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画法ppt]平行线的画法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8-06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画法篇(一):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及平行公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及平行公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说课综述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学习: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它是在相交线、对顶角、垂线之后编排的,是以小学学过的平行线画法及中学学过的相交线、直线的有关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定义、画法、公理及推论。特点之一:它揭示了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除了相交之外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平行,为今后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八年级研究的特殊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依据;特点之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使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视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根据本节教材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具备的初步的几何基础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平行线的意义及平行公理,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传递性。
  (2) 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类比、转化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以及视图能力。
  (3) 德育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平行公理和推论是集合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重要和依据,而且这些知识的得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平行公理及推论。但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到几何学习时间不长、内容不多,思维具有单一性,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平行公理的推论要真正弄清楚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如何理解平行公理的推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 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在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自我表现欲望高,根据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和双主教学原则,结合本段教材特点,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并以电化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巩固,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学媒体我采用电化媒体,电脑媒体以其形象、颜色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感性认识,使教学目标更完美的实现,另外,电脑媒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它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交互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践、类比、探索、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1、 结合实际,情景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强调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直线相交的情形,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还有不相交的情形然后教师用展示笔直的两条铁轨、立在路边的两根电线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每个图形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启发学生:请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想象吗?由学生举例,教师指导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平行线(板书课题)。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观点。
  2、 理性归纳,形成概念
  什么叫平行线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抽象、概括,尝试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师生共同完善表述内容,形成概念,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及时鼓励,使学生增强信心,并给出平行线的符号表示及读法,指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或平行。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及时反馈,巩固概念
  为了及时巩固概念,我用出示了两道判断题:(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线段(2)长方体的两个棱。通过判断可知:长方体的两个棱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显然不是平行线,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我用这两个定义来强调定义中“在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样不但及时巩固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视图能力。
  4、 动手实践,理性归纳
  对于平行线的公理及推论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复习小学平行线的画法的基础上,由学生动手操作:过直线AB外一点 P画已知直线AB的平行线,突出“两靠紧,推动”等重要步骤和方法,然后出示练习:按要求作图。用来强化作图技能,用投影展示学生画图,共同评判,然后引导学生在刚才的基本图形上过P再画直线AB的平行线,从而得出此平行线存在的唯一性,进而归纳出平行公理,若过直线AB再画AB的平行线,发现三条直线彼此是平行的,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达到思维碰撞,获得对数学最深切的感受,体会创造之乐,通过推论的得出,实现了“再创造”的过程,富有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5、 反馈练习,巩固所学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题是判断题,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第二题是填空题,平行公理的推论的符号表示,旨在培养学生图形与符号的转换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第三题是读语句、画图形,书本P 页,旨在检查学生画图技能的形成情况,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设计习题力求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既注重双基,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体现了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的要求。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强调。分两层:第一层是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1)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2) 平行线是怎么定义的?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和平行公理的推论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概括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本节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第二层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体会和感受方面的总结
  布置作业分两层:
  (1)必做:教科书
  (2)观察与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找出存在两直线平行关系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是这种现象?
  这样设计不但及时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7、版面设计:
  本课的版面我主要是以的形式体现的,内容包括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等知识框架。这样使本节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实现了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五、说课综述: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准备”的理念,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过程教学,并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整堂课以问题思维为主线,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几何画板,巧妙地把数学实验引进了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整堂课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通过“观察——猜想——探讨——归纳”,把知识形成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实验、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平行线的画法篇(二):初中数学课件平行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课件平行线,欢迎阅读。
  一、 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 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
  例2教学中的辅助线的添加。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布鲁纳说过:“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所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同时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遵循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亲历观察、发现、探究、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再现了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的过程。在新知识学习和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发现.
  教学手段上,一开始借用道具“纸带”引出问题,从而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边启发引导,边巡视,随时收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节。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加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承前启后
  如图,直线L1与直线L2、L3相交,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继续提问:如果∠1=∠5,直线L1与L3又有何位置关系?
  此问题旨在复习原来的知识,从而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2、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因此在复习好旧的知识后马上提出新问题。
  问题:如何判断一条纸带的边沿是否平行?
