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华什么意思]水木清华是什么意思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8-02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水木清华是什么意思篇(1):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对联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对联,欢迎阅读。
  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对联:
  上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下联: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水木清华的历史:
  “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水木清华的正廊,正额“水木清华”据历史记载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
  咸丰皇帝即位后,借用99年前乾隆皇帝在此处的题词,把工字厅命名为“清华园”,清华园因此得名。
  1978年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近春园荷花池边的古亭改名为“自清亭”,并于水木清华荷塘北侧树立朱自清教授的汉白玉塑像。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所称的荷塘并非水木清华的荷塘,而是清华园中另一景近春园的荷花池。
  1995年
  1995年8月初,ace为使清华内部能有自己的BBS,在实验室的一台386/Linux上架设了BBS,采用的系统是台湾大学椰林风情站的PalmBBS。其后ming和lucky也参与进来,并将系统转移到一台SUNSparc20(64M内存)的机器上。8月8日这个BBS系统正式开放,定名为“水木清华站”,此时的IP是166.111.1.11。 站友jyj保留了水木清华站有记载的最早的发文:PostedBy:ace(懂懂)on"sysop"Title:开始了Date:FriAug812:00:261995本站开始启动啦....注:据信以上贴子是根据记忆伪造的,或是由于当时系统存在错误,因为1995年8月8日是星期二,而不是星期五。 10月水木清华站提供MUD功能;11月27日,水木清华站可以通过WWW方式访问。到1995年底,水木清华的注册用户大致在数十人左右。
  1996年
  3、4月间水木网友举行风筝会,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这一代》对此进行了采访录制,并在节目中播出。4月底水木向全体清华学生开放,上站人数急剧上升,常突破百人。 1996年9月18日,许多BBS讨论***问题出现过激言行,有关部门对bbs站点进行整顿。北大阳光创意站和曙光站暂时关闭,水木清华关站一天。其后的10月份,水木清华站关闭了军事、历史、沙龙、时空报道四个版面。 10月底,系统更换成FirebirdBBS系统,在此之前站务人员对Firebird系统做了大量改进。11月第二个版本的WWW-BBS设计实现出来。12月水木清华站硬盘崩溃,造成两个月左右的文章、用户信息和BBS程序的丢失。
  1997年
  1月水木清华站从故障中恢复过来,重新开站,但WWW访问未能恢复。清华大学BBS管理条例出台。2月底,邓小平逝世,水木清华站暂时关闭。4月3日重新开站。IP地址转移到了202.112.58.200。 6月底,水木清华站网友为患有重病的唐桂刚同学捐款。 9月底,新一届站务管理委员会成立,站点管理走向正轨。水木清华站加强了站规、板主和版面的管理,建立了板主报道制度,并制定了新板申请等制度。11月初,曙光公司捐赠一台天演服务器(512M内存/9G硬盘)。经努力BBS系统移植到AIX上,并且重新开放了WWW-BBS接口,提供pop3收取站内信件功能。
  1998年
  3月4日,水木清华站在两会期间关站。4月1日重新正式开放。6月,水木清华再次例行关站。6月15日重新开站时举行了全站性的聚会,此次聚会被称为happy98。12月9日为亚洲运动会设立亚运会专板/AsianGames临时看板,从此以后都会为重大体育赛事开设临时看板。
  1999年
