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就业创业网]奉化就业网

来源:其他范文 时间:2018-07-26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范文】

篇一:[奉化就业网]幼儿园招聘启事的优秀范文

  喜欢小动物似乎是每一位孩子的天性。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幼儿园招聘启事的优秀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园招聘启事范文一】
  **市**中心幼儿园是一所教育局所属的公办幼儿园,是**市特级幼儿园。幼儿园拥有两个园区,在职教职工58名,在园小孩子520名。
  拟定招聘教师10名,具体事项通告如下:
  一、报名条件:
  1.热爱小孩子教育工作,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团队意识强;
  2.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3.学前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高中、大专等其中有一个学历是学前教育专业亦可);
  4.年龄在3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以酌情考虑)。
  二、报名截止时间:2015年7月5日。
  三、报名方式:直接到幼儿园报名或下载报名表(见附件),并将报名表发至邮箱(**qq.com)。
  四、招聘方式:考核面试
  五、考核面试地点及时间:新安江中心幼儿园清江园区音乐厅(严州大道,**市实验小学旁)。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六、考核面试内容: 师德、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等
  七、准备材料:报名表、学历证书、获奖证书、职称证书、小孩子教师资格证书等原件和复印件(原件核对过后拿回,复印件留下)。
  八、联系人及联系电话:范老师 58**0 郭老师 5**6
  【幼儿园招聘启事范文二】
  在经济危机下为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通知》(甬政发〔XX〕106号)精神,经研究,决定定向招聘一批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现将招聘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计划确定
  本次全市共招聘幼儿园教师500名,用人单位范围包括各种办学体制的幼儿园(包括民办幼儿园)。其中,海曙区36名,江东区31名,江北区28名,镇海区25名,北仑区35名,鄞州区85名,慈溪市77名,余姚市56名,奉化市25名,宁海县47名,象山县45名,大榭开发区2名、东钱湖旅游度假区4名,宁波国家高新区4名。
  二、招聘基本条件
  (一)热爱小孩子教育事业,热爱小孩子,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在校期间无违纪处分及违法记录。
  (二)具有与履行招聘岗位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相关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
  (三)学历要求: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
  (四)身心健康,体检合格。参照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
  (五)具备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所要求的其他条件。详见各县(市)、区教育、人事部门网站招聘公告。
  三、招聘基本范围(符合下列范围之一
  (一)宁波市生源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二)在甬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三)宁波市生源未就业的XX年、XX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或学前教育类毕业生((凭未就业登记证或其他能证明本人未就业的相关材料)。
  (四)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或学前教育类专业毕业,具有小孩子教师资格证书,年龄在28周岁以下(1981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宁波市在职非事业编制教师,研究生放宽至30周岁以下(1979年7月1日以后出生)。限报任教幼儿园所在县(市)、区的应聘岗位。
  (五)专业对口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或学前教育类专业应届毕业的省级优秀毕业生,教育部所属师范院校全日制师范类或学前教育类专业毕业的应届优秀毕业生。
  四、招聘原则及办法
  (一)本次招聘由宁波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
  (二)招聘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用的原则,同时对部分应聘人员给予政策倾斜。
  1、宁波市生源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应届毕业生附加3分;
  2、宁波市生源未就业的XX年、XX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凭未就业登记证或其他能证明本人未就业的相关材料)附加3分;
  3、宁波市生源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及在甬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附加2分;
  4、家境贫困的宁波大市生源户籍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附加4分(凭总工会发放的特困职工家庭证书,或民政部门出具的城乡低保家庭证书,或劳动部门出示的零就业家庭证明)。
  以上各项加分不能累计。
  (三)应聘人员必须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考试。业务考试形式分为笔试、面试,均采用百分制。
  1、笔试:
  笔试由宁波市教育局会同宁波市人事局组织实施。笔试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理论、学前教材教法、专业综合知识等,由宁波市教育局统一命题,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当地人事部门同时组织进行。笔试成绩按卷面得分的40%计算。
  各县(市)区教育局依据笔试成绩和附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按1:2的比例确定面试人员。不足计划数的,按实际人数进入面试。
  2、面试
  面试工作由各县(市)、区教育局会同当地人事部门制订方案并组织实施。面试包括上课或试讲,幼教专业技能测试和综合素质考察。面试占总成绩60%。面试实际成绩低于60分的直接予以淘汰。

篇二:[奉化就业网]试谈区域核心竞争力论文

  [摘 要]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主要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组成。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浙江省宁波市为例,着重分析了各县市(区)的核心竞争力,阐述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状况及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并以宁波市核心竞争力较弱的象山县为重点剖析对象,提出其提升核心经济力的具体对策思路。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区域经济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全球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争相向最有效率的地方流动,哪里发展环境好,哪里竞争力强,发展就快,后劲就足,潜力就大,反之就会陷入被动甚至被淘汰。在这一背景下,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不在于今天已有什么,更重要的是明天会有什么,其先决条件就是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内外经济竞争与合作中占据主动,有效地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准确把握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理论,是企业战略理论的前沿,最早由著名管理学家C·K·Prahala·GaryHamel提出来的,指出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后来延伸至地区、城市甚至是国家。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指区域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它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具有不易被其它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其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是其他地区所没有或程度不及的,在竞争中能获得较大的差别利益;具有充分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能够极大地满足经济和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具有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就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能为区域经济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区域核心竞争力有两个基本组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资源有关,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正如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里生产……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制造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李嘉图也指出:一个国家即使在各种生产方面处于成本劣势的条件下,也可通过生产相对成本劣势较小的商品出口换取成本劣势较大的商品,取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对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贡献是造成了某种差异性,如资源成本方面的差异,形成特色产品等,从而能在竞争中获得较大的差别利益,它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特色力。
