如果我说,有人会一再地拒绝幸福,一定会有很多人反驳我说,幸福是多么美好的时刻,怎么还会有人要拒绝呢?可是,看了以上的例子,你是不是会赞同——当那只屡受电击的小狗,放弃了可以脱逃的机会,就是放弃了可以争取的幸福呢?
  你会不会赞同——那头大象,忘记自己已经长大的事实,就拒绝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呢?幸福不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是奋斗来的。因为害怕失败,就拒绝了奋斗和挑战,那也就是从根本上拒绝了幸福。
  简言之,馊馅饼就是当下不幸福,将来也不幸福。很多人就是如此委屈地活着:为了金钱,在一个很不喜欢的人手下苟延残喘。为了舆论,在一桩极不幸的婚姻中挣扎;为了提升,在一个很不惬意的单位佯作笑脸;为了讨好他人,用整整一生来揣摸他人的心思;为了一个户口,一个身份,反倒完全忘却了自己是谁……这就是馊馅饼的幸福观。
  忽视身体的语言,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疾病
  现在,我们来讨论第四种类型的幸福观,我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幸福的包子。
  包子是由包子皮和包子馅组成的。包子皮,就相当于我们当下的欢愉。吃包子,总是要从包子皮开始,如果在每一口的品尝当中,都感到快乐,那是多么享受的过程。包子馅呢,就相当于我们长远的理想,就是我们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感。包子皮和包子馅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好的包子,应该是薄皮大馅,味道鲜美。它象征着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把握幸福,享受幸福,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希望,都能找到正面积极的方向,都能投入自己的情感,并珍惜时光。换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活在当下,眺望未来。既能吃到松软美味的包子皮,也坚信在不远之处就有更棒的有肉有菜的包子馅真实地存在着,富有营养,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要知道,心理健康了,一定会对整个身体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连疾病也会对幸福的包子们敬而远之呢。
  路易斯·海,是一位美国的女心理学家。
  她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历,完全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自己要为自己负起责任。而我们现在的想法,创造着我们的未来。也就是说,如果你打算做一个幸福的包子,你就真的会有美味的馅料和松软的包子皮。如果你中意馊馅饼,那么,这个难吃而有毒的东西,就在前边热气腾腾地等着你呢!
  世界最有力量的东西,就是“此时此刻”。做一个幸福的包子,就要学会欣赏生命进行时的风景。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受到自我憎恨和内疚的伤害,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我猜你刚刚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会很伤心。不过,如果我们打算成为幸福的包子,那么,你坚信自己可以改变。就从发现这个问题的那一分钟开始改变,永远都不算晚。
  路易斯·海有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说法——我们每个人创造了自己的疾病。
  当然,她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心理学家,但是她列出了一个表,一一列举了导致疾病的可能的思维模式,还有治疗这些疾病的新的思维模式。我对她的这一部分建树,简直佩服之极。她当然也不能保证这些说法是百分之百的有效,不过根据统计,有超过90%的心理原因导致的疾病是准确的。
  下面,我就复述一下路易斯?海的观点。
  首先他强调我们要学会听到身体的讲话。身体的语言,有时候是模糊的有时候声东击西含糊不清。我们要有和自己对话的经验。路易斯·海给出了一个一个身体语言的小词典。
  “头发”代表了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也释放着求偶的信息。脱发,表示着健康程度的下降,过度的紧张。
  “耳朵”,代表着听。当耳朵出现问题的时候,代表着在某种程度上,你再也不想听到某些东西了,代表着你对听到的东西生气。
  “眼睛”代表看的能力。当眼睛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代表着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你不愿意看到的。比如我们有这么多戴眼镜的孩子,那就是他们对过重的学习负担的无声反抗,如果他们对这些无能为力,他们将在无意中调整自己的视力,这样他们就看不大清楚了,可以保护自己,不愿面对未来。
  “颈部”代表着灵活。特别固执的人,尤其是对环境有某些顽固的感受的人,容易罹患严重的颈椎病。比如有些人就顽固地相信自己从小学来的方式是最好的。他们不愿意改变的时候,颈椎往往成了替罪羊。
  “咽喉”代表着我们大声说话的能力,表达你所希望得到的,你所企求的。当我们的喉咙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意味着我们觉得自己说某些话是不恰当的。它还代表着身体内部的创造力。能量集中在咽喉部。
  比如,当你准备发言的时候,你通常要清清喉咙。
  当你表示厌恶某些人的时候,你会吐唾沫。中国有句话叫做“唾弃”,当我们没有能力做真正的抗争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能量放在咽喉部。
  “后背”代表我们的支持系统。后背出现问题,意味着我们感到没有支持。如果觉得自己失去了家人、配偶、孩子、老板、朋友等人的支持,感觉到支持受到破坏的时候,人极容易感到背痛,丧失力量感。大家常常会说“身后有强大的力量”“背负着重大的责任”,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支持某个人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会站在你的背后。还有,没钱或是害怕没钱的时候,也容易背痛。
  “心脏”代表爱。这就不多