  要求:1、小组合作(每组4人,确定组长、纪录员、汇报员等进行明确分工);
  2、对工具使用不做限制。
  对于要求一进行明确的分工是希望可以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参与,而在最后当汇报员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而在要求二中明确了对工具不做任何限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会使我们的方法多样。
  最后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罗列,问其根据,由学生自己进行讲解。总结学生的各种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推二画三折。
  ⑴.推平行线法。经过下边沿的一点作上边沿的平行线,若所画平行线与下边沿重合,则可判断上下两边沿平行;
  其实我们知道这种画法的依据就是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而除这样的推法外学生也会想到用画同位角的方法来说明。就比如第2种情况中。
  ⑵将纸带画在练习本上,作一条直线相交于两边,如图所示,用量角器量出∠1,∠2,利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纸带上下边缘平行;
  而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直接在纸带上画,直接在纸带上作一条相交于两边缘的直线,因为纸带局限了作图,因而可以利用的只有∠2、∠3、∠4。用量角器度量学生会发现∠3=∠2,∠4+∠2=1800。
  ⑶折的方法。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演示和归纳,学生就对平行线的新的两种判定方法有了自己直观的认识。这时候可以请学生模仿平行线判定方法一的形式请学生给出总结。应该说这时候学生的情绪会很高,通过自己的动手发现了平行线判定的其他方法,此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利用动态再来演示这两种判定方法。同时在黑板上给出板书。在多媒体课件里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表达,而在板书时,为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只简单地记为:
  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其实在教材中对这两种判定方法的编排里,它是先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教学,然后再经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方法巩固加深,然后再从开始的引题里让学生寻找同旁内角的关系,从而引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种判定方法。而我在对这节课的处理上则是直接利用“纸带问题”引导学生先得到这两种方法,而后再是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巩固、应用。
  3、 初步应用,熟悉新知
  “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给出以下两个小练习,意在对平行线的两种判定方法的理解。
  找一找,说一说:
  1.课本练习: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
  ⑴若∠1=750,∠2=7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⑵若∠2=750,∠3=10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2.根据下列条件,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图(1)∠1=1210,∠2=1200,∠3=1200;
  图(2)∠1=1200,∠2=600,∠3=620。
  对这2个练习可直接由学生抢答,并说明理由,因为题目简单又由这样抢答的方式,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此时马上推出范例教学。
  例2、如图∠C+∠A=∠AEC,判断AB和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确定例题是难点,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根据已有的条件与图形,无法解决问题时,要添加辅助线。
  2、 将推理过程由口述转化为书面表达形式,这也会让学生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在本例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的地位,启发学生思考当遇到要我们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应该要从已知和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过的三种判定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在本题中是否存在满足这三种判定方法的条件?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提下对图形做适当的改变,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辅助线。
  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说一说,写一写:
  1. 如图,∠1=∠2=∠3。填空:
  ⑴ ∵ ∠1=∠2( )
  ∴ ∥ ( )
  ⑵ ∵∠2=∠3( )
  ∴ ∥ ( )
  2.如图,已知直线L1、L2被直线L3所截,∠1+∠2=1800。请说明L1与L2平行的理由。
  练习的安排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后再动手。
  说明:练习1由学生个别回答,其他学生更正,教师作注意点补充;练习2由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同练,对于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在巡视时可做提示,最后集体批阅。
  因为我所面向的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总体的素养相比较市直属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我在对练习的选取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课内练习,我想教材之所以为教材总是有他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取性。当然对于好的学校或者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给学生做适当的提高,数学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反过来它又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编排题目的时候我也特意找了关于这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在一种实际的背景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那么对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授课的情况随机来定,课内有时间,可以让同桌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假使时间不够的话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思索,但是不作强制要求。
  附加题:
  ⑴小明和小刚分别在河两岸,每人手中各有两根表杠和一个侧角仪,他们应该怎样判断两岸是否平行(设河岸是两条直线)?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⑵一个合格的弯行管道,当 ∠C=600,∠B= 时,才能在经历两次拐弯后保持平行(AB∥CD)。请写出理由。
  5.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索本节课的收获
  提醒学生在这两方面思考:
  ⑴在实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
  ⑵如果要判定两直线平行时,我们可以联想到……
  6.布置作业 :
  结合教材上的课外练习与浙教版作业本,选择适当的作业题,避免重复。

平行线的画法篇(三):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应该怎么设计?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欢迎大家阅读。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1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2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5、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
  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
  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
  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 与∠ 是同旁内角,且∠ =50°,则∠ 的度数是( )
  A.50° B.130° C.50°或130° 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 是同位角,∠1和 是内错角,∠1和 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
  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
  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7886/

推荐访问:平行线的画法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