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配方]二陈汤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4 10:00:07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篇一:[二陈汤]中医内科学咳嗽课件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证候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气候变化、六气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对咳嗽的症状按脏腑进行分类,分为肺咳、心咳、胃咳、膀胱咳等,并指出了证候转归和治疗原则。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拟出了不少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隋《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脏腑咳的基础上,又论述了风咳、寒咳等不同咳嗽的临床证候。唐宋时期,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等收集了许多治疗咳嗽的方剂。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明医杂著》指出咳嗽“治法须分新久虚实”,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本节是讨论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感病因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时庄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生,上千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咳嗽的病位,主脏在肺,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所生的病邪,皆侵及于肺而致咳嗽,故《景岳全书·咳嗽》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这是因为肺主气,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内伤之邪,而肺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邪侵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作咳。正如《医学三字经·咳嗽》所说:“肺为五脏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的病变脏腑不限于肺,凡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皆可为咳嗽病证相关的病变脏腑。但是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须通过肺脏,肺为咳嗽的主脏。肺主气,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其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病变过程中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内伤咳嗽病变性质为邪实与正虚并见,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他脏及肺,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津为痰。痰湿犯肺者,多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若久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久病咳嗽,甚者延及于肾,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若转从寒化,则表现为寒痰咳嗽。肺脏自病,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临床表现】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本病证的主要症状。由于感邪的性质、影响的脏腑、痰的寒热、火的虚实等方面的差别,咳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咳嗽的病程,有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咳嗽的时间,有白日咳嗽甚于夜间者,有早晨、睡前咳嗽较甚者,有午后、黄昏、夜间咳嗽较甚者。咳嗽的节律,有时作咳嗽者,有时时咳嗽者,有咳逆阵作、连声不断者。咳嗽的性质,有干性咳嗽、湿性咳嗽。咳嗽的声音,有咳声洪亮有力者,有咳声低怯者,有咳声重浊者,有咳声嘶哑者。咳痰的色、质、量、味等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痰色有白色、黄色、灰色甚至铁锈色、粉红色等。痰的质地有稀薄、粘稠等。有痰量少甚至干咳者,有痰量多者。痰有无明显气味者,也有痰带腥臭者。
  【诊断】
  1.以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症状。.
  2.急性咳嗽,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哕音。
  4.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鉴别诊断】
