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联的资料]春联的资料介绍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04 09:28:24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春联的资料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有关对联的资料【1】

  对联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看到一家家、一户户、一副副字体不一、内容丰富的对联,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感受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欢欣和对、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

  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传统春联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现在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春挥。朝鲜则有立春榜、立春书、立春贴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等。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说:后蜀主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对联的格律【2】

  在前面已经讲过,对联的格律是对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地说对联 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平仄协调、词性(词类)相同、结构相同。

  一、字数相等

  对联分为上、下两句,上句叫出句,又叫上联,下句叫对句,又叫下联。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在征联或考试中,有时给上联征下联,如:山东济宁交警主办的纪念“严格执法,热情服务。”题词五周年征联,其中出“金盾耀金辉,题词五载千军奋;”征下联;有时给出下联征上联,如在2000年吉林省中考中出“品千古美文”征上联;有时候给出一定的条件求征自撰联,如北京申奥大宝杯征联要求在12言以内的自撰联。

  对联有一术语,即“12言”中的“言”。几言联就是出句和对句都是几个字。如七言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句和对句都是七个字。

  二、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是对联格律中一个重要方面。平仄是以语音四声为基础。

  (一)四声

  四声就是我们汉语中的四种声调,分为新四声(普通话)和古四声。

  大家知道,声调是语言的基本特点。语言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主要因素。

  1、新四声就是指普通话中的四种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声调特点:

  (1)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2)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3)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4)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2、古四声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包括平、上、去、入四声。

  (1)平声是一个中平调,后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是一个升调,现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是一个降调,也就是今天的去声。

  (4)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它在普通话中已取消,现在大多数变为去声,其次转变为阳平,变为上声最少。如:人、一、十、国等。

  《康熙字典》有一歌诀《四声法》是这样讲的: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虽然不够科学,但它可以让我们基本了解古代四声的大概。

  (二)平仄及其运用

  辨别了四声就奠定了平仄的基础。平仄是依据四声划分的两大类,平声就是阴平、阳平(古平声),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入声属于古仄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由于平声没有升降,且较长;而仄声有升降且较短,这样两类声调在对联中交替运用,就使声调多样化,不至于单调,读起来有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平仄协调是对联的基本格律之一。一般的说,平仄协调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也就是说二至三个音节必换平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3)必须出句落在仄声,对句落在平声。

  例如:毛主席在《长征》诗中第5、6句就是一个平仄协调的对偶句: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

  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这里拍是入声字)

  即:     平平 | 仄仄 | 平平 | 仄

  仄仄 | 平平 | 仄仄 | 平

  究竟我们是用新四声还是古代四声呢?当然,我们应本着“倡今知古”的原则,在必须掌握和运用普通话四声的同时,也应该知道古代四声,以便欣赏和创作古韵对联。

  我们在对联写作的实际应用中,在平仄协调要求上,就是向律诗一样,严格执行律诗的格律。通常有两种形式:前面我们举例就是其中一种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另外还有一种形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在运用中也可以变通。一般在七言律联中采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格律,也就是:第一、三、五字可以不论平仄,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交替并上下平仄相对。若用O表示可平可仄,则:

  (1)    O 仄 O  平 O 仄 仄;O 平  O 仄 O 平 平。

  (2)    O 平 O 仄 O 平 仄; O 仄 O平 O 仄 平。

  为了便于对联写作练习,初学者可以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出句要仄止,对句应平收”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掌握平仄协调的格律。

  三、词性(词类)相对

  (一)对仗(对偶)

  对仗(对偶)即词性(词类)相对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对仗的来源是古代仪仗队的两两相对。

  对仗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仗,这叫自对。对仗还可两句互对,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是两句相对。

  在对联写作中,对仗的一般要求是词性(词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二)词的分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在对联写作中,词的分类与语法中的词类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词可按词性分为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名词又分为(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等11小类。

  对联在对仗中词类(词性)相对是非常讲究的,一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数量词自成一类相对。“孤”“单”等字也算是数目。

  2、颜色自成一类相对。

  3、方位词自成一类相对。包括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等,很少与其它词相对。

  4、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5、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

  6、专用名词只能对专用名词。如: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乾隆出句)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纪昀对句)

  人吃狗不理,理不狗吃人。(无为对句)

  (三)工对 、宽对与借义对

  由于对联在词类对仗是非常讲究的,我们依据对仗程度又把对联分为工对、宽对、借义对。

  1、工对就是同类词相对(最好是同小类词相对)或反义词相对。如:我们面提过的征春联出句“梅柳迎春,万里东风绽桃李”,应对句:“椿萱含笑,一门和气乐桑榆”就相当工,获得了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宽对就是我们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不能为追求工对而损害对联的思想内容,一般允许邻近事物相对,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甚至只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就可以。平时所作的对联多为宽对。

  3、借义对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对联中用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

  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酒)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物)

  四、结构相同

  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已练习和掌握了语句结构。在对联中要求结构相同,简单地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不完全句对不完全句。包括相对应的词组结构也要相同。例如:

  (1)风吹草长,鸟语花香。

  (2)梅傲雪,菊欺霜。

  (3)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4)党正民心顺,官廉国运昌。

  (5)诗颂河清海晏,对歌国富民强。

  (6)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五、对联写作的二条禁忌

  一是忌同字相对,在每副对联中上句和下句在同一字位置上不能同字,同字必同音同义,必然失对。异位也不能重复,如重复,上下两联相对字同时重复。

  二是忌合掌。合掌是指对句意义相同,在创作对联中尽量避免同义字相对。如:“赏百年佳作;品千古美文。”就是属于合掌;若改成“赏中秋明月;品千古美文。”或“写百年佳作;品千古美文。”就不合掌了。

  总而言之,对联以意为主,我们在创作中时刻要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做到形式服务于内容,形式服从于内容。当格律与联意不能两全时,就不得不违格律求联意。当然,我们在对联创作中要尽最大努力,做到意义明确、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把联意尽可能地用格律的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格律本身就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我们在练习创作对联时,先要熟习对联格律,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并不为对联格律所束缚,大家就会创作出优美的对联来。

  一代武功,当仗风云三尺剑;

  千秋文治,亦须天地两行书。

  祝大家在联海中畅游!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815/

推荐访问:关于春联的资料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