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率]就业率

来源:调查报告 时间:2018-07-26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调查报告】

就业率篇(一):201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及《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对25万2015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同时对2012届毕业生三年后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报告显示,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大,但创业、深造确保了大学生就业率继续保持稳定。
  收入
  大学毕业生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比2014届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2013届3250元增长了476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5届4042元比2014届3773元增长了269元,比2013届3560元增长了482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5届3409元比2014届3200元增长了209元,比2013届2940元增长了469元。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同时,“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4718元比2014届4394元增长了324元,比2013届4123元增长了595元;非“211”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3907元比2014届3649元增长了258元,比2013届3447元增长了460元。连续三届呈现上升趋势。
  在2015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4313元,最低的是医学3462元。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4823元,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4552元。
  就业
  过半大学毕业生进入中小微企业
  据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5届的59%,而在国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5届的18%,在外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1%下降到2015届的9%。
  此外,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郭娇介绍,300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大学生比例持续提升,3000人以上大型企业大学生就业率是下降的,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都是这样的趋势。
  数据显示,从2013至2015届的本科毕业生中,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7%下降到25%,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45%上升为50%。高职高专毕业生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为60%。这意味着中小微企业雇用了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
  此外,报告还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上升。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从58%上升为61%。
  创业
  毕业直接创业三年后一半存活
  报告中称,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与往年持平。郭娇介绍,分析大学生就业稳定的因素,自主创业是原因之一。郭娇介绍,自主创业在过去三年持续提升,今年达到3%。“可能这个数字大家感觉有点小,但是相当于90%以上的就业率高的情况下每增长1个百分点都相当得有意义。”郭娇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创业。报告也指出,大学生创业三年的存活率仅一半。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创业的比例为2%,其中毕业时创业三年后还存活的仅约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存活率仅在一半左右。
  在创业资金来源方面,报告指出,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生的比例为78%,高职高专学生的比例为75%,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的比例均较小,还不到5%。
  同时,报告对大学生创业的结构进行分析,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21.1%),其后是零售商业(12.8%)、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11.6%)。2015届高职高专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3.2%)。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回报,报告也披露,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平均月收入为5131元,比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4042元高1089元。
  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最高
  马上就进入高校招生录取季,什么专业的就业情况好,是广大考生关心的问题。报告披露了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和最低的十个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为96.6%,就业率最高;而口腔医学的就业率仅为83.4%,为最低。
  根据失业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报告评出了2016年本科生就业的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分别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等。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被评为红牌专业。
  从行业上分析,报告指出,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有“教育业”(增加3.6个百分点)、“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8个百分点)、“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8个百分点)。
  专家声音
  高等教育脱节将导致就业越来越难
  在今年一季度人社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介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在扎实推进。
  长期研究就业问题的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表示,《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系统全面反映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问题。“从我们掌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项指数看,这两个指数都是向上走的,薪酬在提高、就业满意度也在提高。”莫荣说。
  同时,莫荣提出,大学培养的专业问题也成为就业的一个难点。“我们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高校毕业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大家知道去干什么吗?去技工学校学习半年,大家知道,技工学校过去是农民工学的,学习半年以后反而他的就业情况非常好,这反映出我们教育脱节非常之大。”莫荣表示,如果不在高等教育方面解决问题,就业的问题就会越来越难。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表示,目前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并存,“我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理想中的工作,我们的大学好像培养了大批社会不需要的人才。”
  对此,周光礼认为,大学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能力导向的大学教育改革。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知识快速增长和职业频繁地转化,这意味着我们大学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在职业之间转化的一种能力。