第三篇破解幸福密码:《破解幸福密码》介绍


  《破解幸福密码》是毕淑敏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人影响深刻。下面是《破解幸福密码》介绍,欢迎参考!

  破解幸福密码
  自从有人类开始,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就从未停止过。但很少有人能领悟到幸福的真谛。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愉快的,使人心情愉悦的感觉。这本张艳玲编著的《破解幸福密码》
  揭示了一些有关于幸福的简单法则,告诉我们,幸福其实很简单。是不是幸福,取决于我们的认识和我们自身的努力。
  内容简介
  2009年下半年,毕淑敏应“百家讲坛”邀请登台演讲,录制了20集关于幸福话题的讲座。本书收录了全部讲稿,包括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播出的内容。
  毕老师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通过案例为我们详细解答如何破解心灵锁链——自卑、抑郁、焦虑、悲伤、死亡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创伤,思考与探索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
  作者简介
  毕淑敏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卷,
  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 获国内外各种文学大奖三十余次。
  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哲思,书写幸福与冷暖,始终关注生命与死亡,感动万千读者。
  目录
  第一章 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
  幸福有盲点,失去过的人才知其可贵
  学会用荷尔蒙去寻找幸福
  没有内啡肽的激发,幸福不过是跛子
  警惕吗啡带来的“伪幸福”
  给快乐赋予意义,如同让手指穿过婚戒
  享受有节制的快乐,幸福面前不能“饮鸩止渴”
  从容享受现在,不给生活开空头支票
  排除病态思维,体会此时此刻的欢愉
  忽视身体的语言,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疾病
  第二章 放下包袱,持花而行
  给健康打分,评价个体的状态
  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事物,接受自己所不能改变的事物
  自我肯定,获得恰到好处的安全感
  天下没有绝对的好事或坏事,就看你如何面对
  珍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随时相信“我能”
  控制情绪,不用“完美”苛求自己
  拓宽心理容量,将别人的处境纳入思考范畴
  勇于表达自己,战胜自我恐惧
  增强心理弹性指数,让压力落荒而逃
  启动适度的自我防卫机制,跨越心理危机
  恰切评估,对自己有正确的期望
  适应改变,将幸福砝码握在自己手上
  所有抑郁症的产生,都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不要活在过往,生活从现在开始
  第三章 从自卑走向幸福
  自卑情结是幸福的最大敌人
  自卑者主要的误区,在于认为自己不配享有真正的幸福
  我们的生命,不因别人的喜欢而存在
  承认自卑,是迈开改变它的第一步
  自我排查,找到自卑的根源
  接纳自卑,它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来帮助你
  写下自己的优点,学会自我鼓励
  找到新模式,覆盖内心深处的自卑
  第四章 封印悲伤,再建自我
  悲伤是“丧失”后不可避免的生命体验
  我们正在经历哪一种悲伤
  悲伤只是生活的一面,我们要寻找它的幸福面
  接受丧失的现实,开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接纳不可逆转的改变,从生活中寻找新力量
  时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有意识地缝合受伤的心
  哀伤不必强求消失,让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第五章 适当应激,缓解焦虑
  适当的焦虑,让你保持清醒与活力
  利用“应激”机制化解焦虑
  A型性格的人是紧张焦虑的高发分子
  B、D型性格的心理特征与自我调节
  给A型开方:放慢生活节奏,学会等待
  缓解焦虑的生活法则:必须当心,切勿担心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能有效抗击焦虑和危机
  C型性格的人是癌症的高发分子
  第六章 幸福不是奢侈品
  了解幸福的真相,构建自己的幸福体系
  幸福,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感
  自己幸福,也传播分享你的幸福
  附录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后记 念叨着一种坚定的幸福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6210/

推荐访问:破解幸福密码 毕淑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