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沐阳的儿子回国]苏蔓带儿子回国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11 12:20:13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苏蔓带儿子回国篇1:冰心《空巢》欣赏

苏蔓带儿子回国_冰心《空巢》欣赏

  空巢
  老梁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扶着书架,正佝偻着在看架上排列的书呢。我默默地望着他的肩部隆起的背影,慨叹地想:他老了,我们都老了,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啊!
  他是我在大学时代的同屋同级生,他学的是历史,我学的是文学。我们很合得来,又都喜欢交朋友,因此我们这个屋子是这座宿舍楼中最热闹的一间。毕业后,我们又都得到了奖学金到美国去留学,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假期里也总要跑到一起去。得了博士学位以后,我们又同时回国,不过他的成绩比我好——带回了一位在美国生长的、很能干很漂亮的夫人美博。我是回国以后才和一个那时正当着中学教师的同学华平结了婚。我和老梁又同在一个大学里教课,住处又很近,两位夫人也很合得来,因此,我们两家同年生的儿女,就是两位夫人以自己的名字替彼此的孩子起的。我的女儿叫陈美,他的儿子就叫梁平。
  解放前夕,有一位老教授,半夜里来把我们叫到一起,动员我们乘明天“抢救教授”的飞机离开这危险的故都。本来已是惊惶失措的美博,就怂恿老梁接受这个邀请,匆匆忙忙地连夜收拾了简单的行装,带着儿子走了。华平却很镇静地说,“怕什么?我们到底是中国人,共产党到底比国民政府强,我死也要死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留了下来,从此,我们和老梁一家就分手了。
  甬道那一边的厨房里,不时送来一阵炒菜的声音和扑鼻的香味,妻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忙着呢。老梁抽出一本《白香山诗集》来,放在桌上,回头笑对我说:“好香!在美国的我家里,就永远闻不到这种香味。”
  他在对面的椅上坐下了。我看他不但背驼得厉害,眼泡也有点浮肿了。
  我说:“你难道就不做中国饭吃?”
  他说:“美博死后,我自己很少做饭,麻烦得很,一个人吃也没意思。”
  我说:“那么,梁平和他媳妇就不回来了吗?”
  他笑了笑:“咳,他媳妇是美籍意大利人,不像咱们中国人那样,来了就炒菜做饭——这,你也知道——我还得做给他们吃呢!”
  这时我的外孙女小文放学回来了,她跑了进来,看见屋里有客人,就轻轻地放下书包,很腼腆地走到我身边。我把她推到老梁跟前,让她叫“梁爷爷”,她用很低的声音叫了一声,就又要回到我这边来。老梁却把她拉了过去,从头到脚看了看,笑说:“你长的真像你妈!我走的时候,你妈也就像你这么大。你爸爸呢?”小文说:“我爸爸今晚上在机关里值班……”老梁仿佛没有听见,却站起来说,“我差点忘了,这里有一点点我送给你们的东西……”说着就打开他带来的一只鼓鼓的黑提包,掏出一罐浓缩咖啡,一条骆驼牌烟和一个手掌大的计算机。他一面把这些东西放在桌子上,一面对我说:“这罐咖啡是送给你们一家的;这条烟是送给你的,还是你爱抽的老牌子;这个计算机是送给小美子的……”他把计算机递给了小文说,“我不知道有你,没给你带礼物来,下次再说吧。这计算机你也可以玩,可别带到数学班上去,听见没有?”小文高兴地说了声谢谢,拿着计算机就跑到厨房里去了。
  女儿从厨房里出来,一面撩起围裙擦着手,一面笑说:“谢谢您,梁伯伯,这计算机我正用得着。您又送给爸爸烟了?我们好容易才逼着他把烟戒掉了。他那几年在干校抽得厉害,下面屋里没火,他又常犯气管炎……”
  妻在厨房里叫:“小美子,你又跑了,看看饭锅里要不要加水!”