  一个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可以是:区位优势,如地处交通要道和枢纽,或沿海、沿边;自然资源优势,如区内蕴藏有大量矿藏资源,或丰富水能资源;社会资源优势,主要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区内已集聚的智力资源,或成为政治、经济、金融中心;混合型,即以上优势兼有。这些特色和优势或是天然禀赋,如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其他地区无法学习和转移;或是历史发展的长期积累,如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表现为时间的某种函数,其他地区在短期内很难追赶,因此都能带来较大的差别利益。尤其是天然禀赋的比较优势,一直都是区域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和资源利用有关,是指在竞争中相比于竞争对手的更强的能力与素质。麦克尔·波特的定义是:一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即该国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竞争优势是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使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方面增强了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与联系,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竞争,并使技术优势成为竞争的主要基础;由此也使市场竞争出现了新的特征,即从以往的最终产品的竞争前移到了产品开发、甚至科学研究阶段,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具有了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些新的发展加上国际贸易的扩大,使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作用相对减弱,而资源利用能力的作用不断上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资源禀赋上可能是富有的,但有利的条件却不一定能形成优势竞争力。有的国家和地区虽然资源缺乏,但通过技术优势而对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如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等等,仍然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大量实践表明,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能否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并能持续地保持和发展这种生产力,而不仅仅是依赖比较优势,由此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
  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特别是创新力。相对于比较优势,其在核心竞争力中地位也更重要。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交通、通讯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替代性资源的增多,基本要素(如土地、矿藏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下降,而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高级要素(如知识、人才、科研机构、信息网络等)的作用上升。同时,基本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要素则是社会的后天创造,这种创造主要依赖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因此,为了创造更多的高级要素,提升经济竞争力,发展内生能力就成为主要方面。另外,“内生”性还指出了创新力和竞争优势是主动有意识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自然存在的。这一方面意味着竞争优势的取得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另一方面也说明竞争优势并不是某一国家和地区所独占的,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去争取。
  竞争优势概念的提出,确实降低了比较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消除比较优势的存在,而是包含了后者。竞争优势的思想可一直追溯到德国古典经济学家弗·李斯特,他就强调了国家专有因素(如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后来从弗里曼和理查德·纳尔逊等人开始,都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中对国家专有因素以及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给予了重视。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国家专有因素(包括比较优势)赋予一国经济竞争力及其发展以独特性,并影响着国家和地区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具有极大的意义。然而竞争优势的概念相对于比较优势有了更多的发展,主要是它根据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突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内生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内容也更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多方面,实际上是一国和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
  (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升级转化的辨证关系。首先,二者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同时存在与发生作用。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不可能在一切产业中都占有国际竞争优势,而只能在不同的产业分别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其次,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容易形成较强的国际或区际竞争优势,长期拥有竞争优势也就容易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比较优势。最后,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彻底发挥,更新再造。经济全球化是实现资源全球配置的过程,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体,必须形成国际或区际的竞争力,才能保持和发展其比较优势;缺乏比较优势的经济体,只要形成国际或区际的竞争力,就能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甚至将对手的比较优势转移为自己的竞争优势。
  因此,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应该利用比较优势的独特性,将其作为基础,大力发展竞争优势作为主导,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
  二、正确把握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我国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形式,目前主要有四种:一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如北京中关村、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就是以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而站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前列;二是特色经济,如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等。通过与其他地区相比较的鲜明差别,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兴办经济特区,如一些沿海沿边地区创办的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借本地区有利于对外贸易和交往的地理位置,来扩大自己的经济发展能力;四是重点发展某一产业,实行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因其能高效率的生产某类产品,产生较大的资源集聚和市场效应,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这些形式中,大都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符合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也有利于其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主要是突出比较优势,发展竞争优势的问题。
  (一)、突出比较优势经济
  竞争力简单说来,是资源价值和资源利用(转换)能力的共同表现。比较优势主要是提供了有利的资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有利的资源不一定就能提高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还要看资源的经济市场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独特性。由此出发,比较优势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是功能化,即发挥特色的作用,使特色转化为地区经济的一种功能。例如,峡谷和盐湖如不利用,就是穷山恶水,但若发展特色旅游,就成了吸引市场需求的宝贵资源。因此,必须要根据资源和条件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区位优势地区可努力发展金融、信息等服务业,或成为商品集散中心、对外贸易的窗口;智力密集区就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知识产业;资源优势地区则应发展特色经济。在这方面,要从全国经济布局和统一市场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对本地区的经济功能进行明确定位。
  其次是产业化,即将区域特色做大,使之构成产业力量,产生相应的市场效应,因此要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要根据本地区的功能定位来选择主导产业,集中资源,重点发展。产业培育要高起点,即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超前性,即水平先进,有发展前景。尤其是要摒弃传统的一家一户或家族式的经营形式,改革落后的手工作业方法,采用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第三是布局优化,区域经济内部也会因资源和条件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应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出发,调整优化地区的经济布局,目的是突出比较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整体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本思路首先是明确区域内各地区的优势和特定功能,以及适宜发展的产业和不宜发展的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经济区;同时明确主导地区和主导产业,突出重点,发挥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布局调整要尽可能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对整个经济区域按照强化分工、重点明确、增强联系、优势互补、功能协调的原则进行综合规划,形成分工协作、布局合理的区域经济体系。第四是品牌化,即实行名牌战略,树立区域形象,扩大区域特色的知名度,以品牌来开拓、占领市场。现代市场注重品牌,从而使品牌成为开放市场竞争的焦点,尤其在市场国际化后,品牌更成为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品牌给予扶持和扩展。而且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品牌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为此,区域产业在做大的同时,要做强做优,为品牌化打造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加强宣传和推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
