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秋赏明月手抄报|皎皎明月浓浓中秋手抄报

来源:学生演讲稿 时间:2019-08-16 08:30:02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演讲稿】

范文网www.zhuodaoren.com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皎皎明月浓浓中秋手抄报,希望对你有帮助。

  皎皎明月浓浓中秋手抄报(1)

  

 

  别样中秋   以往的中秋节,我们总会摆一桌美食包括月饼,一边欣赏那皎皎明月,一边讲诉玉兔、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一边分享那切好的月饼,真是再惬意不过了。但是今年花好月圆之际,我们过了一个别样的中秋节。   9月19日,阴历的8月15日,我们全家驱车来到了古都开封,准备在这儿过中秋。   19时13分,是观月的最佳时间,我们早早赶到了小吃一条街,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19时13分还差十秒!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天空,看着那一轮缺月慢慢地变圆,整条街,整个市,整个国,好像都沉浸在这皎洁的月光不能自拔!   月亮圆了!月亮圆了!不知是谁起的头,几百多号人大声呼喊:月圆了!月圆了!人们都站了起来,举杯相庆,整条街都成为了快乐的海洋!   欢呼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过了许久,才平静下来。人们在这月光的洗礼下,大快朵颐起来。   我们的桌子上摆有酸梅汤、杏仁茶、灌汤包、炒酸奶和烤鱿鱼,这些全是开封的特色小吃。以往中秋餐桌上的主角——月饼,却在今天被“淘汰”了。   但品着这些特色小吃,我不禁思绪起伏,挖一勺浓郁的杏仁茶,抬头望望月儿,我看见了嫦娥在孤独的月宫中翩翩起舞;挖一勺炒酸奶,抬头望望月儿,我看见了杨利伟身着太空服,太探索月球的奥秘;咬一口灌汤包,抬头看看月儿,我看见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挥动衣袖,独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次的中秋节,让我有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第一次在中秋节不吃月饼,第一次没有恋上仔细观月,却想出佳文妙句——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让我领略了异地的节日习俗,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团圆,让我过了一个别样的中秋节!   这是一个别样的中秋节!

  皎皎明月浓浓中秋手抄报(2)

  中秋节手抄报诗词内容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吴自牧(约一二七○前后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后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的传说: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皎皎明月浓浓中秋手抄报(3)

  1、关于中秋的古词精选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世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酸甜苦辣,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久长,千里共婵娟。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气象。败叶敲窗 ,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非常萦系。夜永有时,明显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 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情义。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 整馀香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摈弃。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傍晚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旧事愁肠。何堪长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喝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间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惋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空闲里, 敛著眉儿长叹。引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山河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 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季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斯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

  留不得。时间督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刹那。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真个。 风月夜,多少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新闻。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ソ鹁?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巧。娇波艳冶,巧笑仍然,有意相迎。墙头马 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告别。

  小楼凭槛处,恰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仍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天黑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2、中秋节的意义

  在中国人的众多传统节日中,中秋节被看做中国人的第二大节日。春节是第一大节日,春节也被中国人俗称“过年”,有“百节年为首”之意,也有人把中国春节称作“年节”,以示“年”与“节”位置的不同,树立“年”高高在上的地位。“节”很多,“年”只有一个,在处处讲次序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这一点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看来,中秋节在除去“春节”这个“年”之外,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可以看作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了。

  当然,排位并不是衡量一个节日重要性的唯一尺度,何况也没有哪一个权威的部门做过统计数字。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喜欢中秋节?中秋节究竟寄寓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情感?中秋节对于今天的新一代中国人有哪些值得吸收的东西?我们恢复了中秋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又应该怎样过中秋节?

