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原文]师说韩愈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5-16 09:21:42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1) [师说韩愈]师说 /韩愈/


(2) [师说韩愈]《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


  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师说的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3) [师说韩愈]韩愈写的师说的启示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韩愈写的师说的启示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写的师说的启示
  即使是当时先进的观念也要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采取分析的态度。韩愈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向能者学习,这无疑是永远正确的。韩愈指出老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既教书又教人,也很有借鉴意义。韩愈还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师生互学的观念,也很正确。
  总之,韩愈《师说》中的许多观点对我们今天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但是,他的思想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例如他说的“道”是儒家之道,“业”是儒学之业,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他在师生关系中只提出老师“解疑”,没有指出老师更重要的任务是“激疑”,至于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韩愈更没有也不可能看出学的主动地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是韩愈在文中论述的第一种学习态度。人生的知识是后天通过学习才得到的,人的疑惑和不懂的东西是存在的,因为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更新很快,我们会碰到很多新的问题,新的疑惑会不断的产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假如停止不前,不求上进,满足于现状,安于取得的成绩,或者只求一知半解,那么不懂的知识、疑惑的问题照样存在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会落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面就会变窄,就会落伍,就会跟不上历史的潮流,很可能就会被其淹没或淘汰,这是十分危险的。
  韩愈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是韩愈在文中论述阐明的第二种学习态度。知识的掌握和真理的知晓,不在于他人出生在自己之前和之后,也不在于他是贫穷和富贵,年长或年少,只要他人先于自己知道,比自己知道得多,懂得多,就要不耻下问,求得他人的知识,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内涵。常言道:“三人行,必有吾师”。平时我们向书本学习,向老人学习,向领导学习思想上容易些,而向比自己低等的下级或年青人学习就难了。
  韩愈再说:“而耻学于师。”这是韩愈在该文中阐明论述的第三种学习态度。不懂就不懂,不要装懂。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要有不耻下问、不耻求知,不知道的东西就想办法弄懂他,向一切人学习,不要认为我是共产党员或是党的领导干部高人一等,怎么能向普通群众学习,有掉面子、架子,群众会看不起自己,自己因此会失掉威信。殊不知,如果领导干部或中共党员有不知道的知识,不明白的道理,还不懂装懂,还恬不知耻地在台上胡说乱扯,群众才真正看不起你,才会笑话你,你的威信就会因此而丧失怠尽。
  所以我们共产党人要端正学习的态度,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象挤牙膏样挤时间学习,象海棉样吸取水份一样吸取知识。不断地学习,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不管他是比自己老的,少的,是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是自己不懂的,不知道的就要向他们学习,而且要十分谦虚的向他们请教,拜他为师。这样我们中国共产党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30776/

推荐访问:韩愈师说原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