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5-11 11:58:24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1: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从一出身就有着相似际遇而在生活中身份却悬殊的两个少年开始讲起。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希望能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说如此残忍而又如此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00字
  为你,千千万万遍。人都有自私的丑陋,而人最不可饶恕的犯罪则是盗窃,其他所有的犯罪都是盗窃的变种。当你杀人后,你盗走了他的生命,盗走了他妻子的丈夫,盗走了他孩子的爸爸。当你说谎,你盗走了别人获知实情的权利。所以说,盗窃是一切犯罪的原始。每个人都有贪婪,只希望所有的美好只属于自己一个人。可用背叛换来的这些美好又显得是那么的惨不忍睹,良心的谴责又怎能体会到那种得到的快乐?有些时候正是因为我们自私而失去了面对困难的勇气,阿米尔的懦弱将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仆人伙伴赶出了家门,同样他的这种懦弱断绝了爸爸和他伙伴爸爸四十年的感情。你有没有一个朋友,不论发生什么,他都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牺牲?懦弱的阿米尔做不到。这种为朋友牺牲的勇气在自私的笼罩下是看不到的,抛开私欲,朋友就在身边,一句谎言,一句嘲笑,这都是自私!
  当你向你的“朋友”求助时,他对你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那么,恭喜你,他是你最好的朋友!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
  昨天一个晚上看完了《追风筝的人》,刚刚又把电影下下来看了,多次哭成泪人。感动于爸爸的挺身而出,更感动于哈桑的忠诚和无私奉献。不得不承认开始我是很气愤的,为什么阿米尔那么懦弱,为什么哈桑可以那么无私,这不公平!直到后来看到阿米尔那样不顾一切要将索拉带出阿富汗时我释然了,这就是因果轮回,最后阿米尔对索拉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时我终于可以放声痛哭了。
  作者不愧是一名伟大的storyteller,虽说这是小说,但是我读起来感觉就是在读真真切切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富有情感,真实得不能再真实。而且小说中设置了2个悬念,真的是高潮层层叠起:第一处悬念是阿米尔从拉辛姆口中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第二处悬念是带走索拉的竟然是当初欺负哈桑的阿瑟夫。而历史又总是惊人的相似,小时候是哈桑拿出弹弓保护阿米尔少爷不被欺负,中年后还是哈桑的儿子索拉拿出阿米尔小时候送给哈桑的弹弓将阿米尔凑个阿瑟夫手中救出。不过我相信美国的环境一定会让索拉有尊严的活着,不会再像他爹那样只知道一味的付出。取舍取舍,一定是既要有付出又要有索取,且要对等。正是因为哈桑一味的舍,阿米尔一味的取,造就了哈桑和阿米尔的决裂,阿米尔长久的内心折磨和哈桑的悲惨结局。而当阿米尔将哈桑的舍还到索拉身上时,世界豁然开朗。
  看这本小说真的是第一次觉得信仰宗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一直觉得只有经历过极端痛苦困惑的人才会寻求宗教慰藉,当然我现在还是这样想的,若不是一路的经历阿米尔也不会由不信变得虔诚的。但是真的觉得信仰一个宗教的人很美好,好吧,我找不到除“美好”以外别的词来形容此刻的感觉。
  既然小说描写的是阿富汗,那么就不得不让人想到恐怖主义了。但是看完这本小书后真的觉得阿富汗是个可怜的国家,如果能有机会为它做点事情的话,会义不容辞的(这就是故事的力量!)。但阿富汗不等于塔利班,塔利班更不能等同于阿富汗。读完这本小说之后再次坚定了我对恐怖主义的认识:恐怖主义就是一小部分坏人(比如阿瑟夫之流)利用历史上的特殊(脆弱的)节点创造了一个恶的情境,而其他随从则被迫在这个恶的情境下或被迫或被引诱到被鼓励做恶的事情,包括阿瑟夫的两个跟班以及之后作为塔利班高管控制的其他人,也包括那个在阿米尔他们出境时碰到的那个嗑药的俄罗斯士兵。在这种情况下如能有英雄出场,那么情况可能会改变,在阿富汗整个大环境里没有有能力的英雄出现,其实我觉得阿米尔妻子的将军爸爸是可能也应该挺身而出的,可惜他没有,而是期望哪天战争结束当局能招他回去继续做他的高官。而阿米尔的爸爸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在俄罗斯士兵意图强奸一名女难民时他冒着吃枪子的危险挺身而出,丝毫不管不顾他儿子的感受,他一点犹豫都没有,仿佛这是他的使命,确实也是,他简直就是正义的化身,他为孩子们修建恤孤院,帮助无数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受万人敬仰是绝对有道理的。