  在我的印象里,中秋节是很温馨的节日。

  我把中国传统节日分为白天的节日和晚上的节日,白天的节日,如清明节,要清晨到祖先坟上祭扫;端午节要在白天划龙舟;重阳节也要白天去登高。而晚上的节日有元宵节,集中在华灯初上放烟花、游灯会;七夕节,晚上小姑娘们在月下“赛巧”;中秋节也是夜幕降临时,一轮明月下,全家团圆在一起,吃月饼,寄相思。只有春节是白天晚上一起用的,晚上要守岁、祭祖,白天放鞭炮,迎财神,发压岁钱,拜年。。。。。全方位、一条龙进行,长达15天。

  从节日气氛来看,白天要热闹,晚上要浪漫。由于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对而言,热闹与浪漫的程度要比西方人弱些。节日在西方人眼里核心是欢乐、开心、聚会的事情,所以“全民狂欢”是西方人的节日精神。而中国人的欢乐、开心都是有“度”的,古代只有在国家很重大的日子里,或者是皇帝的一个大喜之日,才会有“君民同乐”的盛大节日场面。大部分中国的节日里,对于一个东方农业大国来说,一直是提倡勤俭过节的,不提倡节日里的大肆喧闹,反对节日铺张浪费。我看到西方人的西红柿节,狂欢之中,人们把西红柿砸的满街满地都是,那种欢乐的情景是中国人不能接受的,这不是糟蹋东西吗?在一个珍惜每一粒粮食的中国人身上,怎么能容忍这样不把农民的劳动成果当回事的“败家子”行为呢?可我们没有想到,如此狂欢的“败家子”正是那些种植西红柿辛勤劳动的农民,他们是如此地浪费“狂欢”庆祝西红柿丰收节庆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认为体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显然,西方的农民观念与我们的观念也有很大的不同。历史上,我们发现节日活动最热闹的朝代,大都是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节日也要国富民强才兴盛。

  中秋节是浪漫的、温馨的,同时,也是家庭性的。严格说来,中国人的结构形态是以家庭、家族、血缘为牢固的社会纽带,这种绵延几千年的社会细胞,十分稳定地积淀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这一点和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靠社区生活,社会结构是一个以法律维护、以人性和宗教呵护为主体的个体社会结构,家庭的观念相对淡漠。节日里,西方人更注重与社区、与群体聚在一起,共同欢庆。而中国人几千年是靠家庭、家族、血缘来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来抵御人生遭遇的各种风险的。所以,节日里,中国人更多的是想与家人一起欢乐,呵护家庭的温情,得到家人的祝福,这是中国人的欢乐观和幸福观。中国人过节,几代不同年龄的人聚在一起的家中度过的,要想“狂欢”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节日里体现的是一家人能够团圆,温馨地围坐在一起,共叙家常,这就是中国人最大的快乐与幸福,中国人享受到的节日欢乐就是“几代同堂”的幸福,不喜欢外人进入,狂欢会打破节日的温馨,所以不赞成“狂欢”,相反有很多节日的禁忌,这一点小孩子或者青春期的青年男女们会感到有些“闷”,不过瘾,不像西方人那样可以“嗨”。

  但中秋节不是专为年轻人过的,它是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过的。它的核心主题就是寄托中国人的期盼团圆的家庭情感和民族情感。

  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已经过去了一年中的大半年,夏收完了,秋收也完了,在农业社会中,漫长的一年时光终于到了该歇歇了。这时,恰恰到了一年明月最圆的时候,触月思人,情感油然而生。我没有确切地看到有关典籍里,关于中秋节真正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源于哪个朝代?有学者说是唐代,也有说宋代,更有说周代的。节日起源的研究十分复杂,节日习俗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一个节日的热与凉,也和时代的经济与文化风俗时尚有关。不过,中秋节是中国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尤其是在北方,天高云淡、景色怡人,也是一年中月亮最皎洁的季节。