  1.哮病、喘病哮病和喘病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病主要表现为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喘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2.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尚有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4.肺癌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但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一般咳嗽病证不具有这些特点,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pt;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化痰;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瓜壳、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表热甚者,加银花、荆芥、防风疏风清热;咽喉疼痛,声音嘎哑,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板蓝根清热利咽;痰黄稠,肺热甚者,加黄芩、知母、石膏清肺泄热;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热伤肺津,咽燥口干,加沙参、麦冬清热生津;夏令暑湿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肺热;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清热润燥生津。表证较重者,加薄荷、荆芥疏风解表;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带血丝者,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咳嗽,乃风寒与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现干咳而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于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以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三子养亲汤以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两方合用,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临床应用时,尚可加桔梗、杏仁、枳壳以宣降肺气;胸闷脘痞者,可加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化痰;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兼有表寒者,加紫苏、荆芥、防风解表散寒。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稠粘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方中用黄芩、知母、山栀、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瓜蒌、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通腑化痰;痰热伤津,咳痰不爽,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状,咳引胸胁胀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方中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津。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者加葶苈子、瓜蒌、枳壳利气降逆;咳引胁痛者,加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热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或舌上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方中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阴润肺以止咳;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扁豆补土生金。若久热久咳,可用桑白皮易桑叶,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者加川贝母、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咳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瓜蒌、竹茹、黄芩清热化痰;若痰中带血,加山栀、丹皮、白茅根、白及、藕节清热凉血止血;低热,潮热骨蒸,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白薇等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等以敛汗。
  【转归预后】
  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轻浅,及时治疗多能短时间内治愈。但外感夹燥夹湿者,治疗稍难。因夹湿者,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积湿生痰,转成为内伤之痰湿咳嗽;夹燥者,燥邪伤津,久则肺阴亏耗,转成为内伤之阴虚肺燥咳嗽。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深,治疗难取速效,但只要精心调治亦多能治愈。咳嗽病证若治疗失当,无论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其转归总是由实转虚,虚实兼夹,由肺脏而及脾、肾,正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心、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瘀血互结而病情缠绵难愈,甚至演变成为肺胀。
  【预防与调摄】
  咳嗽的预防,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遇有感冒及时治疗。若常自汗出者,必要时可予玉屏风散服用。咳嗽时要注意观察痰的变化,咳痰不爽时,可轻拍其背以促其痰液咳出,饮食上慎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碍脾助湿生痰,若属燥、热、阴虚咳嗽者,忌食辛辣动火食品,各类咳嗽都应戒烟,避免接触烟尘刺激。