就业率篇(二):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2017年已经过去,那么在2017年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是CNrencai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赏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继2003年、2005年、2007年、 2009年、2011年、2013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于2017年6月又进行了第七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本报告是对2017 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的统计和分析,样本涉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省份的28所高校,由本版进行独家发布,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及时准确地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教育决策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丰富有效的信息。
  毕业生落实率:专科生最高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如果将上表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83.1%。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落实率差异不大,都在80%以上。专科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7.4%;其次是硕士生,为84.5%;第三是本科生,为81.5%;博士生的落实率最低,为81.3%。
  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落实率高于女性。男性落实率为85.3%,女性为80.8%,两者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上,男性高出4.8个百分点。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89.4%;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86.5%;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排第三,为80.6%;普通本科院校最低,为77.7%。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落实率低于东部和中部。东、中、西部高校的落实率分别为85.9%、81.6%、78.4%。
  起薪比较:科研单位最高
  为了排除奇异值,调查只统计了月起薪在500~30000元之间的观测值。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4187元。
  毕业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生为2640元;本科生为4010元;硕士生为6363元;博士生为6753元。
  第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4448元,女性为3896元,两者相差553元。
  第三,学校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211”(包括“985”)重点高校为5571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944元,高职院校为2597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993元。
  第四,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京津沪为5449元,东部地区为3401元,中部地区为2866元,西部地区为2680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2.03倍。
  第五,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4721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3605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3066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2909元和324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63倍。
  第六,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科研单位5407元;三资企业5329元;国有企业4801元;高等学校4404元;医疗卫生单位4056元;党政机关3967;其他企业3889元;其他事业单位3740元;私营企业(民营、个体)3647元;中小学3422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8倍。
  第七,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专业技术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4611元、4504元和4400 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的收入居中,分别为3901元和3847元;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收入分别只有3014元和297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5倍。
  第八,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5386元;金融业为5098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834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4648元;房地产为4395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4165元;采矿业为4077元;文化体育娱乐为3999元;农林牧渔为3938元;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926元;制造业为3859元;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822元;教育为 3816元;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3661元;建筑业为3607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3496元;居民服务为3334元;批发零售为3255元;住宿餐饮为2854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9倍。
  就业满意度:到采矿行业最满意
  由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25.9%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3.6%的毕业生感到满意;19.0%的毕业生感到一般;1.2%的毕业生感到不太满意;只有0.3%的毕业生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和本科生,专科生的满意度最低。
  第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第二是西部地区;第三是东部地区;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三,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是县级市或县城;第四是农村,在乡镇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党政机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事业单位;中小学;私营企业(民营、个体);其他企业;医疗卫生单位。
  第五,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7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六,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采矿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农林牧渔;金融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文化体育娱乐;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
  此外,性别之间、学校类型之间的就业满意度差异不大。
  就业分布:乡镇农村仅占2.6%
  根据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回答,2017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0%,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9.1%,在地级市工作的占25.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3.0%,在乡镇工作的占1.8%,在农村工作的占0.8%。
  第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11个单位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私营企业占38.9%;国有企业占27.9%;三资企业占8.1%;国家机关占4.9%;其他企业占4.6%;其他事业单位占4.6%;中小学占4.2%;高等学校占3.1%;科研单位占1.5%;医疗卫生单位占1.1%;其他占 1.2%。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非常集中,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最主要的就业单位。
  第四,按工作类型划分:7个工作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29.8%;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6.7%;商业和服务人员14.3%;企业管理人员14.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1.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5.1%;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8%。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有5个类型的工作比例达两位数。
  第五,按行业划分: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是:金融业为15.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0.8%;制造业为10.3%;教育为9.1%;建筑业为6.7%;农林牧渔为5.4%;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4.5%;批发零售为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4.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0%;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7%;房地产为2.7%;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 2.3%;文化体育娱乐为2.1%;住宿餐饮为1.9%;采矿业为1.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1.0%;居民服务为1.0%。
  新兴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表现突出,成为占比最大的两个行业,占比合计为26%。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依然重要,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占比合计为17%。教科文卫体等事业行业占比合计为15.4%,其中教育行业占比突出,占比为9.1%。