  (二)、发展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资源利用(转换)能力的反映,在现代经济竞争力发展中起着更大的作用,因此是核心竞争力创建的主导方向。发展竞争优势关键是提高创新力。对区域经济而言,首先应明确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就是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突出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升特色产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对此麦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并不一定是看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看该国和地区有无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体。换言之,国家竞争优势通常寓于某些独特的产业部门,实际上是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问题。我国有些地区产业发展追赶潮流,一哄而上,各地差异不大,结构雷同,其实和竞争优势的含义相差甚远,其结果是既丢失了特色,又竞争乏力。
  其次是营造竞争性环境和推动创新。按照麦克尔·波特的观点,决定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有四个:第一是要素条件,主要是发展高级要素,如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建立科技机构和信息网络;第二是需求条件,包括市场的开放性和质量。前者能使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后者则表明市场需求对企业产品的技术、质量是否有更高的要求;第三是相关的支持产业,指某种产业在国内是否具有相应的支持产业,并且具有国际支持能力,包括加工机械、原料和零配件的供应等;第四是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主要指结合本国本地区特点的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可能通过扶持一两个企业或产业,保证其获得必要的技术、资金和原材料的供应,就能使其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优胜者。必须是在国内竞争的环境中,与其他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推动企业和产业进行创新和升级,才能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强企业(产业)。这四个基本因素相互促进和影响,组成为一个“菱形构架”。他强调指出,政府应通过影响“菱形构架”的因素来提高产业的创新和竞争力,如增加教育和科研投资,推动市场开放,鼓励竞争,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等。
  再者发展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和模式。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范围经济和产业群概念。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相对应,规模指生产系统(如固定资产、职工人数或生产能力)的大小;范围指生产系统的集合分离程度。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一是规模经济注重某种产品生产能力的扩大,而范围经济则强调多品种产品能力,从而有更强的市场适应力;二是规模经济强调生产系统在企业内部集中,以取得生产活动的经济性,而范围经济特别是外部范围经济则是将生产系统分解到不同的企业,各个企业在专业化基础上着重发展核心能力,再通过地理范围上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与合作,使各个企业按价值链结成更大的生产系统,来取得生产活动的经济性。因此,范围经济更好地突出了企业的专业化特点和优势,以及在合作中共同创新、集体参于竞争的要求。产业群是指相互关联的企业、科技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用户,通过附加值生产链的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网络。其中既包括了价值链,即创造价值的一系列不同而又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又包括了学习网络,即企业之间因相互学习、共同开发产品而结合起来的某种合作关系。
  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展竞争优势所涉及的因素、需要的资源日益增加,已不是单靠企业自身所能完全解决的,实际上相当数量的创新并不是由企业单独完成的。范围经济和产业群强调的,就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努力利用外部资源来满足企业发展和创新的要求,或者共同开展创新。普遍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产业(企业)、供应商、知识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用户之间形成的网络(群)的紧密程度。由此出发,区域经济应充分利用其地理接近性和集聚性的优点,大力推进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新的区域产业组织形式和模式,以此推动本地区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
  (三)、加强区域创新
  创建区域核心竞争力必须大力推进区域创新。首先应该明确,一国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既可以表现为以更高的效率生产同类产品,也可以表现为创造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差异性产品的能力,因此创新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样都是重要的。其次,强调特色不是要特化(如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过于特化往往使经济发展陷于困境,就像特化了的生物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一样。现代市场竞争的发展在突出特色的同时,也要求区域经济具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创新能产生多样性,增强区域自我调节与发展的机能,因此是避免特化的主要途径。第三,由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没有任何一种优势能够永远维持,只有不断创新,产生新的优势,才能在经济的波浪式发展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反之,没有特色和优势的地区也能通过创新而发展自己的竞争力,进而占据优势的地位。
  我国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比较优势的层次。主要表现是囿于传统,经营采用粗放模式,经济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在技术能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等影响竞争力的诸多因素方面发展程度还较低,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区域创新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总的来看,就是要通过创新,在突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改革经营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推动区域经济从一般水平上的数量扩张向竞争力提高中的整体升级转变。为此,区域创新可从三个基本层面来考虑。
  基础层面是技术创新,关键是要建立自主技术体系,创造自有知识产权,以便增强持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同时也为经营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提供技术基础。技术创新应以提升竞争力为导向,同时要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正从过去以引进技术、结合本地低价劳动力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向自主技术开发,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来降低成本为主的模式。这种转变体现了竞争优势的地位正在上升,技术能力的发展是首要前提。另外,要大力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这方面主要是大力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新产品,同时发展精加工深加工技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核心竞争力不是指的某一具体产品,而是表现为区域特色的综合能力。因此,技术创新要注重战略问题,着重发展与区域核心专长相关的整体能力与系列产品。
  主要层面是要素创新。包括:(1)基本要素创新。例如对特色经济区,目的是通过创新来保护和改善现有资源(如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等)的品质和性能,并发展新的资源(如引进新的动植物品种等),提高特色经济的产出价值和效益。(2)高级要素的创新。高级要素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意义更为重要。高级要素的内容十分广泛,因而创新也必须多方面、多元化,从科学技术、人才、有关机构、基础设施,一直到社会文化、国民素质等都应作为创新的对象。应该有意识地发展和保持这种多元化结构和内容,为经济及竞争力的发展奠定广泛和深厚的基础。高级要素的创新需要相应的环境,例如交通发达和信息密集地区,一般也更容易吸引和集聚知识与人才,尤其需要社会的政策、体制及各机构、资源之间的协调、支持与配合。因此,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改革体制,推动人才和知识的流动,甚至通过城市化以提高资源集聚的水平、密切各机构及资源的联系与接触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最后,创造高级要素的机构(如教育、科研机构)本身又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资源和知识,因而其创造是一长期的积累、渐进过程,需要在科研、教育、国民素质等方面持续投资,不断发展。总而言之,与本文所说的其他创新相比,要素创新最为复杂。对原本基础较为缺乏的地区,有必要选择适当途径,以取得更大的成效。一种途径是扬长避短,即首先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深加工精加工起步,促进资金投入、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再逐步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元要素创新方向扩展;第二种是逐步推进,即利用发达地区已有的要素条件,作为增长极,引导并推动周边不发达地区开展创新,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区域要素禀赋的目的。