  女儿笑说:“来了,来了,”回头要走。
  老梁吸了一口气,说,“提起干校来,你那几年日子不好过吧?六六年夏天,我不是回国来了吗?那天正在你们传达室里打听你的住处,正巧遇见你们一帮教授从‘四清’回来,刚到校门口,就有一群带着红袖章的学生,围上前去,把你们拉下卡车来,戴上高帽,涂上黑脸,架着往广场上走,吓得我赶紧跑了。那一年回来,什么人我都没见着,就回到美国去,把你的情况对美博讲了,她难受得哭了一夜……”
  这时,还站在门口的女儿,又笑着进来说:“梁伯伯,您不是很会做菜吗?快来给我们当个参谋吧。”老梁也笑着起来,跟在她后面走了。……
  老梁看到我涂黑脸的那一天,只是十年浩劫的开始!从那以后就是抄家、搜书、住牛棚、写检查……
  我慢慢地站了起来,下意识地拆开了桌上那条长方形的纸包,拿出一包骆驼烟来,抽出一根烟,找出一盒火柴,划了一下——我的眼前忽然冒出一阵火光,火焰下是一大堆烧着了的卡片……那是我二三十年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了几十万个小时搜集起来的资料呵……
  我点燃了烟,猛吸了几口,我又下意识地用手挥拂着眼前的浓烟,似乎要赶掉眼前的幻象。
  小文忽然跑了进来,把我手里的烟夺了过去,在烟碟上按灭了,撅着嘴说,“你又偷偷抽烟了!妈妈和姥姥在厨房里都闻见烟味了,叫我来管你!”我笑着拧着她的嘴巴说,“这倒好,你们回来,倒多了几个管我的人了。”她拍地一下把我的手打下去,也笑着说,“本来嘛,妈妈说组织上把我们从西南调回来,就是要我们照顾你,不,就是要管你的!”
  老梁进来了,问,“你们闹什么呢?来,小文,你给我念念这首诗。”说着他把翻开的《白香山诗集》递到小文手里。小文羞怯地看了我们一眼,一字一字地念下去:
  梁上有双燕
  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
  一巢生四儿
  念到这里,她抬起头问老梁:“这个‘梁’字,就是您姓的那个‘梁’吧?”
  老梁拍着小文的肩膀,大声地夸奖说,“你真是了不起,认得这么多字,念得还真够味儿!”
  我笑了,“人家都上小学三年级了,该认得好几千字了。”
  这时小文已念到:
  一旦羽翼成
  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
  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
  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
  啁啾终夜悲
  老梁忽然两手抱着头,自己低声地念:“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却入空巢里……”
  小文把这首诗念完了,看见老梁还没有抬起头来,就悄悄地放下书,回头望我。我向她点了点头,她就悄悄地走了出去。
  我大声喊道:“老梁,你这一次来还要呆多久?”
  他惊醒过来,坐直了,仿佛忘了刚才让小文读诗那一段事似的。他叹了一口长气说,“明天就走,我的情况不容我久呆呵。”
  我没有说话,只望着他。
  他低头看着自己互握的手,说,“说来话长了,可是还得从头说起!我们到美国的头十年,美博也出去工作了,我们攒钱买汽车、置房子和一切必需的家庭用具……这都是在美国成立一个家庭的必要条件,而最要紧的还是为梁平储蓄下读大学的费用……可是到了梁平读完了大学,找到了工作,又结了婚,我也到了退休年龄,而……而美博也逝世了。”
  我像安慰他似地,说,“你退休了,正可以得闲著书了。”
  他苦笑一声,“著书?我是非著书不可,退休金不多,我要交的所得税可不少!我把我们家楼上的几间空屋子租给几个大学生住,不包饭,我自己每顿只吃一点简单的饭。就是做一点饭,我的锅勺盘碗,也是隔几天才洗一次!幸亏有一个朝鲜的学生,研究明史的,常来问我些问题,他来了就替我做饭,并替我洗碗,这算他给我的报酬,但是他也和我一块吃饭,这又是给他的报酬……”
  我打断他,“你不是提到著书吗?”