  这我也是第一次才了解俄罗斯入侵阿富汗这段历史,所以当阿米尔爸爸带着他在酒吧喝酒时对所有人大喊“Fuck Russians”我也觉得骂得很爽。强国欺凌弱国是多么地可恨,就如同阿瑟夫欺凌哈桑。就像美国满世界到处欺负小国,干预他国内政,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哪个不是美国引起的,哪个不是伤痕累累。我对历史一向不感兴趣,这是多么地狭隘和无知呀,以后一定找机会把这些历史知识补起来!又想到了卢旺达,卢旺达大屠杀时联合国维和部队如果能够干预或许能将事态改变,但是当他们撤出后国内的各个派别又该怎么办?又是一个dilemma!出路是什么?求同存异(不仅仅是各个国家之间,也是一个国家里各个党派之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这个太不太平的世界里真为生在还算太平的中国而庆幸。
  为你,千千万万遍。纪念哈桑和阿米尔的友谊。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00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是秉承自己的做人理念和做事原则。无论岁月蹉跎,无论世界多变,我们都奉承着自己纯真而美好的内心,不会改变-----一如你对我的忠心,我对你的真情。
  我的脑海里一直总是回旋着那句话话“为你,千千万万遍。”不看这部电影,不看这本书,我可能真的无法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重量。仅花了两天就将《追风筝的人》看完了,这么快读完并不是因为它的短小而是因为它强烈的吸引力,让我深入其中无法自拔。其中最为打动我的是哈桑的真诚,我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不公,为什么善良的人总是需要遭受那么多深切的打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2:三杯茶学生读后感

  《三杯茶》讲述的是主人公摩顿森在一次登山失败后,误入巴基斯坦北部的科尔飞村庄。那里是巴基斯坦最偏僻、最贫瘠、最闭塞的地方。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三杯茶学生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杯茶学生读后感1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是美国登山爱好者及中亚协会会长葛瑞格摩顿森所写的《三杯茶》。出版社为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将自己的亲身体会整理成这本书,并在出版后与村上春树分获2007年桐山奖。全书讲的是摩顿森为纪念早逝的妹妹,攀登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途中发生了意外,他在巴基斯坦人的全力营救下死里逃生,误入了科尔飞。在了解了当地的情况之后,摩顿森毅然决然地对科尔飞村长许下一定要盖一座学校的承诺,也是六百年以来唯一一个兑现承诺的登山爱好者。
  在为科尔飞的学校做努力的时候,摩顿森卖了跟了自己许多年的车,每天在医院里通宵工作,还利用空余时间给从一本介绍美国百名大富豪的书上摘抄下来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慈善协会寄了总共五百八十封信。然而他只在六个月后收到了唯一一封回信,里面仅有一张一百美金的支票。反而是听闻此事的学生们发起了捐一分钱给巴基斯坦的活动,募集了六百多美元。但这远远不够。就在摩顿森无助之时,医院里的一名医生向他推荐了不太容易应付的科学家吉恩。也就是这一次尝试,奠定了中亚协会的基础。
  然而不仅仅是摩顿森的信守承诺、孩子们的热心捐款、稀奇古怪却内心善良的吉恩,书中的许多人许多事也让我深受感动。