  最高层面是产业创新,即在技术创新和要素创新的基础上,推进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在产业层面上,创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是根据国内、国际分工,走非均衡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产业发展不能大而全、小而全;也不是只有搞工业才能促进经济和竞争力的发展和提高。应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和条件,选择适宜的特色产业,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创新的重点是在竞争优势,一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的,努力提高产业的内在素质,采用新技术,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方向发展;二是以增强自我调节和发展机能为目标,积极探索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结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努力培育和发展有前途的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使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长保活力;三是对产业内部组织形式进行探索和改革。我国很多地区产业内部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各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整体竞争力。实际上,产业内部组织形式和模式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前述产业群概念,因此区域产业创新应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一些原本不存在资源优势,但通过专业化、规模化仍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的地区(如海宁皮革业、珠江三角洲电子业),这一方面的创新应该说既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发展过程的逻辑性。
  (四)、改善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当今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经济的开放度和区域之间的协作程度,发展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只有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才能形成发展的内生活力,激活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创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力;只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更好的利用两个市场和两个资源,广泛吸收资金、技术、人才,强化特色力。竞争优势的形成是可以通过后来的努力达到的,而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创新环境,能更好的吸收并增强经济发展的高级要素(如知识、人才、科研机构、信息网络等),从而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以推动区域创新为主导,提升基于比较优势而形成的特色力、发展竞争优势所表现的创新力以及特色力和创新力提升所必需的环境力。
  三、区域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是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省、市甚至全国竞争力都非常重要。而县域经济又是区域经济重要因子,属于区域经济范畴。为了便于诠释分析,我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宁波市为例,对县域核心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以求达到阐释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一)、宁波市各县市(区)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过程
  从以上分析可知,县域核心竞争力关键取决于特色力、环境力和创新力。而特色力具体表现为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状况,可由工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体现。环境力具体表现为内部经济发展环境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可由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及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体现。创新力具体表现为县域创新的成果,可由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体现。由此,确定县域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
  X1——工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X2——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X3——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X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以上选取的4项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联关系,很难直接用其进行县域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分析判别,为了将其综合成为一个可以评估县域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变量,并显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的经济数量方法。该方法从大量的可观测因子变量中通过因子分析计算,把众多的因子变量概括、析取和综合为少数重要因子(这些因子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较大的解释力或承荷力),并通过对各因子变量的综合得分值进行相对次序排列,从后建立起最基本、最简洁的概念体系,最终达到区域经济诸因子之间差别明显化和可操作化的目的。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选择因子变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测算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因子得分及排序。
  通过因子分析对原始变量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可以浓缩数据信息,简化指标的结构,以便用最少的综合指标来概括和显示最大量的经济事实,从而达到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提示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目的。
  我们以宁波市为例,对宁波市6个县市(区)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估分析,原始数据见表一。
  表一
  宁波市6个县市(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值
  县市(区)X1X2X3X4
  鄞州区0.330.570.110.073
  象山县0.640.290.070.040
  宁海县0.400.280.080.049
  余姚市0.480.300.180.093
  慈溪市0.790.400.080.045
  奉化市0.720.580.120.256
  由此,我利用SAS软件对表一中四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由此可以得出方差解释表及因子载荷矩阵,分别见表二和表三。
  表二
  方差解释表
  因子序号特征值贡献比例值(%)累计贡献值(%)
  12.034250.8650.86
  21.217230.4381.29
  30.692517.3198.60
  40.05611.40100
  表三
  因子载荷矩阵
  变量主因子一主因子二
  X1-0.08100.9642
  X20.8031-0.2209
  X30.69160.2006
  X40.77830.2134
  由表二可知,只要选择第一主因子,第二主因子,它们的累计贡献值已达81.29%,即这两个主因子能解释的变异量已达81.29%,而且第三主因子的特征值小于1(按照相关统计原则,选择主因子的标准是其特征值一般都大于1,且主因子的累计贡献度达到80%-85%即可)。所以,选择两个主因子已能充分地反映宁波市各县市(区)核心竞争力状况。通过计算可得2005年宁波市各县市(区)核心竞争力,在主因子一、主因子二上的因子得分(见表四)。各主因子在各县市(区)得分的高低,意味着该县市(区)在它所承载的这些变量所处水平的高低。从因子载荷矩所表可以看出:
  表四
  宁波市各县市(区)因子得分及排序
  排序县市(区)F1 F2 F(综合得分)
  1奉化市0.9207 1.250 0.8486
  2余姚市0.4772 -0.0956 0.2136
  3鄞州区0.8986 -0.8793 0.1895
  4慈溪市-0.0521 -0.5567 -0.1959
  5象山县-1.270 0.7120 -0.4293
  6宁海县-0.5763 -0.8280 -0.5450
  第一主因子在自营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X2),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X3)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4)上有较大的载荷和解释能力,它主要反映了核心竞争力中环境力和创新力的大小。
  第二主因子在工业主导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X1)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和解释能力,它主要反映了核心竞争力中特色力的强弱。
  以上每个主因子所载荷的变量不同,对核心竞争力所解释的变异能力不同,它们对各个县市(区)的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也不一样。因此,为了求得一个反映各县市(区)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分数,按照各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定议综合因子得分为F=0.5086F1 0.3042F2。
  (二)、各县市(区)核心竞争力状况所表现出几个特征
  在上述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进一步深入,发现县域核心竞争力状况有这样几个特征:
  (1)县域核心竞争力总体状况,尤其是环境力和特色力,与区位条件有着较强的联系。奉化、余姚、鄞州区三个县市(区)区位条件优越,紧靠宁波大都市,更容易接受资金、技术、人市场等要素的扩散和辐射,其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创新力,明显领先于其它三个县市(区)。
  (2)特色力只是县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基础,更重要的要以大力发展竞争优势为主导。奉化市几年前还是以服装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但是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培植竞争优势,发展信息产业,确立了其在创新能力中的领先地位,推动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各县市(区)中居于首位。而象山县虽然特色力较强,但对竞争优势培植明显不足,在环境力和创新力居于末位。余姚市、鄞州区虽然特色力不强,但通过发展竞争优势使其在核心竞争力中处于前列。
