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明年的发展思路

来源: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20-02-27 17:14:33 阅读:

【www.bbjkw.net--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一个公司的发展规划很重要,如何更好地规划发展前景呢。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企业的明年的发展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的明年的发展思路

  11月14日下午,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转型发展突破年”暨项目推进竣工组现场会,回顾总结全区项目推进工作,再推进、再落实“转型发展突破年”活动。市委常委、区党工委书记陈利众参加会议并讲话。

  会前,与会人员实地检查了竣工组观摩点智创园C区和长水街道转型升级观摩点余北工业区恒丰包装拆除现场。

  走进智创园C区,只见园区内配套道路、绿化景观都已经基本建成。据介绍,C区占地69.6亩,总建筑面积10.37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12亿元。2016年4月18日开工建设后,项目推进较为顺利,今年9月26日完成土建工程竣工验收,10月30日完成绿化竣工验收。

  在余北工业区,恒丰包装正在进行拆迁腾退。作为全区重点攻坚平台,去年以来余北工业区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去年8家企业完成签约,腾退土地181.66亩,今年1至10月7家企业完成签约,可腾退土地174.41亩。

  会上,“转型发展突破年”活动专项组和项目推进“3+1”工作组分别汇报交流了今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陈利众指出,要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全力以赴,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他说,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入推进“五个突破年”活动,各专项组围绕各自工作重点,结合省委巡视问题整改,持续深入开展“大走访、大宣讲、大解放”活动,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工作取得新成效。“转型发展突破年”活动专项组按照年初部署,在项目建设、项目产出、科技创新、企业服务等各个环节力求提质增效,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健康态势,在稳增长任务艰巨繁重的前提下,新旧动能转换扎实推进,在资源要素制约常态化的背景下,项目推进攻坚突破,在任务压力持续加重的情况下,担当作为状态良好,值得肯定。但是,目前依然还存在部分项目推进还不够快、工作推动还不够平衡、转型升级势头还不够强等不足。为此,各街道、部门要对标先进、对标任务,进一步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距离年底还有不到50天,各项工作进入“百米冲刺”关键阶段。为此,陈利众要求,全区上下要凝心聚力、居安思危,专心致志抓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把差距变压力、把压力变动力、把动力变行动,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冲刺全年目标,同时提前谋划好明年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为一季度“开门红”奠定扎实基础。

  陈利众要求,要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浙江推进四大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融入浙江大湾区战略,强化拼抢意识,坚持精准化、高端化、专业化方向,一刻不松抓招商;要在继续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加速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原则,抓紧做好明年项目推进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摸底工作,及早制定时间表、排出项目库;要创新机制体制,按照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的要求,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减少环节、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形成一套“管用、好用、实用”的项目推进工作办法;要坚持招商引资和技改挖潜两手抓,服务好现有企业,在岁末年初广泛走访企业,把省、市、区各类政策送到企业家手中,提振企业增资技改的信心,同时继续加大对街道工业园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力度;要全力破解项目推进中的土地、规划、环境容量、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快项目推进速度;要进一步抓好督查检查,对签约但迟迟不开工或开工了但推进慢的项目,切实摸清情况,提出意见建议,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助推项目更好更快推进。

  企业的明年的发展思路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统计局的指导帮助下,我局紧紧围绕年初总体部署和工作目标,全面深化统计改革,坚持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坚定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强化统计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法治统计,加强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统计监测,为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统计保障。

  一、2018年工作亮点特色

  (一)借势借力,全力营造统计工作浓厚氛围

  1、把学习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摆在工作首位。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和车俊书记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统计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和我省《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扎实开展“举一反三、建立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长效机制”专项整治行动及全面纠正违反统计法精神的文件和做法检查,成立局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工作开展,切实做到将提升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最大使命和第一核心。

  2、取得领导理解提升统计影响力。在重大事项报告、区委区政府各类会议等渠道上下足功夫。及时向区委区政府领导汇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车俊书记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国家、省、市统计局的相关要求和工作部署。提高区委区政府和各部门对统计数据造假的防范意识与风险意识,全力争取区委区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和理解,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台州新府城大讲堂等会议讲座上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先后利用区长办公会议、区经济形势分析会等媒介作统计相关专题报告,提升影响力。