  中亚协会刚成立时,艾斯科里的黑党麦迪曾经威胁哈吉阿里,禁止摩顿森在科尔飞盖学校。并且当面声明,如果其坚持留住这所学校,必须付出代价给予在这所村子里等同于许多珍贵之物加在一起的山羊,还要十二只最大的。哈吉阿里没有犹豫,从低头啜泣的孩子们手中接来这十二只山羊时没有说一句话。并且安慰伤心的村民:那些羊终究会死的,被吃掉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但学校还会在这里。哈吉麦迪今天拿走了食物,但我们的孩子却永远都能受教育。摩顿森说,这是哈吉阿里最逆来顺受的一次,他刚刚把村里的一半财产给了那个恶棍,却还能笑得出来,好像刚中了头奖。
  目不识丁的哈吉阿里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村子,却常常给摩顿森上在学校里学不到的课,被摩顿森评价为他所遇到过的最有远见、最有智慧的人。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也是这本书名字的由来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一个人,一个承诺,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实践。希望大家能够在闲暇时刻读一读这本书,去斟酌、去感受、去品味,并领悟生命的真谛。
  三杯茶学生读后感2
  一个人,一个心愿,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兑现。读了《三杯茶》后,我深深的被摩顿森的坚守的承诺和无疆的爱心而感动。事实上,摩顿森不仅仅是为巴基斯坦建成了一栋又一栋的教学楼,还用行动在我们每个读者心中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爱心之塔。
  《三杯茶》以作者摩顿森的亲身经历带我们去进行了一场洗涤心灵的旅程,作为一个平凡的美国人,摩顿森的生活质量只到温饱线上,为了自己的登山爱好,他省吃俭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挑战极限。但是在攀登乔戈里峰失败后,经历了生命与自然的抗争的摩顿森被巴尔蒂人救起,从此和当地人结下了深厚情愿。为了回报善良的巴尔蒂人,摩顿森决定实现当地人民渴望已久的梦想为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造学校。以后的十几年,摩顿森历尽千辛万苦,身体力行,尽他所能实现了他最初的道义承诺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建立60余所学校。他帮助了无数的巴基斯坦人,改变了无数巴基斯坦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个真正心灵高尚的人。
  也许这个世界的很多人都认为,慈善是富人做的。他们积累了一辈子的财富然后功成名就,开始想用慈善来回报社会。然而,三杯茶的作者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善事,去帮助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而且,真正的慈善是一种责任感,否则,他怎么会深入全世界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地方那里常年高海拔、交通极其恶劣、战乱频繁。我记得四川地震的时候,有一个乞丐老爷爷捐了5块钱,第二天他又来捐了100谁都知道他赚这些钱有多么的不容易,也因此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平凡人给我们的感动。 很多时候,那只是我们的举手之劳或是微不足道的一些钱,但是否有意识去做,是否肯用心去就显得很重要了。
  我们的世界可能又很多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但在巴基斯坦的世界中,三杯茶是巴尔蒂人交朋友的方式,第一杯茶,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二杯茶,你是我们的宾客,第三杯茶,你是我们的家人,我们愿意为你做任何事,甚至是死。很敬重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承诺与相信的感觉,可以感到人性光芒的温暖。作者摩顿森就是被这样的真诚所感动,并为他们默默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我既为巴尔蒂人的淳朴而感动,也为摩顿森十二年来坚守着自己的承诺,最终让这个美丽的承诺得以兑现的不懈精神而感动!!!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你可以为这个世界奉献多少?《三杯茶》让我震撼于人世间的大爱,震撼于人世间的自然美景,震撼于人性光辉的美丽。摩顿森那一诺千金的美丽让我感慨,那锲而不舍的意志令我敬佩!!