  【结语】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系外感六淫致肺气壅遏不宣;内伤咳嗽或由肺脏自病,肺气虚、肺阴虚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或因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痰火犯肺。无论外感咳嗽或内伤咳嗽,共同病机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但外感咳嗽属实,内伤咳嗽则虚实兼见。所以,外感咳嗽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即祛风寒、散风热、除风燥以宣降肺气。内伤咳嗽祛邪扶正为治疗原则,分清邪实与正虚的主次,酌用祛痰、清火、清肝、健脾、补肺、益肾等治法,以使肺能主气,宣降有权。要注意外感咳嗽慎用敛肺止咳之法,以免留邪为患;内伤咳嗽慎用宣散之法以防发散伤正。正确的调护,如预防感冒、戒烟等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等有重要意义。
 

篇二:[二陈汤]方剂学试题

  一、是非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被尊称为“方书之祖”。( )
  2.运用败毒散治疗热毒痢,称为“逆流挽舟”法。( )
  3.十枣汤虽名曰“汤”,但实际剂型是散剂。( )
  4.龙胆泻肝汤配有滋阴养血的当归、生地,故可治疗肝火上炎兼阴血不足的虚实夹杂证。( )
  5.普济消毒饮主治白喉。( )
  6.苇茎汤组成中的“三仁”是指桃仁、薏苡仁、冬瓜仁。( )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辛凉解表的代表方,故肺热壅盛而无表证之咳喘不宜使用。( )
  8.桃核承气汤由调胃承气汤加桃仁组成。( )
  9.镇肝熄风汤的君药是怀牛膝。( )
  10.阴疽,患处色白漫肿,酸痛不热,脓液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应选阳和汤治疗。( )
  二、 单项选择题(每题1、6分,共32分)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中成药药典是( )
  A《太平圣惠方》 B《成方便读》 C《圣济总录》 D《普济方》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有关君药的含义,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治疗主病 B 治疗主证 C 在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 D 用量居方中各药之首 E 在任何方剂中必不可少
  3. 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应除外下列哪一项( )
  A 防风、苍术 B 细辛、川芎 C 生地、黄芩 D 白芷、甘草 E 前胡、枳壳
  4.桑菊饮与银翘散两方共有的药物是
  A 桑叶、竹叶、连翘、薄荷、桔梗 B 连翘、薄荷、芦根、桔梗、甘草
  C 银花、连翘、薄荷、桔梗、甘草 D 竹叶、连翘、薄荷、芦根、甘草
  E 银花、连翘、薄荷、芦根、甘草
  5.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在组成上共有的药物是
  A 大黄 B 枳实 C 芒硝 D 厚朴 E 甘草
  6.组成中含有肉苁蓉的方剂是( )
  A麻子仁丸 B增液承气汤 C五仁丸 D济川煎 E黄龙汤
  7.加味逍遥散由逍遥散加下列哪组药物组成( )
  A黄芩、黄连 B丹皮、栀子 C黄芩、栀子 D黄芩、丹皮 E黄连、栀子
  8.防风通圣散的主治证是( )
  A少阳阳明合病 B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C协热下利 D表邪未解,里热炽盛 E水湿壅盛,表里俱实
  9.清胃散的组成是( )
  A 当归、石膏、生地、丹皮、升麻 B 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
  C 黄连、石膏、生地、丹皮、升麻 D 甘草、黄连、生地、丹皮、升麻
  E 当归、黄连、甘草、丹皮、生地
  10.治疗口渴面赤,心胸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之证,宜首选( )
  A 凉膈散 B 八正散 C 导赤散 D 小蓟饮子 E 六一散
  11.芍药汤的功用是( )
  A 清热止利,和中缓急 B 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C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D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E 养阴清热,调和气血
  12.青蒿鳖甲汤的主治证是( )
  A阴虚火旺,发热盗汗 B虚劳发热,骨蒸潮热
  C温病后期,余热未清,津气两伤 D温病后期,邪伏阴分 E温病后期,阴虚风动
  13.理中丸的君药是( )
  A人参 B干姜 C白术 D人参和干姜 E白术和干姜
  14.当归四逆汤主治( )
  A 血虚寒厥 B 阳郁厥逆 C阳虚寒厥 D亡阳肢厥 E热盛厥逆
  15.泄泻日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者,治宜首选( )
  A 补中益气汤B 健脾丸C 参苓白术散 D 真人养脏汤 E 四君子汤
  16.由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续断、糯米、黄芩、砂仁组成的方剂是 ( )
  A 归脾汤 B 生脉散 C 补中益气汤 D 泰山磐石散 E 玉屏风散
  17.肾气丸中轻用附子、桂枝的意义主要是( )
  A 温肾壮阳 B 阳中求阴 C 阴中求阳 D 少火生气 E 温阳化气
  18.治疗喑痱,应选用下列何方( )
  A 龟鹿二仙胶 B 七宝美髯丹 C 右归丸 D 左归丸 E 地黄饮子
  19.天王补心丹组成中的“三参”是( )
  A人参、沙参、丹参 B人参、玄参、丹参 C沙参、玄参、丹参 D人参、玄参、苦参 E人参、丹参、苦参
  20.苏合香丸的功用是( )
  A 行气开窍,温中止痛B 化痰开窍,辟秽解毒 C 芳香开窍,消肿止痛