  (二)深挖掘细研判,统计辅政能力得到新提升

  1、做实监测预警评价。精心打造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指标钻研,指定专人监测报送指标进展情况,切实做到层层分解、时时监测、月月分析,特别在指标上报期间,及时做好汇报、召集会议、跟踪分析,将指标监测预警工作落实到位。及时向区领导和有关部门通报数据完成进度,做好预警分析。

  2、做强形势分析研判。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对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趋势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分析预测,深入企业开展重点行业、典型企业和重大项目调研,监测预警相关专业月度、季度、年度的优势指标、潜力指标和落后指标,精准把脉经济运行状况,撰写可行性强的统计专报、分析材料,为领导决策、部门预警提供详实有力的数据支持。不断拓展统计数据发布渠道,通过报纸、网站、微信等多种途径,更加方便、快捷地提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数据资料和统计咨询服务。共撰写分析材料37篇、信息材料30篇、专报材料8篇,多篇文章被各类刊物杂志录用,其中《小微企业制造业融资问题调研简析》被《统计科学与实践》录用。

  3、做深专题调研分析。结合年初重点调研课题计划,充分发挥统计业务人员优势,集中攻坚现代化经济体系、乡村振兴战略、小康大陈监测等三个重大课题。精心整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椒江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撰写“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文章8篇(后续正在成稿中),展现椒江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

  4、做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积极有效开展部门沟通协调,整合行政资源。分析经济运行态势、特点和存在问题,充分利用行政资料,深度挖掘数据,找出影响因素,攻克难关,力求“实事求是,应统尽统”。刊印《椒江“争先进位”抓重点经济指标工作简报》,以图文并茂的简报形式向区里领导和相关经济部门传递最新经济部门工作动态和各类指标信息,受到广泛好评。

  (三)勤探索善实践,统计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

  1、稳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改革。积极应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改革,做好按形象进度法和按财务支出法的分类统计。严把项目入库审核关,强化数据质量审核,确保项目应入尽入、应报尽报、应统尽统,做到数据真实可靠。全面推行“一项目一档案”工作,调动相关单位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督促落实管辖项目基础资料要件齐全、规范有序、数出有据。

  2、认真做好城乡划分工作。一是专项培训。召开城乡划分业务培训会,对统计用区划代码、城乡划分代码、判断城乡属性的有关概念及乡级属性代码、村级属性代码含义等进行了系统解读,并通过模拟实例、现场讨论的方式使参会人员熟练掌握城乡划分代码判定方法。二是比对核实。取得民政部门有关资料,对现有的村(居)委会名称进行比对核实。三是准确划分。充分利用城乡影像图资料,对村(居)委会的村级属性代码进行核查,对影像图不能明确反映的,逐个进行实地查看,确定实际连接情况,确保城乡属性代码分类准确。根据行政村规模调整实际情况,对截止10月底的77个村(居)委会的行政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进行变更。

  3、建立凸显大陈地域特色的统计监测评估体系。大陈镇作为一个乡级建制单位,常规统计数据监测不足、体系指标未建,无法满足需求,如何建立一套相对完善又能准确反映大陈地域特色的统计监测体系并开展监测评估,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在年初确立目标后,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小康大陈、现代化大陈”指标体系的设立和监测工作。以国家、省指标体系为参照,2月份召集发改、财政、卫计、交通、大陈镇等10多个部门研究建立“小康大陈、现代化大陈”指标体系,各部门根据实际对指标的设立提出了意见建议,初步形成了指标监测体系框架。3月份,召集相关部门、大陈镇对指标体系框架进行论证,补充完善,新增充分体现大陈本土特色的指标,形成新的框架体系,并以区政府名义发文征求意见确定。4月底,召集相关部门研究部署监测指标的数据收集工作,同时安排专业人员赴大陈岛调研,了解当前岛上建设情况。7月底,如期完成相关调查和部门数据的收集,并由区政府牵头再次比对核实。8月初,会同发改、大陈镇等对指标进展情况进行探讨、交流,收集大陈岛建设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资料。9月份,启动指标评价报告撰写工作。12月份评价报告成稿编发。