  他又凄然地笑了:“对,为了生活下去,我必须弄点版税。你不知道现在美国出一本书多么困难,我又不会写小说,就是一本小说,能畅销,也极不容易,请名家写一篇书评比登天还难。我挑了一个新奇而又不容易‘露馅’的题目,就是《中国的宦官制度》。这次回国就是为搜集材料而来的,没想到北京的许多图书馆还没有整理好,有的没有介绍信还进不去……我想明天到上海看看,我的北京侄子家里也不能久住,他们两口子带两个孩子只有一间半房子,让出半间给我,当然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不便,虽然他们坚持说住家里比住旅馆节省得多……好了,不说了,老陈,你们现在怎么样呢?”
  我笑了一笑,又想伸手去拿烟,立刻自己控制住了,说:“华平不错,她一直在中学教书,当然也有几年不大顺心的日子,现在好了,她也已经退休了,可是她还是常到学校里去。本来我从五七年以后,就不能教书了……调到图书馆里工作,也好,我搜集了不少的资料卡片。六六年以后,我的那些卡片,连同以前的,也都被烧掉了!这以后的情况,也和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但我还是活下来了,我始终没有失去信念!我总是远望着玫瑰色的天边!……我闲了二十年,如今,政策落实了,我也到了退休年龄,反倒忙起来了!我说我上不了大课,但学校里一定要我带研究生,还好,这几个研究生,都很扎实,很用功,只是外文根柢差一些,看不懂外文的参考书,本来嘛,他们整整耽误了十几年,他们中间年纪最轻的也有三十多岁了……”
  老梁用回忆的眼光看着我说,“我们像他们这样年龄,已经当上教授、系主任了。”
  我说,“正是这话——他们正努力地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我也是这样,恨不得把我知道的一切,都交给他们,好把‘青黄’接了上去,可是这二十年来我自己也落后了,外国寄来的新书,有许多名词我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外国的作家和流派了。明年春天,我还要跟一个代表团到美国去,我真不知道如何对付!同时,我还有写不完的赶任务的文章,看不完的报纸刊物,回不完的信件,整天忙得晕头转向!”
  老梁猛地一下站了起来,说,“能忙就好,总比我整天一个人在‘空巢’里呆着强……”
  女儿端了一个摆满餐具的盘子进来,我也站了起来,同老梁把靠墙放的一张方桌抬到屋子的中间。女儿安放好杯箸,便和妻进进出出地摆好一桌热腾腾的菜。女儿安排老梁、我和她妈妈各据一方,她自己和小文并排坐在老梁的对面,又拿起茅台酒瓶来,笑着说,“三十年不见了,今晚妈妈陪梁伯伯喝一杯,爸爸喝多了不好,少来一点吧。”妻忙说,“梁伯伯是不会喝酒的,茅台酒又厉害,这瓶酒是我让他带回去当礼物送人的,大家都少来一点,意思意思吧!”
  老梁却一把把酒瓶夺了过去,满满地斟了一杯,一仰脖就干了,又满满地给自己斟了一杯,还替我和妻斟了半杯。他一边用手背抹了抹嘴唇,一面大声念: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念完他哈哈大笑了起来,一仰脖又把第二杯酒喝干了,这时他满脸通红,额上的汗都流到了耳边。妻连忙从他紧握的手里,夺过酒瓶来,说,“吃菜吧,空肚子喝多了酒要伤人的!”女儿连忙又把妻手里的酒瓶,放到窗台上。老梁颓然地坐了下去,拿起筷子,睁着浮肿的眼皮望着妻和女儿,说,“你们不但管老陈,还要管我!我是多少年没人管的了……可是我要是有人管,那有多好!”