  (3)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培植创新主体放在重要的位置。奉化市正是通过培植企业这个创新主体,涌现出全国手机行业的排头兵——波导集团,不但使其特色力得到强化,而且使其创新力明显增强,环境力优势逐渐形成。
  (三)、各县市(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通过以上因子分析,可以把县域核心竞争力分为四类:
  第一类,环境力和创新力以及特色力均较强的县市(区),如奉化市。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营造环境和创新优势,巩固并提高特色力。
  第二类,环境力和创新力较强,但特色力较弱,如鄞州区。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继续加快创新步伐,营造新的环境优势,加快竞争优势向比较优势转化,形成新的特色力。
  第三类,环境力和创新力较弱,但特色力较强,如象山县。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以特色力为基础,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尤其是区位条件,加快创新步伐,强化比较优势,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四类,环境力和创新力以及特色力都较弱,如宁海县。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及区际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所在,强化特色,同时加快创新和改善发展环境。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结论:一是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形成更高层次的特色力;二是要把培植创新主体,并积极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好,形成更高层次的创新力;三是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尤其是区位条件,形成更高层次的环境力。
  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对策思路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如何提升区域特色力、环境力和创新力需要根据区域发展实际而寻求思路,下面我就宁波市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象山县作进一步分析,提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思路。
  (一)、象山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象山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桥海兴县、旅游富民、和谐惠民”四大发展战略,比较优势得到强化,特色经济优势显现,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但创新优势比较薄弱,环境优势尚未形成。
  1、特色力得到强化。近几年来象山县立足于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挖掘潜在优势,逐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群。工业特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针织服装、水产食品、装备制造及关键机械基础件、汽车零部件、输变电、模具六大工业特色主导行业,创建了浙江省象山县工业示范园区和环杭州湾产业带象山产业区。现代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业产业初具规模,渔业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拥有250马力以上钢制渔轮1380余艘,2005年,水产品总量达到55.5万吨,渔业产值35亿元。中国水产城水产品交易量达到26万吨。拥有水产加工企业254家,年加工总量29.7万吨。滨海旅游业蓬勃兴起,全县初步形成“一带、三区”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2005年,接待旅游人数达200万人次,旅游经济综合收入10亿元。海鲜餐饮业持续红火,象山在外大型餐饮业达到百余家。2005年,县内餐饮营业额达9亿元。海洋运输业发展快速,总运力达到33.9吨,货物运输量达1240吨。特色农业迅速发展,柑桔、杨梅、出口蔬菜、特种畜禽和大黄鱼、梭子蟹、紫菜等产业,初步形成“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基地(农户)”的7大“龙型经济”。全县共有国家、省、市级绿色认证农产品和农产品基地16个,名牌产品79个。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2家。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1.9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建筑经济实力雄厚。拥有资质企业38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7家,建筑从业人员13.5万余人。先后创国家“鲁班奖”11项,上海市“白玉兰奖”和省级以上优质工程奖270余项。2005年,全县建筑施工产值255亿元,列全省第四位。实现对外承包和劳务营业额2亿美元,居全省第一。
  2、创新力比较薄弱。象山县科技基础薄弱,创新力不强,虽然产业特色化程度较高,但对照国际性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和标准,象山县现有的特色产业群还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产业的集聚依然源于企业间相互模仿,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同一分工环节,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发育程度低,产品产业链纵向延伸与相关服务业横向扩张远远不够,而且参与国际同类产业的深度和国际化程度不够。即使像针织服装业这样拥有较为完整产业链的产业,如果从研发、加工、设计和营销等综合能力角度考虑,就发现大多缺乏设计、营销等能力,而只能从事产品的初级加工,产业综合能力相对单薄,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营销控制能力还远远不足以“自立”。
  3、环境力有待提高。近几年虽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象山县仍是交通末梢,水资源瓶颈制约依然突出。生态建设和城市化推进虽然较快,但距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尚有较大距离。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其它地区相比不占任何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城市管理落后,机关效能不高,“服务”和“效率”并没有从根本上深入人心,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机关运行管理体系,良好的监督机制并未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力和创新力的提升。
  (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综观国内外竞争形势和象山县核心竞争力发展状况,今后一个时期,象山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立足科学发展,推进海陆一体,构建和谐象山,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桥海兴县、旅游富民、和谐惠民”四大战略,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依托,以区域创新为动力,营造个性,发挥特色,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现代滨海新城、滨海产业新区、滨海休闲中心和海洋文化大县,基本形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框架。
  1、建设特色化的产业集群
  从世界范围地域竞争的规律和趋势看,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应该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在当代信息、交通条件下,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发展已呈现集群化的发展规律,能否形成国际性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关键,意大利的崛起,就在于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三大类传统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家庭用品类产业集群和个人用品类产业集群;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台湾新竹则是高新新技术产业领域成功的例子。象山县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针织服装、水产品加工、汽配三大特色产业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发展的重点就是要推动产业集群进程,以形成国际性产业集群、发展生态工业为导向,加快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推进特色产业群向产业集群转型,着力打造综合优势强、产品附加值高,技术、营销网络、要素等支撑体系健全的国际性产业集群,并使之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体。
  (1)提升壮大针织服装产业集群
  针织服装产业群是象山县发展最为成熟的产业群,拥有生产企业85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60亿元,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网络和较强的企业家群体,基本形成了集织、漂、染、印、绣、整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在加工环节上已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是国际名牌产品的定点加工基地,但营销控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针织服装产业集群推进的关键是在继续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完善中高档针织服装产业链的同时,重点突破营销控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实施品牌工程,增强营销控制能力。产品营销是针织服装产业的终端,产品营销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产业能否保持快速增长。象山县针织服装业虽然凭着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信誉、以及关系网络赢得国际营销商的青睐,获得快速的发展,但营销控制能力较弱,以定单加工为主,且国内市场贫乏。国际服装产品营销的发展趋势逐渐以品牌为依托,非价格因素成为服装贸易竞争焦点,象山县针织服装品牌缺乏,直接导致了营销控制能力较弱,致使产品附加值大大降低,大企业难以脱颖而出。今后象山县针织服装业的发展必须实施品牌工程,增强营销控制能力,在世界针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取得有利竞争位置。要认真总结90年代以来在品牌塑造工程中教训,政府、园区、企业三方要通力协作花大力气培植针织服装品牌,以树立品牌为中心开拓国内市场,进而开拓国际市场,从简单的商品贸易方式转变成品牌产品输出方式。政府应建立品牌工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广告促销、建立营销中心等品牌塑造活动;针织协会和爵溪针织工业园区要把品牌工程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加强对企业品牌塑造的服务;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把品牌建设作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抓,提高产品质量,尤其是提高服装产品的设计能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建立紧密高效的营销网络。