  4、着力构建统计大培训机制。依托互联网不断扩大全社会统计教育培训的覆盖面,重点加强对联网直报单位统计人员的法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同时,通过开展基层业务联审辅导、业务法律知识轮训、统计人员在线教育等途径,深入基层,面对调查对象,以“一线练兵”“一线服务”形式,不断提升全区统计人员法律意识、业务素质和应统尽统能力。3-9月,每月集中一段时间开展统计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轮训会,对全区重点规上工业、限上服务业企业、街道分管领导和统计中心人员、部门农业统计人员分批次“小班化”进行培训,结合案例解读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恪守统计“四条红线”,把铁的纪律挺在最前面。共计培训500人次左右。

  (三)严法治夯基础,统计法治建设得到新规范

  1、强化统计执法检查。探索建立统计执法检查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加大对基层统计工作和数据质量的执法检查,集中力量针对重点行业、重要数据及重点调查工作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坚决打击统计弄虚作假行为。开展数据质量检查50余次,检查规上工业企业60余家,投资、建筑、房地产项目60余个,农业规模户、生产单位10余家,粮食监测样本区14个。稽查多家企事业单位,对存在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2、加强统计普法力度。结合“七五”统计普法宣传,利用网站、微信等多元新老媒介,打造立体多维宣传态势。6月5日,区长召开区长办公会议,专题听取了统计工作汇报,就当前统计工作新形势、全国执法检查基本情况、省局对某市某区投资项目核查情况及省领导批示、下阶段工作安排进行了详细了解。8月13日,邀请市调查队队长在台州新府城大讲堂上专题授课,与会对象为区四套班子、各街道(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经济部门统计人员、街道分管领导和统计中心人员以及统计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还发放了国家统计局《领导干部统计法律读本》。

  3、健全统计执法机制。按照“法制工作全局化,全局工作法制化”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统计行政执法活动,强化了行政执法监督,确保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有序进行。着力抓好统计执法证培训工作,对符合考取执法证人员进行再梳理,9月份又有1名符合执法条件的工作人员考取了执法证。同时,充实精干力量开展执法工作,执法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为统计执法检查的上下联动、专业联动提供人力保障。在连续五年获得区级或市级“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称号基础上,统计法治工作再次获得2017年度区级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先进单位。

  (四)严要求重实干,统计普查调查取得新成果

  1、全力组织开展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一是及早成立机构,落实职责分工。以区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开展第四次经济普查的通知》《关于组建椒江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宣传、发改、经信、财政等28个部门分管领导任成员的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二是及早组织学习,提升工作水平。每星期抽出半天时间开展经普专项培训,认真组织学习四经普的相关文件,了解掌握普查目的和意义、对象和范围、内容和时间、组织和实施等内容,开展业务培训。在宏观领会四经普工作总体思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常态下经普工作方法。三是及早编制预算,落实经费保障。根据经济普查工作的实际需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参照三农普、三经普经费使用情况,将厉行节约作为经济普查预算编制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从严从紧编制了四经普预算。四是主动对接工作,明确交叉区域责任分工。多次到集聚区椒江分区、椒江农场、东部创业园区、十塘三期园区等实地划定普查边界,协商解决交叉区域普查问题。另外多次走访沟通台州湾集聚区、台州经济开发区,主动理清管理地域交叉村居普查责任分工,确保入户登记时“不重、不漏”。五是及早开展宣传,确保家喻户晓。邀请宣传部、新闻中心、广电中心专题商讨经普宣传,落实新老媒介宣传事项。专门制作四经普蓝仔卡通、特色制作经普微信公众信息;综合试点时普查员统一身着统计蓝T恤衫实地清查普查。六是积极组织综合试点,培养锻炼骨干。8月下旬,在海门街道枫山社区和陶王村开展综合试点,在组织准备、小区划分、清查摸底、入户登记、数据采集等方面全面积累经验,培养锻炼各级普查骨干。七是及早启动清查,打牢普查基础。详细制定《椒江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清查方案》,紧锣密鼓地开展清查工作。9月开始,全区1000多名普查员开始入户清查登记。本次清查核查率100%,完成清查登记家数较三经普增长63%。