  这一顿饭一点不像好友久别后的聚餐,老梁是一语不发,好像要拿饭菜去堵回他心里的许多话,我们也更不敢说什么。小文惊奇地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赶紧扒拉完一碗饭,就溜回她们屋子里去了。
  妻和女儿撤下饭菜去,把果盘和果刀摆上的时候,老梁已完全清醒了,他接过小手巾来,擦了一下他的煞白的脸,正要说话,门外一连响了几声汽车的喇叭。老梁抬头望着窗外说,“对了,是我侄子替我叫的出租车,说是夜里坐公共汽车进城怕不方便……”女儿赶紧站了起来,说:“梁伯伯,您别忙,我出去和司机说请他等一会儿,您吃完水果再走。”说着就跑了出去。
  老梁三口两口地把妻给他削好的几片梨,都吃了下去,一面站了起来。提起皮包,伸手便到窗台上去取那瓶酒,妻按住他的手,笑说:“这瓶不满了,等老陈明春到美国时再给你带一整瓶去。”他没有说什么,我帮他披上大衣,我们去到门口,正碰见女儿回来,老梁忽然问,“小文呢?”女儿说,“她大概睡了。”老梁说,“我去看看她。”
  女儿把老梁带进她们的屋里,打开床侧的灯,在书架后面一张双人床旁边,一张小帆布床上,小文把被子裹得紧紧地,睡得正甜呢。老梁低下头去,轻轻地吻了她一下。妻笑说,“你还是那样地爱小孩。梁平有孩子吧?”
  老梁冷冷地笑说:“没有,他的媳妇儿嫌麻烦,不要,可她还养了两只波斯猫!”
  女儿笑着打岔说:“您看我们这屋里多挤!这本是爸爸和妈妈的书房,让我们给占了。”
  老梁把灯关了,一面走出来,一面回头对我们说,“你们这个‘巢’多‘满’呵!”
  司机从里面把后座的车门推开了。老梁拱着背上了车,却摇下车窗来,对女儿说:“小美子,外面风冷得很,你快陪爸爸妈妈进去吧。”
  车尾的红灯,一拐弯就不见了,女儿扶着我们的肩,推着我们往回走,我们都没有说话,眼前却仿佛看见老梁像一只衰老的燕,扇着无力的翅膀,慢慢地向着遥远的空巢飞去。
       赏析:
  1980年的短篇小说园地,繁花似锦,异采纷呈。《空巢》就是出现在1980年短篇小说园地里的一朵独具光彩的鲜花。
  这一年,作者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这篇小说所叙写的就是老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也可以说,这是跨进中国历史新时期的作者一种生活的折光和心灵的独白。作品的字里行间蕴含着许多人生之慨,辛酸苦辣,难以尽言。然而它的主调却是昂奋的,给人以否极泰来、欣慰不已的自豪感。一位八旬老人,思想还是如此敏捷,对祖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还是如此热切的关注,文笔还是如此地流利、热情、充满了青春活力,老树奇葩,这种现象本身就为新时期文坛增添了动人的春色!
  《空巢》的故事简单,但人物形象丰满,内涵充实。
  接待从国外归来的友人,对作者来说,这本来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情。《空巢》写的就是这种发生在作者生活中的平平常常的事情。它的故事很简单:一位叫老陈(即作品中的“我”)的老教授在家里接待一位与他阔别30年、如今经成了美籍华人的老同学、老朋友,亦即作品中的那位中国史教授老梁,见面后彼此倾诉衷肠,感慨不已,最后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依依惜别。表面故事记叙的都是谈心、做饭、赠送礼物、让孩子念唐诗、相互敬酒之类平平常常的生活,没有任何惊心动魄的事件。然而,就是在作者对这种平平常常的生活的叙写中,我们看到了老陈和老梁这两位老知识分子由于当年选择了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今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以两种很不相同的心情忙于各自工作的人生况味。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思,从老陈和老梁的两种不同心绪的对比中,跃然纸上。
  老梁的形象无疑是真实的。关于炎黄子孙飘泊海外的艰辛,旅美华人女作家於梨华在其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里曾经有过细致的描写,该作发表于六十年代。到1980年,这位在美国已经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的作家又主动给《XX日报》投寄题为《我的留美经历》的长篇散文,诉说自己50年代留学美国所遭受到的种种屈辱、痛苦,同时也客观地介绍其他一些旅美华人的生活情况,很有意思。她说:“七二年以来,有不少中国血统美籍学者、工程师及别种专业的人回国探亲、参观、访问,甚至留下来工作。表面上看起来,他们都是有成就有地位、有房子车子,有银行折子的人士;但他们几乎都有一段也许已忘却,也许不愿去记它,更不愿去提它的个人的艰辛,甚至辛酸的生活历程。今天,当他们风风光光地回到祖国,用各种礼物送给亲友来弥补前几十年对亲人的渴望的时候,谁能知道,这不过是他们若干年来,一星期七天,一天十来个小时,站在滚烫的铁锅前流着汗水炒菜所换来的工资的累积!?”她语重心长地说:“凭我二十多年住在美国的经验,我向要出来的朋友们说,千万呵!不要把美国幻想成天堂,更不要相信听来的传说,以为美国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地方。”从这一席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冰心老人概括在老梁形象中的生活是多么真实,多么富有历史感和现实感!不仅如此,老梁作为作家笔下的“这一个”旅美华人,他还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的逻辑,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新中国成立前夕,留美博士老梁,受到出身于美国的妻子的怂恿,搭乘“抢救教授”的飞机匆忙赴美;在美国,先是为筑“巢”而拼命工作,后来又为孩子读书而竭力积攒;待到孩子大学毕业,娶了媳妇,远走高飞,妻子去世,自己也老了,家如空巢,形单影只,疲惫不堪,迫于生计,还得继续奔波。有这样一种旅历的人,心境颓唐,见到与自己家境相反的老同学、老朋友,感情显得抑郁,就是很自然的了。当然,由于他的客人的身份,由于他高深的文化素养,他的颓唐、抑郁的心绪是借助于推心置腹的交谈、朗颂唐诗、开怀饮酒等方式表现出来的,淋漓尽致而又不失分寸。这样一个富有特色的美籍华人形象,在此以前的中国当代文学中还不曾出现过。
