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教案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5-23 09:30:40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篇一:[三年级科学教案]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

  科学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背后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下是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欢迎阅读。
  《科学是……》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案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五、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动物植物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了解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通过比较人与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将人融入自然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可供观察的动植物图片。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植物、动物的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这些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这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开来,完成现阶段对“生物”这一概念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借助集合图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对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体会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板书课题)
  一、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
  把你比较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二、讨论并汇报。
  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组的意见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漂亮。
  人与黑猩猩的
  相似之处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处
  吃东西 人会制造东西
  生孩子 人会说话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会爬树
  …… ……
  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记录纸上要求的内容填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比较了动物和植物之间如兔子和萝卜的不同和相同,虽然兔子是吃萝卜的,但兔子和萝卜间还是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另外我们还比较了动物和人的区别,发现我们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物体,也需要水分和空气以及食物才能长大。那么,植物、动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观察并记录
  观察教材第22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有: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小结
  动物、植物和人的众多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四、拓展
  根据教材第22页的插图,各种各样的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圈图来表示。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体——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笔
  铅笔
  钢笔 物体
  自动铅笔
  生物 非生物
  圆珠笔
  《生命离不开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观察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活动建议: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本课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其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学生实验,师巡视。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拓展
  实验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
  分别将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盘的同一“起跑线”上,慢慢倾斜塑料盘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种水滴跑得快?
  观察实验并思考:
  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动塑料盘?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线”上?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篇二:[三年级科学教案]三年级科学小论文

  科学是求真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三年级科学小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三年级科学小论文
  科学往往是很吸引人的,而且科学还是永远探索不完的,永远新鲜有趣的。比如,就拿漂浮的鸡蛋这一实验来说,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但做实验的过程远比听说的要新颖。
  实验很简单,材料只有四样:大玻璃杯、食盐、勺子、鸡蛋。虽说简单,却可以从中收获无限知识。
  首先,我拿起水壶,在玻璃杯里倒进大半杯水,接着轻轻把鸡蛋放入水中,鸡蛋在杯中沉入底部后就不动了,似乎在休息。
  接着我放了1勺盐,鸡蛋没有动静;我开始放第2勺盐,鸡蛋仍然安安静静的躺在杯底;我一气之下放了6勺满满的盐,鸡蛋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上升的一点;最后,我不服输的放了2勺盐,鸡蛋上升指数又高了些。
  我听说别人的鸡蛋可以漂浮的水中间,就把鸡蛋拿出来,用勺子搅拌了一下未融的半成品盐水,待杯子底部的盐化了,才慢慢把鸡蛋放进去,这时,鸡蛋不停地上下浮动,我等了一会儿,鸡蛋不动了,挣扎着浮出水面。
  最后,我把剩余的2勺盐倒入水中,鸡蛋逐步上升到水面,如戴着泳圈在自在的游泳,我淘气的用手指把鸡蛋往下压,松开手指,鸡蛋又很快飘回到水面。
  为什么鸡蛋会飘浮起来?我从电脑中取得了收获:鸡蛋刚放进清水里的时候,由于鸡蛋的比重比水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小于本身的重量,所以它会沉到底部;放盐后,水把盐溶解了,水的比重增加,当盐水的比重等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在水的中间;再继续加盐,当盐水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在盐水的上面,并且鸡蛋顶部露出水面。
  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任何物体在水里都会受到浮力,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重量,这就是着名的“阿基米德定律”,也叫浮力定律。其实科学就和长大要学的物理差不多。
  我很惊奇这个小小的实验居然蕴含了如此丰厚的定理,这才明白科学除了用来放松用来玩,还对我们有很深的重要性。我暗暗下定决心在往后的日子里好好学物理,好好研究这有趣的科学。
[三年级科学小论文]相关文章:
1.科学小论文
2.科学小论文700字
3.初中科学小论文
4.科学小论文8篇
5.科学小论文初一作文
6.科学观察小论文1000字
7.三年级科学小论文300字
8.关于科学小论文1000字
9.科学实践小论文
10.机械科学小论文300字

篇三:[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导语:新学期开始了,新的挑战也随之到来了,面对新学年的教学,我深感肩上的任务之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三年级,三年级是科学教学的起始年级,所以学生充满了探究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
  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本册共有28个典型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开始,激发了孩子们的课程兴趣。
  1、植物:通过对树的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认识到树与树叶的特点。
  活动安排:看树,我的大树,做树皮拓片,大树观察记录,收集落叶,叶的观察(颜色、形状、大小,完整的叶,不同的叶片),描述一片叶的特点,拓印树叶。
  本章是科学活动的开始,应注意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活动是科学重要的方法,初步掌握一些观察技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写最简单的观察记录。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环境的基础上,热爱自己的环境。
  2、动物: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初步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以及不同动物的异同点。仍然重点是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活动安排:寻访小动物(做好调查记录),蜗牛的观察(身体、壳、吃食物、运动、爬行的痕迹、蜗牛赛跑),蚯蚓的观察(观察方法记录、反应等),蚂蚁的观察(观察方法设计、身体),金鱼观察(方法、对象、记录)。动物的共同特点(总结归纳)。
  本章应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特别是让学生学会找到不同的观察点,尝试从已知的问题找到未知的问题进行观察,比如对蜗牛壳的观察就是这方面的内容。通过继续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锻炼其交流能力。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不要破坏动物们的正常生活,使其懂得尊重生命,尊重环境。
  3、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的材料,初步了解材料的不同性质。
  活动安排: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记录周围常见的材料),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运用研究所知材料的特征(砖瓦和陶器、器瓷、给材料分类)。
  本章对周围的材料的观察,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应让学生了解到这样一个过程是科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知道材料的特征。进一步指导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4、水和空气:通过对水和空气的观察,初步认识水和空气的特征。
  活动安排:水(我所知道的水、水在哪个袋中),水和食用油(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流动比赛),比较水的多少(比较水谁多谁少、比较水多多少、认识量筒),我们周围的空气(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占据空间吧、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有重量吗(空气有重量吗)
  本章应让学生了解到比较这一个在科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一定的测量常识。情感上可以适当教育学生一些水环境和空气环境知识,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习惯。
  四、教学经验、方法
  1、应用新课程理念,用好《大纲》、《教材》、《教师用书》三本书;
  2、记录试教过程——教育叙事研究;
  3、敞开教室的门——共同研究;
  4、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科学。
  5、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6、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7、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8、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5134/

推荐访问: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