  我始终相信爱的种子会播中到更多人的心中,总会在某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杯茶学生读后感3
  在巴基斯坦的世界中,三杯茶是巴尔蒂人交朋友的方式:第一杯茶,意味着你是陌生人:第二杯茶,意味着你是他们的宾客;而第三杯茶,则意味着你是他们的家人。可见,如果你去到巴蒂人的地方,能喝到他们的第三杯茶,那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
  《三杯茶》讲述的是主人公摩顿森在一次登山失败后,误入巴基斯坦北部的科尔飞村庄。那里是巴基斯坦最偏僻、最贫瘠、最闭塞的地方。那里的巴尔蒂人照顾他,并把他当贵宾一样对待。当他发现科尔飞村的小孩都是跪在土地上自习的时候,摩尔森就想为他们建一所学校。后来,摩尔森离开了科尔飞村回到了美国,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回到美国后,他不断地为了那个承诺而努力。最后,他的努力与执着终于有了回报。他得到了一位富人的资助,并成立了中亚协会。但是,这个只是一个开始,离在那么偏僻的地方建一所学校的目标还有很远。科尔飞村没有学校,不仅因为它的贫穷,还有偏僻,寒冷等一系列问题。单是把建筑材料运到那里就已经是很大困难。但是,摩尔森最终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在村民的帮助下,把材料运到村子里,并建成学校。然而,摩顿森的成绩不只在这一方面,建一所学校是要克服很多困难的,而他却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区,建了六十所学校。
  《三杯茶》是我在读了《追风筝的人》以后,接触的第二本中东地区的文学作品。从中,我不仅了解了更多有关中东地区的文化,习俗,风气,也对责任、友情、坚持有了更深的体会。不仅如此,通过文章主人公的慈善行为,我对慈善的真正意义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真正的慈善是不一定要被人知道的,也不一定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故事的主人公为巴蒂人所做的事,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但是他历经千辛万苦还是完成了,所以我对主人公的行为产生由衷的敬佩。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努力为真正需要的人付出。虽然我知道自己是达不到主人公的境界的.
  三杯茶学生读后感4
  摩顿森的故事正如特蕾莎修女的格言所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提炼,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服侍众人。”有意思的是恰好摩顿森跟特蕾莎修女也有过一面之缘,本书中对此有较为具体的先容,感爱好的朋友可以阅读相关章节。从这个故事中,我还学到一个道理,“假如你是出于良好的动机,只要坚持不懈,总会形成一股气力与你共同前行。”摩顿森得到了这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主要就是由于他动机善良,同时还坚持不懈地努力。
  另外从《三杯茶》这本书中,我们还能了解到很多关于巴基斯坦地区的人们生活情况,印巴战争和美国攻打阿富汗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伊斯兰世界的宗教生活以及他们对美国的看法等等,当然这些资料相较于葛瑞格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而言,都只能算是bonus了。希看大家能够往阅读此书,得到自己的收获。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3:追风筝的人精选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追风筝的人精选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一个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之间的点点滴滴,也是阿米尔对哈桑从犯错到后悔再到去设法救赎过程的描述。下面我们来看看追风筝的人精选读后感,欢迎阅读借鉴。
  【篇一: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一出版,媒体界就好评如潮,市场响应异常热烈,其景象在图书出版界实属少见。著名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对此书的评论:"《追风筝的人》是一个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霸占了美国两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排行榜、《出版商周刊》排行榜长达80余周,声势超过红透全世界的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从一出身就有着相似际遇而在生活中身份却悬殊的两个少年开始讲起。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希望能够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说如此残忍而又如此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这部小说的,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情节却是引人入胜的。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整个故事,详细描写主人公在阿富汗的童年生活又掺杂着阿富汗历史事件描写,给人以强大的故事真实性,让人不知是在看一本虚构的小说还是在看一本来自阿富汗小人物"阿米尔"的传记。