  突破两大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面料制作、服装设计是针织服装产业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自主创新的潜力所在。面料的质量决定成衣的档次和价位。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一批中高档面料制作项目已经或正在开始建设生产,象山县面料制作的短腿现象已有较大改观,但受科技基础薄弱,技术人才匮乏等因素影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象山县要引进适合针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的面料制作项目,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服装设计具有很强的产品增值功能,是创造服装品牌的前提,而象山县服装设计能力较弱,几乎处于空白,这对于针织服装业发展相当不利。今后象山县针织服装业的发展必须增强服装设计能力,加快引进、培养一批设计人才,注重服装文化内涵,融入绿色理念、循环理念,提高服装设计水平。
  (2)发展提升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水产品加工产业群是象山县比较优势最突出的产业群,有着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优越的基础条件,拥有国家级中心渔港——石浦渔港,全国规模较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中国水产城。全县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50余家,全年加工处理水产品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初步形成了冷冻、简单加工、深加工产业链体系,但产业链层次较低、科技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当前象山县水产品加工产业群推进的关键是深化延长产业链和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提升加工制造能力,深化延长水产品加工产业链。目前象山县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层次较低,冷冻和简单加工占水产品加工产值的90%左右,水产品加工附加值明显偏低。提升加工制造能力,深化延长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仍是象山县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后要强化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内产业链配套能力,力促企业间逐渐形成共生关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并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高起点建设和改进一批瞄准国际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项目,重点突破鱼糜后道加工产品,拓宽养殖品加工,大力发展方便超市食品和宠物食品等。
  提高科技研发能力,突破海洋生物、海洋药物等高新技术产品。海洋生物、海洋药物等海洋高新技术产品是水产品加工产业的前沿产品、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是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象山县水产品加工业涌现出了像超星公司一样的海洋生物生产企业,但总体上来说,全县水产品加工科技研发能力较弱,科技人才极度短缺。今后象山县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扶持有实力的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在扩大超星公司海洋生物开发规模化,打响拳头品牌的同时,突破海洋药物开发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
  (3)发展壮大汽配产业群
  汽配产业群是象山县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群,全县拥有汽车配件制造企业50余家,2005年实现产值近35亿元。华翔集团为全球汽配500强之一,2002年入主河北中兴汽车有限公司涉足整车生产,2004年10月全资收购了江西富奇汽车制造厂,投资15亿元占地1800亩的新华翔富奇汽车工业园已动工兴建,2004年末正式投产。汽车产业在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10—15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年销量达到1700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目前象山县汽配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整体优势不强,仍处在发展壮大阶段,只要我们抓住发展黄金机遇期,象山县汽配产业群将迎来快速发展,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成为象山县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华翔集团为依托,完善汽车产业链。由华翔集团投资的华翔富奇汽车工业园,预计2006年达到年生产整车10万辆规模,“十一五”期间,华翔集团还将本地投资15亿元建设华翔汽配城,到2010年将形成年产20万套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华翔集团的快速发展不但将带动全县相关汽车配件企业的快速发展,还将催生出相关汽车零配件企业,形成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同时将能较好的依托华翔集团的研发能力,提高汽配生产装备水平。
  全面融入长三角大汽车产业群,壮大自身产业群。中国在未来10—15年内,有望成为世界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无疑将成为中国汽车制造重要中心之一,将率先出现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象山县汽配产业群要主动融入到长三角大汽车产业群中,汽车配件生产企业要充分利用上海的汽车研发优势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主动参与大企业集团的分工与协作,分享集群效应。
  2、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创新系统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新,而核心的核心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在转变经济转长方式的基础上,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能力,推动区域经济从一般水平上的数量扩张向竞争力提高中的整体升级转变。根据象山县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趋势,推进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建立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产业群和园区创新为推动、政府创新为保证的多层次科技创新系统。
  (1)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象山县基本上无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居,象山县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对科技投入明显加大,但总体上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没有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今后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身的科研机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要加大高新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
  (2)大力推动产业群和园区科技创新
  企业创新是基础层面创新,而产业群和园区创新是中等层面的创新,它对推动企业和整个产业创新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而象山县产业群和园区创新几乎空白。今后,象山县产业群组织和园区管理机构要把科技创新服务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园区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尤其是要推动针织服装、水产品加工及汽配三大研发中心建设,为产业群和园区企业提供科技研发服务,对产业群和园区企业的共性技术要主动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重点突破,例如:针织高档面料生产、服装设计、海洋高新技术、汽车关键零配件制造技术等。
  (3)大力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水平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县科技创新中作用,全面推动象山融入到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中去。一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吸收,为全县科技创新的发展创造良好基础。采取人才良性流动、在大中城市建立研发机构等政策吸引人才为我所用;加快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针织服装、水产品加工、汽配等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工人。二是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对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有关院校和企业进行重点突破。三是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营造个性化发展环境
  当前,发展环境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相当频繁,哪里发展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流动要素,哪里发展就快。大连确定“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通过制造城市环境优势,带动整个经济发展以增创新的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象山县发展环境经过近几年集中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优势凸现。今后发展的重点是在提升发展环境综合优势的同时,营造个性,发挥特色,科学发展,打造长三角发展环境特色优势明显、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1)完善基础设施,改变区位条件,全面融入长三角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于区域之间交通的便捷度和经济协作程度,而经济的协作程度有赖于交通的便捷度,交通已经成为制约象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象山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目标,最根本的途径是要解决交通瓶颈问题,从而改变区位条件。要加快象山港大桥和同三线浙江沿海复线建设,彻底改变象山区位条件,进入宁波“半小时经济圈”、杭州“2小时经济圈”、上海“3小时经济圈”,全面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从而进入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在改变对外交通条件的同时,应加大县域内部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水资源平衡问题,其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象山县应尽早实施并完成上张水库、白墩水库、青龙桥水库、杰岙水库、苗山水库及军民塘水库二期等一批水源工程,加快石浦引水工程和军民塘水库取水工程,积极争取实施境外引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