  老陈是一位与祖国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不只是着眼于他眼前的工作热忱和家庭的幸福,而且着眼于他虽饱受磨难、历尽坎坷,但却“始终没有失去信念”的执著的一生。一个时期以来,出国似乎成了人们通向荣华富贵的坦途。冰心老人在“出国潮”到来之前,塑造了老陈这样一位与祖国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形象,把他的心态与老梁的心态相对照,从而让人看到了到底什么才是人间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比起老梁,老陈非但没有汽车洋房,而且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受尽了极左路线的摧残。作为一位大学教授,他从五七年起,就因被划为“右派”而失掉了教书的权利;“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被涂了黑脸、戴上高帽游街、关了“牛棚”、抄了家、烧了所有的资料卡片,从肉体到精神、从生活到事业都遭受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摧残。对于这一切摧残给老陈所造成的痛苦,作者虽没有具体描写,但我们从老陈谈及往事时眼前重新冒出当年烧卡片的火焰,要靠猛吸几口烟才能求得心情平静这一情景中,仍不难想象其残酷性。按说,经历过这样一番磨难,总应该对老梁的出国生活表示一点歆羡了吧!不,在与老梁的交谈中,老陈始终没有把自己蒙受极左路线的灾难同离开祖国、归化异邦这两件不同性质的事情混为一谈,尽管他俩是老同学、老朋友,彼此之间有着诚笃而又深厚的友情。他俩告别时,老梁在老陈的心目中就像“一只衰老的燕,扇着无力的翅膀,慢慢地向着遥远的空巢飞去”。而他自己,在历尽磨难之后,随着祖国的新生,却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下决心“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老陈对祖国的这种不折不挠的忠诚,很容易使我们想到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表白自己心迹的两句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热爱祖国,是一个人的天职,也是一个人崇高情操的集中表现。然而真正要尽到这分天职,使崇高的情操变成现实却并非易事,它有时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老陈形象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尽管他还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英雄。
  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着一个“巢”字展开。作者把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引入作品,既渲染了生活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又在全篇中起了点题作用。巢即是家。作品描写的实际上是两个家:老梁那个建在异邦如今已形同“空巢”的家;老陈那个虽历尽风雨、至今仍很简陋、拥挤,但毕竟是扎根于自己祖国的大地、可从中获得无限生机,洋溢着浓重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氛围的家。老梁的那个家,主要是通过他本人介绍被勾画出来的,属于虚笔。老陈的家,也就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作者是从正面入手来描写的,写得比较实,因而也给人以“这个‘巢’多‘满’呵”的感觉。一空一满,一虚一实,两个“巢”(家)的反差是如此强烈,谈论、生活在这两个“巢”里的两位老友的心境如何,不就不言而喻了吗?冰心老人真不愧为心理描写的高手!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方式展开故事。除老梁、老陈这两个主要人物外,还写到这两个家庭的许多成员。老陈的妻子、女儿、孙女都正面站到了读者眼前,而且各有自己的音容笑貌。但整个作品不到6000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写出这样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出入进退,亦如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这显然是作者熟练、巧妙地调遣笔墨,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结果。
  《空巢》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当之无愧!