  2、扎实开展投入产出调查。圆满组织召开全市投入产出试点企业现场会。在企业甄选、联系落实、过程安排等方面下功夫,会同专业人员,对全区20多家抽中单位进行遴选,重点对企业统计基础、人员业务素质、数据质量、工作配合程度等方面作初步评价,筛选出试点企业。在市局带领下,两次赴企业开展指导,宣传工作重要性,使企业重视该项工作。最终确定由水晶光电企业承担此次试点工作。为使现场会成功召开,专门成立项目攻坚组,利用晚上、周末等时间碰头交流工作思路,加快攻坚,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完成投入产出的试报工作。5月7日,全市投入产出试点现场会在试点企业如期召开,企业作了丰富的经验分享,与会人员受益匪浅,为全市其他抽中企业准确填报投入产出报表提供了范本和参考。

  3、认真完成常规调查和统计工作任务。在完成重点工作的同时,常规工作也未松懈,工业、农业、服务业、劳资等专业按时完成了月报、季报、半年报等各项报表,亮点纷呈。上半年,制订街道(镇)农业统计、畜牧业统计资料归档标准,并进行全区评比表彰。将辖区内快速成长的新兴商贸体逐步纳入统计范畴。多次实地走访调研新兴企业,新进电商和新能源汽车销售企业,充实限上商贸队伍。“以会促培,以会代访”开展住户走访,主要负责人全程参与并指导。一是用会议讨论方式促进课教培训,把共性东西抛出大家一起讨论。二是用会议方式代替入户走访,选取晚饭后黄金时间召开会议,面对面接触更多记账户,效率更高。三是用会议方式让居民获得价值感,特别是农村居民极大程度提高了记账积极性。

  圆满完成农民工季度调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轨调研、农民自主创业情况调查、国家统计局时间利用调查、浙江省企业发展环境调查等多项临时性调查任务,数据质量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4、继续做好农业普查后续工作。认真做好农业普查资料深度解读和开发应用工作,编撰《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着手准备农业普查资料本,有效利用农业普查的经验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制度的改革创新。

  (五)求创新抓实干,积极构建机关党建新格局

  1、巡察巡视工作获得充分肯定。5-6月,接受了区委对区统计局党组2013-2018年巡察,组织开展了整改落实工作。从巡察反馈问题看,我局涉及的问题较少且整改有序到位,得到了区里的充分肯定。及时完成省委巡视组对统计工作要求。在2天内递交出椒江区2015年以来统计数据质量情况,包括执行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和贯彻落实政策情况、违反统计法精神的文件和做法清理纠正情况、各专业主要统计数据质量情况等,并向巡视组报告近年来我区在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方面的举措,得到了充分肯定。

  2、业务与党建交融良性互动。全力推行“创新+融合”,推进统计党建再上新台阶。积极开展统计党建品牌建设,推进“双创双比”:创党员先锋岗、创党建示范区,比党员学习笔记,比业务能力。灵活运用基础台帐,如主题党日台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支部活动表、帮建企业统计月度台账、业务学习、组织生活会、机关党建工作等纪录内容,推广痕迹化建设,构建统计业务与党建工作相融合,确保党建和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机关党建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在全区机关党建巡查中得到了区机关党工委的高度评价。

  3、协同推进机关党建第四片区共同体建设。主动承担机关党建共同体副片长单位职责,在片长带领下,积极对接片区12个单位共同开展党建工作,实现党员共管、资源共享、活动共抓,进一步发挥部门优势、整合片区资源、协作共赢、整体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机关党建各项任务的落实与开展。目前片区党建共同体全体成员单位不仅在台州农港城举行片区成立大会,还成功开展了联合性的志愿服务、党课学习、主题参观和趣味运动会等,已形成良好的机关党建互动与交流机制。

  (六)展作为压担子,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坚持倡导奉献作为。在做好统计业务工作同时,积极承担全区重点中心工作。一是利用周六时间,主动结对白云街道花园社区,开展“万名干部大清扫”、“万名市民捡烟蒂”行动,共组织100余人次。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志愿服务。组织全局29名党员干部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三是动员干部职工与帮扶结对村葭沚街道花径村、重点帮扶村三甲街道青龙村、志愿结对社区海门街道育才社区开展结对,通过走访慰问困难户、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全体干部职工作用发挥搭建平台,辐射带动统计工作开展。