就业率篇(三):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内容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了什么内容?那么,今天,CN人才公文网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内容,内容仅供参考。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内容
  近日,第三方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报告显示, 201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稳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制造、建筑等)面临挑战,知识与服务密集型的现代产业(教育、信息技术等)发展强劲。毕业生管理学科门类就业率最高,民企、中小微企业成为主要就业去向。
  201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稳定 继续深造比例略升
  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6%)与2015届(91.7%)基本持平,比2014届(92.1%)略低。其中,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15届(92.2%)基本持平,比2014届(92.6%)略低;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与2015届、2014届(分别为91.2%、91.5%)基本持平。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平稳态势。
  大学毕业生受雇工作和创业比例与上届基本持平,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7.3%)与2015届(77.4%)基本持平,与2014届(79.2%)相比有所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与2015届、2014届基本持平;“正在读研/读本”的比例略高于2015届、2014届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半数以上仍在求职。在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7.5%)中,半数以上还在继续找工作(4.0%)。
  教育、IT业需求强劲 建筑、制造业需求下降
  与2014届相比,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行业类为“教育业”(增加3.1个百分点),其后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增加2.0个百分点)、“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8个百分点);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为“教育业”(增加1.8个百分点)、“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增加1.7个百分点)和“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2个百分点)。
  与2014届相比,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降低了1.6个百分点;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交通工具制造业”,降低了1.7个百分点。
  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在大学生各项主要就业指标上亮起了“红灯”,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都出现相似趋势。以本科为例,从吸纳能力来看,2012届毕业生有28.8%在制造业就业,到2016届该比例下降了近9.4个百分点,跌至19.4%。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薪资水平也相对较低。总体来讲,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制造、建筑等)面临挑战。 知识与服务密集型的现代产业(教育、信息技术等)发展强劲。
  管理学科门类就业率最高 法学垫底
  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6%),其次是工学(93.5%);最低的是法学(84.9%)。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95.4%),最低的是历史学类、法学类(均为86.1%)。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5%)、工程管理(95.9%)、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95.8%)。
  注意点:2016届本科管理学、工学门类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
  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3.4%),最低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7.5%)。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食品药品管理类(93.9%),最低的是畜牧兽医类(89.3%)。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98.7%)、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95.9%)、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95.8%)。
  从三届的就业率数据变化趋势看出,本科学科门类中的理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医学、文学、法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下降。高职高专 专业大类中的公共事业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医药卫生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下降。
  民企、中小微企业成为主要就业去向 东北地区难留毕业生
  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看,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53%上升为2016届的60%。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25%下降到2016届的19%。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12%下降到2016届的8%。这些变化反映出外企、国企招聘放缓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而民营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撑凸显重要。
  此外,数据还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2届的54%上升为2016届的56%。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持续上升。近三年来,东北区域经济体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连续三年就业率地域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制造业需求下降明显, 主要集中在交通工具制造业、机械五金制造业、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其中,交通工具制造业人才需求的下降最为明显。 2014~2016届本科东北生源在本地就业的比例也逐年下降。
  相关内容
  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
  这是麦可思研究院连续11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研究。报告对全国28.9万个2016届大学生样本进行毕业半年后跟踪评价,覆盖全国669个本科专业、644个高职高专专业以及大学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35个职业、327个行业。麦可思曾对2013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过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评价,2016年底又对此进行了三年后的再次跟踪评价,5万全国大学毕业生样本覆盖本科专业353个,高职高专专业568个,覆盖大学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35个职业、325个行业。
  报告显示, 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与2015届的91.7%基本持平,比2014届的92.1%略低。其中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15届的92.2%基本持平,比2014届的92.6%的略低;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与2015届、2014届(分别为91.2%、91.5%)基本持平。
  另外报告还显示, 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6%,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3%。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2012届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为55%,近五届平均每届增加2个百分点。
  月收入跑赢CPI 远超农民工
  近年来社会上一直有观点称随着就业压力增大,大学毕业生收入微薄,甚至不如农民工。事实果真如此吗?显然不是。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月收入显著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并且高等教育在大学生毕业三年内回报明显。
  根据调查,2016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为3988元。其中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月收入为4376元,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月收入为3599元,均高于2801元的城镇居民2016年月均可支配收入。值得注意的是,有10.3%的2016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
  另外,从2012届到2016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从3366元增长到4376元,增幅为30%。考虑到通货膨胀,在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进行调整后,月收入依然增至4043元,增幅为20%。同样,2012至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从2731元增长到3599元,增幅为32%。在根据CPI进行调整后,月收入增幅也有22%。
  此外报告显示,与自身相比大学生收入增幅也非常明显。2013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与其毕业时相比涨幅为84%。其中本科涨幅为87%,高职高专涨幅为81%。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2013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6667元,比2016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的3275元要高出3392元;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5312元,比2016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高2037元。
  专家表示,这反映了高等教育回报在三年内效果明显。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后发力较强。
  教育和金融产业就业比例增长最多
  报告显示,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依然是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53%上升为2016届的60%,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25%下降到2016届的19%,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12%下降到2016届的8%。
  同时,2012至2016届大学毕业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6%下降到21%,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48%上升为55%。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2届的54%上升为2016届的56%。
  产业方面,信息、教育等知识密集型产业雇佣大学毕业生比例持续上升,建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雇佣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下降。与2014届相比,2016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行业类均为“教育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3.1个百分点,高职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1.8个百分点。其次均为 “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
  与2014届相比,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降低了1.6个百分点;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交通工具制造业”,降低了1.7个百分点。
  此外,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在大学生各项主要就业指标上亮起了“红灯”。以本科为例, 2012届毕业生有28.8%在制造业就业,到2016届该比例下降了近9.4个百分点,跌至19.4%。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薪资水平也相对较低。
  管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
  就业率方面,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达93.6%,其次是工学,为93.5%;最低的是法学,为84.9%。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达95.4%,最低的是历史学类、法学类,均为86.1%。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为93.4%,最低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为87.5%。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食品药品管理类,为93.9%;最低的是畜牧兽医类,为89.3%。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均超过95%。
  报告还评出了2017年大学生就业的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报告显示,2017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告学。其中,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三届是绿牌专业。2017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专业包括:市场营销、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软件技术、视觉传达、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其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连续三届是绿牌专业。
  2017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历史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法学、美术学、生物工程。其中,音乐表演、美术学连续三届是红牌专业。2017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图形图像制作、初等教育、会计电算化。其中法律事务和语文教育连续三届都是红牌专业。
  三年内超半数创业者退出
  如今大学生创业正如火如荼,不过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存活率需关注,创业效果应从长评价。
  根据调查,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有46.2%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2届的48.6%减少了2.4个百分点;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6.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2届的47.5%)略低。这意味着三年内超过一半创业人群退出创业,创业失败风险不容忽视。
  不过这并不影响越来越多大学生投身创业大潮,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2.3%的人自主创业,三年后则有5.9%的人自主创业。更多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毕业生的创业效果应从长评价,不能只局限于毕业时的创业人数。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2246/

推荐访问:大学生就业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