  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总觉得,对月亮中国人有一种特别的喜爱。西方人也喜欢月神,但更喜欢日神和酒神;而我们更喜欢月神和酒神,仰首望月,古代多少文人雅士都对酒当歌,写下了流传万世的名篇佳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太多太多的诗歌是源于中秋佳节创作出来的,中秋节给了文学艺术创造多大的动力啊,同样,这些歌颂中秋节的灿烂诗篇也传承了节日的丰富情感内涵,推动了节日的美誉度传播。

  我一直认为月亮崇拜是中国美学的根基,从文化深层折射着中国艺术的迷人光辉。月亮崇拜也是女姓崇拜,我曾研究过“嫦娥奔月”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人们都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咏月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感伤,这种感伤来自何处呢?如果从文化人类学“原型”视角来追寻,我认为就是神话母题“嫦娥奔月”的复活延续,中国月神就是“嫦娥”,这位因为犯戒而被罚在月宫中的美丽女人,被月亮的迷人皎洁笼罩着,影响了许许多多不如意文人的伤痛,写起月亮时,就把这种“痛”隐在了月亮的诗篇中,感伤就难免了。

  当然,这种咏月的感伤中,也更有一种期盼团圆而不得的思念伤感。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一个抚慰心灵的良药。

  我再一次想到,中秋最早是要祭祀月神的。这几年,我们与大唐芙蓉园举行“西安万人祭月盛典”,目的,是通过恢复古代祭月的传统习俗,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中秋节,中秋赏月的活动很多,中秋诗会、中秋文艺晚会、中秋游园会都有,但是,举行中秋祭月的、有如此唐文化特色和规模的,很少。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进行了报道。在“祭月”中,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古代人是怎样祭的?谁在祭?意义何在?在古代典籍中,记载着先有“祭月”后有“赏月”。古代祭祀月神是一年重要的仪式,“天下大事,惟祀与戎”,是皇帝亲自祭祀的。当时场面宏大。古代的月坛就是为祭祀月神而设定的。这一方面,说明古代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期望靠祭祀天地达到国运平安,追求心灵的慰籍。但同时,也表达出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是有敬畏之心的,是尊重自然界的。今天,我们举行祭月活动,就是要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的精神,要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心,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也是祈福万家团圆的中秋节精神。

  在日益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物欲横流、人类的贪婪,使我们的家园和生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文明的副作用正日益表现出来,祭祀月神,表达一点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这就是古代先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而我们以前却用迷信来否定一切,结果我们变得肆无忌惮,把地球搞得满目疮痍,最后得到了惩罚。

  同时,中国融入了世界,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裂变,靠家庭血缘为纽带凝固的社会结构已经受到挑战,家庭越来越小,人们疯狂地涌到城市里被各种水泥建筑物所封闭,再也找不到一家一户的小院里,摆一张小桌,放几块月饼,几盏酒杯,一轮明月下共叙亲情了。青年一代,为了打拼事业,远走他乡,更没有一个家的港湾来慰籍心灵。中秋节,面临着多大的挑战,又有着多大的心灵需求啊!

  今天的人们,在中秋节更需要关爱,更需要家人的亲情,更需要对着一轮明月说些什么,但很难做到。我们需要在这个节日里,大大地打一张中国人的亲情牌,一张团圆万家的和谐牌,一张中华大家庭的温情牌,这个节日对凝聚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太重要了,没有了中秋节,我们会缺失很大一块民族心理的重量。这就是月饼尽管不是那么好吃,也没有了当年的“美味”,但它传递着中国人的中秋情怀,传递着中国人寄托团圆的美好祝愿,因此,它仍然大兴于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人走遍世界各地,月饼也会带到世界各地,中秋的月亮也会在世界各地圆起来、升起来,就像中国人心灵里的一轮明月,一到了八月十五那一个晚上,就会从天涯海角升起来,寄托者中国人的思念和期盼。

  对中秋节这个老节日,中国人太有感情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在这个老节日里体现的格外有意义。

  3、中秋节的风俗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著葱,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吃鸭子: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拜“月娘妈”