     二、2019年工作思路

  (一)以改革任务为引领,在创新发展上有新作为

  1、继续推进投资统计改革。严格执行500-5000万元固定资产项目适用财务支出法的统计制度调整。加强投资数据的审核评估,结合固定资产总量评价改为结构质量评价的要求,重点围绕交通投资、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加强分析研究,引导投资向质量效益转变。

  2、强化软投入统计。围绕软投入报表制度,规范完善政府及其部门和企业统计报表体系。强化软投入数据评估与分析工作,客观反映投资结构变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加强软投入数据监测,为全面评价科技发展水平、引导社会各界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供帮助。

  3、加强“三新”经济统计。健全“三新”统计调查体系,推进“三新”经济统计研究。加强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未来产业等统计制度研究。抽调骨干力量做好新经济领域统计基础工作,充分反映新经济相关领域发展情况。

  4、充分应用大数据。树立大数据思维,加强与税务、质监部门的协作,推动大数据与统计工作深度融合,努力运用大数据整合政府统计数据资源。

  (二)以科技强统为重点,在数据质量上有新作为

  1、全力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完成普查登记、普查数据审核、检查与验收、数据汇总、事后质量抽查和数据评估与发布等工作,确保全面掌握我区经济“家底”,进一步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加快推动我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完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根据新形势,完善统计数据质量管控办法,规范数据收集、审核和评估流程,严把源头数据质量;细化各层级、各专业、各岗位数据生产规范,明确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和岗位责任,建立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

  3、加强三农统计。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和数据开发利用,认真做好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现代农业、粮食监测等统计工作,利用新科技开展空天一体化粮食监测工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和精准脱贫提供数据保障。

  (三)以依法治统为准则,在夯实基础上有新作为

  1、学习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加强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筑牢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思想防线。

  2、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提升部门统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建立职责明确、制度完善、方法科学、过程可控、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门统计调查体系。定期召开部门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及相关专业小组会议,加大数据联审联评力度。

  3、健全统计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统计违纪违法案件移送制度、统计执法检查规程、统计违法案件举报处理办法。认真贯彻《统计法实施条例》《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双随机”抽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统计执法检查,严厉查处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迟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充实和优化专业执法队伍,提高统计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4、加强统计普法宣传。借力“9.20”中国统计开放日、“12.4”国家宪法日、“12.8”统计法颁布纪念日等节点,广泛开展统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创新普法方式,拓展普法渠道,构建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普法针对性,切实加大对党政领导、统计人员、调查对象的普法宣传力度,把统计法纳入党校等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

  (四)以提升水平为目标,在统计服务上有新作为

  1.加强预警预判监测。大处着眼,把自身情况与外部大环境相结合,加强对外联系和比较分析,从对比中找差距、找问题、提建议、定措施。切实发挥好统计数据预测例会机制的作用,及时掌握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提前预测预判,积极建言献策。深入实践调研,围绕经济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改善等相关专题,组织开展重点课题研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决策价值高的研究精品。

  2.加强发展进程质效监测。充分发挥统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监督职能,认真监测重大战略部署和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更好地服务于精准调控。协助上级完善高质量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建设等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揭示速度转轨、结构转型、动能转换情况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效,努力反映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等的发展现状。

  3、加强统计产品开发与宣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快统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符合社会公众需求的内容完备、获取便捷、高效实用、生动亲民的统计数据服务体系。丰富数据发布内容,按照“能发尽发”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向社会公众公开统计数据,加大公开透明力度。充实完善月度统计资料手册,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个性化服务;调整优化《椒江统计年鉴》;推进历年统计年鉴电子化。

  4、做好社情民意工作。加强对社会变迁、人民获得感以及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调查,及时揭示社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围绕平安椒江、社会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积极开展社情民意调查,不断扩大统计公信力和影响度。