  D 芳香辟秽,温中止痛 E 行气解郁,化痰定惊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止嗽散的组成中有( )
  A桔梗、荆芥B紫菀、百部C白前、甘草 D前胡、杏仁 E半夏、茯苓
  2.普济消毒饮中升麻、柴胡的配伍意义是( )
  A疏散风热 B升提清气 C引经 D火郁发之 E解肌透疹
  3.清暑益气汤的组成中有( )
  A石斛、甘草 B麦冬、甘草 C黄连、知母 D竹叶、西瓜翠衣 E西洋参、粳米
  4.仙方活命饮的功用是( )
  A 化痰通络 B 清热解毒 C 活血止痛 D 消肿溃坚 E 分利湿热
  5.黄龙汤的组成中有( )
  A大黄 B人参 C芒硝 D枳实 E 当归
  6.炙甘草汤的功用是( )
  A 益气养血 B滋阴降火 C通阳复脉 D 滋阴补肺 E健脾和胃
  7.半夏厚朴汤证的临床表现有( )
  A 咽中如有物阻 B舌苔白腻 C口苦口干 D脉弦滑 E进食时吞咽困难
  8.涩精止遗的代表方有( )
  A 固冲汤 B 金锁固金丸 C 缩泉丸 D 四神丸 E 桑螵蛸散
  9.清燥救肺汤证的临床表现有( )
  A头痛身热 B干咳无痰 C气逆而喘 D 舌红少苔 E 脉虚大而数
  10.组成中含有二陈汤的方剂是( )
  A 半夏白术天麻汤 B 杏苏散 C 温胆汤 D清气化痰丸 E 贝母瓜蒌散
  四、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8分)
  1.“七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并举,但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主治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去_________、__________,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4.写出黄芪在下列方剂中的主要配伍意义:补中益气汤_______________;当归补血汤 _________________;玉屏风散________________;补阳还五汤 ______________。
  5.十灰散方名中“灰”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方中所配__________、_________药有防止血留瘀之意。
  6.治疗肝气郁滞之胁肋疼痛,宜选________________方;治疗阴虚肝郁之胁肋疼痛,宜选_________________方;治疗风痰上扰之头痛眩晕,宜选______________方;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头痛眩晕,宜选___________方。
  7.独活寄生汤中具有补肝肾、壮筋骨作用的药物是桑寄生、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方的功用是 ________________ ,主治________________。
  8.茵陈蒿汤由茵陈蒿配伍_________、________ 药组成,具有 _____________功用,主治 __________________。
  9.祛痰剂常配渗湿健脾药,其机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二陈汤]中医师执业模拟试题精选

  第一套第2 部分
  A1型题答题说明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执业中医师模拟试题。
  1.“中焦如沤”是描绘
  A.胃的受纳功能
  B.脾的散精功能
  C.小肠泌别清浊功能
  D.脾胃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
  E.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2.大肠功能失常,可直接影响
  A.肾失气化
  B.肝失疏泄
  C.肺失肃降
  D.脾失健运
  E.脾失升清
  3.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作
  A.气
  B.气化
  C.升降出入
  D.气机调畅
  E.阴阳转化
  4.血液不逸出脉外有赖于气的作用是指
  A.气化
  B.温煦
  C.推动
  D.固摄
  E.防御
  5.与血的循行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肺脾肾
  B.肝心肾
  C.肺肝脾
  D.心肺肝脾
  E.肝脾肾
  6.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
  A.胃液
  B.肠液
  C.血液
  D.泪液
  E.唾液
  7.十二经脉的功能反应于体表的是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8.经脉有表里关系的是
  A.手太阴与手少阳
  B.足厥阴与足少阳
  C.手少阴与手阳明
  D.足太阳与足太阴
  E.足少阴与足阳明
  9.手足少阳经交接的部位在
  A.目内眦
  B.目眶下
  C.拇指端
  D.目外眦
  E.鼻翼旁
  10. 常先困脾的邪气是
  A.风
  B.燥
  C.湿
  D.寒
  E.火
  11. 易致肝风内动的邪气是
  A.寒
  B.燥
  C.湿
  D.暑
  E.火
  12. 易导致肾气不固的情志异常是
  A.过度悲伤
  B.过度愤怒
  C.突然受惊
  D.喜乐过度
  E.恐惧过度
  13. 劳神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
  A.心肝
  B.肝肾
  C.脾肾
  D.心脾
  E.脾肺
  14. 饮在胸膈者,称为
  A.痰饮
  B.悬饮
  C.支饮
  D.溢饮
  E.伏饮
  1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与瘀血的形成有关
  A.气滞
  B.血寒
  C.饮食偏嗜
  D.气虚
  E.血热
  16. 主要与正气的强弱有关的是
  A.居住的地域条件
  B.工作环境
  C.精神状态
  D.气候变化
  E.以上均非
  17. 下列哪项不是虚证的临床表现
  A.二便失禁
  B.自汗盗汗
  C.面容憔悴
  D.疼痛隐隐
  E.二便不通
  18.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
  A.邪气亢盛,正气衰败
  B.脏腑气血虚极
  C.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