苏蔓带儿子回国篇2:最美的时光番外二续写(14)

苏蔓带儿子回国_最美的时光番外二续写(14)


 
  对方名叫顾恺,34岁,某著名电子信息科技集团的少董,毕业于哈佛大学计算机系,拥有哈佛商学院的mba,文质彬彬却不乏浪漫,思维缜密又有创意,前些年都在国外发展,今年5,6月份刚回国帮着家里打理集团的事务。许父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见到了这个多年未联系的老朋友,也注意到了他的儿子顾恺,回来后托人打听了一下顾恺的详细情况,感觉比较满意,就把他介绍给了女儿。
  麻辣烫和顾恺的感情发展的比较顺利,顾恺也来过麻辣烫的事务所,苏蔓觉得他人还不错,看起来也能玩,和麻辣烫在一起还蛮般配的。就是麻辣烫这个家伙经常不见人影,苏蔓知道她肯定“重色轻友”地跑去约会了。
  “蔓蔓,后天晚上一起吃饭吧。”一天早上,麻辣烫风尘仆仆地来到事务所,顺手把手包往椅子上一放,乐滋滋地看着苏蔓说。
  苏蔓早就看透了麻辣烫的心思,故意责怪到:“亏你还记得我,前几天找你吃饭,都不见人影的。怎么,你的那个顾恺没约你啊?”
  “哎呀,好了好了,蔓蔓,我错了还不行吗。”麻辣烫搂着苏蔓的胳膊,笑着赔不是。苏蔓无奈地看着撒娇的麻辣烫。
  “后天,把你们家陆励成带来,我们四个人一起吃个饭吧。”麻辣烫见到苏蔓笑了,又不忘嘱咐她。
  “终于能正式见面啦,你们这个节奏很快嘛。什么时候见父母啊?”苏蔓坏笑着,故意凑到麻辣烫耳边小声说。
  麻辣烫也不反驳,大大咧咧地说:“既然看上了就不要拖拖拉拉的嘛,快一点没什么不好啊。早点把自己嫁出去,我们家老头子也就放心了。”
  苏蔓听后,笑着轻推了一把麻辣烫,两个人笑得很灿烂,苏蔓知道麻辣烫虽然最上不明说,但是还是很在意许伯父和许伯母的想法的。这样挺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苏蔓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脸上露出了稍许的伤感。
  ========================== 陆励成车上 ==========================
  “励成,后天晚上有空吗?”苏蔓问陆励成,“麻辣烫和她男朋友想约我们一起吃个饭。”
  “好啊。刚好认识一下她男朋友。”陆励成微笑着回答。
  “嗯。”苏蔓有点心不在焉地说,她低头看着手机,打开联系人窗口,漫无目的的上下滑着,眼神忽然落在了“爸爸”这个名字上,一时间思念涌上心头。
  陆励成只觉得今天车里的气氛不太对劲,苏蔓好像是有什么心事,就温柔地问了一句:“有心事?蔓蔓。”
  苏蔓抬起头看着陆励成,带着伤感地说:“我们,回爸妈家看看好吗?”