  (五)以管理创新为导向,在党建及队伍建设上有新作为

  1.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高政治站位,用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坚持不懈地巩固“四个自信”,始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时时处处维护核心、看齐核心。坚持党管意识形态领导权,落实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负担起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2、认真履行“两个责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抓好领导班子建设,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严格遵守底线,自觉对标高线,进一步健全统计领域授权、用权、治权等制度规定,坚决落实廉洁风险防控制度和个人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组监督、指导。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统计政治生态。

  3、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指示,密切关注“四风”新动向新表现,采取过硬措施,坚决加以整改;高标准落实好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有关八项规定精神,强化正风肃纪工作,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努力打造作风正派扎实、工作稳健踏实、业务创新求实、做人忠诚老实的统计新风尚。

  4、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深入开展以提高政治站位、提高专业素养、提高克难攻坚能力。充分利用“国家统计局在线学习中心”、“浙江省统计教育培训在线学习平台”、“台州市网络学习城”、“椒江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等教育资源,强化干部队伍的专业培训,依托高校资源举办统计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在统计干部中开展“互看互学互比”,鼓励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争做统计工作的行家里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打造“最美统计人”品牌,继续开展评选活动。

  企业的明年的发展思路

  不久前,我参与了国家信息化“十五”规划的工作,对国有信息机构进行了改革;组织推进了几个大的国家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组建了几个股份制的信息公司。

  通过这些实践,我产生了一些想法,可能是片面的,但不是凭空想象出来或仅从书本上读出来的。

  

 

  关于中国发展新经济的路径依赖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有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初始条件决定着不同国家的路径选择,或者说路径依赖,中国在接受和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此处特指互联网经济),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存在极不相同的初始条件。

  因此,需要准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把握中国初始条件的变化特征,特别是不断出现的结构性新现象,扬长避短,以期新经济获得比较好的发展。

  众所周知,美国是发展新经济的领先国家,它在发展新经济方面,具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初始条件,具体包括:

  第一,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市场制度、信用制度和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创新的意识形态和相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

  在这种创新体系下,政府、研究机构、公司和大学产生了比较好的互动,并且有一套完善的机制,保证相互之间的协作。由于这个创新体制的存在,吸引着各个国家一流人才进入美国。

  第二,有比较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猎头公司和相对完整的资本市场。

  我们知道,风险投资是发展新经济的血液,风险投资作为桥梁,把技术的创新和市场的需要有效地沟通起来,同时,风险投资家作为人格化的投资者又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和股东组织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公司结构。

  我们长期对风险投资有一种误会,认为风险投资者是出钱的人,实际上需要从更深的含义来理解风险投资的作用。

  第三,在上述条件下形成的国家技术储备和公司的技术垄断地位。

  新经济竞争的真正制高点有两条:第一条是标准;第二条是人才。美国由于特殊的条件,使得他们在制定标准方面具有领先的,或者说得天独厚的优胜地位。

  理解这一点也特别重要,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和相应的地权,无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工业时代,能源和相对的所有制结构是工业的制高点,所派生的可能是大规模生产体制;在新经济时代,制高点已经转向标准和人力资本,对此我们确实需要有深刻的认识。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一度强有力的公共政策和发展战略,对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同,在市场制度、风险投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创新体制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差距,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角色与美国相比也有较大落差。

  因此,这些条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完全效仿美国的道路发展新经济。

  但中国也有美国所不具备的鲜明特点,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我们需要高度关注:

  第一,虽然中国的人均收入很低,目前只有800美元,但城市化正在推进,城市经济正在扩张,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正在逐步形成一个人口规模将近达到两亿的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者。

  这个消费群使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逐步建成现代的市场,他们对住房、汽车、教育、信息产品正在产生巨大的需要,而这个需要已经成为近几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庞大的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地理优势正逐步与新技术相结合,外国投资者也向这个领域不断地流动,这使中国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或者整个世界经济的新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制造业起到核心作用的并不是或者说不仅是原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看到,在浙江的温州、广东的东莞、江苏的苏州,包括昆山,中小企业的作用正在不断地扩大。

  第三,中国有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人才资本技术储备相对于其它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雄厚,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储备正在与国际化的惯例对接,随着加入WTO,两者之间对接的程度将日益紧密,海外留学人员也开始回流,这种回流既出于长期的战略考虑,也由于短期宏观经济互动的因素。