  D.邪热炽盛,煎熬津液,大伤
  E.疾病初期,正邪交争过于激烈
  19. 阴偏衰的证候性质是指
  A.假热证
  B.假寒证
  C.虚热证
  D.实热证
  E.虚寒证
  20. 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
  B.阳气偏盛,消灼阴液,阴掖亏损
  C.阳热内盛,深伏于里,格阴于外
  D.阳气虚损,阴气失制而偏盛 E. 阳气虚损,累及阴液化生不足
  21. 在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中,“阴”的含义指“阴邪”的是
  A.阴虚则阳亢
  B.阳盛则阴病
  C.阴盛则阳病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22.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B.以阴中求阳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C.泻热之法,调整阳偏衰
  D.以补阴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
  E.以补阳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
  23. “热因热用”属于
  A.阴病治阳
  B.阳中求阴
  C.阴中求阳
  D.逆治法
  E.反治法
  24. 望神重点是观察
  A.面色
  B.神情
  C.两目
  D.形体
  E.姿态
  25. 面色随四季不同而微有变化,相应于冬季的面色为
  A.稍黄
  B.稍白
  C.稍青
  D.稍赤
  E.稍黑
  26.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舌边属于
  A.心肺
  B.肝胆
  C.肾
  D.肠
  E.脾胃
  27. 舌色红绛苔少或无苔者,提示的证候是
  A.湿热证
  B.阴虚证
  C.实热证
  D.阳虚证
  E.血虚证
  28.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称为
  A.谵语
  B.郑声
  C.短气
  D.错语
  E.哮喘
  29. 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者,称为
  A.喘
  B.哮
  C.短气
  D.上气
  E.独语
  30. 咳嗽阵发,连声不断,咳止时带吸吼音者,称为
  A.燥咳
  B.顿咳
  C.干咳
  D.寒咳
  E.白喉
  31. 发热重恶寒轻者,属于
  A.表寒证
  B.表热证
  C.表虚证
  D.少阳证
  E.中风证
  32. 病人自觉怕冷,添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者,称为
  A.恶风
  B.恶寒
  C.畏寒
  D.寒战
  E.以上均非
  33. 后头痛连项者属
  A.太阳经
  B.阳明经
  C.少阳经
  D.太阴经
  E.厥阴经
  34.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称为
  A.热淋
  B.石淋
  C.膏淋
  D.癃
  E.闭
  35. 小儿嗜食生米、泥土的症状,多由于
  A.胃阴虚
  B.虫积
  C.脾虚
  D.湿热蕴脾
  E.脾胃虚寒
  36.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者,是指
  A.涩脉
  B.细脉
  C.沉脉
  D.弱脉
  E.微脉
  37. 结脉和代脉两者脉象的共同特点是
  A.脉来急疾
  B.止无定数
  C.止有定数
  D.脉来缓慢
  E.脉来时止
  38.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
  A.表证一般常见脉浮,里证一般常见脉沉
  B.表证病程一般较短,里证病程一般较长
  C.表证一般恶寒为主,里证一般发热为主
  D.表证病情一般较轻,里证病情一般较重
  E.表证一般舌苔薄,里证一般舌苔多有变化
  39. “实”的含义主要是指
  A.阳邪中人
  B.阴寒内盛
  C.体质壮实
  D.正气旺盛
  E.邪气盛实
  40. 下列哪项不属于气虚证的表现
  A.脉虚无力
  B.畏寒肢冷
  C.头晕目眩
  D.少气懒言
  E.神疲乏力
  41. 下列哪项不是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的共见症
  A.失眠多梦
  B.急躁易怒
  C.胁肋灼痛
  D.面红目赤
  E.头晕胀痛
  42. 下列哪项不是肾阳虚的表现
  A.头晕目眩
  B.腰膝酸软
  C.下肢为甚
  D.五心烦热
  E.脉沉弱
  43. 下列各项,不属于狂病范畴的是
  A.狂躁妄动
  B.胡言乱语
  C.喃喃自语
  D.打人毁物
  E.不避亲疏
  44. 久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其证候是
  A.阴虚证
  B.实热证
  C.气虚证
  D.戴阳证
  E.失血证
  45. 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不痛者,多为
  A.痹病
  B.痿病
  C.痫病
  D.厥证
  E.偏瘫
  46. 下列属望舌态的是
  A.裂纹
  B.吐弄
  C.胖瘦
  D.点刺
  E.齿痕
  47. 舌苔的厚薄变化,主要反映在
  A.邪正的盛衰
  B.津液的盈亏
  C.湿浊消长
  D.胃气匮乏
  E.水湿内停
  48.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称为
  A.郑声
  B.错语
  C.谵语
  D.惊呼
  E.独语
  49. 似喘而不抬肩,呼吸虽急而无痰声,其为
  A.短气
  B.少气
  C.上气
  D.喘症
  E.哮症
  50. 言语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者,称为
  A.少气
  B.夺气
  C.短气
  D.上气
  E.言謇
  51.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
  A.气虚发热
  B.血虚发热
  C.阴虚发热
  D.湿温潮热
  E.骨蒸潮热
  52.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者,称为
  A.太阳病