  陆励成用安慰的眼神看着苏蔓,挤出一丝笑容,点了点头。他很能理解苏蔓的感受,最疼爱自己的人不在了,那种失去亲情的孤独感不是用时间就能掩埋的,自己能做的就是陪着她,安慰她。
  ========================== 苏蔓爸妈的家 ========================
  苏蔓打开门,映入眼帘的依旧是熟悉的摆设、熟悉的感觉,虽然爸妈过世两年了,但是她觉得爸妈一直在看着自己,看着自己幸福。她走到餐桌旁边,出神地看着储物架上爸妈的黑白照片……
  陆励成轻轻地 着苏蔓的脑袋,怜爱地看着她。苏蔓也回过头来,轻轻地说:“爸妈笑得真开心。”
  “他们看到你幸福,才会开心。”陆励成深情地看着苏蔓说。
  苏蔓明白陆励成的意思,微微地笑了……
  两个人坐在沙发上,苏蔓靠在陆励成的肩上,拿着一本厚厚的相册,指着其中一张发黄的照片说:“你看,这个是爸妈刚结婚的时候拍的,那时候爸爸很帅吧,妈妈也超级漂亮的!”
  “是啊,所以才会生出你这么漂亮的女儿啊。”陆励成笑着“恭维”苏蔓到。
  “能得到你的夸奖真是不容易啊。”苏蔓也调侃到。
  “这张是在哪里拍的?那时候的你很可爱嘛。”陆励成指着后面的一张全家福说。
  “小时候爸妈带我去崇明玩的时候拍的。”苏曼回忆到,“那时候我好像才5岁吧。”
  两个人就这样聊着聊着,用平静的心态去回味苏蔓成长的小细节……
  苏蔓合上了相册,安静地闭上了眼睛,陆励成也静静地陪着。过了一会儿,苏蔓站起身来说:“我去给你倒点水。”
  把水递给陆励成后,苏蔓又走到爸妈原来的房间里,开了几个抽屉,像是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苏蔓手里拿着一个本子走出来,然后准备放到自己的包里。
  陆励成好奇地看着她,然后把目光停在了苏蔓手里的那个本子上,他忽然从沙发上站起来,两步三步来到了苏蔓身边,握住了苏蔓刚想要往包里塞的手。
  “这是什么啊?”陆励成应该已经看清了,还故意问到。
  “哦,没什么。”苏蔓底气不足地小声说,“也许以后用的到。”
  “嗯,相信很快会用到!”陆励成很肯定地说,嘴角扬起了一丝得意。
  他看到苏蔓手上拿的是户口本,虽然很多时候都需要用到,不过对于苏蔓现在的情况,恐怕能用到户口本的地方就是去民政局登记结婚的时候啦!
  【十八】
  第二天下午,麻辣烫接了一个电话后,就笑盈盈地拿了包往外走。
  “蔓蔓,我先走了,记得明天晚上一起吃饭。”
  “你知道了,你赶紧走吧。”苏蔓知道麻辣烫又是“佳人有约”,就笑着对她说。这两天,手上的事情也忙的差不多了,苏蔓理了理桌上的资料,看了一下表,才4点50分,她稍稍思考了一下,也拎着包下班了。
  陆励成说过今天下班回来接她一起吃晚饭,不过要稍微晚一点,眼看时间还挺早的,苏蔓就逛到了附近的商场。她自己倒也没有什么想买的,只是最近天气凉了,特别是晚上,她想给陆励成买一件毛衣。
  苏蔓坐电梯来到了男装区,她粗粗地看了一下周围的店铺,走进一家风格品味比较适合陆励成的店铺,边看边挑选着。

苏蔓带儿子回国篇3:传递正能量作文人物素材

  写传递正能量的作文一定需要用很多素材,下面小编为你分享一下传递正能量作文人物素材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1】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人物事迹: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2】朱敏才、孙丽娜
  老骥伏枥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颁奖辞: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人物事迹: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3】赵久富:心有清泉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颁奖辞: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抹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人物事迹: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4】张纪清
  大爱深沉张纪清,74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年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颁奖辞: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人物事迹: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5】陶艳波
  同桌妈妈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颁奖辞:“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人物事迹: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6】木拉提·西日甫江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颁奖辞: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人物事迹: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xx。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
  【7】肖卿福
  不惧麻风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党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颁奖辞: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人物事迹: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
  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正是一个麻风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人之责时时记在心上,从没有过任何埋怨。
  “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为病人服务。”肖卿福这样说过。现如今66岁的肖卿福,仍然还在麻风病防治一线奋斗着。2010,肖卿福是全省麻防专业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麻风战线突出贡献奖——“马海德奖”“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