  第四,经济体制转制的速度开始加快,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体制正逐步形成,而这个转制的过程既有来自基层企业的动力和消费者的动力,政府也在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这些情况决定着中国发展新经济的主要路径或者特征:

  一是建立标准方面中国很可能走出新的道路,以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来带动产业规模的行程,通过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促进形成标准,中国在新经济发展的定制化能力可能是通过内需拉动的,最明显的案例就是最近的3G标准。

  第二,在面向市场方面,中国新经济发展将不主要是出口导向,而是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高度对接。

  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调是结构调整,这包括城乡结构的调整,即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即制造业的重组和服务经济的发展,包括地区结构的调整,即在沿海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应这种经济调整所发生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生产关系调整,中国新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要面向这些巨大的需求。

  第三,在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相结合、相互渗透的方面,政府和民间将有广泛的合作与互动,政府的作用并不仅是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创造外部环境,主导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新经济发展主要的体制特征。

  因此,一方面中国会高度重视界定政府的公共职能,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完善制度,发挥民间的作用。

  “十五”计划明确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增长的战略。这个战略是基于一系列重要的判断,也就是说新经济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变革,而是一场引发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革命,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大的机会,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国家已经明确了应用主导、面向市场、资源共享、竞争开放的发展路径,已经提出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发展指标。

  初步预计信息产业占GDP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4%提高到2005年的7%,中国的网络规模有可能从目前的世界第二位发展为世界第一位,电话的普及率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35%以上,中国政府将在工业、农业、城市、社会保障、文化、金融、保险、教育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

  总的来看,以新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以新经济促进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正在中国产生,我们已经看到,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和公司已经把信息化战略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加以跟进。

  

 

  中国发展新经济的现实挑战

  中国发展新经济虽然有非常光明的前景,有自己独特的路径,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非常现实的挑战:

  1.美国经济的影响。美国经济是发展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纳斯达克股灾发生以前,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新经济有过分乐观的预期,导致了投资增加,资产价格上升,股市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拉动了消费。

  但是在某一个时点上,生产能力开始过剩,投资的数量和投资的回报无法对应,消费者和市场开始质疑,泡沫开始破灭,新一轮的调整开始发生,美国经济减缓开始对其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通过资本的流动、贸易需求的变化、人才的流动和预期几个方面影响到其它国家,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目前各个方面都在关注美国经济什么时候,以何种形态复苏。

  不仅从汇率和宏观角度,而且从商业模型的变化、大公司的行为来关注美国经济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大公司的行为产生了三点最为明显的变化。

  首先,向主流经济全面回归,新经济从空中开始落地。

  第二,对旧的经济体系进行整合,形成更有效的供给链条,在新的供给链条中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

  第三,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创造新的制度。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内部交易的外部化和虚拟产权的出现,以及相应的一系列政策调整,但这些究竟有没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利润,大家都在观望,而这种观望的态度,无疑影响投资者的行为,也对中国新经济产生了影响。

  2.发展新经济的要求与传统体制的冲突。前面讲到,新经济并不简单地对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政府的信息化并不意味着仅仅增加投资、微机和用网络把工作流程连接起来,实现无纸办公。

  它本质上是业务流、信息流、体制结构的重整和激励机制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种种冲击,特别是对既得利益进行调整。它要求产生一种新的、扁平的、互动式的结构,并对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和金字塔结构进行挑战。

  新经济要求互联、共享、整合,而计划体制的旧经济要求封闭、独占和纵向一体化。这种冲击以及由于这种冲击所带来的影响,目前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两者之间的冲突还会发生。

  因此,需要把发展新经济的目标和改革旧体制的目标进一步结合起来,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

  3.人力资本的局限性。我们知道,在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通过人力资本实现创新,是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的人力资本尽管相对丰富,但有一个致命的弊端就是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专业分割得非常厉害。

  工程师的知识集中在非常狭窄的科技领域,由于这种职业的偏好,使得他们更有兴趣做一些体现技术水平高的工程项目,而对主流经济存在的特点以及对主流经济进行体制改革的要求似乎不重视,也不理解,这就导致了技术与市场需要两层皮的现象。