  B.少阳病
  C.太阴病
  D.阳明病
  E.疟疾
  53. 病人日间汗出,活动更甚者,称为
  A.绝汗
  B.盗汗
  C.黄汗
  D.自汗
  E.战汗
  54. 疼痛且有胀感者,称为
  A.刺痛
  B.胀痛
  C.走窜痛
  D.隐痛
  E.重痛
  55. 大便完谷不化,多见于
  A.阴虚
  B.脾虚
  C.肝郁乘脾
  D.伤食
  E.湿热
  56.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者,是指
  A.浮脉
  B.微脉
  C.芤脉
  D.弱脉
  E.散脉
  57. 下列各项,不属于涩脉的主病是
  A.气虚
  B.伤精
  C.血少
  D.痰食内停
  E.气滞血瘀
  58. 阳虚证最主要的症状是
  A.大便稀溏
  B.口淡不渴
  C.无汗或少汗
  D.面色淡白
  E.形寒肢冷
  59. 亡阴证证候特点,错误的是
  A.脉细数疾
  B.渴喜冷饮
  C.身灼气粗
  D.舌白润
  E 汗热味咸
  60. 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的共有症是
  A.失眠
  B.失眠
  C.健忘
  D.多梦
  E.心悸
  61. 对肝郁气滞证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是
  A.便溏不爽食少腹胀
  B.头目胀痛,口苦口渴
  C.情志抑郁,善太息
  D.头晕目眩,月经失调
  E.急躁易怒,面红目赤
  62.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于
  A.气虚证
  B.阴虚证
  C.血虚证
  D.戴阳证
  E.实热证
  63. 小儿指纹色紫红,属于
  A.外感表证
  B.里热证
  C.脾虚证
  D.痛证
  E.寒证
  64. 病人鼻端生红色粉刺,多诊断为
  A.梅毒
  B.麻风
  C.酒渣鼻
  D.肺热
  E.哮喘
  65.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舌中部属于
  A.心肺
  B.肝胆
  C.肾
  D.肠
  E.脾胃
  66. 舌体不自主地颤动,称为
  A.吐弄舌
  B.颤动舌
  C.短缩舌
  D.痿软舌
  E.歪斜舌
  67. 咳声如犬吠,多见于
  A.白喉
  B.白日咳
  C.燥咳
  D.热咳
  E.肺痈
  A2型题答题说明
  每一道考题是以一个小病例出现的,其下面都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68. 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而重取无力。治宜选用
  A.九味羌活汤
  B.羌活胜湿汤
  C.小青龙汤
  D.败毒散
  E.定喘汤
  69. 患者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苔白,脉细缓,治宜选用
  A.痛泻要方
  B.参苓白术散
  C.半夏泻心汤
  D.补中益气汤
  E.理中丸
  70. 症见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治宜选用
  A.小陷胸汤
  B.半夏泻心汤
  C.血府逐瘀汤
  D.枳实白薤桂枝汤
  E.复元活血汤
  71. 患者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选用
  A.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B.清气化痰丸
  C.定喘汤
  D.苏子降气汤
  E.贝母瓜蒌散
  72. 患者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心中时感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治宜选用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归脾汤
  D.吴茱萸汤
  E.酸枣仁汤
  73. 患者,女,42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伴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苔白不渴,脉沉。治宜选用
  A.实脾散
  B.苓桂术甘汤
  C.真武汤
  D.五苓散E.防已黄芪汤
  74. 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治宜选用
  A.一贯煎
  B.左金丸
  C.四逆散
  D.逍遥散
  E.龙胆泻肝汤
  75. 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治宜首选
  A.安宫牛黄丸
  B.紫雪
  C.至宝丹
  D.犀角地黄汤
  E.羚角钩藤汤
  76. 症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刺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医师考试《执业中医师模拟试题》。治宜选用
  A.百合固金汤
  B.左金丸
  C.咳血方
  D.龙胆泻肝汤
  E.炙甘草汤
  77. 症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治宜选用
  A.五苓散
  B.平胃散
  C.藿香正气散
  D.理中丸
  E.半夏泻心汤
  78. 患者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治宜选用
  A.犀角地黄汤
  B.清营汤
  C.白虎汤
  D.安宫牛黄丸
  E.黄连解毒汤
  79. 症见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治宜选用
  A.芍药汤
  B.白头翁汤
  C.补中益气汤
  D.真人养脏汤
  E.温脾汤
  80. 患者,女,29岁,月经后期4-5 日,量少,经期乳房胀痛,伴有头痛目眩,食少,乏力,口燥咽干,舌淡红,脉弦而虚。治宜选用
  A.归脾汤
  B.四物汤
  C.温经汤
  D.逍遥散
  E.生化汤
  81. 症见恶寒发热,头面红肿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8462/

推荐访问:二陈汤配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