  (2)建设生态县,发展旅游业,塑造和谐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发展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人居环境。城市“可居性”与城市“可产出性”同等重要,人居功能包括居住、就业创业、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生态、旅游是象山的优势,更是特色,旅游被认为是没有污染的“无烟工业”,旅游与环境的关系被认为是“天然的耦合关系”,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也是营造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环境所在。今后应把生态和旅游作为提升象山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予以重点建设。
  建设生态县,打响生态牌。象山县是宁波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最佳地区之一,生态是象山县旅游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生态建设也是象山县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发展环境的关键。今后象山县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实施清水、碧海、蓝天、造绿四大工程,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走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大对城市河道、水系、饮水水源的治理和保护,加快对大塘港等重要水系的集中治理和开发;严格控制海洋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广海洋生态化养殖,加强对沿海岛屿生物多样性保护,扩大野生动物群落,丰富旅游活动内涵;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保护空气环境质量;加大绿化力度,要让绿化成为象山旅游形态主要特色之一,在搞活现状绿化的同时,加大成片绿化力度,重视搞好山体绿化,尤其对劈山开挖山体的补绿增绿,要有针对性的办法与措施。
  强化特色,提高品位,推进旅游业大发展、大提高。旅游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对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它对发展环境的提升具有较大的综合效应。象山县应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全新观念,提一步提升旅游在象山发展中的地位,把发展旅游作为推动象山经济的战略举措,要把建设滨海旅游城市作为一个战略目标,强化特色、提高品位、全面融入长三角旅游圈,推进旅游业大发展、大提高。牢牢树立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生命的观念,坚持从象山的山海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塑造旅游精品,以“一带三区六产品”建设为着力点,从全县角度实现面的铺开,打响“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品牌,凸现滨海旅游城市形象,突出象山在长三角旅游圈中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独特地位。加快旅游设施网络、信息网络和营销网络建设,实现与长三角地区旅游网络的对接与共享,全面融入长三角旅游圈。
  (3)提高办事效率,完善服务质量,全力提升政府效能
  随着交通、通讯、水利等硬环境条件的改善,各地优惠政策的趋同,投资环境越来越强调软环境建设,尤其是政府效能,谁办事效率高,谁服务质量好,谁就能在吸引投资竞争中占得先机。象山县近几年加强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尤其是政府服务经济、服务基层建设,政府效能有了很大提高。今后象山县在加快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同时,要突出重点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完善服务质量。
  实行流水线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参照工厂里流水线工作制度,对政府机关办事各个环节进行定岗定责,哪个环节完不成任务,要承担责任。同时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建立项目登记审批网上查询系统,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监督。
  建立态度追究机制,完善服务质量。各单位办事要提高服务态度,设立“语言禁区”和“态度禁区”,例如:和外商打交道,只能说“怎么办”,不能说“不能办”;和企业打交道,办事不认真、不理睬的,以态度冷漠、生硬、粗暴论处,要受到教育诫为行政处分。企业的事要上门办、赶紧办,如建立服务企业工作队、领导与外商定期对话制等,主动帮助企业解决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汉洪,《经济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
  3、霍尔和泰勒,《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5、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6、乔云霞,《区域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8、朱丹,《基于区域集群的竞争优势和区域集群政策来自欧洲的经验》,《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5期。
  9、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篇三:[奉化就业网]乡镇团委工作汇报


  乡镇团委工作汇报一:
  文成镇位于阆中市东北部,距市区7公里,人口近16000,镇团委拥有14个团支部,1个团委。现有团员500多人。
  近年来,在镇党委及团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服从服务于镇中心工作的同时,镇团委积极发挥党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的作用,以教育青年、服务于青年为出发点,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全镇共青团工作保持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近几年,我们紧紧围绕市“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新的标准、新的要求,以农村团工作为基础,以社区团工作为重点,着重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努力提高团组织的影响力
  我镇团委作为市“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扎实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农村、学校志愿者服务体系。在社区,为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动,成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以志愿者服务站为载体,招募了近百名注册志愿者充实到志愿者服务队中。同时召集辖区内各单位团组织同创共建,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开展“一助一”尊老助老、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在农村,以“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科技兴农志愿行动,利用雷锋纪念日、5.4青年节、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开展集中性服务,在居民密集地段集中开展一些便民服务项目;在学校,招募了一批教师、学生志愿者,形成有力的注册志愿者服务体系,开展扶贫助学、绿地认养、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通过这些志愿者行动的开展,激发广团员青年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热情,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互帮互助、文明向上的氛围。
  二、加强团委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
  目前,镇团委拥有14个团支部,1个团委,各基层都有健全的班子,组织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班子成员团结、上进、进取。为加强团委自身建设,我们狠抓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团组织覆盖率。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要求,我们整顿转化一批“软、弱、散”团支部。各村核编定员后,尽管村组干部幅度精简,各村仍明确一名青年同志兼团支部记;进一步加社区建团力度,我们利用了社区党支部改选的契机,健全社区团组织,使社区团组织的覆盖率达100%;在社区建团的同时,不断的完善社区建队工作,从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活力入手,由居委会和小学联合成立“少先队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以净化小学生身心为目的的活动;
  2、提高团组织的战斗力。全镇团组织从
  团的事业发展出发,特别重视团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配齐配强团支部。团支部记都采取了支部推荐,会选举的方式产生。以学校为重点,抓好团员队伍建设,加团员发展力度,努力提高了团员素质。
  在今后的工作中镇团委要严格按照“五四红旗团委“的标准,在镇党委和团市委的领导下,结合我镇农村工作实际,大胆探索,努力创新,近一步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乡镇团委工作汇报二:
  莼湖崛起路,青年奋斗时。过去的三年,是莼湖逆势奋进、加快跨越式发展的三年;也是莼湖共青团发挥优势,奋发有为的三年。三年来,在镇党委和团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圆满完成了镇第十九次团代会确定的任务和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实现了莼湖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分别在20**、20**、20**年获得了宁波市共青团强镇、宁波市先进团组织、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三年来,全镇各级团组织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着力抓好农村团组织“五项”建设。