  5月8日,美国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众多网友在水木清华站表达自己的愤慨,导致站点访问量激增,www方式于5月19日限时段访问。9月初,系统进行了重大改进:优化了系统;对pop3取信进行过滤;将系统人数上限设定在750人。 10月,曙光公司赞助服务器,服务器配置为:天演,2CPU,1GRAM,54GSCSIDISK。12月18日,启用域名 [编辑]2000年: 1月1日,新版www系统启用。 接管风波 9月20日国务院了通过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随着这些法规的实施,清华大学决定加强对水木清华BBS的管理。 校方为此向站务人员提出了如下管理要求:本校学生登陆帐号与网费管理帐号相同;外校学生登陆需该校提供该校学生的数据库后方可;校外人员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站务表示无法接受这些要求。校方要求站务等管理人员,在一到两星期内,配合学校的措施,逐步退出BBS的管理,并且不要造成站内的恐慌。 11月13日凌晨SYSOP宣布“从2000年11月13日0时0分起,本BBS的站务管理工作交由清华大学网络中心负责”。站名被修改为“清华大学BBS”。 早晨5:26原站长zixia发出了告别信并且自杀了自己的ID,他在告别信中声称:“以前站方所做的承诺,包括保证用户个人隐私,用户个人数据安全,都已经无法继续保证下去。”。大量的网友也跟着自杀了自己的ID。上午10:25所有用户收到站务组来信,称:“鉴于目前网络中心将继续本站的站务管理工作,原站务委员会认为已经完成了其使命,现在主动辞职以配合学校的统筹规划”。随后,除ace外,所有站长的权限暂时消除。上午站长Dire启动新站恢复到9日水木清华站的镜象。一时间被称为“真水木”,被称为“伪水木”。在THUNet等版面,网络中心的部分老师开始鼓吹施行实名制。 晚上22时许,站长ace等与网络中心谈判归来后表示乐观。晚上23:36BBS清华大学站(即当时的水木站名)发布公告《本站保持现有模式运行》,公告称:“本站将仍然执行严格的注册审查制度,并实行文责自负的原则,在这些管理办法下,本站仍然维持原有的管理模式与站务/版务人员”,并且表示“由于理解偏差,站务管理委员会在没有与网络中心充分沟通之前即发布了一些公告,是我们工作的失误,对广大网友造成了伤害。在此,谨代表站务管理委员会向大家表示歉意,并邀请各位网友继续回到水木清华,支持水木之家。” 11月15日网络中心开始限制对访问。随后不久就关闭了。 中国的部分网络媒体报道了这次事件。 恢复平静 随着接管事件的解决,站内很快恢复平静。站名也很快改回到“BBS水木清华站”。 2000年12月20日,增加校园网内接口。在水木清华站服务器上增设一个校园网内部接口,IP地址改为166.111.8.238,同时把以及的域名解析改为指向166.111.8.238。
  2001年
  1月曙光公司再次捐助,系统的负载能力可以承受上站人数3000人。5月KCN对系统进行了重大改动,在性能、安全性方面得到提升;开始施行荣誉帐号制度。6月曙光公司再次捐助。9月26日开始试行仲裁制度。10月建立第一届仲裁委员会。12月试验转信,NetPRG板面开始和cn.bbs.unix.programming.network新闻组转信。
  2002年
  3月3日更换新服务器,配置为4*PIIIXeon700,2GRAM5*18GHD。4月5日施行BBS水木清华站转信管理办法,开始支持转信。4月15日,BBS水木清华站获得ICP备案,备案号为京ICP备020002号;4月25日系统支持SSH。5月12日系统支持Zmodem,WWW访问开放测试。7月25日系统支持POP3S协议。10月13日开始发放BBS水木清华站纪念光盘。
  2003年
  1月12日《2003年BBS水木清华站发展白皮书(简版)》发布。2月25日系统在线人数首次突破10000。3月19日开设"Iraq/伊拉克局势"临时版面讨论伊拉克战争。4月6日“版主管理办法”开始施行;4月11日精华区开始可以下载;4月14日开设"SARS/非典型性肺炎"临时版面;4月23日开设"Picture/贴图"临时版面;4月26日《BBS水木清华站特刊创刊号(试刊)》发布。8月4日Piebridge版首次版聚;8月6日赛尔在线开通了“水木清华”上网直通车;8月8日开设“SMTH/水木清华站史”版面;8月9日注册用户数突破20万。12月5日,开设“CrossLife/两岸文化交流”群体版面,可以同台湾PTT站的CrossLife版双向转信;12月26日终止“圣经研究/Bible”主题版面。
  2004年