  正如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所说的,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在种族不平等的阿富汗,小说人物关系看似简单却又错综复杂。一出生就间接导致母亲去世的阿米尔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爱,但只看到父亲对家里的小仆人哈桑疼爱有加,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只是越加妒忌哈桑,在小说的高潮部分,阿米尔决定在风筝大赛上利用哈桑,替他赢回父亲的爱,而就是这次风筝大赛,令后来的一切都改变了……因为"爱",阿米尔却在后来的日子里带着令自己痛苦的"恐惧、愧疚…",也在成家后踏上了"赎罪"的路。
  小说中最让我震撼和喜爱的人物就是哈桑,哈桑让人又喜爱又心疼又同情。哈桑对阿米尔忠诚得令人感动,愿意为阿米尔做任何事,为他追风筝,被阿米尔背叛后也只是默默承受,这种承受来自他对阿米尔的兄弟之情,单纯的他始终相信他与阿米尔是存在友谊的,即时是在种族不平等的阿富汗,即时他们是所谓的主仆关系。在当时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哈桑逆来顺受,面对压迫,也只是好像待宰的羊羔一样默默承受,他的悲惨命运是落后、战争造成的,是不幸的,令人悲悯。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阿米尔鼓起勇气,第一次好像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苍夷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正如他父亲所期许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阿米尔的一生始终会有个追风筝的人在他的心头萦绕,让他缅怀一生。而在《追风筝的人》读者心里也有个风筝,跨越种族、跨越文化,只是单纯人性的感动。
  【篇二: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一个对书没有兴趣的人,一次偶然,让我有机会翻开了这本橙色封面的书,翻开了,就欲罢不能了。原本以为以这样一个有意境的题目命名的书,应该展示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然而情况却完全相反,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读过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一个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之间的点点滴滴,也是阿米尔对哈桑从犯错到后悔再到去设法救赎过程的描述。书中的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哈桑、阿里、拉辛汗,他们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人性的闪光点。从阿里的身上,我看到一种忠诚的尽职尽责,这在哈桑身上也有同样的体现,他对阿米尔少爷的保护,甚至就算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毫不犹豫,这似乎已经超越了忠诚这个词的界限,这是真正朋友之间的两肋插刀,又或许这是这份同父异母的兄弟之情的本能反应,无论是那种,都体现了哈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一种无私的付出。而在阿米尔一直为自己的怯懦,自己的自私而愧疚时,哈桑却早已原谅了他,没有再提起以前的事,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照片上的他依旧笑容灿烂。而这本书的主人公,也就是阿米尔,虽然他曾因为太过怯懦,太过自私而犯下一些可能永远弥补不了的错,但他却始终背负着这个罪责,说明他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在书的后半部分中,主要讲述了他救赎自己的过程,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后,悔恨万分,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自己的侄子,这正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表现。人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错了。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人的一生难免会犯错,面对这些过错,我们不应逃避,而是试着去弥补,即使永远都弥补不了,但至少一些善行能让自己解脱一点,心安一点。这正是我从阿米尔身上学到的,故事的最后,阿米尔还在追逐那只人性的风筝。
  读过《追风筝的人》,我从阿米尔身上学到要将罪行转化为善行,从哈桑身上,我学会了"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也开始追逐起了那只能点缀我的生命,让其大放异彩的风筝。
  【篇三: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够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篇四: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风筝可以唤起每个人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追风筝的人"到底又是怎样一种人呢?