  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非常需要产生一批具有亲和特征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对市场理解,对技术也理解,把两者的行为可以对接起来,而企业家必须产生于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之上。

  目前我们的治理结构无论从理论、政策和实践来说,都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因此,人力资本的局限性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是新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制约。

  4.垄断的制约。新经济的本质是自由竞争、自由流动,但目前我们存在两种垄断,非常不利于新经济的发展。一是行政性的垄断,行政性的垄断与传统的审批制密切结合。

  在推动信息化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各个省以及省内的各个厅局,都要求建立信息化平台,这产生了严重的重复建设,令人担心的是,这种重复建设并没有沿着新经济应该发展的轨迹前进,而是走传统工业的道路。

  汽车工业发展的教训,政企不分的办法,不利于汽车工业竞争力的提高和规模经济的形成。

  与行政垄断相对应的是外部交易的内部化,推动新经济发展和建立政府的信息化平台应该广泛地进行招标,使最优秀的力量能够进入这个领域。

  但是,由于行政垄断的存在,这些项目的承担者,都交给了内部水平比较低的部门来做,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更令人担心的是,发展新经济的本意是通过发展新经济促进体制改革,但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延续,很可能产生一个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就是新经济的发展强化旧的体制。

  垄断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电讯的垄断,虽然中国电讯一分为四,价格竞争开始出现,但是长话业务仍然一家独占;市话业务存在着自然垄断又难以监督;

  移动通讯竞争仍然不充分,相互制约的监管框架还没有形成,这导致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外部成本很高,消费者的剩余也在减少。推动反垄断的进程是发展中国信息产业和新经济一个现实的挑战。

  5.使创新活动没有出口,资本市场尚不发育。新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中小企业,我们不能对传统的大型企业在新经济领域发展方面抱有过大期望。

  但中小企业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依靠自身的积累,不足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获得财政的支持。因此,只能通过资本市场的发育来获得发展的资金来源。

  因此,发展新经济意味着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而发展中小企业意味着对资本市场报以厚望,但是目前这方面进展的步伐仍然缓慢。

  我的想法是,短期的问题需要从长期的结构角度来加以认识。中国发展新经济是总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资本市场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大力提倡,大力支持,加快发展。

  6.基本的市场制度尚不健全。包括信用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担保制度、中介机构的服务、公司治理结构等等各个方面,如果不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就不可能实现新经济的振兴。

  前一阶段,我们讨论电子商务,但实际的情况是有电子无商务。发展电子商务的正常路径是先保证商务流程的正常运转,再使交易电子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在基本的市场制度上下更大的功夫。

  7.新经济和数字化差距或者数字化鸿沟。新经济确实存在着双刃剑的现象,一方面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对公平问题提出了挑战。从整个世界的情况来看,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一种新的现象正在出现。

  有人说,我们都回到了俄林时代,区位理论开始产生重要作用,地理因素的重要性正在上升。

  美国、日本、欧洲、中国的沿海地区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少数地区成为投资的热点,而那些欠发达的地区,可能被抛得很远,包括非洲、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等。

  新经济正在强化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现象,在中国内部这种现象也已经开始出现。

  虽然中央政府推出了西部开发的战略,但是,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占全部利用外资的比重为6.4%左右,但这个数据到了2000年下降为4.46%,2001年可能还在下降。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不同收入群组的影响,二八定律正在强化。所谓二八定律指的是20%的人占有80%的增量社会财富,受教育的人获得更多的机会,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正在被排斥到新经济发展的潮流之外。

  未来五年到十年,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就业,而创造就业和直接发展新经济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研究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使得这部分人获得他们应该得到的发展机会。

  尽管中国发展新经济面临种种制约,但如前面所说的,如果把新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化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和中国的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本的潜力,新的经济现象会不断在中国得到强化。

  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准确地界定政府的公共职能,制定好的公共政策,创造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面向21世纪,我们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抓住机会,面对现实的挑战,提出正确的对策。对这一点,我抱着非常乐观的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50332/

推荐访问:公司发展思路怎么写 企业2019年工作思路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