  【8】朱晓晖
  最孝女儿朱晓晖,女,黑龙江绥芬河市民。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颁奖辞: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人物事迹: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9】师昌绪
  光耀人间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技术,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颁奖辞: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人物事迹: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她喜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2年都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10】传递正能量的美丽学霸
  下午两点的阳光正刺眼,北京化工大学的校园里走来了一位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姑娘,正是准备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的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张慧贤。
  这位美丽的姑娘并不简单,她已连续两年获得专业课排名第一的成绩,并顺利通过国家奖学金的答辩。除此之外,张慧贤在大学期间,一次性通过11门“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考试,要知道ACCA被誉为“国际财会界的通行证”,而她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起码3年才能做到的事。
  正是结合了“美女”和“学霸”的双重属性,让这姑娘更是格外闪亮。
  很多人是在各种比赛中认识的张慧贤。因为这样的比赛,张慧贤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在社交软件和媒体上曝光的机会。“美女+学霸”的标签页面让她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张慧贤的微博粉丝超过4万人,博文的转发量也很高。因为是“学霸”,不少粉丝在微博中私信她,请她帮忙解决学习上的困惑。这成了她的动力,她想传递更多的正能量给需要的人。但是自己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她想学更多东西,走到更高的平台上去,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她了解她。
  但是,过多的关注也给张慧贤带来了烦恼:“很多时间会浪费在不确定的行程和活动上,比起真正的学霸我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我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才能跟他们看齐。”
  特别是在她小有名气之后,各种商演和活动随之而来,占用了很多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这种突如其来的成名,让张慧贤变得浮躁,趴下身子认真学习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大一,张慧贤与国奖的失之交臂。
  “我一直哭一直哭,难过自己为什么没有更努力”,张慧贤说。这次失利让张慧贤认识到,在自己的内心比起成名,她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学业。商演错过了还有下一场,学习的时间错过了保研错过了就不会再有下一次的机会,后悔都来不及,“我对辅导员老师说,下次的国奖一定会有我”,张慧贤暗下决心。
  她尽可能减少校外的活动。“我是个很实际的人,我知道梦想是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所以我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更优秀的人,这也是给现在支持我爱护我的粉丝最好的答复”。张慧贤说。终于,去年她凭借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拿下国奖。
  拿下国奖之后不久,张慧贤便投身到ACCA的备考中。她明白,如果想降低失败的几率只有早下手,才能在机会和考验到来的时候能游刃有余、坦然自若。
  就像张慧贤自己所说的那样,对于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ACCA的含金量非常高,全英文的形式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于是,张慧贤准备“闭关”。
  “闭关”期间张慧贤每天待在自习室学习时间超过14个小时,买两个粽子就是一天的三餐。“那时候觉得整个人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了,也不跟别人交流,为了学习白天也不带手机。”张慧贤说,她为了避免自己玩手机刷微博微信,她把社交软件全部卸载掉,“我是个自制力很差的人”,这种最笨的方式有时效果反而更好。
  最终,一个暑假的努力让张慧贤一鼓作气攻下了4门,还有2门就彻底拿下ACCA的全部考试。“25岁前多努力几分,25岁之后就可以少努力几分”,张慧贤说,这话虽然有点功利性,但是也是激励自己变得更优秀的动力。
  现在,张慧贤还经常在自己的微博里跟粉丝互动,她跟很多在校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比如,“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不去自习室不代表不自习”“学习时间长不代表学习能力强”“多参加学科竞赛”,等等。有同学开玩笑地说,她微博中充满着正能量。
  张慧贤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句话,“长的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她接下来的规划是:再次“沉迷”于学习,她要为接下来的研究生保送、面试等做好充分准备,“我可能又要暂别社交软件一段时间,也希望自己的粉丝可以理解我,跟我一起努力成长。”张慧贤说。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0334/

推荐访问:汤沐阳的儿子回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