  正如大家评价的一样,没有虚矫赘文,不是无病呻吟,以精炼的篇章和细腻的文笔,勾勒出亲情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文中充满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在阿富汗美妙的异域风情中故事娓娓道来,看似轻描淡写去后味回甘。和川端康成的《千羽鹤》有一曲同工之妙。
  故事中12岁的阿富汗富少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宗族间的歧视与身份的差别,让善良懦弱的阿米尔与哈桑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哈桑即使他的亲密玩伴,喝同一乳母的乳汁长大,感情深厚,但不敢逾越主仆关系与宗族歧视。阿米尔没有继承父亲的雄风,他是一个胆小、懦弱的男孩,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
  哈桑作为最底层的仆人,作为哈扎拉人为了保护主人他敢于用弹弓威胁比自己强大的多的阿塞夫,虽然当时他心中充满恐惧。
  故事中哈桑有一项绝活就是追风筝,一次风筝大赛中为了给少爷拿回自己追到的风筝,遭到阿塞夫的报复,被无情的爆了菊。而这一幕刚好被赶来的阿米尔看到,阿米尔胆小怕事躲在墙角不敢为小伙伴出头,胆小懦弱的心理使他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发生。
  事后每当阿米尔看到哈桑心中就被内疚折磨着,这种内疚最后发展成为厌恶。阿米尔想尽办法要父亲赶哈桑离开自己家,但父亲很疼爱哈桑始终不愿意。最终阿米尔将父亲最痛恨的盗窃行为栽赃给哈桑,没想到在父亲询问时哈桑再一次出于保护少爷承认了这一罪名,在老爷的一再挽留下里看了阿米尔家。
  从此以后,虽然阿米尔再也看不到哈桑,但是每当想到哈桑他的罪恶感反而增加了,最终父亲去世时才知道哈桑是父亲与仆人所生的弟弟。最后走上了自我赎罪的道路。
  本文开篇是一幅十分美丽的画面,将阿富汗描写成童话世界里才有的地方,特别是冬季的斗风筝、追风筝大赛,让人陶醉其中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童年的记忆在那一刻呈现,以前觉得自己的童年平淡无奇,看过这部小说后,我才意识到童年看似平淡无聊的经历,在某一刻回首时会让我十分感动。
  小说的情节以赎罪过程展开,贯穿着宗族矛盾和战争,即使心地善良的人也无法逾越宗族矛盾的鸿沟,让人心中隐隐作痛。
  【篇五: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大学时就听同学说过《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很好,一直都没机会看;就业后偶尔有同学提起这本书很值得一看,遂决定买来看看。今天看完了,确实很好看,很不错的一本书。
  该书讲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上,两个小伙伴的故事,确切的说是两个兄弟间的故事。对于阿富汗,或许太多的中国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为美国人来说,给那片国土上的一些人带来了一段难以遗忘的惨痛记忆,但对于阿富汗,他们也存在着诸多的疑问,虽然美国人在阿富汗的战争中取得他们所谓的胜利。而作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国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旧保留在他心中,血液里是割不断的阿富汗情节。写一本关于那片国土上的故事,对于作者来说,更好像是在讲述他或是他身边的人,娓娓道来,让你随着故事脉络的发展,陪伴作者亲历阿富汗,去感受他们的故事。
  还是让我从阿米尔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哈桑开始吧。虽然哈桑对阿米尔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阿米尔却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伤害他,背叛他。阿米尔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懦弱、胆怯、过于敏感、满心嫉妒,但也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对自己无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无法言喻的苦痛而对最忠诚的哈桑作恶的同时,他一生都为此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直到他历尽千难万险,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他才得到了最终的救赎。
  与性格复杂的阿米尔相比,哈桑简单得好像个符号。他忠诚、勇敢、善良,他说的第一个单词“阿米尔”决定了他的命运,决定了他只为阿米尔而活。阿米尔视他为仆人,看着别人打他见死不救,嘲笑他不识字,甚至用收到的礼物诬陷他偷窃:但只要与阿米尔相关,他什么都能够原谅——虽然我不确定他是否真的无怨无悔。但是,从他最后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从来不曾后悔过。他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他那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粹信任、忠诚和爱,让兔唇的他成为了我心中一个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这本书,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它所包含的东西很多:责任、诚实、爱情、友情、宽恕和赎罪。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错误,但关键是承担错误的勇气,在很多时候,因为脑袋瓜里一时错误的念头,导致错误的行为,伤害到其他人,碍于面子,碍于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有时候选择逃避,逃避我们的错误,逃避我们对其他人的伤害。
  这本书就较深刻得写出作者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错误,历经千辛万苦去赎罪的过程,让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风筝,这本书的主线,是亲情、是爱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诚实,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够是健全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风筝,无论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篇六: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就在这样一个毫无预料的早晨,我读完了这本书,这本在我手机里放了很久很久的书,两个月了吧,从我刚开始找到这本书开始,我也许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许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内容,两个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长故事,那样简单的概括,在我看来实在是不能作为这本小说的简介,简单的字里行间无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终隐隐存在的那巨大的悲伤,好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需要追吗?