  一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党在农村的核心领导地位,把农村基层团组织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组织,按照镇党委及团市委各项活动的要求,使团组织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和助手作用,着力抓好农村团组织“五项”建设:第一,抓班子建设,突出发挥班子成员的带头作用;第二,抓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农村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三,抓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第四,抓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团组织身体力行作用;第五,抓阵地建设,有效发挥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团组织工作的要求,推进基层团内民主化进程,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激发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拓宽团组织选人用人渠道。根据党委、政府及团市委的部署和安排,我镇从今年7月份开始了村级团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选举工作按照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组织实施、总结归档程序,49个行政村于今年9月下旬顺利产生了新一届团组织班子。此次,新选举出的村级团组织班子成员年纪轻、素质好、能力强,使基层团组织焕发了新的活力。自20**乡镇大团委工作全面铺开以来,莼湖镇团委紧紧围绕“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和“社会怎样使青年聚集,就用怎样的方式建立团组织”的这一指示,结合莼湖实际,以党建带团建的基本思路,建立了一个海洋团委,同时建立了直属团组织37家,覆盖了8000多名的团员青年。
  三是积极组织团干部参加团市委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通过典型引路,学习模范和先进经验,把所学知识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并结合各村实际,探索出了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改变了农村基层团组织松软涣散的局面;为壮大队伍,扩大影响,坚持高质量地从优秀毕业生、回村创业青年、行业能手、年轻种养植大户中吸纳能力强、品德好、素质硬、敢于担当的优秀青年加入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后备干部。三年来,全镇共有2400多名优秀青年加入团组织,32名优秀团员成为党组织的新鲜血液,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增强。
  ---三年来,全镇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青少年在素质提升工程中不断进步。
  坚持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团的十七大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举办了“扎根基层、舞动青春青莼湖镇机关干部演讲比赛”,引导广大青年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建设和谐莼湖结合起来。
  坚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年来,全镇各级团组织通过开展“迎国庆,颂祖国”、“祖国在我心中”等征文演讲比赛,结合基层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演讲比赛,清明祭扫万斯同墓等系列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爱国、科学、民主、进步的精神,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
  ---三年来,全镇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激励青少年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成长成才。
  强化宣传,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我们紧紧围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这一主题,全力唱响“走进创业者、服务创业者、学习创业者、争做创业者”四步曲,大力弘扬勇于创业、自强不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营造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文化氛围。今年,我们在全镇范围内通过走访、调查排摸出宁波百琪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晗权,以发明人的身份参与了永磁材料自动化领域1项发明专利,他个人更拥有**项实用新型专利,我们把这样一位青年创业者推入了奉化十大杰出青年的队伍,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创业事业中去。
  深化培训,切实提高青年人才队伍素质。为增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本领,我们积极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并结合农村青年就业实际需求,分别开设了新奉化人技术培训、农村种养殖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机械加工、电工技能培训等实用技术培训。在开展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寻求青年就业创业的新途径,建立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新机制,针对我镇部分重点缺工企业组织开展了“定向培训,订单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就业、服务”一条龙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用工企业的对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年来,我们共举办培训班十多次,培训农村青年600多人,实现转移就业200多人。
  表彰先进,树立青年成长成才典型。为充分发挥青年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教育引导青年树立“干事创业、青年先行”的意识,在全镇广大青年中营造“争先进、当典型”的良好氛围。三年来,通过奉化团市委组织开展的“争当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技能比武大赛”、“青年创业大赛”、“村村好青年”评比等活动,树立了一大批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同时,我们还积极向上级团组织推荐各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典型,有1人被宁波市团市委评为“乡村好青年”,并被推选为省级“乡村好青年”候选人。
  争取项目,为农村青年创业成才提供平台。为切实服务农村青年创业成才,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镇团委积极争取上级团组织和镇党委的扶持,广泛联系各银行扶持创业者有充足的资金,三年来,全镇各级共青团组织共为农村青年争取小额贷款**笔,累计贷款金额达280万元。
  ---三年来,全镇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组织作用,推进青少年在构建和谐莼湖中大显身手。
  “青年文明号”创建再上新台阶。通过在全镇各行业各部门持续、深入的创建,“青年文明号”的品牌效应和优势充分凸显。目前,我镇共有国家级青年文明号集体5家,省级青年文明号集体2家,宁波市级青年文明号集体6家,奉化市级青年文明号集体6家。同时,组织青年文明号集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青年文明号征文活动,为树立职业文明新风,建设诚信莼湖发挥了先进示范作用。
  志愿者行动再创新业绩。继续深化莼湖镇志愿者服务站工作,全力壮大专业志愿者队伍。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我们又创建了莼湖镇“五水共治”志愿队伍,依托四个青年工作服务站,我们把队伍划分成四个小分队。截止目前,我们有专业志愿者队伍9队,注册志愿者达到275人次。同时,围绕国家级生态镇创建,我镇先后参与、举办了“五水共治”专项整治活动和“保护生存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环保行动万人签名活动。并围绕创建活动,组织青年开展了护海行动、“无车日”、“低碳一日行”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的弥勒文化节期间,组织部分优秀志愿者参加雪窦山米勒文化节。
  群众文化活动再展新风采。我们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作为增强团的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校园文化、乡村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全面活跃。在各中小学开展农村少年好书传递万里行活动。在舍辋、尹家、曲池等**个村进行春泥计划,镇团委捐赠了200多册图书。同时,针对广大青少年喜欢和擅长运用互联网交流思想的特点,开通了莼湖团委QQ群、微博和微信群,为广大团员青年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为了丰富和活跃全镇团员青年的文化生活,举办了农渔民运动会、联合市广电中心在南岙村开展了以“服务农村”为主题的文艺下乡活动。
  基层组织再显新活力。按照省里双网互动的工作要求,我们把全镇划分成14个网格,铺下“蓝色海网”。在工业园区、中心镇区等功能区块,镇团委下派团委委员统一调配和管理网格资源和事物,合作社联合网格和海洋团委网格则直接由网格青年选出代表成立管理团队。以海洋团委网格为例,根据各总支分队划分为20个由各渔船分队组成的团总支,每个团总支由25个团支部组成,在各渔船分队选出致富青年来担任团总支书记,他们与普通青年生活作业在一起,镇团委通过吸收他们来凝聚、联系和服务青年。同时,建立网格团员青年数据库,动态掌握网格团员青年的基本信息,重点将全镇2020名流动团员及青年纳入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管理,各网格可及时掌握和了解青年动态与需求,实现网格间的互动联系。
  ---三年来,全镇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作用,促进青少年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实施爱心助学行动。联合市青联、残联和部分企业等结对农村低收入农户青少年,通过助学、助医、助业、助困方式资助贫困大中小学生近200名。在各级团组织中号召向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生活用品和助学金,三年来共筹集发放价值近15万元的生活学习用品。同时,积极争取红十字会、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组织贫困学生参加“芙蓉学子”助学等项目。三年来,有4名贫困大学生圆了上大学的梦。
  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为进一步壮大基层志愿者队伍,我们联合镇关工委,由“五老”人员带头,部分青年教师志愿者参与,通过结对关爱、结对帮教、结对共建的形式,定期到学校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优化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三年来,为500多名学生解决了生活上、学习上的难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1931/

推荐访问:奉化就业创业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