  拜月一般是妇女的活动。泉州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传说嫦娥偷灵药,奔月而去,千百年来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渲染,使月宫仙子受到凡人的尊崇,尤其是一般劳动妇女,以为女性当上月中之王,更是顶礼膜拜。因而便在每年的中秋月下,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赏月“博饼”

  赏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众化的习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动,亦可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团体性的聚会。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园圃、阳台、屋顶天坪或露天公共场所,摆上美味月饼,沏上一壶香茗,对月当歌,边尝饼品茗,边聊天叙旧,不亦乐乎! 博饼是赏月活动中的一种有趣的游戏。博饼有一套游戏规则,即在月饼中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用轮流掷骰子的办法,按骰子的点数去博,气氛十分热烈,平添节日的欢乐和情趣。

  共享月饼

  中秋月饼是中秋节的特别食品,各种月饼在节前即已纷纷制出,以供中秋节送礼、请客和自家食用。合家团圆、老少一起品尝月饼,实为天伦之乐。除了自家尝饼之外,亲友间还相互馈赠,以示友好和关爱。

  据说,送月饼的习俗始于明代。元末,群雄四起,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一。他与元兵厮杀之初,屡遭败仗,其军师刘基献上一计:在中秋节之前命兵士化妆成道士分赴各地,扬言天将降灾,要人们于八月十五挂同一种旗——明旗;因恐口头传播泄密,便把所传消息写在纸上藏于饼中,分送亲友。大家如法炮制,相互传递信息。元兵一看见家家户户挂着明旗,闻风丧胆,慌乱中溃败而逃。朱元璋即位之后,想起了送饼取胜的妙计,便下旨民间年年中秋举行送饼活动,以作纪念。

  夜游笋江

  这是成年人的娱乐。过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结伴遨游笋江的习惯。“笋江月色”是旧时泉州八景之一。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烧“塔仔”

  此乃孩子们的乐趣,是一项充满乡土气息和童趣的活动。

  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这种“塔仔”大小不一,一般叠成五层或七层,各层裱上花花绿绿的五色纸。塔仔还供奉孩子们喜欢的泥塑偶像。为了烧塔仔,孩子们事先成群结队到各处捡来干柴禾,装满塔内,在塔中燃烧,烧得越旺越有彩气。从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孩子们每晚都兴致勃勃地烧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辉映,照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比“烧塔仔”的壮观场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据传烧塔仔之俗,源自元末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而烧塔仔举火为号,也传衍至今而成为民俗。

  放“孔明灯”

  广场上,用两条长板椅垫足,四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灯的四个角,另几个人扶起孔明灯的底框,此时点燃灯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热气和浓烟,把孔明灯高高涨起,飘飘欲飞。待孔明灯涨满烟气后放手,孔明灯便腾起升空,到相当的高度,与明月争晖。

  敬“田头”

  这是一种充满田园风情的节日祭奠活动。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中秋“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两天,亲友以此相馈。”千百年来,泉州不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习惯,还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头”的风俗。由于番薯和芋魁是农家中秋必备的食品,故泉州至今还有“八月十五众人芋”的俗谚。

  月夜“听香”

  “听香”是封建时代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热衷的活动。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土地庙或当地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判别问卜的结果。这种习俗虽然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含有猜谜般的游戏成分,因而劳动妇女乐而为之。泉州有句俗谚叫做“祖师公听香”,就是由过去市区后城“祖师公”中秋夜听香的盛况流传而来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39543/

推荐访问:赏明月话中秋手抄报 浓浓中秋情手抄报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赏析 明月何皎皎翻译 明月何皎皎注音 明月何皎皎主旨 明月何皎皎朗诵 初中中秋手抄报 迎中秋手抄报 浓情中秋手抄报 小学生中秋手抄报 幼儿园中秋手抄报 中秋诗词手抄报 中秋黑白手抄报 拟明月何皎皎 中秋明月作文 喜迎中秋手抄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