为什么要追风筝,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己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好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成为胜利,同样,你必须把你走位的风筝都打败,你才会成为万种瞩目和赞叹的焦点,那样会有无限的荣誉和光亮集聚你一身,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够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来说说追,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一直就觉得故事中隐藏着让人透不过气的难过,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可以看的出来"我"一直在为过去所干得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也许不是我们能体会的,但阿米尔却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确实,对于他一个在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那样的事情他不会处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让自己受折磨,而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为他而愚蠢的奉献精神,他觉得只要将哈桑赶走,永远不出现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谴责了,但他,当时的他却不知道那错了,如果他没有在当时及时的承认错误,他真的会后悔,忏悔一辈子,这样的悔恨也许将陪着他一起走进坟墓,他将无法释怀。
  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哈桑所为"我"受的苦难,更加让读者觉得切身体验,小说中,我们一直是从"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样一个为了阿米尔少爷肯认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许在他的骨子里,也许他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我最感动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够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的在他的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原谅我,我真的被这孩子给震撼了,为他我一直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总觉得嗓子里有东西卡住了,让我有点哽咽。
  故事的后来还在继续,阿里和哈桑一起离开了,接着俄国占领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也被迫离开,离开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路,后来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国生活,并且他在美国还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尔的爸爸一直是一个铮铮的铁汉子,我一直这样看到。
  很多年后的一通电话把阿米尔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来时,他带了一个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经死去了,但那个孩子和哈桑一样,好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样,但唯独少了一样,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样的空洞,那个孩子一直悲伤着。风筝,又是风筝,一次偶然的放风筝得机会使得那可怜的孩子轻轻的拉扯了嘴角,其实不管那孩子经历了多少,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就该简单的生活才对。
  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
  【篇七: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我时常幻想自己是来自未来的,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某一时刻的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但,我更适合平庸,如寻常人一样琐碎繁杂的生活,对时间的细枝末节斤斤计较。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么人更多的开始依赖回忆,甚至靠那些零星琐碎的回忆支撑往后的日子,有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很心酸,有些回忆让人长大,有些回忆让人显得很无知,有些回忆慢慢泛黄,有些回忆仿佛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总是从儿时的回忆展开。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少年时的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很多人说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我看见他们之间分明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够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却选择沉默冷酷的逃避,这样的悲剧性结果并不单单是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这样的誓言只能够是石榴树下的童话,“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命中注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后,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赎行为,也只不过是在获知自己与哈桑的同父异母兄弟关系之后对身世的无奈认可,也就是说,他仍然没有证明自己已经找到了“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属于物理学讲究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于是当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这就是我们对友谊最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万能的。
  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这使得整本小说有了37度2的体温,甚至能够听到书页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开。然后奔腾或是呜咽,越过急滩,冲出峡谷,最后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追风筝的人》也还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主和仆、贵族和贱民、朋友和兄弟,历史和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友谊和爱。是在困难之中由弱变强的柔韧派还是在权衡利弊之中土崩瓦解的懦弱派。谁敢真的站出来举起右手发誓,我从来没有辜负过任何一段纯粹的友谊,谁敢真的抬头挺胸说自己对朋友忠心不二。
  我们总是太自信,对友谊误解,对自己的爱误解,对不可能的事信以为真。
  【篇八:《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地笑起来……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和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读完这本书就好像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让我回味良久。其实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吗?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830/

推荐访问: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