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经典考题]桃花源记考题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9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桃花源记考题篇1:《桃花源记》模拟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作者是____朝的____。是著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
  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
  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
  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
  15. 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
  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
  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
  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相命肆(1)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2)王税。
  荒路暧(3)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4)豆(5)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1)肆:尽力。 (2)靡:没有。 (3)暧:隐蔽。 (4)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5)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课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试题答案】
  1. 《陶渊明集》;《桃花源诗》中的序;晋朝的陶渊明;文学家
  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
  3.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
  4.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6.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环境优美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社会生活宁静安详的句子)
  生活情景:(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活动、穿戴、心情
  7. 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光亮。
  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或“心情由沉闷一匣子变得愉快”等)
  8.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9. 邀请 延
  10.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1.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12.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3.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4. 足为外人道也。
  (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2)百姓能安居乐业。(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15.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安居乐业;热情
  16.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7. 含蓄手法,说明桃花源是“世外桃源”,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8.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19.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劳动生活的愿望。
  20. C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桃花源记》教案ppt
2.《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3.《桃花源记》教材理解
4.桃花源记微型课教案
5.《桃花源记》翻译及写作背景
6.桃花源记课文说课稿
7.桃花源记译文与注释
8.《桃花源记》赏析精选
9.有关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文
10.《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记考题篇2:《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nb(]sp;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答: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
  理解(2分)
  答:
  六、阅读文言文(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

桃花源记考题篇3: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无论魏晋( ) ④处处志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题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
  【小题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答案
  【小题1】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
  【小题1】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小题1】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1】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阡陌根据语境应该理解为田间小路。(2)妻子古汉语为妻子、子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3)无论古义为 更不必要说,今义为关联词语。(4)志在此活用为动词,意思为坐标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旷是开阔的意思,俨是整齐的意思,之是这的意思,属是类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桃花村中的民风特别的淳朴。具体表现在渔人到来之时,他们要求渔人到他们家去做客,杀鸡设酒宴来招待他,用文章中语句就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以及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言文中的内容,关键在于理解文章的意思,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如本道题,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桃花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小题1】试题分析:第1段从桃花村的景与人这两个角度来展示桃花村的,让我们感受到桃花村不仅风景美,而且人们生活幸福,安居乐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理解社会,关键在于懂得文中写了哪些内容,根据作者描写的内容区分析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即可。本文中,作者用优美的语句向我们展示的桃花村的景美、人美,让人心之神往。其实,当时的东晋是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作者之所以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是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2356/

推荐访问:桃花源记经典考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