  1月3日开设“TamiaLiu/刘涛·涛涛不绝”群体版面,其后不久刘涛就在清华大学与网友举行了见面会,见面会的DV一时间在中国各高校流传。2月16日施行《BBS水木清华站版面正版主负责制试行办法》。3月21日增加搜索功能。3月25日注册用户数首次突破250000。5月8日开始提供Blog服务;5月9日正式施行仲裁制度。6月5日网友的原创文集《水木的天空·第一辑》正式出版。8月7日,正值亚洲杯决赛期间,Football版在线人数突破10000;8月11日第二十八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奥运频道开通,同时为“Olympic/奥运会”版增设了的5个附属版面;11月23日晚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20000人,达到20127人。12月20日,《爱情,请用term登录》(英文名:love120day@SMTH)首映,这是中国第一部以BBS为背景的校园DV。
  政府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网络审查。

水木清华是什么意思篇(2):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书评


  引导语:《此情可待成追忆》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老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此书的书评。
  篇一: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书评
  读季羡林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伴随着其平实的语言以及书中珍贵的老照片,脑子里浮现出几十年前清华北大的倩影来,夏日的燕园荷花开满塘,水木清华映照着一池碧影。
  季羡林从清华园中那个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的青年一步又一步走上了北大的讲堂,并且成就一代大师,经历过文革的迫害,见证着世纪的更迭,将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学术上面,笔耕不断,深受学生的敬仰与爱戴。晚年的他更是心境开阔,所有经历都一一沉淀在自身,光看照片就有一股儒者的风范。
  两年前读《牛棚杂忆》,心境沉重,为那段散发着恶臭气息的历史叹息,同时也为那些深受迫害的知识分子而痛心。虽那段历史在而今看来都觉得甚是惨痛,尤其是加诸在知识分子身上的屈辱更是不忍直视,但季老的笔却是克制着的,他只是客观的将自身在那段时间的遭遇记录下来,但却字字如针般尖锐,读得人心里一阵一阵凉。而这一本《此情可待成追》却相对而言轻松许多,日记也好,散文,序言等内容也罢,都是其日常生活的缩影,他的生活、思想、情感无不一一记录在案,还原了一个真实而亲切的季羡林,不再是日常印象中那个离我们都很遥远的“国学大师”。虽其辞世之前三辞大师称号,但这个大师的桂冠戴在头上是当之无愧的。而这本书,让大师离我们远了,真正的活生生的季羡林离我们更近了。
  读前面一部分在清华求学的经历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句子是:啊,这就是跟我一样的大学生啊,对前途感到迷茫,总是喜欢点评各科老师,看书的时候总是会忘我.....而本书的后半部分,关于在北大执教之时书写的纪念性文章也好,给各种书籍做的序或者跋也罢,思想一步一步的深入,其对人生对生命的意义对学术的各种思考,都使得我一下子跟不上思维了。甚至他引经据典的所谈论到的人物我都还有很多不甚了解,要在网上找找资料注释下来才能继续读下去呢。更惭愧的是,有些词语我竟然都不知晓其含义,更有甚者连读都不会,罔大学时期还上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如“颟顸”、“爬罗剔抉”等,边读边深感自己的浅陋。
  而随着他漫不经心的记叙,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一一跳跃在纸上,我不禁随着他那简单的记录而思维一再跳跃,读到他第一次见胡适,我脑海中便勾勒出当时的场景来,寥寥数语,画面感却是很强,读来甚是畅快。
  而他写燕园的景色,又具备文人多愁善感的情绪,一花一草都能勾起忧思。
  晚年的季老,信手捏来皆是情,但这些情感,却平实,淡然,并不浓烈哀伤,只是韵味悠长,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时常走在燕园里,走在记忆的罅隙中,那些往事最终看似都随风飘逝了,但却镌刻成为了永恒
  虽说是一本看似凌乱的小书,但是却涵盖了太多的内容,对时代变迁的记录,对思想革新的开拓,与名人友人的交往,与自我的对话与反思,我们能从中读到的东西太多太多。有的人,有的作品,你需要一读再读。
  篇二: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书评
  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想当初,他小学毕业,只是一个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主儿,临到报升学志愿了,济南城最好的中学,是省立一中,他嘛,想都不敢想,掂量来掂量去,只等而下之又下之地填了个三流的“破正谊”——用今人的眼光看,已输在起跑线上。及至高中毕业,叔父让他投考邮政局,那意思是能混个“邮务生”,这辈子就结了。嘿,孰料人家还看不上他,飨他个“名落孙山”,不予录取。弄得灰头土脸,这才掉转笔来考大学。他这会儿倒像吃了豹子心,老虎胆,国内高校,数北大、清华最有名,他就指定了考这两家。而且,不考则已,一考惊人,大名同时上了两家的红榜,成了双料状元。这在当年,是刮遍济南城茶楼酒肆的新闻,更甭提在他老家清平县引发的特大轰动;这在今天,在考试制度已经规范化,也逼近老化僵化的今天,已成绝响。
  季羡林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业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劈头就说:“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回忆起清华园,就像回忆我的母亲。”季羡林过早失去了母爱,这是他刻骨铭心的痛。所幸还有补偿——还有母亲般温暖博大的清华园。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又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我们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988年,季羡林又作《梦萦水木清华》,他用了八个字,概括心目中的清华校风:清新、活泼、民主、向上。作为说明,他举了三则例子,那都是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一、新生入学,第一关是“拖尸”。这是英文toss(抛、掷)的音译,具体做法:凡新生,报到之前必须先去体育馆,老生好事者列队在那里恭候,他们上来几个彪形大汉,抓住新生的双手、双脚,凌空举起,反复摇晃数次,然后抛落在垫子上。当然,什么危险也没有,垫子是软的,抛掷是讲究分寸的,如是这般,便算过关,形式大于内容,有点像《水浒传》里描写的杀威棒,又有点像政党帮派入伙结盟的手续,始于罗曼蒂克而止于形而上的神秘。谁要反抗,那是断然不行的,墙上贴着大字标语:“反抗者入水!”这不是虚声恫吓,游泳池的门确实敞开着。季羡林呢,因为有一位山东老乡保驾(就是与钱锺书同班的许振德,长得人高马大,身手也相当了得,是清华篮球队的队长),免去被“拖尸”,当时自以为幸运,走了个后门,老年回首,却不胜惋惜,白白错过了一次“唯我清华”“咸与清华”的洗礼。
  二、敢于同教授开玩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教授月薪高达三四百元大洋,折合成实物,相当于两百多袋面粉,三四万个鸡蛋,财力雄厚,社会地位也高,进则为官为宦,退则坐拥书城,学生等闲难以接近,但这并不妨碍学生以教授为对象,大开其玩笑。譬如拿俞平伯,俞平伯在中文系授课,他常常选出一些古典诗词,摇头晃脑地吟诵,一副名士派头。诵到得意处,干脆闭上眼,仿佛完全沉浸于诗词的境界,遗世而独立,浑不知今夕是何年。蓦地,又圆睁了双目,连声夸赞:“好!好!好!就是好!”学生们赶紧尖起耳朵,恭听教授先生解释好在何处,他那里却不管不顾,径自咏起下一首来了。就是这位俞先生,一天,忽然剃了个光脑壳,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这可是太前卫了!帅呆了!酷毙了!学生们立刻有了笑料,数天后,他们在自己主编的《清华周刊》,登出一则花边新闻,说俞先生要步李叔同后尘,出家当和尚啦!换在今天,当事人一定大光其火,弄不好还要诉诸法律,讨要名誉权。俞先生么,“是真名士自风流”,根本不把兹事放在心上,依旧净光着头皮,翩翩然招摇于校园,到了课堂,照旧摇头晃脑,大赞他的“好!好!好!就是好!”
  又譬如拿吴宓,吴宓是西洋文学系教授,天生情种,雅好恋爱。恋爱固然可以产生佳话,但也不断催生笑话。吴宓有一首诗,开头说:“吴宓苦爱•••(原文如此),三洲人士共惊闻。”尽管没有写出真名实姓,从押韵上看,却是欲盖弥彰,呼之欲出,清华人谁猜不出,•••者,毛彦文也。吴宓还有一组《空轩十二首》,他在授“中西诗之比较”课时,分发给学生,据说,每首影射一位女子——吴宓酷爱《红楼梦》,这种写法,令人想起“金陵十二钗诗谜”。吴宓如此泛情,学生们岂甘寂寞,未几,《清华周刊》又有精彩表演,一位学生把吴宓组诗的第一首,今译为:“一见亚北貌似花,匝着秫秸往上爬。单独进攻忽失利,跟踪盯梢也挨刷。”下面三句,季羡林忘记了,末一句是“椎心泣血叫妈妈”。按,“亚北”者,亚洲之北也,喻指欧洲之南,即“欧阳”,此乃外文系一位女生的姓(全名欧阳采薇,欧阳修三十二代女孙);此译本一出,立刻风靡清华园,其转载率、火暴度,远胜过现今手机短信流传的那些博人一笑而又笑不出品味的段子。吴先生遭此开涮,就像时下绯闻漩涡中的明星,不以为恼,反若中了大奖,尔后有了得意或失意的情诗,照样拿出来和学生分享。
  三、智育与体育并进。清华源于庚子赔款,源于一场丧权辱国的灾变,因此建校之初,就提倡“知耻而后勇”的奋发精神,特点之一,是于智育之外,格外注重体育。当时有一条硬性规定:凡体育考试不及格的,不能毕业,更不能留洋。这在其他学校,是未与闻的。拿我们熟悉的闻一多和梁实秋来说,就差点绊倒在游泳池边,两位才子,跑跑跳跳还凑合,一入水,就成了铁牛儿李逵,只有手忙脚乱、拼命挣扎的份儿,怎么办?为了顺利赴美,不得不大练特练“浪里白条”张顺的那一套水上功夫,抢在毕业之前达标。比较起来,吴宓就没有那么走运了,他跳远跳远,跳而不远,一测再测,皆不及格,没奈何,只得推迟半年毕业,留下单练这一项“陆上竞技”。正因为如此,在季羡林读书的那几年,他回忆:“学生一般都非常用功,但同时又勤于锻炼身体。每天下午四点以后,图书馆中几乎空无一人,而体育馆内则是人山人海,著名的‘斗牛’(笔者:一种篮球游戏)正在热烈进行。操场上也挤满了跑步、踢球、打球的人。到了晚饭以后,图书馆里又是灯火通明,人人伏案苦读了。”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曾经奇怪:“寅恪师为什么不把我介绍给清华,反而介绍给北大呢?”这件事,他在有机会动问的时候,没有开口,如今恩师已逝,想问也无从了,只好永世存疑。
  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对北大的认识是古董而又新潮的,就说这历史,他说:“如果我们改一个计算办法的话,那么,北大的历史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是旧时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大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这也是存在决定意识这个规律造成的,与其他国家的大学不太一样。在中国这样的大学中,首当其冲的是北京大学。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只能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振兴中华,这不是爱国运动又是什么呢?”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认为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唯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我将来变成了灰,我的每一个灰粒也都会是爱国的。这是我的肺腑之言。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
  2006年元月,笔者动手写作季羡林传记,其间一个绞尽脑汁的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淹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说来说去,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隔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这话题不是季先生引起的,也不为他所认可,出于凑热闹,后来也参与了——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这是我个人的印象,但是我自认是准确的。至于为什么说是准确,则决非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的,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去揣摩吧。”(《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一个“清新俊逸”,一个“沉郁顿挫”,我心头一亮,突然悟到,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当初读大学,他只能选定一家,一脚不能踩清华、北大两条船;如今论风格,则可兼容并包,涵融荟萃。简而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此念一出,原有的难题即迎刃而解。我于是决意拿这八个字,作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是耶?非耶?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谓“帆随湘转,望衡九面”,而各得其一的了。区区不才,颇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1925/

推荐访问:水木清华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